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吸毒犯/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
内容
编辑推荐

科幻小说不等同于神怪小说、魔幻小说,即有别于纯粹的臆想,它们情节曲折、故事引人,其核心描述的是一种非科学的“神秘力量”。写小说难,写科幻小说尤难,除了应具有一般小说的构思和文字功底以外,还须有广博的科学知识和极其丰富的想象能力,因而可以说它是科学现象与文学艺术的结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晶。而本书,无疑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的一道精美丰盛的科幻大餐,同时也是我国科幻小说界的一件盛事!

内容推荐

本书是潘家铮院士奉献给我国少年儿童和科幻爱好者的一道精美丰盛的科幻大餐。也是我国科幻小说界的一件盛事。本系列是作者将多年来的科幻创作精品和未发表过的数篇新作,共30篇一起结集出版。作品集为四卷,每卷约为20万字,共80多万字。书名分别是:《蛇人》、《吸毒犯》、《地球末日记》、《UFO的辩护律师》。

目录

雀巢梦

吸毒犯

神眼

天道

死亡方案

地下忠魂

人才天平

关于PMP程序的故事

思想探测仪

勾魂使者

试读章节

小强接过外星人的手表——那是块十分精巧复杂的工艺品,而他的表不过是块最廉价的电子表。他高高兴兴地换了手表。但老人没有把电子表戴在自己手上,而是挂在亭柱的一只小钉上。小强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也没时间问。他向老人提出了连珠炮般的问题:“老伯伯,你是从哪个星座上来的?是仙女座还是猎户座?离地球多远?你们是乘飞碟来的吧?飞碟在哪里?……”小强仿佛有问不完的问题,急待得到解答。老人哈哈笑了起来,打断了他的话。老人说:

“孩子,你得让我一个个回答呀。夜色这么好,我们何不边走边聊呢。”老人牵着小强的手,沿着湖边慢悠悠地散步。“我住的地方既不是仙女座,也不是猎户座,也不是任何一个星座,我生活在另一个宇宙里。姑且叫它为u一0宇宙。它离你们这个宇宙其实并不遥远,可以说是近邻,只是隔着一道神秘的屏幕,过去没有谁能穿越罢了。

“我们一共来了12个‘人’,到地球也已经有……怎么说呢,用你们的地球年计,已经满一年了。”

“这么久了,你们来干什么?”

“友好访问嘛。”老人脸上又浮起一丝微笑,“在我们那个宇宙里,也有亿万星系。可是,能孕育高级文明的条件太苛刻了,在极漫长的时间里,我们没有在自己的宇宙中找到另外的智慧生物,于是就向外宇宙搜索。我们已发明了能穿越宇宙间屏幕的技术——时空隧道穿越技术。我们首先来到你们这个u一15宇宙,发现能孕育智慧生物的概率也一样微小。侥幸的是,我们在不显眼的地方发现了太阳系和你们这个小小的地球,发现了地球人——具有真正文化的文明人。当然和我们的水平相比,还差8个数量级。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在建立友谊交往以前,我们12个·人,先留在地球上调查了解。我被派到你们所谓的东亚地区。一年来,我搜集了你们大量的历史地理资料,学习了你们的语言文化生活习惯,正在考察你们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种种特征和科学技术水平,你们大致处在文明进化的初级阶段。再有一年时间,我们就能完成调查任务,回去交差了。”

“老伯伯,你不要急于回去嘛。对了,你叫什么名字?”

“名字?我们已很久没有这个概念了。这样吧,你不是对时间很有兴趣吗,就叫我‘时间老人’好了。”

这样,话题又转回到时间问题上,小强缠着要时间老人讲解时间调节技术。

“孩子,这是个简单的问题。时间本来不是绝对的,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尺度。我知道地球人已窥见了时间和速度的关系……”

“对啊,我们在物理课上学过的,速度愈快,时间流逝愈慢,这是爱因斯坦教授在相对论中提出的。”小强抢着回答。

“你们能建立相对论,说明地球人已摆脱蒙昧阶段进入初级阶段。”老人赞许地说,“但时间的相对性还远不止于此,在不同的宇宙里,时间尺度也是不同的。”

“不同的宇宙?”

