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德语文学大花园/世界文学大花园
内容
编辑推荐

“世界文学大花园”系列为我国知名专家学者,根据多年研究成果和最新资讯编撰的观照主要国家和地区文学面貌和鲜亮景色的高品位读物,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各书叙说文字与精彩选文和大量图片各呈异彩,相得益彰,适合广大文学爱好者品味欣赏,并可供中外语言文学专业人士借鉴参考。

本书为其中德语卷,以德国文学为主,同时兼及奥地利文学和瑞士德语文学,集中展现了歌德、海涅、霍夫曼、里尔克、卡夫卡、黑塞、托马斯·曼等大师的风采和格林兄弟与豪夫的童话。适合广大青少年、大中学生和具备一定文化程度的文学爱好者与高等院校中外语言文学专业师生阅读使用,于初学者是可读可信的基础读物,于专业人员也有参考、借鉴的价值。

内容推荐

“世界文学大花园”系列由权威专家学者执笔,在不大的篇幅内,将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文学大要和最值得读者欣赏的景点,以简约的叙说和精彩的选文与图片呈现出来,力求鲜明生动,可读可信。

“世界文学大花园”一次推出法国、英国、美国、俄罗斯、德语、意大利、西班牙、拉丁美洲、北欧、东欧、19本、印度、阿拉伯13册。

《德语文学大花园》作者以老园丁身份给大家导游,他以德语文学的各色花朵说明德语文学好看,说明德语文学内涵丰富、深塞,是持久耐看的思想者文学。书中以德国文学为主,同时兼及奥地利文学和瑞士德语文学。本书集中展现了歌德、海涅、霍夫曼、里尔克、卡夫卡、黑塞、托马斯·曼等大师的风采和格林兄弟与豪夫的童话。作者文字写不到的地方,特别以图片加以补充。全书共分3编,收入选文22篇,图片217幅。

