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地域文化与文学走向/山西文学批评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地域文化与文学走向》由傅书华所著,本书系集中体现了山西批评家的整体成就,是山西文学界值得关注的一件重要事情,对于进一步促进全省、乃至全国文学创作健康发展,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全书共分四辑,“关注”“解读”“聚焦”集中论述了山西文学的宏观发展和山西作家作品的经验、局限。着重从地域文化与文学流变的角度进行了深入阐释。“放眼”一辑遴选了著者在乡村小说、短篇小说、文学批评等几个重要课题上的研究文章,代表了著者在当代文学上的学术成果。

内容推荐

《地域文化与文学走向》由段崇轩所著,《地域文化与文学走向》共分为:关注;解读;聚焦;放眼;后记几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永驻的“厚土”——关于山西文学一个侧面的考察、乡村小说:从山西到全国、“山药蛋派”里外观等,可供读者阅读学习。

目录

关注

永驻的“厚土”

——关于山西文学一个侧面的考察

乡村小说:从山西到全国

“山药蛋派”里外观

奔涌不息的河流

——山西文学五年述评

地域文化与文学走向

审视与体验

——“晋军”与青年农民作者的比较

“安泰”之魂

——山西青年小说家论

山西短篇小说的新风景

——兼论山西新锐作家群

解读

民间:从破碎到沉潜

——赵树理小说的一种解读

土色土香的农村“史诗”

——马烽小说论

马烽、赵树理比较论

生存的勘探

——常捍江小说解读

从乡村到城市

——评张行健的小说创作

打开小说的“可能”之门

——评葛水平的小说创作

在底层发现善和美

——王保忠的短篇小说

重新发现张玉良

赑屃:一个内涵丰富的象征

——读张不代长篇小说《草莽》

谁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

——读焦祖尧长篇小说《飞狐》

一腔深情话盐史

——读周宗奇纪实文学《守望潞盐》

传统叙事艺术的回归与创新

——评成一长篇小说《茶道青红》

回归乡土发现民间

——读李骏虎长篇小说《母系氏家》

“细读”与“宏论”

——读王春林《新世纪长篇小说研究》

融通:评论家的一种能力和境界

——读侯文宜《当代文学观念和批评论》

聚集

走近解放区作家

老照片中的赵树理

潇洒的写作

 ——记钟道新

王祥夫的文人情致

曹乃谦与他的《温家窑风景》

吕新:三晋厚土上的“先锋派”作家

谭文峰:从“小我”到“大我”

放眼

关于农村题材小说的备忘录

乡村小说:一个世界性的文学母题

论90年代乡村小说的人物塑造

评论家要有读者意识

走向“三分天下”的文学批评

作协派批评的困境与自救

唤醒短篇小说的“野生性”

短篇小说须有“大境界”

世俗社会中的上下求索

——近年短篇小说综论

后记

试读章节

打开山西现当代文学史,我们可以看到三座葱茏的山峰,这就是上世纪40年代的革命解放区文学、50年代至60年代的“山药蛋派文学”、80年代的“晋军崛起”。这是山西文学界引以为自豪的,也是中国文坛普遍认可的。90年代末,有山西作家、评论家提出一个观点:认为以张平长篇小说《抉择》获茅盾文学奖为标志,山西文学进入第三次高潮。即当代以来“山药蛋派文学”和“晋军崛起”之后的又一次高潮。这一“高潮说”在山西作家中有的人认同,有的人怀疑,而在全国文学界似乎没有得到确认。

在文学史发展中,要形成一座划时代的高峰,需要多方面的环境和条件,譬如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文学的等多种合力的催生。但还有一个因素往往是人们容易忽略的,那就是地域文化的影响和支配。这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但它又深刻地制约着文学的演变乃至兴衰。三晋文化是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文化,它在现当代历史长河中,几经变迁和沉浮,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和自身的痛苦蜕变,而每一次变迁又都直接作用于那根最敏感的神经——文学。可以说,它与文学的命运,几乎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不用说解放区文学的突起、“山药蛋派文学”的兴盛,是凭借了三晋文化的滋养和它在当时的“时来运转”,就是新时期文学中的“晋军崛起”,也是在三晋文化的内在裂变中激发和生成的。