“当然喽,别认为你们这个从大爆炸中产生的宇宙是唯一的,如果是这样,许多事就不好理解了。你们有些科幻小说家已经猜想到这一点了。事实是,有着无限多的宇宙,平行或嵌套地存在,各有不同的时间尺度。像我来自u—O宇宙,那里的时间尺度在静止条件下是你们的15倍。

“如果你能自由地在各宇宙间换来换去,你就能随心所欲地调节时间了。在我们的星球上,早己突破了这一技术,制成了‘时间调节仪(TRM)’,差不多每人都戴上一个,就像你们戴手表一样。当然,使用TRM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正像你们在跳高比赛时不准在鞋底上装弹簧一样。”

“TRM是个什么样子呢?能让我看看吗?”小强请求道。

“好孩子,方才给你戴上的那块表,就是我的TRM呀。”  “时间老人伯伯,求求你教会我怎样使用它吧。”小强兴奋得有些急不可待。

“简单极了。你按下这个红键,你和你指定的区域就进入转变阶段,然后你调整这个钮,往右转是时间延长,例如你转到100档,TRM就把你送到另一宇宙中,那里的100秒等于地球上的一秒,向左转,就是时间压缩了。”

“啊,多么不可思议!我简直难以想象!人能从一个宇宙穿到另一个宇宙中去。”

“你觉得不可思议吗?”老人思索了一会儿,解释说,“你们地球人不是常做梦吗?这梦境就好比是另一个宇宙。你睡熟后,就进入这个宇宙中去了。在梦中,你可以做很多事,过很久的岁月,但醒来后,当你回到原来的宇宙中,你发现只不过经历了几小时而已。TRM的作用就是让你迅速进入一种‘梦境’,它的时间尺度是你预定的。当然,这和你们的梦境有本质区别,因为你的梦境是个虚幻宇宙。你在梦中过了几十年,醒来时并不会变成老头子,而TRM不但可以把你带进虚境,也可以把你带进现实的宇宙。”

“啊,我懂了,我理解了,你的比方真好。在我们的语文课中,老师讲过一个‘黄粱梦’的故事,说有一位书生,在旅店里遇见了仙人,仙人借给他一个枕头。他枕着睡熟后就梦见自己做了大官,出将入相,生儿育女,享尽荣华富贵几十年。后来,时去运转,家破人亡,惊醒过来,原来做了个梦,店主人蒸的黄粱饭还没有熟呢。可能这仙翁就是你们这种外宇人,那个仙枕就是个FRM吧。”

“你们有这么美丽的传说,真了不起呀!好孩子,看来你已经相信我所讲的一切了吧。”

“时间老人伯伯,你让我试一试TRM好吗?我求你啦。”时间老人又慈祥地笑了起来,他摸摸小强的面孔:“孩子,我们边说边走,已经绕这湖走过一圈了,你说我们已花了多少时间?”

“这个我知道,平常我们走一圈总要花30分钟左右。”

“很好,”老人携着小强的手,走回亭上,取下挂在柱子上的手表,“你再看看。”

P6-9

序言

        我对科幻小说之浅见

潘家铮院士是我国知名水利工程科技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毕生奉献水利事业,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崇山峻岭,曾参与和主持过多项蜚声中外的大型水利工程。在年逾古稀之时,却另辟蹊径,写起科幻小说来,这确实是我绝未想到过的。当我面对他用娟秀的字体撰写成的一叠叠文稿时,惊诧与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潘先生要我为他的作品集写序,这实在是我担当不起的重任。君不见时下为人作序者,莫不是赫赫有名之权威,或该领域之先行者。我虽自忖是个极好读书之人,小说自然是最喜爱的一类。从幼时迷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忠义行侠的小说,到中学时大量阅读“五四”后新文学运动涌现的鲁迅、巴金、茅盾的小说和解放后从苏联翻译过来的小说等文艺作品,但都是拿来就读,读完就放,’并未从中获得艺术的感悟,更没有培养出写作的爱好。这种“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亦曾屡屡被长辈们告诫为“少读闲书”。由此可看出我是没有资格为小说写序的,更遑论是科幻小说。犹豫多日,终于想出一个比较老实的办法,即说一说自己对科幻小说的浅见,作为读者读正文之前的一碟“凉小菜”(西餐叫头菜),读者觉得对胃口时,不妨浅尝小酌,不然尽可直接进入正文——品尝“主菜”佳肴了。