目录

游客请看………………………………………………杨武能

第一编 德语文学也好看!…………………………1

 导游者言…………………………………………………………3

 一、德语作家擅长的两种传统体裁……………………6

A.抒情诗………………………………………………………6

1.“被魔力征服”——歌德抒情诗咀华……………………6

a.《塞森海姆之歌》/6

b.《丽莉之歌》/11

c.《西东合集》/16

2.“乘着歌声的翅膀”——海涅诗歌赏析…………………2l

早年的抒情诗:玫瑰与蝴蝶/23

时事诗、讽刺诗:剑与火焰/27

异乡病中吟:“我倒下了,战斗并未失败”/32

B.NoveIIe——德语文学多姿多彩的奇葩………………… 34

1.霍夫曼志异小说《赌运》(选)/37

2.克莱斯特的传奇小说《智利地震》/46

3.豪夫的童话小说《鹭鸶国王》/55

4.凯勒的幽默小说《事在人为》(选)/62

5.迈耶尔的历史小说《普劳图斯在修女院中》(选)/68

6.施笃姆诗意小说《茵梦湖》(选)/73

7.海泽的意大利风情小说《犟妹子》/81

 二、 内涵丰富,耐看好看的思想者文学………96

1.歌德的书信体小说/96

《少年维特的烦恼》/96

2.歌德的《意大利游记》/102

“威尼斯船歌”(选)/102

3.海涅的音乐小说《帕格尼尼》/108

4,赫尔曼·黑塞的艺术家小说/114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选)/114

第二编 德语民间文学精彩绝伦………133

 一、格林童话——民间文学的杰出代表………135

滑稽、荒诞的《傻大胆学害怕》/137

奇幻、诗意的《白雪公主》/143

 二、 民间文学——德语文学之根………………150

第三编 德语文学

——深邃、博大的思想者文学……155 

 导游者言…………………………………………157

 一、歌德时代的思想者文学……………………159

1.德语文学的奠基者莱辛和莱辛寓言/159

2.歌德的哲理诗和哲理小说N0veue/164

3.《浮士德》——思想者文学的典范/170

 二、现代德语思想者文学……………………191

1.里尔克——孤独的风中之旗/191

“小时候,我没有家!”/191

通过“女性之门”/192

孤独的风中之旗/196

人生·上帝·宇宙/198

2.影响巨大的卡夫卡小说/202

法律门前(《审判》选段)/202

3.托马斯·曼划时代的杰作/207

《魔山》:雪(选)/216

 告别的话……………………………………229

试读章节

讫于18世纪70年代,德国文学尽管已出了温克尔曼、莱辛和克洛卜斯托克等有影响的理论家和作家,但与英、法、意、西等国相比尚处于落后地位,有人甚至视德国为“没有文学的野蛮国度”。是歌德,具体地讲是他在24岁时写成的一本薄薄的“小书”——《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举改变了这种可悲状态,使一股强劲的“维持热”席卷了整个欧洲;从此,歌德生前便作为“维特的作者”而受到世人的景仰,德国文学也提高到了与英法等国并驾齐驱的地位。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部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小说,直接反映的是歌德青年时代的一段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歌德1749年出生在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城。18世纪中叶,在处于封建割据状态下名存实亡的“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这是一座具有相当自治权的帝国自由市。城里手工业和商业已很发达,但仍保持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其他种种中世纪的封建陋习。诗人的父亲年轻时上过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广有家财,但作为普通市民仍受着城里占支配地位的贵族社会的歧视,想以不领薪俸为条件在市政府谋取一官半职而不可得,从此养成了孤僻、抑郁和固执的脾气,同时却“望子成龙”,把精力花在了对子女的严格教育上。在这样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诗人歌德,一方面享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对腐败的贵族社会和封建等级制的不满。

1772年5月,大学毕业后当上了律师的歌德到威茨拉尔的帝国高等法院实习,6月初在一次乡村舞会上结识了天真美丽的少女夏绿蒂·布甫,对她产生了热烈的爱慕。可夏绿蒂已有所属,尽管她和她的未婚夫对歌德都十分友善,他仍因失恋而感到痛苦,终于在三个月后不辞而别,回到法兰克福。

回到故乡后歌德仍未能克服心头的苦闷,一度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差不多就在这时,另一个人却把歌德几经尝试却最终放弃的事完成了。消息传来,歌德大为震惊,因为自杀者不仅是他早年在莱比锡上大学时就认识的耶鲁撒冷,出事地点也正好在威茨拉尔,而且自杀的主要原因同样为恋慕他人之妻遭到拒斥。这种种情况,令歌德联想到自身的遭遇,对耶鲁撒冷的不幸感觉着切肤之痛。为解除失恋之苦,歌德本欲做一次“诗的忏悔”,耶鲁撒冷的自杀刚好为他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所缺少的素材,让他终于愤而提笔,开始了《维特》的写作。

年青的歌德可谓完全进入了创作的狂热和忘我境界,“就像个梦游者似的,在几乎是无意识的状态下写成了这本小册子”,以致当他最后拿起手稿来进行修改润饰时,“自己也感到十分惊异”。

那么,《维特》与歌德的关系,是否仅仅表现在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方面呢?

远不止此。这本“小本”从头至尾,字里行间,无处不打着青年歌德思想感情的烙印,折射着他从时代和社会所受的各种影响。以渗透全书的反封建精神和感伤情调为例,前者显然与他市民阶级的家庭出身和参加狂飙突进运动的经历有关;后者则表现了阅读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和在达尔姆塔特城的交往对他的熏染。总之,《维特》全面地反映了歌德的世界观、宗教观、社会观、美学观等等,拿他自己的话来说,这部“小书”是他“用自己的心血哺育出来的。其中有大量出自我心胸中的东西,大量的思想情感……

但是,绝不能把《维特》仅仅当作一部“自传体的爱情小说”,当作“一个意志薄弱者的悲剧”。维特不幸的恋爱与社会遭遇,已具有了时代的普遍意义。小说围绕着维特与绿蒂的爱情这条情节主线,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通过维特本人的遭遇、感受对当时德国的阶级关系,对同一阶级内不同类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广泛的涉及到自然、人生、社会、政治、宗教、法律、道德以及儿童教育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深入的剖析。小说的年轻主人公无疑是一位时代的思想者、剖析者和评判者。近代丹麦大批评家勃兰兑斯讲得好:

