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吴大帝孙权
内容
编辑推荐

孙权是中国古代史上三百多位天子级帝王中死后惟一被谥为“大皇帝”者。十九岁开始,掌权长达五十二年之久,是三国主要政治家中主政时间最长者。他在开发中国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居功甚伟。使得东吴开启了经济文化繁荣,长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孙权统治的东吴时期起了奠基性作用。综观孙权一生,称其为“大帝”,可谓实至名归。本书的作者学者的眼光去品评三国众多风云人物,用史家的笔法再现了一代雄主孙权一生的文治武功。

内容推荐

吴大帝孙权是著名学者周思源倾力打造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小说生动地再现了孙权的文治武功,还历史以真实的面貌。

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孙坚兄弟崛起于江东,雄心勃勃,大有问鼎天下之势,却不幸英年早逝。历史将年青的孙权推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心,他受任于危难之际,纵横驰骋于沙场之间,火烧赤壁,收荆州,败刘备,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政治格局中,他长袖善舞,纵横捭阖,终创吴国,成就一代霸业,并促使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为开发江南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再现孙权功绩的同时,小说也如实地反映了孙权的残暴,多疑和一意孤行,特别是孙权晚年在废立太子事上的优柔寡断,和对忠臣的残酷打击,为吴国的灭亡植下了祸根……

该小说可以看作是对三国人、事的另外一种解读法……

目录

自序:千古“大帝”惟一人

第一章 天降孙权

 一 雷霆碧眼

 二 秘得玉玺

 三 质玺借兵

 四 张昭出山

 五 众星捧月

第二章 孙刘结盟

 一 鲁肃要走

 二 曹操索子

 三 三征黄祖

 四 结盟抗曹

 五 谁是赢家

第三章 毁盟复盟

 一 孙权借箭

 二 夺回三郡

 三 兵败合肥

 四 袭击关羽

 五 夷陵败刘

 六 广陵退曹

第四章 二宫之斗

 一 黄龙称帝

 二 失算辽东

 三 孙权烧门

 四 二宫并立

 五 追悔莫及

跋:从未谋面大事成

试读章节

一 雷霆碧眼

江水滔滔,两岸青山,一叶扁舟。

满满一船堆得高高的西瓜。

“阿坚,你歇歇,我来摇一会!”

坐在船头的孙钟站起身来,对正在船尾摇橹的儿子说。从富春(今浙江富阳)下来这六十里水路,几乎一直是儿子在摇。他只要摇一会,儿子就又夺了过去。唉,总算盼到儿子大了。

“爹爹,你坐下,切莫要动,切莫要动!下水,又是顺风,我一点也不吃力!”孙坚说着,使劲摇了几下,仿佛要证明自己有的是力气。

“孙伯伯!到钱唐(今杭州)卖西瓜去呀?”迎面来的一只船上撑篙的年轻男子说。“你家西瓜总是熟得比别人家早,富春种瓜的人虽然不少,就数你孙家西瓜最甜,江上沙洲的水土就是不一样呀!”

在那船尾摇橹的中年汉子说:“早上市半个月,肯定能够卖个好价钱哪!”

孙钟笑着站起来说:“沙洲上风吹日晒,辛苦呀,哪里有你们那里舒服!”说着抱起一个西瓜,拍了拍,换了一个,拍拍,说:“来,尝尝我的江洲西瓜!”说罢,抛了过去。“这是旧年选出来的新品种,尝尝看,特别甜!瓜子留好,明年你们也好种种看!”

“多谢了!”中年汉子两手接住。

那船刚刚过去,中年汉子手扶着橹回头说,“最近钱唐市面上不大太平,你们要多加小心!”

“哎!放心吧!”孙坚用脚踩了一下脚边的一把朴刀的刀尖,顿时刀把翘立,他顺手拿起,笑着朝他们晃了晃,引得一片笑声,他又将朴刀放下。

“阿坚,这次卖完西瓜回去,家里也没有多少重的活了,你就到县里衙门上班去吧。差事总要从小做大,一步一步来,哪能一步登天呢!老祖宗也不是生来就成为吴王阖间的大将军,带兵平楚镇齐的,也是征战多年以后才成为兵圣的。你才十七岁,日子长着呢。”

“爹爹教导,孩儿记住了。”

“哎!你们到钱唐(今杭州)去呀?赶快别转头回去吧!”对面过来的一只船拼命地划着,使劲摇橹的汉子气喘吁吁地大声说:“胡玉带着几个人正在前面抢劫呢!喏,就在前头!”