关于地域文化与文学发展的密切关系,许多作家、理论家多有阐释。早在1923年,周作人就精辟地指出:“风土与住民有密切的关系,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各国文学各有特色,就是一国之中也可以因了地域显出一种不同的风格。”他举例说:“我们不能主张浙江的文艺应该怎样,但可以说他总应有一种独具的特质。我们说到地方,并不以籍贯为原则,只是说风土的影响,推重那培养个性的土之力。”周作人在这里揭示的,就是一个地域的“风土”对作家的潜在影响,对文学“特质”和“风格”的深刻作用。1994年,严家炎主编了一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他在“总序”里更深入地说道:“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来说,区域文化产生了有时隐蔽、有时显著然而总体上却非常深刻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作家的性格气质、审美情趣、艺术思维方式和作品的人生内容、艺术风格、表现手法,而且还孕育出了一些特定的文学流派和作家群体”。这是对地域文化与文学发展关系的一个总结性论述。“丛书”中的朱晓进专著《“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第一次全方位地论述了“山药蛋派文学”与三晋文化演变的内在联系,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窥见了山西文学深层中的地域文化的律动与演变。

P28-29

序言

山西是文学大省,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历史上出过许多成就卓著的大作家,也出过不少大评论家,比如唐代司空图,就写过文学评论经典《二十四诗品》等作品。近现代山西文学史上,同样有过一些影响很大的评论家,比如李健吾等。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我省创作的繁荣兴盛,文学评论发挥了引导和推动创作的重要作用。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批评家》杂志为核心,凝聚和培养出一支在全国评论界令人瞩目的评论家队伍,成为“晋军崛起”中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些评论家经过二十多年的磨砺,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理论素养越来越厚实,评论视野越来越广阔,写作成就越来越突出。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省作家协会决定推出这套《山西文学批评书系》,以展示我省文学评论家的实力。

《山西文学批评书系》入选的八位中青年评论家段崇轩、傅书华、苏春生、陈坪、杨占平、侯文宜、杜学文、王春林(以年龄长幼为序),都是当下山西文坛的骨干力量,都还在职,担负着宣传、文学、教育、科研等方面的领导或教书育人工作,并且都已经从事文学评论二三十年,出版和发表过许多专著和评论文章。这次,他们每个人都非常认真地遴选出近些年来发表的文章,结集成书,代表了他们各人的学术水平和评论风格,应当说,集中体现了山西批评家的整体成就,是山西文学界值得关注的一件重要事情,对于进一步促进全省、乃至全国文学创作健康发展,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我自己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偶尔也写点评论文字;不过,却一直重视和关注文学评论,有不少评论家是我的老师或朋友,在我的写作过程中,都给予过难忘的帮助,这次《山西文学批评书系》中的八位评论家,多数都写过关于我创作的文章。因此,我对评论家的创造性文学劳动非常尊重。人们常说,评论和创作是文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如果没有健康的高水平的文学评论,就难以有创作的不断提升。评论家通过对作家与作品的解剖、分析、判断,通过对与作家作品相关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的研究和探讨,实质上是参与到了整个文学秩序中,并构成强有力的一环。

就国内目前的文学评论状况而言,我认为,伴随着新时期文学三十多年的演变,评论也已趋向多元化。文学评论作为文学这个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随着文学的发展不断变化;而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方式,与社会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评论也不例外。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时代逐渐转变到了市场经济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价值观念、文化素养,也随之发生了遽变,文学创作所反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创作本身也越来越多样化。这样,文学评论自然不能仍旧墨守成规,在评判作品的价值时,在分析作家的艺术风格时,在研究创作倾向时,都不再像以往那样单一了。另一方面,文学评论家自身的理论基础、观察问题的角度、写作的方式等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衡量作家、作品的标准也越来越新颖、宽泛。应当说,文学评论总体上是进入了成熟的阶段了。这个特点,我们从这套《山西文学批评书系》中能够明显地感受到。

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理想的文学批评当然是既要有“作协派批评”的生动活泼和尖锐犀利,又要有“学院派批评”的理论深度和旁征博引。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一样,文学批评也难以达到这种理想化程度。我个人的看法是,每一种形式的批评,都有自身的优势,同时也有不同程度的局限,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优势,克服局限,切实做到有理有据,把握住所评作家或作品的核心问题,真正起到指导创作的作用,评论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不管是“作协派批评”,还是“学院派批评”,或者别的什么批评,都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不过是表达方法方式不同而已。其实,这些批评方式,都有着一种互补的成分。评价一个作家的创作成败,或者一部作品的水平高低,既需要“作协派批评”的生动活泼和尖锐犀利,也需要“学院派批评”的理论深度和旁征博引,还需要别的批评从另外角度进行透视。这样,对于所评作家或作品乃至整个文学,才是有益的。

