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比尔这家伙(一个中学生的移民留学经历及其父亲的感言)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不起眼初二学生,由杭州普通中学去加拿大,入普通公立中学读书,三年后不仅因跳级而提一年前毕业,还获学校最高奖内的六项奖励,被推为毕业典礼的告别演说者。托福考了116(总分120),被加五所一流大学同时录取,获从全国到大学的不同级别奖学金,总额远在大学第一年全部费用之上。然而他又利用暑假去麦当劳打工,所得远超期望。然而这并非天赋,而是刻苦得来,只是他花在学习之时间远少于国内。他很忙,快乐地参加想参加的活动。

这是合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挖掘了一个普通孩子的潜能,并以一种合适的评价标准被承认。这对正想留学或移民的孩子和家长具有强烈借鉴意义。对虽不出国但困惑于国内教育的孩子和家长也依然有启迪作用。

内容推荐

一个各方面都毫不起眼的初二男生,从杭州一所普通公立中学去了加拿大,在温哥华的一所普通公立中学读书。

三年之后,他不但因跳级而提前一年毕业,还获得了包括学校最高奖在内的六项奖励,被老师和全体毕业推举为毕业典礼的告别演说者。他第一次参加全新的TOFEL考试,便获得了116分(满分为120分)的高分。他被加拿大五所一流大学同时录取,还获得了从全国到大学的不同级别的奖学金,总额远远超过了他大学第一年所需的全部费用。然而,他又利用暑假,悄悄进了麦当劳打工……他完成的任务远远超过了他原本的期望,然而,这并非他的天赋,他只是个普通的学生;也非只靠他的刻苦用功,事实上,他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在国内少得多。当然,他很忙,他快乐地参加着所有他想参加的活动,做着他想做的事。

这不仅仅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也不是他父母教子有方,而是合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挖掘了一个普通孩子的潜能,并以一种合适的评价标准得以被承认。按他父亲的说法,他只是以应该的方式做了应该做的事。

这个男生的自述故事,和他父亲的感想感言,对那些正想留学或移民的孩子和家长们具有强烈的借鉴意义;对那些尽管不打算走出国门,但却困惑于中学生教育的学子和家长们依然不无启迪意义。

目录

非起点的开始

2003夏:不安而快乐的季节

SARS和《猫》

陌生的温哥华

TUPPER中学

男孩女孩俱乐部

夏令营与学车指南

2003秋:我的学校和老师们

排课

预言家德克森和老ESL伍德伍兹

戏剧课和职业计划CAPP

约翰斯顿和陈

2003冬:大喜大悲的日子

阵亡将士纪念日

JOMAR之死

过渡班和家长会

圣诞的雪

2004春:忙碌的安排

《神秘园》与《中学生天地》

PE、篮球联赛和SUNRUN

领导力培训

告别父亲

2004夏秋:还算平稳的过渡

一年了……

夏季学校、义工和网球

遭遇堡垒

初涉学校政坛

助理,助理

2004冬:新的体验

首度登台

乡情依旧

课外的世界

走进维多利亚

2005春:参与的快乐

浪漫的情人节

别样的生物学

科学节的失败

触摸选举

竞选“议员”

2005夏:走过坦途

两年了……

又是夏季学校

真正的国会议员

天体海滩和同性恋游行

2005秋冬:多彩的感受

快乐并痛着的课程

辩论大赛

教师罢工

首都之旅

2006春:新一轮的忙碌

爱默生的危机

申请,申请

MANDARIN、TOFEL和LPI

狼狈的学生会

2006夏:收获的季节

三年了……

毕业典礼

不归夜与纪念日

麦当劳和父亲节

未完的结尾

附录

试读章节

夏令营与学车指南

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活动,使我整个暑假变得很充实、很快乐,也让我以超快速的方式认识了温哥华,认识了加拿大,当然,也给了我另一个接触社会、学习英语的好机会。

这就是一个叫KIDS WORLD的活动。按国内的说法,它其实就是一个贯穿整个暑期的夏令营。这个活动是针对16岁以下少年的,那时候我正好不到16岁。

记得这个活动只要花40元加币,就可以在整个暑假里每天去一个地方玩,而且必须是一个孩子带一名家长。这个活动有一份详细的计划表,每天到哪里活动,路线怎么走,几点钟集合,注意事项等都标注得很清楚,但我们必须自己到相应的地点报到。