胡玉是横行钱唐一带的著名海贼,常常带着一帮无赖,敲诈勒索,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孙钟站起身来朝远处看着,孙坚也停橹眺望。果然看见几只本来下行的船只急忙掉头上溯,原本从钱唐方向往富春去的船则明显地加快了速度。有的船索性停在了江心观望。

“看见了,在那里!”孙坚手一指,边说边使劲摇起橹来,将船往岸边靠。“爹爹,他们只有六七个人,我去收拾这些家伙!”

孙钟拿起竹篙,焦急地回头说:“你一个人怎么打得过?别去!”

“我自有办法!爹爹平时不总是教导我,不要忘记自己是孙子的二十一代孙么?而且是孙子嫡长子明公之后。今天我要让这些海贼晓得兵圣孙子后人的厉害!,孙坚见父亲脸上不但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而且拿篙用力将船撑到了岸边,于是就拿起朴刀,对父亲说,“爹爹保重!”说罢纵身一跃,跳上岸去。

“你放心吧!我这根篙对付三几个蟊贼不成问题。你自己当心便是!”

胡玉等一伙强人方才在江上抢得一艘船只,这会子正站着或蹲在地上分赃。一个站着的二十出头的瘦高条看见百十步外急匆匆弯腰过来一条汉子,手里拿着朴刀,急忙对胡玉说:“胡大哥,那边来了个拿刀的,像是衙门里的!”胡玉回头看了看,不屑地说:

“就这么一个人,看把你吓得差一点尿裤子了,真没见过世面!他穿的衣服也不像衙门里的呀。”他对身旁一个粗壮汉子说,“等他到了跟前,你们两个去把他收拾了!”

“胡大哥,恐怕不止他一个人呢!你再看看。”入伙不久的瘦高条战战兢兢地说。他不但怕官兵,也怕胡玉,他可心狠手辣。

“唔!?”

胡玉急忙回头再仔细看,那人贴着山边弯腰疾行,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这里已经发现了他。孙坚一会抬眼向上,左手手心向内连续挥了几下;一会右手以刀朝胡玉方向挥动,似乎在指挥两边的人向胡玉他们这边包抄。哎呀,恐怕山上有不少官兵呢。而他自己始终贴着山崖弯腰猫行,仿佛怕被人发现。胡玉一看,江面上有一只满帆大船正从南岸向这边过来。莫非也是官兵?他顿时慌了,拿起一包东西撒腿就跑。众人一看胡玉都逃了,更加惊慌,顿作鸟兽散。有三个急忙跳下江边他们作案的小船,向下游急划而去。胡玉的包裹方才来不及打结,跑得急了,里面的东西散落一地,他也不及捡起,只顾沿前面一条小溪奔入山林逃命。孙坚这才直起腰来急迫。瘦高条的包裹散开,一个铜壶掉在地上,他舍不得,连忙弯腰拾起,被孙坚赶上,一刀结果了性命,取了首级。孙坚正张望着,看看附近还能不能再斩一个,只听父亲在身后江中叫道:“穷寇莫追!”这才罢休。

此事很快就传遍钱唐一带,都说富春一个十七岁的少年独自杀退海贼胡玉的十好几人,斩首数级——有说三个的,还有说八个的——夺回被抢财物,兵圣孙子的后人果然十分了得!说,那少年家里是种西瓜的,他就是用一把西瓜刀杀贼,简直就像切西瓜那样,嚓嚓嚓!一刀一个,干脆极了!要不是胡玉逃得快,钻人山林,肯定也被斩首级了。除贼消息传开后,“孙家西瓜”便立即被抢购一空,说是吃了不仅解渴、解馋,而且解恨,那是吃海贼首级呢,肯定大补!邑人求籽问技者不绝。从此广为种植,顿成名牌,盛销百余年。说来也怪,乌程侯孙皓天纪四年,就是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国被灭后,孙家西瓜就不大甜了。人们都说,这瓜也通灵性哩,沾上王气,就甜;亡国了,瓜的名气也亡了。要不民间怎么说“国运昌,什么什么盛”呢。有人说,西瓜同王气有啥瓜葛?瞎说!孙家西瓜本来就甜,沙土松,品种好……另一些人不屑地反驳道:你懂啥!富春江上沙洲又不是一个两个,种瓜的也不是姓孙的一家,人家怎么种不出这个味道来!