我虽从未写过小说,但从读者的角度亦深感到写小说之不容易,作者既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洞穿社会万物和各色人等的犀利目光,更要有缜密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与悬念,使读者“欲知后事如何”就必须继续读下去。而我以为写科幻小说尤难,除了应具有上述一般小说的构思和文字功底以外,还须有广博的科学知识和极其丰富的想象能力,因而可以说它是科学现象与文学艺术的结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晶。一般来说,科学是要以事实、实验为依据,严格按照数理逻辑的推演来进行的,因此往往给人以刻板、枯燥的印象。但纵观人类历经几千年的文明进化史,科学有时亦需要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只需举出上世纪初关于光的粒子说与波动说之争、及5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的猜想就是明证。科学幻想则比此更进一步,具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臆测性,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凡尔纳所写的《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等著名科幻小说曾吸引过几代中小学生,对培养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然,科幻小说并不等同于神怪小说、魔幻小说,即有别于纯粹的臆想,如中国古代的神怪小说《封神榜》和近年的美国大片《指环王》等,它们尽管情节曲折、故事引人,但其核心描述的是一种非科学的“神秘力量”。我以为,这种小说和影片总体上是属于消遣、休闲性的。读者在紧张工作和生活之余,可借以松弛神经,但若是信以为真,或加以效仿,则必然走火入魔,误入歧途。

简言之,科学幻想可以说是由科学的“元素”按“非常规排序”而形成的新“化合物”。其“基元”理应是合理的、科学的,但其发展演绎则超越了目前一般科学的常规,是超前的、甚至带有很大程度的想象。这就是我对科幻的浅见,当然,依此为基础写出的小说自然就是科幻小说了。我想,它对于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开拓的精神是十分有益的。即使对于成年的科技工作者,又何尝不是一种启发与激励呢?

人年纪大了,往往容易因在某一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而囿于自己熟悉的事物,一旦退出“第一线”就会感到无所事事。潘先生是学识渊博、事业有成的著名工程科技专家,他在继续为我国水利工程事业不断作出贡献的同时,又开辟了“第二战线”,开始撰写科幻小说,并以此启迪后进,这难道不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可以效法的榜样吗?

               徐匡迪

               2004年7月28日

后记

我自幼就喜欢看“闲书”,进中学后尤其着迷于科普作品和科幻小说,常常沉醉在高士其和凡尔纳的著作中,忘记昼夜。成年后,为了修水电站和作稻粱谋,接触就少了。但偶尔看到国内外的有关佳作,总不免触发旧情,细细欣赏。

进入晚年,在偶然的因素下,忽然操笔写起科幻小说来了,处女作是《康柯小姐的悲剧》,讲的是人和机器人结婚引起的悲喜剧,以后就停不下来。1993年在《科技潮》期刊的鼓励下,出版了第一部科幻作品集《一千年前的谋杀案》,承蒙当时国家科委宋健主任写序。我的书乏善可陈,宋健同志的序——特别是他的一句名言:“一个国家科幻小说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的科技水平”——却对我国科幻写作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1997年又出过一本《偷脑的贼》,复蒙著名科幻作家金涛主编作序,他对“创造具有中国风格、为中国大多数读者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一点上给予我热情的赞许,使我既感且愧。此书在1999年又被收入《中国科普佳作精选》中,还获得中国科协等四单位主办和授予的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2001年度)和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实出意外。可以一提的倒是书中描写了“记忆移植”问题,恰巧与1999年高考作文试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相合。这个出格的作文题难倒了很多考生,而读过《偷脑的贼》的同学就有发挥的余地了,也算是一段佳话。这样,有的同志认为我好写科幻,甚至误认为我是个科幻作家,不断鼓励我多写。为了感谢他们的盛情,我在工作空暇间也继续写了一些,但多数躺在抽屉中睡觉。现承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垂青,同意出版,并建议与以前出版过的作品合并,分类重新出版,在得到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和湖南教育出版社的同意后,遂有这套作品集的问世。在修订定稿后,感慨万千,想写几句话作为告别语,也向上述出版社和首先刊登过拙作的期刊表示衷心感谢。

从严要求,我的一些科幻作品,情节平淡,漏洞不少,文辞拙劣,写作速度又很慢(《蛇人》等八篇新作断断续续写了四年多),和当前大量涌现的年轻高手无法相提并论,绝对够不上“作家”称号。更重要的是:我写的东西和当前主流也格格不入,实属于“另类”,不为广大读者所喜。明知如此,我为什么要做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呢?这里有些原因。

