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修订版)
内容
编辑推荐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修订版)》系二○○二年岳麓书社出版的《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的姊妹篇。唐浩明从曾氏存世的二千余道奏章中精选四十七道折片,并对这些折片产生的时代背景、折里折外的相关情事以及它在当时的作用、历史上的影响等等加以评点,试图通过评点来撩开晚清复杂微妙的官场文化之一角。

内容推荐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修订版)》是著名史学作家唐浩明继《曾国藩》之后又一最新研究成果。

作者从曾国藩存世的二千余道奏章中精选四十七道折片,并对这些折片产生的时代背景、折里折外的相关情事以及它在当时的作用、历史上的影响等等加以评点介绍。《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修订版)》还分析所选折片的写作技巧,指出其于报告这类文体的可资借鉴之处;并抉出折片中的精彩文句,以醒耳目;同时还附有译文,以便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原折。

目录

原折:授翰林院侍讲及四川正考官呈请代奏谢恩状 道光二十三年八月初四日

译文:授翰林院侍讲及四川乡试正考官请为代奏谢恩状

评点:清代奏折的传递

原折:应诌陈言疏 道光三十年三月初二日

译文:应谕旨命陈述意见疏

评点:人才的激励机制:转移、培养、考察

原折: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 咸丰元年四月二十六日

译文:敬呈皇上美德三项并预防所伴之流弊疏

评点:这道折子太出格了

原折:备陈民间疾苦疏 咸丰元年十二月十八日

译文:详细陈述民间疾苦疏

评点:道光末期中国百姓的三大苦难

原折:严办土匪以蜡地方折 咸丰三年二月十二日

译文:严办土匪以安定社会秩序折

评点:不惧恶名重典以锄强暴

原折:特参长沙协副将请德折 咸丰三年六月十二日

译文:特参长沙协副将清德折

评点:参折的最大秘诀——辣

原折:移驻衡州折 咸丰三年八月十三日

译文:转移驻扎衡州府折

评点:移衡的真正原因在折外

原折:报东征起程日期折 咸丰四年二月初二日

译文:禀报东征起程日期折

评点:逼出了嫡系部队——湘军水师

原折:留胡林翼黔勇会剿片 咸丰四年二月十五日

译文:请将胡林翼及黔勇留在湖南会剿片

评点:湘军早期建设的一个极重要决策

原折:蜡港败渍后未发之遗折  咸丰四年四月十二日

译文:靖港失败后未曾发出的遗折

评点:出师未捷身欲死

原折:缕陈鄂省前任督抚优劣折 咸丰四牟九月二十七日

译文:陈述湖北前任总督巡抚的优劣情形折

评点:异于常规的激情报告

原折:奏参江西巡抚俅启迈折 咸丰五年六月十二日

译文:参劾江西巡抚陈启迈折

评点:参倒了现任巡抚

原折:报丁父忧折 咸丰七年二月十六日

译文:父亲病故请回籍守丧折

评点:狼狈回籍守父丧

原折:沥陈办事艰难仍吁恳在籍守制折 咸丰七年六月初六日

译文:详述办事艰难再次恳求在家守制折

评点:不合时宜的讨价还价

原折:恭才艮起程日期折 咸丰八年六月十七日

译文:报告起程赴江西救援日期折

评点:从大悔大悟到盼望复出

原折:谢曾骥云赐封典恩折 咸丰九年二月十五目

译文:感谢赐封曾骥云折

评点:趋利避害皆为不忘天恩

原折:遵旨会筹规剿皖逆折 咸丰九年十月十七日

译文:遵旨筹划用兵安徽折

评点:胡林翼为曾氏跑官

原折:谢署两江总督恩折 咸丰十牟五月初三日

译文:感谢任命代理两江总督之恩折

评点:四顾无人后的实权之授

原折:苏市无锡失陷遵旨通筹全局并办理大概情形折 咸丰十年五月初三日

译文:苏常无锡陷落之后遵旨通盘筹划全局及如何收复等大致情形折

评点:一份绝密军事文件

原折:请起用沈葆桢折 咸丰十牟五月初三日

译文:请起用原道员沈葆桢折

评点:以包揽把持控制江南战区

原折:奏请带兵北上以靖夷氛折 咸丰十年九月初六日

译文:请带兵北上抵御洋兵进犯折

评点:一个冷处理的历史例证

原折:遵旨复奏借俄兵助剿发逆并代运南漕折 咸丰十年十一月初八日

译文:遵旨复奏借俄国兵帮助征剿长毛并代为运输南方漕粮折

评点:一份揭开洋务运动序幕的重大历史文献

原折:克夏安庆省城片 咸丰十一年八月初二日

译文:克复安徽省垣安庆片

评点:东南战场强弱转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原折:沥陈前湖北抚臣胡林翼忠勤勋绩折 咸丰十一年十月十四日

译文:沥述前湖北巡抚胡林翼的忠勤勋绩折

评点:晚清官场上一个罕见的干员能吏

原折:恳辞节制浙省各官及军务等情折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译文:恳切请求辞去节制浙江省各级官员及军务等情折

评点:不能轻授非常之权

原折:参翁同书片 同治元牟正月初十目

译文:参劾翁同书片

评点:一道不能不接受的参折

原祈:查复何柱清退守情形折 同治元年八月二十九日

译文:关于何桂清退守情形的调查回复折

评点:总督与部属联手造假案

原折:请简亲信大臣会办军务片 同治元年闰八月十二目

译文:请简派亲信大臣来江南会办军务片

评点:一百四十年前的“非典”式传染病

原折:恳辞曾国苍补授浙抚并谢恩折 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二日

译文:恳辞曾国荃补授浙江巡抚一职并谢恩折

评点:从学识人手提高官样文章的档次

原折:奏报攻克金陵尽歼全股悍赋并生俘逆酋李秀成洪仁达折 同治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译文:奏报攻克金陵全股悍贼一概歼灭并活捉叛逆头领李秀成洪仁达折