孙坚杀贼的消息不久就传人吴郡(辖今苏州、湖州至杭州一带)太守耳中,大喜。正好富春县管治安的县尉病故,由于孙坚原本只是地位最低的二十六个散吏之一,吏是吏,官是官,不便一下子越级提升得太高,太守便命孙坚暂代县尉之职,在县里属于第三、四把手了。

孙坚起于平民,骁勇多智,善于用人,众皆钦服,富春迅速大治。次年太守便命孙坚以郡司马的身份招募了一千多名精勇男子,由他亲自训练,与州中其他军队一起平定了叛乱。

乌云聚集,雷声隆隆。

演兵场上,上千士兵正在练习徒手搏击。有“哈、哈”连声练基本动作的,有练对打的。

韩当快步跑来,对站在土台上督导训练的孙坚请示说:“将军,眼看大雨将临,是否暂停训练?”

孙坚还未说话,站在一旁的程普说:“将军,以我之见,雨中练兵倒也自有好处!”

孙坚满意地说:“唔,德谋之言有理,正合吾意。”这时一个闪电划破长空,紧接着一声震耳欲聋的焦雷在不远处炸响,吓得站在孙坚身边七岁的孙策紧紧抱住父亲的腿,把脸埋在父亲的裤褶里。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开始砸了下来。孙坚将手中绿旗一举,全场立即自动停止,面向校阅台。这时雨越下越大。孙坚说:

“弟兄们!天降大雨,就是天降大任。打仗不会不下雨,下雨未必不打仗。谁在大雨中顽强战斗,必定谁胜!谁怕下雨,必定送命!”他竭尽全力地大喊道,“吾言是否?”

“是!”全军将士精神饱满地吼道。

“继续练!”

过了一会,只看见老仆包习穿着蓑衣急匆匆地赶来,而且一脸喜色,孙坚急忙迎了过去。包习大声说:

“启禀大人,大喜呀!夫人生了,果然又是一位公子!老太爷说话就是灵验哪!”

不等孙坚说话,孙策赶紧抹了抹脸上的水,接着便拍着手跳着脚高兴地喊道:“哦,我有小弟弟哕,我要去看小弟弟!我要去看小弟弟!”说着拉起父亲就往外走。

“这孩子,比我还性子急!”孙坚满意地摸摸孙策的脑袋,笑着对一旁的将校们说。

“这是你们老祖宗传下来的脾气呀。当年吴王阖闾还没有明白过来呢,他的两个爱姬就被孙武大将军杀了。”程普笑眯眯地斜眼看着孙坚说。一旁的黄盖等都笑了起来。

孙坚谢过身边将吏的祝贺,对程普说:“德谋兄,这里交给你了,我回去看看就来。”

程普笑说:“你放心吧,就不必再来了。大叔刚刚千里迢迢地从富春赶来,你又喜得贵子,你就陪他多喝两盅,好好庆贺庆贺吧。雷霆得子,大吉呀!”他抬头看了看天,“就是一片云,雨很快就会停了。”P3-6

序言

千古“大帝”惟一人

在中国人习惯中,无论这“王”、那“帝”,这“祖”,那“宗”,不论多么伟大,没有一个叫他什么“大帝”的。由于受西方“恺撒大帝”,“彼得大帝”等叫法的影响,二十世纪后期以来,一些影视、报刊出现了诸如“汉武大帝”、“则天大帝”、“康熙大帝”等说法,颇为学者诟病,老百姓也不接受,照样还是叫汉武帝、武则天、康熙。

其实中国古代是有“大帝”的,就是吴大帝孙权(公元182—252)。

孙权是中国古代史上三百多位天子级帝王中死后惟一被谥为“大皇帝”者,但是人们习惯上直呼其名而不叫他“吴大帝”。我们只要翻一下《现代汉语词典》最后附录的《我国历代纪元表》,就会看到“三国——吴”这栏第一行赫然写着:“大帝(孙权)!”