那时候父亲也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要尽快了解和熟悉温哥华,这个活动因为是一名孩子带一名家长,正好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而且价格又极便宜。问题是我们还没有买汽车,而且父亲的驾照也还没考出来,所以驾车去这些地方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们决定骑自行车。

正好陈浦有一辆自行车,是两年前买来的二手货,质量极好,但他只骑过两三次,因为嫌温哥华的地势坡度太大,骑车很累,就一直闲置没用,父亲用50元加币向他买了过来。

一辆车还不够,我们两个人得有两辆自行车。于是,我跟父亲又去逛自行车商店,发现这里的自行车虽然质量都很好,但价格也不菲,像样一点的二手车都要在100元加币以上,按当时的汇率计算,也要相当于人民币五六百元呢。我们不死心,便去逛YARD SALE。

这YARD SALE很有意思,它是住家把家里闲置不用的东西拿出来,放在家门前的院子里随便贱卖。因为不是常规的商业行为,买卖双方都很宽松。在阳光明媚的周末,这仿佛是当地人的一种休闲方式。

我们在一家家YARD SALE的院子里闲逛,有一家主人看我们似乎在寻寻觅觅,便热情地问我们想买什么。我们问他有没有自行车卖,他居然领着我们进了他家的汽车库,在一大堆杂物里拖出一辆至少有七成新的自行车,只是少了车把手和座凳。他告诉我们,车把手和座凳被人偷了,只要到车行里去配上,这就是一辆很好的车子。

父亲问他卖多少钱,他随口说一句15元吧,我觉得已经够便宜了,没想到父亲又随便还价道,10元吧。他居然爽快地答应了,还热情地帮我们打足气,告诉我们车行在哪里。我和父亲抬着没有把手和座凳的自行车,到车行里又花了15元钱,把整辆车整治好。这样,总共才花了25元钱。

从此以后,父亲对YARD SALE印象极好,经常没事去逛一逛,淘一些他自认为有意思的玩意儿回来。

俗语说,入乡随俗。我觉得,要想在一个新的环境里适应得好,首先就要做到入乡随俗。BILL在这里谈到的YARD SALE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每年的6月到9月是温哥华最适宜户外活动的季节。除了运动、旅游、晒日光浴等等,YARD SALE也是当地人的生活内容之一。每家每户都会有闲置不用的东西,扔掉可惜,放着又占地方,他们也没有收旧货的,于是,当地人便会在风和日丽的周末,把这些东西搬到自家院子里,竖一块牌子,然后,主人怡然自得地一边晒太阳,一边接待对他的东西感兴趣的过往客人。在这样的情形下,主人和客人的心态都很好,随便给点钱,意思一下就可以成交。买卖之余,素不相识的主人和客人还可以海阔天空地神聊一通。这就是他们享受生活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风俗。

我的确很喜欢这个YARD SAIL,因为我可以从这里面很便宜地淘到极有特色的东西,特别是工艺品。同时,这也是与当地人交往,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甚至是练习英语的极好方式。

我们骑着两辆自行车,开始了我们的暑期旅游活动。6、7月份正是温哥华的黄金季节,在凉爽而阳光明媚的环境里骑车玩耍实在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更何况自行车在温哥华享有极高的待遇,可以像汽车一样在机动车道上骑行,还有很多自行车的专用道,还可以推着车上SKYTRAIN(温哥华的城市轻轨)、上FERRY(温哥华的渡轮),甚至有几路公共汽车上还设有专门的自行车架。

这样一来,除了一些实在太远的地方,凡是能去的地方,我们都去了。一个暑假下来,我们几乎跑遍了温哥华及其附近的所有旅游景点、博物馆、海港码头、体育场馆等等,而且每到一地,都有专门的组织者给我们讲解,使我们对温哥华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以至于很多在温哥华住了十几年的老移民还不如我们熟悉。

不仅仅是了解和熟悉,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自然而然地越来越热爱这座城市和这个国家,以至于感觉自己就是这座城市和国家的一员。

有一天,我和父亲骑车去参观GM PLACE,它是温哥华最大的体育馆之一,也是温哥华冰球队的主场。冰球在加拿大是国球,所以大家都带着一份崇敬和神圣的心情参观,我深受感染,同时,也被这个体育馆的宏伟气势和先进设施所震撼。

