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基因的秘密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了一个艺术家的荒诞故事,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垂死肖像。

这部小说视角独特,情节引人入胜,书中涉及了科学与预测,透着黑色幽默。直到结尾,人们也不知道其主人公詹姆斯·莱特是否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作者在书中巧妙地描述了生来具有与后天获取、进步与理智、现代与传统的对立,是一本饶有趣味的好书,值得一读。

故事发生于21世纪,一个名为阿尔贝·齐默尔曼的美国遗传学家在2026年6月29日的渥太华国际会议上,以当时几乎未引起任何人注意的一份学术报告,揭示了他发现的艺术家基因。这如同一颗炸弹,受到震撼的不仅仅是科学界,而且是整个文化产业。您是一个艺术家吗?您搞音乐吗?您写作吗?您画画儿吗?请您去做“齐默尔曼检测”……

内容推荐

当遗传学家阿尔贝·齐默尔曼在渥太华学术会议上阐述他的最新发现时,受到震动的不仅仅是科技界,而是整个文化产业。因为齐默尔曼证实,经过多年的研究,他确认了艺术家基因。他声称此后可告知任何人他是否生来就是音乐家、画家、作家。

整个艺术界惶惶不安。每个艺术家,或是自称的艺术家都不得不去做齐默尔曼检测,以便证明自己的遗传素质。尤其是在文学界,这一变化是毁灭性的。只有“得到确认”的作家才能发表作品,而其他被科学所抛弃的作家则成了被排斥的人。出版商以及文学评论家都失业了。

但抵制行动也在组织中。在此之前的成功作家詹姆斯·莱特便选择加入了那些拒绝接受齐默尔曼检测者组成的团体“无名艺术家协会”。尼科斯·帕纳约托普洛斯在这部有趣而感人的书中向我们推荐的正是这位作家以极具传奇色彩的临终告白的形式所叙述的故事,其中掺杂着对我们这个社会中科学的作用的思考,以及对一部作品的艺术价值的定义的思考。

试读章节

1

他那同谋者的微笑不可思议地使我感到不快。在我气息奄奄之时,每当他进入我的病房,每当他靠近我的病床,每当他俯身看着我,带着明显的虚伪的关心之时,我都得忍受着他以微笑所扮的鬼脸——此外,他并不同情我。“别忘了这正是您所要的……”,他额头上的皱纹这样告诉我,而他嘴角的皱纹则大度地表示:“当然,人们总是可以改变事物的进程……”

但这不是真的。多么令人羞愧。多么粗暴无礼的谎言!什么都不能,我什么都不能改变。现在为时已晚;已晚到我做的蠢事——我希望是在人世间的最后一件——似乎完全失去了意义。一时的脆弱,一次慌神儿,当担架在铺着地砖的大厅里摇晃着我时,我便得听他摆布了。

我几乎立即意识到了我的错误。甚至我的请求还未说完,我就已经希望能够一口吞下我刚刚说出的话了。他以令我感动的热情跑在担架旁边,转身吃惊地望着我,什么也没说。此时,这不是要优先考虑的事。随后的日子里也一样。

终于,一天早上,他来到病房,例行的听诊之后,他请女护士离开,让我们单独在一起。这时,他极为凝重地告诉我说,明天就会有结果。我假装没听懂。我问他说的是什么结果。他微笑了。我感到窘迫,我对他说,我不想知道结果。我请他什么也不要对我说。他问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我不知怎样回答,我结结巴巴地说着:“没什么……只是……”,这些词在白被单上方尴尬地飘荡着。他耸耸肩膀,告诉我要用其他的抗生素,然后,就微笑着离开了。

请相信,自此,微笑便挂在了他的脸上。而资料——这,才是最糟糕的。他将资料留在我身边的床头柜上,眼神直直地望着它,然后,假装忙其他的事。当然,他很忙,他将背转向了我。他就差钻到我的床底下,给我偷偷地望一眼的机会了。当他最后转向我时,他稍稍地挑了挑右眉,显然是对我的抵御表示赞赏。我敢打赌他的资料是空白的。

2

我的灵魂知道我是多么想知道结果。扫除疑虑的阴影。然而,我没那么做。而此时,在临终之际,我不知道是否应该对此感到遗憾。

或者倒不如说我知道。因为,说实话,我很容易就能要求得到证实或否认,而且可在瞬间获得。显而易见的是,我一点儿也不感到遗憾。只是,好奇之魔——我故意使用了过去时的表达方式,在那时,恐怕无人能确知,愚昧产生的众多艺术家超出了地球的实际承受能力,所有的人都坚信,最高的审判官,独一无二的审判官是时间,哈!于是,自打我明白我已到了最后关头的那一天起,好奇之魔便一直忠实地陪伴着我。

