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本书正是关于研究其人其事的专著,书中具体围绕:李东阳的政治心态与文化品格、李东阳文学思想探微、李东阳与茶陵派成员交游、李东阳与前七子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展开讨论。
图书 | 李东阳研究--以政治心态文学思想为核心 |
内容 | 编辑推荐 李东阳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本书正是关于研究其人其事的专著,书中具体围绕:李东阳的政治心态与文化品格、李东阳文学思想探微、李东阳与茶陵派成员交游、李东阳与前七子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展开讨论。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范围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李东阳的政治心态与文化品格 第一节 仕宦意识:政治理想的追求与失落 一、仕宦意识的形成与高涨 二、仕宦意识的淡化与终结 第二节 忧患意识:国计民生的关注与思考 一、忧患意识之流程 二、忧患意识之特征 第三节 “吏隐”:心灵矛盾的超越与文化品格的熔铸 一、“吏隐”之纵览——先秦至明中叶 二、“吏隐”:矛盾与痛苦的超越途径 三、“吏隐”与人格及文化品格的熔铸 第二章 李东阳文学思想探微 第一节 文体辨析说:文学思想的理论基石 一、体类之辨 二、体派之辨 第二节 复古通变说:文学思想的发展动力 一、兼师众人之长,自铸一己风格 二、以复古为通变,探索文体革新 第三节 中和言情说:文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重视诗乐之美,恢复言情本质 二、注重民歌时调,抒写真情实感 第三章 李东阳与茶陵派成员交游 第一节 茶陵派的形成 一、茶陵派名称之由来及其他 二、茶陵派的成立 三、茶陵派形成上限考 第二节 李东阳与茶陵派成员交游概述 第三节 李东阳与茶陵派成员交游举例 一、与谢铎交游 二、与邵宝交游 三、与彭民望、杨一清交游 第四章 李东阳与前七子关系 第一节 双向接受及其文化意蕴 一、与前七子双向接受述考 二、双向接受之因及其文化意蕴 第二节 反接受发展轨迹述考 一、摩擦期:弘治末年至正德初年 二、对立期:正德初至正德十一年 第三节 反接受的原因及其文化意蕴 一、文学观点相左及人格差异合乎逻辑的发展 二、明人矫激意识与时代主流学术转向的影响 第五章 李东阳诗文作品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李东阳自觉谨慎的文学传播意识 一、注意传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二、重视作品的传播与接受效果 第二节 李东阳诗文在明代的传播与接受 一、单篇传播状况 二、结集传播概观 第三节 《怀麓堂稿》与《怀麓堂续稿》在明清时的传播与接受 一、《怀麓堂稿》、《怀麓堂续稿》在明代的传播与接受 二、《怀麓堂稿》在清代的传播与接受 附录 李东阳研究资料选编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李东阳研究--以政治心态文学思想为核心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薛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384909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3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2 |
出版时间 | 2007-08-01 |
首版时间 | 2007-08-01 |
印刷时间 | 2007-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5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6 |
丛书名 | |
印张 | 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南 |
长 | 200 |
宽 | 135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