参观完体育馆,我们发现与体育馆一路之隔的PLAZA OF NATIONS(万国广场)人山人海。要知道,在人口稀少的加拿大平时是难得一见这种场面的,出于好奇,我们便过去凑热闹。原来,人们正在欢呼雀跃地庆贺温哥华获得2010年冬季奥运会的主办权。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北京申奥成功时的情景,可见温哥华人的爱国热情一点也不比北京人低。我身处这个激动人心的氛围之中,也感动得差点流下眼泪。

在广场的一角,人们在有秩序地免费领取一张很大的庆祝申奥成功的海报,我和父亲各领了一份。拿回家来,我发现这份海报太好了,它的标题是:GROW WITH THE GAMES(与奥运一起成长),大块的版面是从2003年一直到2010年冬奥会开幕的日历,边上是一条标尺。

从那天起,我便把这张海报贴在墙上,有什么重要的事都在它上面的日历注明。有事没事的时候,就站在标尺旁比划一下身高,然后做下红线记号。我眼看着自己标注的红线在不断上升,真的感觉自己在不断地成长,与奥运一起。我感觉特别幸运,2008年与2010年的两次奥运都在我的家门口,那时候我正在读大学,我都可以身临其境。

还有一次,记得很清楚,那一天正是7月1日,加拿大的国庆日。我们去参观一个位于郊区公园里的历史博物馆。加拿大的历史并不长,总共还不到两百年,所以它陈列的展品并没有什么让我震撼的,但它搞得很生动,还原了许多过去的真实场景,观众可以玩一些动手动脚的活动。

因为是国庆日,公园里比平常热闹了数倍,有免费的露天音乐会可以欣赏,还有一些不知何方的组织免费派送国旗胸针和纸制的小国旗。离开公园时,有两个人很热情地送我们一棵小松树苗。这棵松树苗只有二十来厘米高,长得也不可爱,当时我觉得并没啥用处,但扔掉又觉得不合适,所以就带了回来。

父亲因为是搞生物的,对动植物有一种天然的爱好。回来以后,他便把小松树种在小院的一角,不久,小松树便长出了新芽。从此,我经常会去看看它,连续多日不下雨的话,我也会为它浇点水。

后来,阿姨听邻居说这种松树将来长大了根系会延伸开去损坏到房子。阿姨有些担心,便又把小松树挖了出来。这时,父亲和我都开始对这棵小松树产生了感情,我们不舍得扔掉它,便又把它移栽到一个花盆里。

再后来,我们搬出了阿姨家,还是不舍得它,就又带着它来到新家。现在,这棵小松树已经长大了一倍,它每天静静地站在我家门前的栅栏边,看着我进出家门。

我感觉,它像是在陪着我一起成长,也是在见证我走过的每一天。它已经陪了我三年,我准备让它一直陪着我。

孩子的成长是多方面的,并不仅仅只有身体和学习的成长,精神也是同样重要的一方面。既然来到了一片新的天地,这儿就是他的第二故乡,让他喜欢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也是适应环境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他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我很高兴BILL很快便产生了这样一种热情。相比之下,我的一位朋友的孩子,比我们早几个月到温哥华,却始终不喜欢这座城市,结果,整天无精打采,其他方面的发展当然也都受到了影响。这固然有孩子自身的主观原因,但我认为,能否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机会去适应社会也许是更加重要的原因。

然而,父母并没有完全地放任我玩,他们也给我布置了作业。作业是父亲布置的,他的作业很奇怪,我并不怎么喜欢,但父命难违,也只好硬着头皮做。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它对于提高我的阅读能力和词汇量还是大有好处的,也成了我以后大量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的启蒙。

温哥华这个地方尽管有很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但事实上,你没有一辆自己的汽车还是会感到很不方便,我们来到这里不久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再说,父母原先在国内就打算要考驾照的,只是因为时间安排的原因没有来得及学,现在到了这里,考驾照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里考驾照与国内不同,没有必要非得去驾校学习。只要到ICBC(这是个类似于国内车管所的部门,专门负责与汽车有关的管理)跑一趟,拿回相关的学习资料,你就可以开始学习了。父亲果真去了一趟ICBC,拿回来一本英文版的《学车指南》。

这里还有一个好玩的插曲。因为加拿大是个移民国家,来自世界各国的人都有,为了方便使用不同语言的人考试,ICBC允许采用很多种不同的语言参加考试,中文当然也是其中一种。父亲原想用中文考,所以从朋友那儿借来一本中文版的《学车指南》,看了一通以后,他居然放弃了,说还是宁愿用英文考。原来,这里的中文版本中大量采用了广东话的说法,硬是让我父亲这个中国人看不懂中文。