评点:平生最为重要的一份报告

原折:曾国莶因病请开缺回籍调理折 同治三年八月二十七日

译文:曾国荃因患病请求免职回原籍调理折

评点:“因病”后面的种种原因

原折:江南贡院修夏工竣拟即举行乡试请简放考官折 同治三年九月十一目

译文:江南贡院修复竣工准备立即举行乡试请委派考官折

评点:科举考试是如何出题的

原折:副将刘世玉复姓归宗片 同治四年二月十四日

译文:副将刘世玉复姓归宗片

评点:既看重宗法又顾及人情

原折:再请收回节制三省成命片 同治四年闰五月十一日

译文:再次恳请收回节制三省的已发任命片

评点:对于捻战的厌弃与恐惧

原折:再密陈陈国瑞事状片 同治四年七月二十四日

译文:再次秘密陈述陈国瑞犯事情形片

评点:一篇驭下的经典之作

原折:曾国荃调补鄂抚并负剿捻新命拳谢天恩折 同治五年二月初八日

译文:关于曾国荃调任湖北巡抚并肩负剿捻新命的谢恩折

评点:老九召集旧部募勇出山

原折:剿捻无功请暂注销封爵片 同治五年十月十三日

译文:剿捻无功请暂时注销所封侯爵片

评点:效法古人自贬之义

原折:夏陈病状艰难请准不回江督本任仍命李鸿章暂行兼署折 同治五年十一月十七日

译文:再次陈述病状艰难请求批准不回江督本任依旧任命李鸿章暂时兼为代理折

评点:清廷用人不当

原折:兵部右侍郎彭玉王麟恳辞奖叙片 同治六年正月二十一日

译文:兵部右侍郎彭玉麟恳切辞谢奖励片

评点:古今难见彭玉麟

原折:奉旨补授大学士仍留两江总督之任恭谢天恩折 同治六年六月十日

译文:奉旨晋升大学士依旧留在两江总督任上恭谢皇恩折

评点:什么是人生的最大享受

原折:李朝斌毋庸夏姓归宗应于李氏别为一宗片 同治六年十一月初三日

译文:李朝斌无须复姓归宗应在李氏中别立一宗片

评点:复姓归宗事当以情谊为重

原折:遵旨预筹与外国修约事宜密陈愚见以备采择折 同治六年十一月十五日

译文:遵照谕旨预先筹谋与外国修约事宜秘密陈述愚见以备择用折

评点:一道被泄露的外事密奏

原折:补用副将胡开泰殴妄致死恶逑多端按军令就地正法片 同治七年六月十八日

译文:补用副将胡开泰殴打妻子致死恶迹多端按军令就地正法片

评点:晚清时期保护妇女权益的一个例子

原折:谢予纪泽授员外郎恩折 同治九年五月初八目

译文:感谢儿子纪泽被授予员外郎之恩折

评点:封建时代的官场特权

原折:密陈津郡教案委曲求全大杌情形片 同治九年六月二十八日

译文:秘密陈述天津府教案委曲求全大致情形片

评点:委曲求全以保和局

原折:夏审凶犯行刺马新贻缘由仍熙原拟分别定拟折 同治十年正月二十九日

译文:复审凶犯刺杀马新贻的缘由仍旧按照原先所拟分别定案折

评点: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

原折:拟选聪颖予弟赴泰西各国肄业折 同治十年七月初三日

译文:准备挑选聪颖少年赴西方各国留学折

评点:晚年为民族振兴所作的一项大贡献

试读章节

◎评点:道光末期中国百姓的三大苦难