人们曾以为,时间会最终判决这部作品的好坏。这个大谎言,人们代代相传。在几个世纪中,它在那些人的心中孕育了希望,他们自以为——既然无人能够证实相反的意见就毫无疑问——生来就是创造者。是的,从前,这个谎言就是伟大的真理,那其中没有任何矛盾之处。不过,伟大的真理也常常会在某一天暴露出假象。

一切都起始于21世纪初——我保证,这是我运用的最后一个过时的隐喻。当大多数喜欢迷恋伟大真理的人们围绕着这个著名的日子狂热地躁动不安时,他们没有注意到,一个名为阿尔贝·齐默尔曼的声望平平的美国生物学家已经打开了潘朵拉盒子;2026年6月29日,在渥太华的国际会议上,正是他以当时几乎未引起任何注意的一份学术报告,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不过,我已经背叛了自己的诺言!老话儿又出现在我的文章中,而且就在我夸口说要剔除这些陈词滥调的同一段落之中。有时,当我看到一些像我一样固执地使用这种老一套东西的人们时,我会思忖他们的齐默尔曼检测何用之有。最终,简言之。重提话头吧。

阿尔贝·齐默尔曼于一年后去世,享年72岁。他因伤感而死,伤感于他多年不懈的研究成果在科学界只引起了一种愉快的不知所措。然而,这却是他一生的作品。而直到那时,当事人都未显示出与众不同之处。——如果看到齐默尔曼始终关心的都是一个主题,这事情就完全符合逻辑了。那么,他一生的心血遭到了不公正的藐视,这就足以要了他的命。

自然,在这个问题上,人们众说纷纭。许多人坚信,齐默尔曼死于恼怒。因为他用自己发现的方法对自己进行了检测,而结果却是否定的。Se non a vero,e ben trovato!(如果这不是真的,那就对了。)

这一切可能显得有点儿乱,因此,我在这儿用两句离题的话来说说此人恐怕是不无益处的。此外,我觉得可以自认为与他有些相似之处。疑虑,这个伴随我一生的烦恼促使我,同时也妨碍我打开医生大度地放在我身边的床头柜上的资料。而疑虑也是他自己的伴侣。这一点我绝对可以肯定,因为只有它才能解释他所显示出的对科学的执着,以及他那获誉极少的结局——对他来说,仅对他来说获誉极少,因为,他的名字在当今获得了极大的尊重和一种犯罪感。不过,还是不要预测吧……

P3-7

序言

既然命里注定这部作品的第一个读者是我,那我首先应该做个自我介绍。我名叫弗里德里克·克洛兹,对于文学,我只是个爱好者。年轻时,按照家庭传统意愿,我选择了医学,我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当然,我知道这不是一部小说的最佳开头。至于我,我绝无写小说的野心:我只是应出版商的要求为后面的小说作序,以便让读者了解本书出版的背景。小说是其作者于2063年4月在马斯登皇家医院去世前不久交给我的。大约两个月前,在他入院时,此人在惊慌中曾要求进行齐默尔曼检测。然而,几天后,当检测结果出来时,他却改变了主意,请求我不要把结果告知他。

当然,我尊重了他的意愿,但我得承认,他的这种矛盾心理引起了我的好奇。为什么一个垂死之人(因为入院时他已处于此种状态,我还得明确指出,看到他的生命又延续了两个月,我们大家都感到很惊奇),一个垂死之人怎么会想到要做这个检测呢?假如这个检测是非做不可的,他为什么不早做呢?而且,这个检测现在对他又有何用呢?此外,即便从好的方面想,那为什么,在他的最后愿望得以实现之后,他又拒绝了解结果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他感到羞愧,愧于在我们大家为拯救他的生命而奋斗之时,他却如此“可笑地”——以他自己在文章中所用之词——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起初,我觉得这种解释合情合理。我小心翼翼地让他看一眼装着检测结果的资料,尽力想提供方便,让他得到他关心的结果。他坚决地拒绝了。他甚至有意让我明白,同他玩这种游戏——我也乐于承认——是毫无用处的。

于是,神秘依旧。由于医院的存档材料没有为我提供任何与病人有关的信息,我决定将此问题放开,因为我不想直接要求他作出解释,以免把他置于微妙的境域中。我又错了。因为,正如下面的小说中所表明的那样,病人坚持要说出一切,并尽可能不留下任何疑问——至少,他表达了这个决心;尽管,他随后注意到,促使他写下这本书的动机实际上要深刻得多。

在这两个月里,他一直在死亡线上挣扎,他以只有临终幽灵才有的明智写作,想要说明为什么他以这种方式生活,他是怎样达到如此程度的。乍一看来,解释的对象只能是我,但人们很快便能发现作者所掩盖的意图。

此人去世之后,我却感到左右为难。在我明确的请求下,我将手稿拿到了手里,而这不仅仅是一个“忏悔”,也是一部作品,是他最后的作品。我也掌握着齐默尔曼检测的结果——我现在可以说了——结果是肯定的!