他死啃了一个星期的英文版指南后就去参加理论考,而且一考就通过了,成绩还不错。他得意地把那本他啃过的学车指南交给我说,反正母亲和我都是要学车的,这本指南迟早要学,还不如现在就由我把它当作英语读物翻译出来,既可以提高我的英语水平,又能为将来考驾照打基础。这就是父亲给我的作业。

父亲的作业要求并不高,只要求我每天翻译一至两页,因为只要每天坚持这个量,暑假结束前我就能把整本指南译完。他的算盘是够如意的,但其实那时候我的水平要完成这样的量实在不容易,可我又不敢违抗他的命令,只能硬着头皮译,偶尔也耍耍赖皮。

现在看起来实在太简单的一本小册子,当时对我来说几乎每个句子都有三五个生词,而且即使把所有生词的意思都搞懂了,也未必能完全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因为我的语法知识还不够用。父亲教我的办法是别去管语法,只要按照上下文的意思大致说得通就行了。这个办法很管用,它让我学会了阅读中的抓大放小原则,虽然一开始经常一知半解,随着水平的提高,很多问题慢慢也就迎刃而解了。

不管怎么说,翻译《学车指南》是个苦差使,让我感觉痛苦,除了英语水平勉为其难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对它的内容不感兴趣。不过,我还是坚持了很长时间。幸亏每天忍受痛苦的时间不长,多半时间我还是很自由快乐的,否则非把我逼疯了不可。

有一天,我在图书馆里发现一本《LEADERS OF WORLD WAR II(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领袖们)》的书,这本书图文并茂,也不厚,专门介绍希特勒、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等人物,也有蒋介石。当时,我正对二战非常感兴趣,看到这本书我喜出望外,便把它借了回来。我跟父亲谈条件,能不能把翻译《学车指南》的任务换成翻译这本书。父亲翻了一下这本书便爽快地答应了。

事实上,这本书的难度要比《学车指南》大得多,但因为我有兴趣,所以做起来就不那么痛苦,即使痛苦,也更容易忍受一些。

我很自豪最终我把这本书翻译完成了,当然,这已经是开学以后很久的事了。也许哪一天我会拿这个译稿去出版,或者以此为基础写一本关于二战的书。这都是可能的,因为我有兴趣。

P25-31

序言

非起点的开始

2004年夏秋时节,整个世界都沉浸在闹剧般的混乱气氛之中。

一部好莱坞的科幻大片《后天》在全球同步上映不久,便接二连三地出现了风暴、洪水、地震等等天灾,仿佛在印证电影中预言的世界末日离我们并不遥远。更让人密切关注的是伊拉克的局势,报纸、电视上三日两头出现人质被恐怖分子绑架的消息,一会儿这个被释放,一会儿那个又被斩首,闹到后来,大家有点麻木不仁了,甚至懒得再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大概还嫌“人祸”不够刺激,美国的总统大选正好不期而至,伴随着石油价格的飙升和股市的狂泻,布什和克里粉墨登场,在骂骂咧咧中把全世界老百姓的胃口多少又吊起了一些。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这个季节真正掀起一波狂潮的却是一本书,叫《我的生活——克林顿回忆录》。据说,这本书在短短的几个月里便销了几千万册。一个过了气的总统居然还有如此大的魅力,实在让正在唇枪舌剑的布什和克里汗颜。

其实,这本书里也没有多少特别的东西,它只是在讲述一个曾经发生过的故事,故事还有点琐碎、冗长,也许真正吸引人的是它的主题——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叫比尔的家伙,因为他努力,因为环境和机缘,便成了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统。那意思是说,任何一个叫比尔,或者与比尔一样普通名字的家伙,只要他愿意,都有可能成为总统,或者成为他理想中的别样的伟人。

这本书着实激动了我,因为很不凑巧,我也叫比尔。这个名字其实不是我的本名,是小时候英语老师给大家起英文名字时,就像张三李四王五赵六似的,我便被点为比尔。自从我被叫做比尔以后,我发现我真的就是比尔了,而且我越来越崇拜另外两位跟我同名的人。一位就是这个过了气的总统,那时候他还在总统任上闹绯闻呢,我佩服他能把绯闻闹得全世界都家喻户晓,而支持率却还在节节攀升。另一位我崇拜的比尔就是微软的老大盖茨先生,他居然敢大学没毕业就跑出去混饭吃,而且居然能混到离开了他微软的产品你仿佛没法活的程度。我越来越为比尔而自豪,其实是为自己拥有比尔这个名字而自豪。