由于受《三国演义》尊刘的影响,而蜀汉的主要对手是曹魏,以孙权为首的东吴“戏份”被大大压缩,作用被严重扭曲和贬低。孙权的贡献,似乎只有赤壁主战之功,余皆几乎不为人知。甚至有些作为大学教材的通史,对于吴国在那个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的重要贡献,特别是孙权的伟大历史功绩,也缺乏足够的评价。只有极少一些史学家,主要是治三国史学者。公允地评论这位中国古代史上惟一的“大皇帝”孙权。

孙权十九岁从哥哥孙策手中接过吴侯印绶,掌权长达五十二年之久,是三国主要政治家中主政时间最长者。他虽然没有统一中国,但在开发中国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今江苏和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和湖北大部),居功甚伟。孙吴(东吴)开启了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经济文化繁荣。从那开始的一千多年中,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一直比较发达,很长时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孙权统治的东吴时期起了奠基性作用。综观孙权一生,称其为“大帝”,可谓实至名归。

如果我们读读《三国志·吴书》,会发现孙权的事迹非常生动。历史上帝王个性极其鲜明者不乏其人,伟大帝王更是人人个性独特。但是孙权卓尔不群,堪称性情中人。在我了解的帝王中,他最像普通人。而且他人品相当好——当然不是没有缺点,更不是没犯错误。信史上像他这样功勋卓著而又有如此人品的帝王十分罕见。

由于《三国演义》,而且辛弃疾曾将曹操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写入其名作《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乡子)》中,流布于世,为中学语文教材,所以我少年时就知道孙权了不起。但真正全面深入了解孙权,还是近几年的事。而决定将他的一生写成长篇小说,还不到四个月。

2000年夏,我应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八频道之邀,参加点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人物时,重翻《三国志》,发现孙权堪称奇人,不少故事极富戏剧性。2004年中国现代文学馆傅光明研究员组织了一个《三国演义》系列讲座,我讲了诸葛亮为什么成为第一主角,其中就讲到,为了突出诸葛亮而“牺牲”周瑜、鲁肃、孙权等,把孙权的草船借箭给了诸葛亮。2004年第四季度,中央电视台科教(10)频道“百家讲坛”请我讲一个三国人物系列。我讲了比较容易准备的刘备、关羽、诸葛亮、赵云、曹操、司马懿、周瑜、鲁肃等八人,剪辑播出了九集。因为孙权许多动人的故事都分散在别人的传里,当时我一门心思写小说,不愿过于花费时间,就没有讲他。正录制时,中华书局宋志军先生约请我写《周思源品赏三国人物》一书,这样就不能不写孙权了。结果不但写了,而且他也成为篇幅最多的四个人之一。

但是直到2006年1月11日我将书稿发给中华书局时,仍然丝毫没打算写关于孙权的小说。历史上尊刘、尊曹都有过不止一次,孙总是叨陪末座,我深感不公。我在“雅俗共赏说《三国》”(前言)中写到:

我特别为东吴的孙权、周瑜、鲁肃、张昭等鸣不平。他们都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由于小说《三国演义》极力突出蜀汉,他们的作用都被大大贬低,或者只见其短,不见其长,甚至扭长为短。尤其是中国古代史上三百多位帝王中惟一被谥为“大皇帝”的吴大帝孙权,根本没有给予应有的地位与表现。其实孙权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可以跻身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流帝王行列者。我希望这本小书能够引起广大读者对阅读《三国志》的兴趣,希望有优秀作家写一部《吴大帝孙权》的长篇小说,并将它拍摄成三、四十集的电视连续剧。

早在写下这些话时,我就想过,以后一定有朋友会问我:“你不是出版过长篇小说《文明太后》么,还差一点拍成电视剧。你自己为什么不写?”五月中旬看完中华书局送来的清样后,我还想,那我就回答:“因为我没工夫。”要再追问,我就实说:“我正在写第二部历史题材长篇小说,腾不出手来。”

那时我整天沉浸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场风云诡谲的复杂斗争中,里面充满刀光剑影、爱恨情仇,宫廷争斗与夺取天下相交织,阴谋阳谋与理智权力相冲突。为此我尽可能推掉了许多杂事。这部长篇小说是2003年12月启动的,至次年10月已完成了近20万字。但此后的整整一年半,我一直忙于他事,一停就是好几个月。其间我曾几次重新启动,每次光是看已经写完的稿子和提纲、片断,重读大量史料和其他资料,总要十几天。好不容易让已经变得陌生了的人物又鲜活了起来,零零碎碎的材料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我终于进入了规定情景,仿佛与小说中的人物生活在了一起,刚写了万把字,又有别的难以推却的事情来了,一忙又是好几个月。等忙完了,激情已荡然无存。

直到2006年3月我才终于腾出手来重新接着写,至5月下旬累计已写得近30万字,其中20万字已基本定稿,计划年底完成。这次我决心写完再干别的项目。因为创作无论如何不能没有激情,这是搞创作与搞研究的最大区别。

“创作需要才华”,当然对。可研究岂不也要才华?光靠下功夫,没有才华,搞研究难成大家。

“创作需要灵感”,也对。可要想真正研究出些名堂来,也需要灵感的触发。

不过,研究更需要理智,而创作更需要激情,写长篇小说需要持续的激情!