《维特》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表现的不仅是一个人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

《维特》出版于1774年,其时欧洲正面临着一个历史的转折点。经过启蒙运动,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进一步觉醒,可是在仍牢牢掌握着强大国家机器的封建势力面前,它一时尚难直接提出政治制度和权力方面的要求,只好以“个性解放”、“感情自由”、“恢复自然的社会状态”、“建立平等的人与人关系”等口号,来表达对于一个符合他们政治理想和经济要求的新社会的憧憬,在德国则引起了一股持续十余年的思想解放的狂飙。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思潮中产生的《维特》,鲜明、集中地体现着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卓尔不群的维特不仅是时代的觉醒者和思想者,而且是社会的叛逆者;他的叛逆既表现在行为上,更表现在思想上。维特式的痛苦和烦恼,应该讲也是一个思想者的痛苦和烦恼。

论内容,《维特》既无惊心动魄的故事,也无离奇曲折的情节,写的多半是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事件,以及主人公对这些现象和事件的反应和思考。论格调,《维特》重在揭示主人公的内心,抒写他的情感:或欢欣陶醉,或苦闷不满,或憧憬追求,或愤懑绝望,主观色彩是较重的。这样的内容和格调,显然既不宜于采用擅长表现外部动作和冲突的戏剧与传统小说的写法,也不宜于采用以抒写内心情感见胜、但却无法描写琐屑生活现象的抒情诗形式。青年歌德恰到好处地选取了第一人称的书信小说的写法,让主人公象对自己的知心朋友一样,把他的经历见闻和思想情感直接诉诸读者,很好地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协调统一。

歌德把主人公维特致友人威廉和绿蒂的近百封书信以及日记片断,巧妙地编排在一起,煞有介事地在书前冠以“编者”的引言,中间穿插进若干条注脚,结尾再添上一大段“编者致读者”,把一个原本平淡无奇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娓娓动听。信中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针砭时弊,大发议论,但都声情毕现,各尽其妙,读着读着,我们仿佛就变成收信者,眼前出现了主人公的音容笑貌,耳际听见了他的涕泣悲叹,思想感情不由得与他产生强烈的共鸣。

具体地讲,《维特》这部书信体杰作有两点主要艺术特色:一、强烈的情感,浓郁的诗意,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略去前后的“编者说明”不计,小说内容纯系个人的书简和日记片断,可以看成一部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这就决定《维特》以心理刻画和感情抒发见长。二、灵活的结构,精当的剪裁,含蓄有力的语言:《维特》名为长篇,实际只有一百多页,容量不过一个长一点的中篇,但除写了维特个人不幸遭遇的始末和内心变迁,还展现了从城市到农村、从贵族阶级到市民阶层的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令人感觉目不暇接、回味绵长。

《维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德语文学为数不多的既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又好看、耐看和感人至深的思想者文学的典范。

《维特》虽号称长篇小说,实际篇幅却只有八九万字,而且像我的译本也早已广为流传,容易购得,因此为节省篇幅,这里就不再引原文了。

序言

德语文学泛指用德语写成的文学,历来包括德国文学、奥地利文学以及瑞士德语文学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它们由语言、文化、历史传统和地理位置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然而又相对独立,个性鲜明,各具特色。无庸讳言,德国的文学构成了德语文学的主体,但也绝不能因此忽视奥地利文学、瑞士德语文学乃至一度兴旺的布拉格德语文学,低估它们的作用和地位。因为从古至今,奥地利和瑞士不只产生了无数令德语文学增辉和引以为傲的作家和作品,而且还从总体上使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气象非凡。很难设想,德语文学怎么少得了卡夫卡、里尔克、霍夫曼斯塔尔、穆西尔和斯蒂芬.茨威格,怎么少得了凯勒、迈耶尔、斯皮特勒、弗里施、迪伦马特和汉德克。正因为系由三个各具个性、特色的部分融合而成,德语文学大花园所呈现的五色斑斓、多彩多姿的迷人景象,就很少有其他文学堪与比拟。