反馈社情民意,让下情上达,历来是奏折所要承担的一个重要责任。皇帝一年到头活动的范围极其有限。就拿道光帝来说,他一生只在紫禁城、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地住过。咸丰帝步其后尘,一辈子也只在这几个地方打转转。父子俩连南下巡幸的事都没干过,更谈不上微服私访了。皇帝所接触的人也极为有限,除了每天叫起时召见一些二品以上的大员外,整天伴着他的便是足不出大内门槛的后妃宫女太监。这些决定了皇帝信息闭塞、孤陋寡闻,然而就是如此皇帝却要裁决天下大事,掌管百姓命运!稍有点头脑的皇帝都会知道自己所受的限制,故而要求文武大臣多向他传递下情。

然而,人性中有一个极大的弱点,便是喜听赞美词厌听批评语。作为治理天下万民的皇帝来说,他当然希望国泰民安,人心拥戴。于是,许许多多担负反馈下情的官员便对皇上隐恶扬善,粉饰太平,报喜不报忧,说好不言坏。借此讨得皇上的欢喜,以利个人的仕途。只有少数的官员具有忧国忧民的良知,才敢于冒着风险说实话。令人沮丧的是,纵观两千年的封建文明史,凡报喜不报忧的官员多获嘉赏,至少不会遭训斥,而敢于说实话的多不讨君王的喜欢,有的还遭不测之祸。曾氏此折,便属于那种少数的说实话的汇报之列。

曾氏向这位新皇帝报告眼下民间的三大问题,即银价太贵、盗贼太众、冤狱太多。这三个问题所涉及的是赋税、治安及司法三个方面。赋税沉重,百姓不堪重荷,基本生存难以保障,这就意味着国家从根本上将会失去稳定的基础。道光末年,银子为什么会突然昂贵起来,以至于为先前的两倍呢?这原因便是外国鸦片的入侵。鸦片贩子将大量的鸦片输往中国,不仅戕害中国人的身体,也让中国的白银滚滚外流。据统计,道光十三年前,中国出口的白银才三千七百万两,而道光十八年一年便流出白银一千万两。鸦片战争结束后所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向英国赔偿白银二千一百万两。这样,中国的白银大为枯竭,直接造成了银贵钱贱的社会现象,其结果自然是苦了百姓。百姓的生计发生困难,原本的平衡态势便会变化。大部分贫困者虽一时不会表现为行为上的反抗政府,但在心里会对执政者十分不满;而其中的少部分强悍者,便试图通过非法的手段来获取利益。盗贼蜂起的现象便由此产生,它往往是大乱的前兆。至于冤狱太多,则反映出司法的腐败。司法的腐败,又源于政治的腐败。司法是政府的一个主要职能,直接涉及平民百姓的切身利益。历史事实反复证明,司法的不公,是造成政府失去民心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曾氏虽只陈述民间的这三个疾苦,其实已向皇帝道出了当时危及政权的三个最重要的社会弊病。从曾氏的这道奏疏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道光后期中国社会已是百孔千疮,病势沉重。咸丰帝从父亲手里接过的王朝,实际上是一份危机四伏的家当。此时,洪秀全自称天王已经整整十个月了。为什么咸丰派出的大学士赛尚阿不是太平军的敌手?为什么后来太平军很快便冲出广西进军东南,并在极短的时间里便大成气候?曾氏的这道奏疏实际上就是答案。