当然,创作也需要理智,也需要逻辑思维。研究也用得着形象思维,也要有热情。但研究不能激动,要冷静、客观,否则就会出事。也许是我长期搞研究习惯了,我放下长篇小说创作五分钟后就可以写论文。但是我在花了几个月写学术著作后,重新写小说就变得非常困难,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也未必能重新燃起从前那样的激情。因此这回好不容易情绪又起来了,能够接着写小说了,说什么也不能停下。我不敢停!再停下,我怕永远找不回那种感觉了。因为现在我已经只有热情而没有激情了。

但是,就像着了魔魇似的,看完《周思源品赏三国人物》(中华书局已于2006年8月出版)清样,继续写那部小说时,孙权与他的伙伴们的形象竟时刻在我脑海里浮动,始终挥之不去。这时候我脑海里的孙权、周瑜、鲁肃、张昭、程普、黄盖、吕范、朱治、吕蒙、陆逊、周泰、甘宁和孙权的妹妹等人,已经和《三国演义》中的那个同名者大不一样,他们的独特个性与动人事迹,使我难以忘怀。一个声音不时在我耳边回响:

“你自己为什么不写?”

我不但无法摆脱它的不停追问,而且一些事情陆续涌上了心头:

我是杭州人,我家老宅就在俗称城隍山的吴山半山腰上。而吴山得名,就因为春秋时它是吴国的边境,隔钱塘江相望就是越国。杭州秦时置钱唐县,唐时为避国号,加“土”为塘。在三国时为钱塘县,属吴郡。我在杭州上学时,深受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故事的影响,一直认为自己属于“越人”,长大了才知道应该是“吴人”,说的方言是吴语。算起来,我二十四岁大学毕业前,基本上都生活在故吴地:浙江、江西、苏南、上海,是在三国时期孙氏建立的吴国度过的。五代有个钱氏建立的“吴越国”,造福一方,所以吴越不可分。我从小就受到越文化影响,如崇尚坚韧;也有明显的吴文化影子,如追求精细。将近十年前,我还应邀在无锡的吴学研究所挂了个“兼职研究员”的名义,理应为弘扬吴地的地域文化略尽绵薄之力。我们伟大的中华文化之所以绚烂多彩,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地域文化。还有,孙权直系后人一千七百余年来始终定居在其故乡富春龙门古镇,即今浙江省富阳市,而富阳属于杭州郊区。如此说来,孙权不仅与我是浙江小同乡,还是杭州乡贤。我不写他,说不过去!

整整一个星期,我心里越来越不平静,孙权的故事就像影视那样不断在我脑海里闪现,以至于我在写另外一位帝王的某个情节时,电脑竟然打出了“孙权”字样。仿佛冥冥之中吴大帝孙权要我写他!我感到,我有责任把孙权和他的伙伴们从平面的历史人物变成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让更多的人从和《三国演义》很不一样的角度,去认识那个时代和他们这些人,从孙权的斗志与斗智中感受他的人格魅力与独特个性。五月下旬,我给中华书局宋志军先生打电话,请他将“希望有优秀作家写一部《吴大帝孙权》的长篇小说,并将它拍摄成三、四十集的电视连续剧”这两句话删去,我说:我决定自己写!

在这一百天里,我几乎谢绝一切活动,终于把《吴大帝孙权》写出来了。

我尽量忠于历史真实,本书中几乎所有重要人物都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不少情节、细节也有所本。比如孙策、周瑜之妻,我就用大桥、小桥,而不用大乔、小乔。罗贯中如何在《三国演义》中耍了一个高明的“花招”,将二“桥”变为二“乔”,我在《周思源品赏三国人物》一书中有专章分析。但本书中有大量虚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尽量假得像真的一样。若是被您轻易识破,那足见我无能。我虽“尊孙”,但不贬刘,也不贬曹,只想通过写吴来反映出三国时期的整体面貌。我努力将长篇小说当作短篇小说来写,尽量写得精致一些,多营造一些细节。