从发端到现在,德语文学的发育成长经历了一千多年,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出现过一次次影响深远的高潮,产生过难以计数的杰出作家和作品,因而在世界文学之林中牢固地占据了一个显赫而突出的地位。在这些高潮中,笔者以为最值得重视的为以下几次:

1.18世纪后30年至19世纪前30年,以歌德、席勒为代表的狂飙突进和古典时期;

2.19世纪初至19世纪末,以海涅、毕希纳、冯达诺、凯勒、施笃姆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

3.20世纪上半页以卡夫卡、里尔克、托马斯·曼和黑塞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时期;

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以布莱希特、西格斯、伯尔和格拉斯为代表的流派众多的当代文学时期。

需要说明的是,德语文学各个发展阶段的情况都异常复杂,文学潮流和代表人物的认定绝非易事,笔者在这里仅仅是概而言之,可以推敲、商榷之处自然不少;有的问题当在后文中说得较为深入、详细一些。

总之,悠久、多变、高潮迭起的发展历史,跟前边说过的它历来包括德国、奥地利和瑞士三个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学一样,也增强了德语文学富有变化、蕴藏深厚、多姿多彩的特点。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德语文学丰富多彩这个突出而重要的特点,却常常被我国的读者乃至于专家所忽视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德语文学的这个特点,被它另外一个更加突出、更加触目因而也更具本质意义的特征削弱了,掩盖了,遮蔽了。这个更加突出、更加触目因而也更具本质意义的特征,就是德语文学,特别是它公认的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往往都内涵深厚,富有思辨色彩,往往给人的都是深沉、庄严乃至于冗长、滞重的印象。

这个似是而非、以偏概全的印象,在我们中国广泛传播,人云亦云,结果不知始于何人何时,一说德语文学,买书的读者就会讲“不好看”,做书的出版社和卖书的书城书店就会讲“不看好”。这就不能不造成德语文学在中国译介、出版越来越少,传播、接受越来越困难,实在令人遗憾。

果真“不好看”、“不看好”么?全都“不好看”、“不看好”么?显然不是!完全不是!

人们之所以对德语文学产生误解,形成偏见以至于轻视和歧视,是由于对德语文学缺少了解,或者至少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责任当然不在读者和出版社,不在任何别的人,而在我们从事德语文学,研究和译介的人自己。

正是为了尽自己一份责任,弥补一下自己的过失,笔者于是欣然应命,不揣浅陋,不辞辛劳,于繁重的教学之余来赶造这座“德语文学大花园”。如果您,亲爱的读者,可敬的出版家,在这座院子里转过一圈之后能开始对德语文学刮目相看,能减少对它的轻视、歧视,我这老园丁便会感到无比的宽慰,无比的荣幸。

请随我跨进这座风光绮丽、异彩纷呈的德语文学之园中来吧,说不准儿您会流连忘返,乐不思蜀,乐不思出呐! 

杨武能2006年11月8日

后记

各位游客,你们即将走出德语文学大花园。经过一番游览,希望大家至少记住老园丁的三句话:一句叫“德语文学——深邃、博大的思想者文学!”,一句叫“德语文学也好看!”,一句叫“德语民间文学精彩绝伦!”。

一次游览难以尽兴,欢迎下次再来。况且花园再大再美,终究只是一个小小的局部;真要认识、欣赏和理解丰富、深邃、博大的德语文学,认识、欣赏和理解歌德、海涅、里尔克、托马斯·曼、黑塞、卡夫卡……,还必须读他们的原著,还必须进入原野、森林、海洋并且徜徉其中,那儿将更加景象万千!将更加美不胜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德语文学大花园/世界文学大花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武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147264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8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6.09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0
18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9: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