曾氏对大乱将至的国家局势已洞若观火。他怎么会有这样的洞察力?在笔者看来,这首要的原因是,曾氏来自于穷困乡村,出身于社会的最底层。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他熟知国情。曾氏虽然做了十一二年的京官,但近三十年的乡村岁月已为他一生的许多方面定了型,况且他在京师期间与家中联系密切,家乡的一切都在他的关注中,家乡的近况也通过家书和诸弟的来京面晤而得知。曾氏曾于一封给诸弟的信中,在列举好多位至亲的贫困处境后说:“诸弟生我十年之后,见诸族戚家皆穷,而我家尚好,以为本分如此耳,而不知其初皆与我家同盛者。兄悉见其盛时气象,而今日零落如此,则大难为情矣。”他从自家戚族生存状况的前后对比中看到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用我们现在习惯的语言来说,曾氏是善于解剖麻雀的人。一个负有指导全局责任的人,对全局的基本状况是否心中有数,是否具备发现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例的眼光,以及是否能把典型事例分析精当,从中找出影响全局的价值之所在,这是衡量其人领导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

曾氏对国家局势的清醒洞察,还源于他的职责心。曾氏写这道奏折时,已做了七个月的刑部左侍郎。清代尚左。左侍郎是排名右侍郎之前的,虽然一个部有两个满侍郎两个汉侍郎,但清末的满员在学问才干方面普遍不如汉员,所以,曾氏就成了事实上的刑部的常务副部长。刑部职掌国家的法律、刑狱事务,事情具体烦琐,且责任重大,不能容许草率马虎。《曾国藩年谱》上说他“兼摄刑曹,职务繁委,值班奏事,入署办公,盖无虚日”。可见刑部侍郎这个官职令他大为劳累。但是,也就是凭着这种敬业态度,让他深入看到了国家当前在治安和司法两方面的严峻现实。面对现状的求实态度和对皇家朝廷的忠诚之心,使他能暂时将一己的宠辱得失丢在一边,甘冒风险道出实情,为民请命。鲁迅先生在谈到中国人的脊梁时,曾特别举出“为民请命”的人,把他们列入“脊梁”之中。的确,以管理民众事务为职责的政府官员,“为民请命”是其分内之事,但是这话说起来正气凛然,做起来却困难重重。民之命运之所以要向最高当局恳请,一定是遇到了很大的麻烦。请命,也就意味着要与这些麻烦纠缠。有的麻烦来自于法规制度,有的麻烦来自于势力很强的敌对方。某些时候,这个敌对方还会千丝万缕地牵连到最高当局。于是,这些麻烦便不好对付,甚至有可能民之好命没有请到,请命者自己却丢了乌纱帽丢了性命。所以,为民请命者历来受到民众的敬重,被历史所铭记。

认真地说,曾氏的这次为民请命曾有一些风险,但不至于很大。一则因为他所呈奏的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不是针对某件具体事或某个集团某个人。二则新皇帝登基不久,造成这些民间疾苦的过错,不是他本人而是他已死去的父亲,他也没有必要为亡父之过而背上拒谏的恶名。果然,此折呈上一个月后,曾氏又奉新命:兼署吏部左侍郎。这说明了咸丰帝及中枢领导机构对曾氏的信任。另外,清代官员的兼职是连带薪俸的,也就是说,曾氏又增加了一份侍郎的工资。曾氏为官清廉,且家庭负担重,这份增加的收入对他也是重要的。

从道光三十年到咸丰元年两年时间里,曾氏给咸丰帝呈上十一道奏折,其中除开一道谢恩疏、一道复命折为例行公事外,其他九道均为建言疏。这九疏中又有五疏非比寻常,除前面所评点的《应诏陈言疏》外,还有两篇为《议汰兵疏》和《平银价疏》。这五道奏疏都是针对时政而言,且切中时弊,并有相当的预见性。