关于作家与批评家的关系,就我所接触的作家而言,绝大多数对批评家是友善、尊重和理解的,他们认为批评和创作是相互联系的,都是文学的组成部分,没有批评的创作是不完善的;对于批评家关于创作的看法,有些作家确实受到了启示,即使有些看法不一定符合作家的创作意愿,也能够理解,因为从评论家的角度看作品,总是与作家有一定的不同。当然,也有少数作家认为批评家是依附于作家而生存的,轻视批评家的作用,这只能说这些作家还没有真正理解了批评的意义和作用,随着他们阅历的增多,会逐渐改变这种态度的。

《山西文学批评书系》的面世,我觉得对于八位评论家的写作,是一个有价值的小结,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同时,对于整个山西文学评论的发展,也有诸多的启示意义。希望全省的老中青评论家都能够不断表现出各自的独立性,建立各自的风格特点,积极参与到全省和全国文学创作中,发出我们的声音,展示我们的实力,为进一步推动山西文学创作大繁荣大发展,发挥特殊作用。

2012年4月16日

(张平:山西省副省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后记

2010年的春天,我编选了自己的第三本评论集《边缘的求索》。2012年的春天,我编校着第四本评论集《地域文化与文学走向》。前一本,是评论全国文学创作和现象的。后一本,是关于山西文学发展与作家作品的。从全局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正好反映了我在评论写作上的两个主要领域。自然,这并不是我评论写作的全部,在乡村小说、短篇小说和文学批评研究等课题上,其实下力气更多,收获也更丰富些。但它们太专业,读者或许兴趣不大。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我不知道这些评论文字,对全国文学、山西文学是否有些许影响?有多少读者注意、浏览过它们?我只知道,自己在这些领域尽了最大努力,并收获了一种充实和快乐。有此足矣!

这本自选集,分四个小辑,凡39篇文章。前三个小辑,都是关于山西文学的。“关注”中的几篇文章,都属一些宏言大论,有的探讨山西文学的审美特性,有的研究山西地域文化与文学的流变,有的评述一个时期的文学状况,有的探索“山药蛋派”文学的状态与演变;关于山西第四、第五代作家创作状况的两篇文章,是我着力较多、写得较到位的。这些文章,写于不同时期,时间跨度有20年之久。这些文章,没有主题、计划,像一颗颗各自独立的“山药蛋”。现在看来,有些文章、观点还经得起历史、文学的检验,有的则显得有些过时。在20年时间中,写了这样几篇宏观研究文章,我觉得有些愧对山西文学。

“解读”中的15篇文章,属于山西作家作品研究系列,是从上百篇文章中挑选出来的。在这个系列上,我付出了大量时间和劳动。研究山西作家和作品,作为编辑兼评论者的我,不仅是一份工作,也是一份责任。我的评论优势,也好像正在这里。山西有五代作家,每代都有众多的代表性作家。山西不仅小说是优势,其他文体也很活跃、强势。因此,我的评论对象既广大、又多样。山西第一、第二代作家,我研读过赵树理、马烽、西戎、焦祖尧、义夫、谢俊杰、杨茂林等。山西第三代作家,我探讨过成一、李锐、韩石山、周宗奇、钟道新、蒋韵等。第四代作家由于年龄相近、交往较多,评论也就更多、更勤。如王祥夫、曹乃谦、吕新、张行健、谭文峰、常捍江等,有的写过单篇小说评论,有的写过作家综论。我想我对他们的影响也会更多、更深一些吧。山西第五代作家近年来悄然崛起,风生水起、个性鲜明,已在全国引人瞩目。但我只对他们中的少部分较为熟悉、读过作品,而对多数人有点隔膜、难以走近。我只给葛水平、李骏虎、王保忠几位写过评论。作为群体,写过一篇短篇小说创作综论。我深受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和理论的熏染,在思想和文学资源上是不全面的,因而在文学评论上必然会有所局限,在选择评论对象上也自然会有个框框。此外,还写过一些报告文学、散文、文学评论方面的作品评论。有些是主动的。有些则带有“遵命”味道。诗歌评论却一篇也没有写过,并非端架子,实在是不懂不能装懂,力所不逮。我深知自己缺乏诗歌“细胞”,也没有设法弥补,是一大遗憾!