沿着克林顿这本书的思路一直想象下去,我眼前正展现出一幕幕未来的场景,我一步步走上总统宝座,又从宝座上从容走下来的场景。这些场景是那么清晰,那么真实,我发现我离总统其实也并不太远。当然,我是不是真想做总统,那还得看我高兴呢,因为我发现总统也并不是一个至高无上的人物,有时候还会很狼狈。

首先声明,在后面你看到的文字中,以这种你正在读的字体排列的文字是我的话,当然,我是吴一舟,吴爽或者BILL(比尔)的老爸。

BILL这个名字实在是有点太普通,而对吴爽来说,这普通名字的来历也实在没有多少说头。那还是他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去报名参加一个剑桥英语班,上第一堂课,按惯例老师要为每一位同学取一个英文名字,按照老师事先排好的名单,吴爽就被点为BILL。

2003年我们到了加拿大以后,因为老外的舌头总是转不好吴爽这个名字,为了他在学校里的方便,我们决定给他取个英文名字,他自己毫不犹豫地说,就叫BILL。于是,BILL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名字便成了吴爽的正式英文名:

凑巧的是,他最崇拜的两个活人都叫BILL,这便是克林顿和盖茨。于是,BILL这个名字在吴爽心中有了特殊的意义。

我很高兴这个名字对他的激励,也期待他以这个名字为起点,走好他人生的每一步。

不管未来怎么样,我决定写书了。

我想先写一写我真的变为比尔的最初三年。因为,这三年使我认识到原来我也很伟大;也因为,我认为这三年是我人生的美好开端;更因为,我想给那些与我将要有相似经历的朋友们一个参照,你们也一样伟大,也许会比我更伟大。

我很支持BILL把这三年的故事写出来,这好比是走进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小小驿站歇息一下,为走好后面的路养足精神。同时,他这三年的故事或许也能给将要与他有相似经历的同学及其家长们带去一点借鉴。

事实上,这三年我是陪着他一起走过来的,不但他有故事,我也有很多的话要说。于是,我决定继续陪他写这本书,趁此机会也把我的体会感想说出来。这些话,也许家长们更有兴趣。

没关系,反正用不同的字体排列,你能很方便地知道哪些是BILL说的故事,哪些是我的话。你想看谁的话由你自由选择。

后记

当我终于完成初稿的时候,我长长地吐了口气,然而,仿佛想说的话还没有说完。因为在我写下这三年故事的日子里,我每天的生活还在不断地延伸,原先与父亲商量好应该结束的章节似乎并不能结束。于是,父亲建议我写一个后记,把前面想说而没有说,或者没地方说的话再点一点。这样,这本书也就更有一种结尾的感觉。

我发现我想说的话并不属于通常后记里的内容,而是这本书里应该有的组成部分,所以,我还是把它叫做“未完的结尾”吧,这个说法既与“非起点的开始”相呼应,又有点哲学的味道,这在英语里叫作OXYMORON,我很喜欢。

我想补充的第一个内容是我的全省毕业统考成绩。

英语12级  83分

英国文学12级  79

数学12级  98分

物理12级  88分

化学12级  97分

历史12级  97

中文12级  98

其中最好的四门课的平均成绩是97.5分,这个成绩作为申请加拿大任何一所大学的成绩是绰绰有余了,但我心里还是有点失望。因为,我们学校(现在应该叫我的中学母校了)的橱窗里,至今还陈列着若干年前一位女生的省考成绩,她最好的四门课成绩居然是100,100,100,99。我内心曾经梦想着有没有可能刷新她的纪录,尽管我知道可能性微平其微,但我的确梦想过。现在,梦醒了,这一点点失望只是让我脚踏实地而已。

我想补充的第二个内容是今年学校编写的YEAR BOOKc,这本书是每个学年放假前发给每一位预订的同学的。YEAR BOOK可以算作学校一年来的年鉴,或者是百科全书。这本书在手,对学校这一年的方方面面就了如指掌了。它既是一本指南,又是一本最好的纪念册,尤其对于我们即将毕业的12年级的同学而言更是如此。