我们知道,曾氏道光十八年中进士点翰林,从此脱去布衣,成为官场中的一员。做官,官有很多种做法。贪官坏官姑且不论,通常的官员都以政务无误迁升顺利为目标,少数官员也能在权力所及的范围内为当地民众做点好事,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就是好官了。历朝历代都只有极少数的官员,把为官当做一番事业来看待,把做一个对人类社会的管理机制有所贡献的政治家,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曾氏进京之初,便“毅然有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志”,可见他为自己所悬的为官目标,从一开始便起点很高。七年的翰林院生涯,为他在担当大任之前铺垫了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学问和人格。

在学问上,他能从应试诗文中走出来,致力于经济实学,并能在对“盈虚消息”的领悟中感受天人合一的绝大智慧,实现求知领域中的质的飞跃。在人格上,他遵循“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将所认识的道理运用在自身的培育修炼中,从而在人格的锻造上同样获得质的飞跃。道光二十九年,三十九岁的曾氏在出任礼部侍郎肩负重担时,已经完成了孟子所说的天降大任之前的诸多准备,接下来的应该是在国事管理中施展身手的时候了。实任礼部侍郎一年,兼署兵部侍郎四个月后,道光帝以六十七岁的帝王中之高龄升天,于是他对国事的一些思考便只能向咸丰帝来陈述了。因而便有了这一批内容结实的奏疏。

这些奏疏,在道光末年以来万马齐喑的沉闷政坛上,的确有点石破天惊的味道,引起朝野内外的注目和议论。它的作用,更多的不在奏折本身所提出的问题与建议,而是让国事关心者感受到一股迥异以往的新气氛,看到朝廷中出现了一个可寄予希望的新人物。曾氏的奏疏抄件传到湖南后,被人广为传抄争阅。刘蓉为此赋诗:“曾公当世一凤凰,五疏直上唱朝阳。”这是来自士林的尊敬。一年后,朝廷决定江南各省兴办团练,原太常寺卿唐鉴向咸丰帝力荐曾氏出任湖南团练大臣,并预言他一定可成事。唐为何这样相信他?除过去有学问上的接触外,这一批奏疏也无疑让这位阅世甚深的老牌官员看出了内中的机奥。这可以视为来自官场的器重。正是有着如此背景,才会有曾氏日后的故事。

熟谙史册长于思索的曾氏,说不定早就想到了这一层,这段时期之所以接连呈递奏疏,其背后深藏的目的,或许更主要的是在新主子和世人面前表现自己!

P37-41

序言

晚晴时期的天下第一奏折

近年来,以清代皇帝后妃为题材的所谓清宫戏风行荧屏,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观众,借助现代化的媒体,过了一把“人间帝王家”的干瘾。人们在熟悉了“朕”“万岁爷”“大人”这一类称呼的同时,对君臣朝廷之间的路数也略知一二。看戏的时候,常常会听到“上折”“递个折子,,这样的话。这个“折”“折子”便是奏折。奏折是当时大臣与皇帝沟通的一条最重要的管道,尤其是对地方上的官员而言,上一趟京师朝见皇上是桩很难的事。于是,一年到头大量的要政大事便通过奏折来禀报,并按照朝廷对奏折的批复来办事行政。同时,奏折也是臣工与皇上感情联络的主要纽带。皇帝可以从日常的奏折中看出所委大员对他的情谊深浅、忠诚程度、和朝廷贴心不贴心等等。曹丕的一句“文章乃经国之大业”的话,曾经被无数文人所引用,并因此而自豪。其实,对于通常文章而言,是攀不上“经国大业”这个高度的,惟奏折这种文章或许可以接近。

晚清是一个风云剧变的时代,乃名符其实的多事之秋。现在仍大体完好地保存在国家档案馆的数十万份军机处副录的奏折,是那个时代所留下最权威、最直接、相对来说也是最为真实的记录。