“聚焦”小辑中是几篇作家散记,用的是散文笔法,意在给这些沉闷的评论文章,添加点色彩,吹进一股清风,增加一些可读性。

“放眼”一辑是关于全国文学的,不再局限于山西。其中的9篇文章,是我学术研究课题上的代表性作品。我很重视这些课题的研究,多年来倾注了大量心血,其成果在学界也有一些影响。乡村小说研究是我从上世纪90代初就开始关注、展开的一个课题,陆陆续续写了一批文章,有多篇文章在全国重要报刊发表,有数篇在《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新华文摘》上转载,后来辑成一本专著《乡村小说的世纪沉浮》,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此次出版评论集,挑选了三篇有点分量的文章。我对这一课题,可谓“情有独钟”,今后还将继续做下去。短篇小说研究是我从2006年逐渐进入、扩展的一个课题。我对这一独特的文体颇有兴趣,关注已久,尝试写了一篇《消沉中的坚守与新变——1989年以来的短篇小说》长文,很快在《文学评论》发表,受到了北京评论界同行的关注,他们写信、打电话,给予肯定,并鼓励我继续研究下去。于是我振作精神,拟定提纲,开始了对这一课题的“攻坚”。我是从两个方向研究这一课题的。一面是向前看。从2006年开始连续跟踪当下短篇小说的创作,每年写一篇万字左右的年度综述文章,现已写了六年。另一面是向后看。回顾、梳理1949年一2009年共60年的短篇小说历史演变,每一个时期、每一位作家、每一种思潮和现象等等,都是我研究的对象和题目,最终将完成一部三四十万字的《中国当代短篇小说演变史》。这一课题已被列为中国作协的重点选题,得到了关注和扶持。六年来,我的一多半精力都集中在了这一课题上,文章边写边发,体例逐渐完善。现在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只剩一些扫尾工作了,今年务要竣工。在这一小辑中,我选了两篇短文、一篇长文。文学批评研究,也是我喜欢的研究题目,有想法就写一篇,从1996年到现在,竟积累了十多篇。有的在《新华文摘》转载,有的获得了省内奖。2006年我在几家报刊发表文章,提出当下文学批评由作协派、学院派、媒体派等多家批评“三分天下”的观点,在《文艺报》展开过一次讨论,在批评界广有影响。这次出书也选了三篇。乡村小说、短篇小说、文学批评研究,是我批评写作的重心,是有学术价值的,也是我的安身立命之本。

把这样一组山西的、全国的,理论的、批评的文章,装进一个“菜篮子”里,还须起一个恰当的书名,真是难上加难的事情。开始想了一个《关注与解读》,觉得没有特点,继而又拟一个《地域文化与文学走向》,有了一点地域特色和学术味道,但又有点以偏概全,也只能如此了。

出版一本评论集,就是对自己既往写作的一次回顾、一次总结。面对这几十篇关于山西文学的评论文章,我一面觉得自己为山西文学事业尽了绵薄之力,一面又深感自己做得很不够、很薄弱。在几代作家作品评论方面,写了大量文章,且写得真诚、投入,很多作家、作者还是认可的。但在山西文学宏观研究方面,不仅数量少、且质量也不理想。宏观研究比微观研究毕竟难度要大。作为一个从业三十余年的评论者,没有从更开阔、更高远的层面对山西文学做过深入系统的探索和梳理;没有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紧迫的文学课题,科学把握、严格细化、循序渐进,创造性地去完成。我本应写出更多有分量、有见地的大文章来,写出几本丰富扎实、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专著来。

山西是一个文学大省,名家辈出、创作活跃、成果丰硕,在全国具有重要位置。从“十七年”到“新时期”、又到当下的“多元化”时期,时起时伏、奔涌不息,呈现出一种壮阔而复杂的态势。山西文学的现状如何?前景怎样?有哪些优势?有哪些劣势?怎样继承传统、开创未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形成成果的。山西有一个人数不多,但学养丰厚、治学严谨的评论家群体。它应该肩负起研究、弓l导、推动山西文学发展的“神圣”使命来,奉献出更多的成果来,把山西文学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文学相辅相成、比翼齐飞。

新时期文学三十多年来,山西出版过各种各样的文学丛书、选集,但还从未出版过评论丛书。近两年,经过省作协、省委宣传部相关领导的多方努力,终于决定出版一套中青年评论家丛书,名为:“山西文学批评书系”。这在山西还是首次,表现了省作协、省委宣传部对文学评论事业的重视和对中青年评论家的支持,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之事。山西省副省长、省作协主席张平,一直关心此事,积极为丛书作序;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明旺,热心张罗,严格要求,制订规则,为书系的编辑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北岳文艺出版社社长王灵善、责编陈学清等,为出版一套高质量的评论丛书,付出了莫大心血。这是让我深深感动的!

窗外已是春光融融、万物复苏、柳枝泛绿。不管社会怎样风云变幻,不论文学如何边缘、艰难,作为一个作家、评论家,他需要的唯有淡泊、坚守、进取……

段崇轩

2012年3月1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地域文化与文学走向/山西文学批评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段崇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7837507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7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35
163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