我国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文化典籍保存得十分完好,传统文化资源之丰富,世所罕见。如何尽可能正确地发挥这一精神优势,使之成为提高民族素质,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当代无数学人思考与努力的问题。这些年来我一直在从事弘扬传统文化、使学术走向大众的工作,在写论文和学术著作、进行学术演讲的同时,写历史题材小说。因为作为艺术的历史题材小说,在弘扬民族精神、普及传统文化上,能起到学术论著与学术演讲所难以获得的独特作用,二者可以相得益彰而不能互相取代,也不能混淆。我们现在往往只把目光聚焦在很少一些历史人物身上,其实古代史上值得大写特写者不计其数。重要的是善于发现,不仅是发现这个人物,还有独特的视角、品位与细节。

不过我能力有限,只能做到现在这个地步。敬候读者不吝批评指教。

周思源

2006年9月6日于北京语言大学三间屋

后记

从未谋面大事成

苏南、浙江某些城市有“全民”性外号,这在其他地方似乎十分罕见。它们显然都是近处各地人彼此调侃的产物,却也道出了一些地域人文特色。苏州入被称为“苏空头”,有点像北京人说“天桥把式,光说不练”的意思。其实苏州人历来是既能说又能干的。苏南一带还有“江阴强盗无锡贼”的说法,是说江阴人能干到厉害的程度,而无锡入则精明无比。五十年前我在无锡一中读书时,三地同学就经常就此互相开玩笑。据卓如《冰心传》载,冰心的夫君江阴人吴文藻与无锡人刘半农过从甚密。一次刘半农来访,冰心开玩笑说,“江阴强盗无锡贼”。刘半农多才多艺,颇谙治印,冰心就向他索印。过了些日子,刘半农将印章送来,上镌“压寨夫人”四字!

杭州人的外号比较中性,被称为“杭铁头”,大概是指有股子韧劲,韧到了北京人说的有点“碡”(过于倔强)的地步。这可能是受勾践影响太深之故。“铁”未必都会带来好处,我这辈子吃苦不少,就与这杭铁头脾气有关。其实杭州人不光“铁”,性格中除了汹涌澎湃的钱江怒潮基因外,还有西子湖的柔情万种呢。

2003年初,我的第一部小说《文明太后》脱稿后,便立即与以出版历史题材长篇小说著称的长江文艺出版社联系。三个月后他们来电话让我把稿子寄去时,这里一家出版社已经二审通过了。

看来命中注定我与长江文艺出版社有缘。2006年春我接到“长江”尹志勇先生的约稿电话。这几年我主要在写使学术走向大众的书。约稿的出版社得知我又在写小说时,有一些就希望我写完后先给他们。我无一例外地对题材严格保密。因为要发现一个值得一写的历史人物也许不难,要找一个独特角度表现却十分不易,而要将众多零碎散乱的史料结构成为一系列庞大而感人的故事则更需功力。这种来之不易的构思很容易“启发”而被“参考”,有人就可能跑马圈地。所以我这回绝口不谈在写什么,要他们先看看《文明太后》:“第二部也许超不过《文明太后》,但不会比它太差,差了我不会拿出来。如果你们看了觉得不错,那咱们再进一步谈。”我对尹志勇也还是这句话。过了些日子他来电话,说实在买不着《文明太后》,想请我给他寄一本,他把书钱寄还给我。按说,我应该感动,而且我也确实感动,但这时我那杭铁头脾气又上来了。我说:“武汉这么大,《文明太后》应该不难找到。你再找找吧。”过了几天,志勇来电话说,找到了。又过了几天,说,看完了。我仍然不肯告诉他我究竟在写谁,甚至连哪个朝代都保密,只说了小说规模、目前进度和大致杀青时间。他明确表示,“长江”一定给我出!而他们对这部小说几乎一无所知。这种信任使我当即决定,我的帝后系列长篇小说第二部一定给“长江”。此后志勇又几次来电话询问进度,并一再重申出版承诺。其实后来我已经突然改变原计划,决定先写《吴大帝孙权》了,不过我没有对他透露。当九月初我写完告诉他时,他毫不犹豫地表示:“我们出!”我希望他们在三个星期之内给我明确回话,因为我必须在某日前给别的出版社最后答复,人家也要赶一月份的全国图书订货会。他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回电话,说已经看完,肯定出!

书已经在做了,但直到现在我和尹志勇还没有见过面。

这就是“长江”人的风格。

周思源

2006年11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吴大帝孙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思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34555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6.3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6
17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7: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