编写YEAR BOOK是专门有一门课的,从学年开始的时候,选修这门课的同学就会开始策划,经过整个学年的调查、资料收集、编写、排版、印刷,到学年结束时送到大家手中。因为书中的内容都是大家亲身经历过的,里面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会感觉特别亲切,所以,大家都很喜欢这本书。尽管这本书价格不菲,但一般都会预订。我因为第一年对这本书不了解没有预订,后面两年都订了。

这本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是会列出许多稀奇古怪的学校之最,这些学校之最并不是编辑的同学随便杜撰的,而是发下调查表格征求全校同学的意见后确认的。在书编出来之前便有传言,我将被选为MOST LIKELY TO BE PRIME MINIS—TER OF CANADA(最有可能成为加拿大总理)。虽然这只是一个类似玩笑的预测,但把它正儿八经地印在一本书上,旁边还有一张自己的大头照,给人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还是有些期待,不知道最后印出来的书中究竟有没有我这个之最。

当我拿到书后发现,果然,原先的传言被证实了。我自然是很得意的,尽管它也许没有任何意义。但我认为它还是有意义的,因为,至少TUPPER的同学们是这样认为的,这就足以让我自豪了。要是将来有幸被言中,那就不仅仅是我的自豪了,还是TUPPER的自豪,和当初选我的同学们的自豪。

我想补充的第三个内容是关于我现在的生活。我已经如愿进入了UBC,我的大学生活已经有一个多月了。我发现,这的确是一个空间巨大的新天地。

这里有许许多多的俱乐部,有些俱乐部因为我还不到19岁而不能加入,但我还是选择了我有资格参加的辩论俱乐部和击剑俱乐部。这两个俱乐部,一个是我的擅长,我要发扬光大;一个是完全陌生的,但我充满了好奇。

这里有很多演讲和讲座,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界名流让我大开眼界。只要有时问、有机会,我总是要去参加。我甚至有幸参加了UBC新任校长的早餐会,跟全校的几十名教授代表和要人一起,在校长家里与他共进早餐。

这里有设施齐备的图书馆、运动场、学生宿舍,还有营养丰富,味道却不怎么样的餐饮。虽然住校的价格不菲,因为我有充足的奖学金支撑,我可以很潇洒地享受这些资源。

这里的上课也经常给我带来惊喜。有一次上政治学,那天正要讲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助教先放了两首很革命的歌曲,其中一首就是我很喜欢的《国际歌》,然后,我们的教授居然打扮成马克思的模样隆重出场,他说世界上有各种各样对他的理论的解读,但都不够准确,今天他要来亲自说一说自己的理论,仿佛他真的就是马克思本人似的。

我依然很忙,比中学时更忙,学习也比中学时紧张得多,但我依然快乐地忙着。

我还发现,这里虽然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聚在这个校园里的学生应该都是全国各地的佼佼者,但他们似乎并不怎么样。他们与我那个TUPPER“鸡窝”里的同学们并没有什么两样。我忽然有一种感觉,其实鸡窝与凤凰窝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差别在于你是想做鸡还是做凤凰,这才真正决定了窝里飞出的究竟是鸡还是凤凰。

这话听起来有点狂了,但我还是清楚,我绝对有我的软肋。比如写这本书,尽管我有一肚子的故事和一肚子的话要说,但我还是感觉写起来有些痛苦,以至于没有兑现我在父亲面前承诺的,在暑假结束前完成初稿的目标。因为我的拖延,书稿推迟了一个多月才完成,这次父亲没有严厉地责怪我,但我自己内心已经遭到了谴责。这次写书的经历让我更明白了一个道理,战胜自己比战胜对手要艰难得多。

在此,也顺便请求父亲原谅,我将努力让自己的软肋硬一些。

话说到此,似乎真的如释重负。就此打住吧,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当BILL就此打住的时候,我忽然觉得有话要说,却又想不起要说什么。思索良久,终于想起来了。那就是我送给BILL的两条“毛主席语录”中的一条:“人,贵有自知之明。”

另一条是:“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关于这一条,BILL已多次在前面谈到了,相信他也已经从中受益匪浅。

然而,关于“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条,我觉得他有一些不自觉的意识,但显然没有真正记在心里。在他获得了不少成功的今天,我唯望他将这句话牢记在心。如果他要想在未来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一条与他已经熟记在心的另一条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当然,我想强调的是,你要自知的不仅仅是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你要自知自己的每一个角落,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比尔这家伙(一个中学生的移民留学经历及其父亲的感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爽//吴一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69909
开本 32开
页数 2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5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5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