看了这个“忏悔”的内容,预感到由于出版而引起的丑闻所带来的痛苦作用(对于许多人来说),我曾试图忘掉这个故事,继续我自己的生活。对此选择,唯一感到受罪的人是我,因为我背叛了亡者的信任,没有完成他的遗愿。也许我那时能够杜撰出某些有用的借口,甚至能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打消我的顾虑。

为了走出这个死胡同,我尝试着尽可能多地收集关于詹姆斯·莱特的信息。然而,这却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任务。我埋身于一个社区古董商那布满灰尘的书架间寻找了好几个月,得以发现的,只是一本破旧不堪的书:《深渊》。书商以金价将书卖给了我。我并不后悔买下了这本书。我终于拿到了莱特的作品。相信一个文学爱好者的意见还是很重要的(我的一个酷爱文学的朋友认为,按照上个世纪的一个美国作家萨兰热所说,只有读者的意见才有价值),《深渊》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我尽力想找到这本书的出版商,以为他能为我先前的调查填补某些空白。几个星期后,我收到了回信。信来自于出版商的女儿,出版商已经去世。可惜,她无法帮我,因为她父亲的出版社在很多年以前就已经由一个出版界巨头买去了。

我为寻找无果而感到气恼,便向上面提及的那位朋友求助,同时允许他阅读《深渊》以及下面的这部书。读过后,他毫不质疑。我应该做莱特所求之事;这不仅因为小说是高质量的,而且还有两个决定性的论据:首先,事实表明,人之将亡,极少说谎;其次,我们每个人都应做好准备,在某个时刻去承担责任,无论它是多么地沉重。

出于这种理性的考虑,我最终决定去找一个出版商,我将手稿和检测结果交给了他。我希望这么做是对的。

弗里德里克·克洛兹医生

伦敦2064年

后记

刘华

可以说,这是一本科幻小说,故事发生在2026年以后。但这本小说却脱离了其套路:书中没有四处飞奔的机器人,没有法力无边的矮小的绿色外星人。书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奇特地反映着我们当今社会的现实。故事发生于21世纪,一个名为阿尔贝·齐默尔曼的美国遗传学家在2026年6月29日的渥太华国际会议上,以当时几乎未引起任何人注意的一份学术报告,揭示了他发现的艺术家基因。这如同一颗炸弹,受到震撼的不仅仅是科学界,而且是整个文化产业。您是一个艺术家吗?您搞音乐吗?您写作吗?您画画儿吗?请您去做“齐默尔曼检测”。检测的方法很简单:扎一针,抽点血,等待结果,看看您是否具有艺术家基因,是否生来就是音乐家、画家或作家。如果您得到了认可,您的艺术道路将前程无量,否则,您就只有改行了。可以想象,整个艺术界都惶惶不安,尤其是在文学界,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自此以后,凡发表的作品,其作者必须是通过了齐默尔曼检测的“得到肯定者”,而其他人则成为了被排斥者。于是,连文学评论家们都失业了,他们不再能够评论,不再能够“赞扬或反对”,他们的作用只局限在新书介绍上了。对此,有一部分人采取了抵制的态度。本书的主人公詹姆斯·莱特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曾经是一个成功的作家,但他将这个检测看做是对他的侮辱,他愤怒地拒绝了,固执地坚持不接受检测,于是,他便坠入了地狱。他找不到愿意为他出书的出版商了。作为新的极权的受害者,他与世隔绝,封闭了自己,停止了写作……本书就是他的临终告白,极具传奇性,又表达了对当代社会中科学的作用以及一部作品的艺术价值的定义的思考。

这部小说视角独特,情节引人入胜,书中涉及了科学与预测,透着黑色幽默。直到结尾,人们也不知道其主人公詹姆斯·莱特是否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作者在书中巧妙地描述了生来具有与后天获取、进步与理智、现代与传统的对立,是一本饶有趣味的好书,值得一读。

本书作者尼科斯·帕纳约托普洛斯是一个希腊小说家,生于1963年。在成为作家之前,他曾经是一个工程师。他的著作已被译成法、英、德、意等国文字,受到好评。《基因的秘密》是他的第二部小说,在雅典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欢迎。相信也能为您带来极大的享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基因的秘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希腊)尼科斯·帕纳约托普洛斯
译者 刘华//李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52189
开本 32开
页数 1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1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45.45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3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