在咸丰后期至同治年间,备后海内外瞩目的奏章,当属两江总督衙门所拜发的各类折片。以总督曾国藩为名义签发的这批折片,一时有天下第一奏折之称。

咸丰十年春,曾氏取代何桂清做了两江总督。两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地域宽阔,物产丰富,且人文荟萃,历来为国家的重要地区。而眼下它的衙门所在地江宁府,却做了与朝廷对抗的敌国都城,攻克江宁便成了朝野上下压倒一切的大事。新上任的两江总督,又是肩负收复国土重任的湘军最高统帅,这个衙门自然成了天下关注的第一衙门,从这里发出的奏折,几乎每份每篇都牵涉到当时整个国家的军政要务。同时,此时的两江之主乃望重士林的一代文章宗师。他所选编的《经史百家杂钞》为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在近代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一部文章总汇。他的幕府里聚集了两三百名才隽之士,当时的文章高手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等人先后都为他代拟过奏折,即便从纯文章的角度来看,两江总督衙门里所产生的折片也决不会是平庸之作,像《参翁同书片》这样的折子,一时间全国各大衙门的师爷们争相传抄,广为播颂,奉为参折弹章的经典之作。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评点者从曾氏存世的两千多道奏折中,选出其中最为精粹的四十七篇来加以述说议论。与对曾氏家书的评点一样,评点者会联系到该折产生的背景、上折人其时所处的状况、折子背后所隐藏的复杂内幕等等,来为读者剖析这道奏折中的不为常人所知的曲折机奥,抉出其易为人们所忽视的精微细末。

评点者尤为注重的是,从这些奏折里所体现出的晚清时期大臣与君上之间的微妙关系:一个身为朝廷的部院负责人,是如何通过反映社情民意与积极建言献策,来表现自己的抱负才干,以求获得更大的知名度,引起最高决策层的重视;一个处于大局重新洗牌的特殊时刻的离职大臣,是如何充分利用稍纵即逝的天赐机遇,借朝廷之力,将事业做大做强,以至于领一时之风骚,为当世之骄子:一个执掌兵符的战地统帅,面对同一营垒中的种种疲软散漫、腐败恶劣,是如何通过引来上方宝剑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从而赢得军事上的最后胜利:一个拥有重权的地方官,是如何借上奏申述的机会,巧与中央政府周旋,既如愿达到自己的目的,又不得罪大老板;一个想干大事业的方面大员,又是如何通过奏折来提出自己的设想创意,并因此取得朝廷全面赞同的最佳效果。评点者一如既往,也很乐意借议论所选折片之机,说说点点滴滴的读史浅得,与读者一道来领略中华民族那些永具魅力的历史智慧。

奏折其实就是写给中央的报告。其名称虽随着封建皇朝的消失而消失,其实质毫无疑问将会长久存在。通常人自然轮不到给中央写报告,但给上级写报告,则是许多人都会遇到的事。在政府部门里,地市要给省写报告,县要给地市写报告,乡镇要给县写报告;在其他部门里,中层干部要给主管领导写报告,主管领导要向董事会写报告,即便身为一个普通员工,到了年终时,也要有一个本年度的述职报告。可见,报告这种文章,几乎于每个人都有关系。当年这批有着“第一报告”之称的折片,给我们今天有志于写好本职报告的人,多多少少有点借鉴和启示作用。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湘军某营官给曾氏呈递一份军情报告。报告说这段时期来仗打得是“屡战屡败”。曾氏读到这里,提起笔来将“战”“败”二字互换,变为“屡败屡战”。同样是四个字,只不过位置换了一下,通篇报告的气象便完全改变了。这个故事说的是曾氏败而不馁的气概,但这种气概是通过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改动而体现出来的。这一则说明文字本身的重大功能,二则也说明曾氏文字功夫的精到。我们透过保存在曾氏老家富厚堂奏折草稿的修改原件,可以知道当时每道折片都是经曾氏精心修改而后誊抄拜发的。所选的这四十多道折片,是曾氏全部奏折中的文章精品。评点者在每道折片后都加上“写作简析”与“要言妙道”两个栏目,分析其写作上的特色,勾出其篇中的精采文字,以求帮助读者更好领会该折片在为文上的良苦用心,而于自己的报告写作有所裨益。

唐浩明

葵未深秋于长沙静远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修订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浩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56722
开本 16开
页数 3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2.065
丛书名
印张 2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8: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