首先是感到我国许多科幻作家有些喜欢仿效外国,作品中似乎少些本土风味。我想中国人写的东西总要有些中国特色为好,所以一直希望能走出一条写“中国本土科幻作品”之路。二是,我不太赞成科幻作品脱离现实太远,甚至写成变种的《封神榜》,例如描写银河帝国的战争等,这对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们似乎没有太多的益处,甚至有时还有些副作用,因而我总想努力让科幻小说离身边的事近一点,还想使科幻小说中尽量多些人情味。三是我觉得许多科幻小说在描摹物质文明的突破上很成功,对精神文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常不够重视。现在已能看得很清楚,科技发展确实是一把双刃剑。核能既可发电,又可做原子弹。当今世界上“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斗争在激化。在社会上,有些人为了名利,什么不道德甚至谋财害命的事都会干。如果科学家也抱这么个人生观,后患不堪设想,所以我又希望读者在欣赏科幻作品后能引起些反思。我的一位秘书曾说,我的作品可称为“社会科幻小说”或“科幻教育小说”,其离开主流之远也就可知,但我一直认为这些愿望是正确的。

虽有这些愿望,由于素养不够,眼高手低,我的努力恐怕是要以失败告终了。明显的例子是我的一篇《关于PMP程序的故事》在我国发行量最大的《科幻世界》上发表后,很多读者都给予低的评价。在《科幻世界))2004年第2期上,摘登了一位同志在网上所作的透彻分析和评述,篇幅不长,抄在下面:

长期以来,有很多的作家、评论家以及诸多作者,他们奔走呼号,期待在某年某月某日,中国科幻能够本土化。口号是响亮的,热情是高涨的,态度是坚决的——但前景是目前还看不见的。

请原谅我没控制住情绪,这在所难免。但请你聆听我的解释,我丝毫不是说中国没有本土化的作品,或者作者没有这个能力,譬如2。03年第1 2期的《关于PMF程序的故事》(以下简称《PM尸》)就是一篇典型的“国货”。关于中国人写“洋科幻”,这个已经批评得太多,多少年来一直如此。我今天要问的是:本土化的中国科幻,到底谁在支持你?

《PM尸》中涉及的所谓19NA技术并不是重点,而只是令文章更加合理与推动情节的必要“背景”。无论从语言还是故事情节,这都是一篇非常本土化的文章,自然地、不造作地触及中国社会的深处,写入而不写物。但仅就《科幻世界》论坛上的反应来看,更多的人却给予《PMP))极低的评价。

事实上,我对这篇小说略带一点悲哀——不为作者,而为读者。为了“科幻”我们必须要用DNA技术,如果写成一篇更加超现实的作品,即使它比卡夫卡的《变形记》还优秀,那么这篇小说依旧也是同样下场,绝对会有无数“为科幻而科幻”的读者,冲上来口诛笔伐,让它永世不得超生。

这种现实是残酷的,也让人失落。诚然,我们可以原谅论坛上对于这篇文章的评价,因为毕竟绝大多数网友还是中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和对文学的理解能力毕竟还有限。但中国科幻应该如何发展?是适应这样的读者,永远写缺乏文学美感与人文内涵的文章(事实上这类文章在科幻文学上也普遍非常失败),还是冒着被“世人”遗弃的孤独,去展开本土化的创作?

这是个难题,因为我们尚不知道,到底是谁在支持中国科幻。即使有人跳出来说,他是支持的,可我们也不知道,他支持的是不是“中国的”科幻。

感谢这位名为ffley的网友对我的“本土化”努力的支持,可惜看起来赞同我们观点的人不会多。当然也有些例外,像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同志就很鼓励和支持我,并在百忙中慨然为我写了篇很好的序,其中有些话是支持我的想法的。鉴于年事日高,脑力衰退,这套注定不会太受人欢迎的小书也许是我的封笔之作。匡迪同志的赐序,就给我的微弱努力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最后,还要向长年来支持鼓励我的同志们,特别是傅华、于文星、胡晓华、李慰饴、金涛和许多爱看拙作和提出评论的读者们,向同意我的观点并不怕赔本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同志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潘家铮

                 2004年8月

书评(媒体评论)

他是一位著名的水利学家,两院院士,是我从小就特别敬佩的科学家;

同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科幻作家,其科幻作品的巧妙构思和生活细节,经常令人叹为观止。

——科幻作家 星河

如果你没有看过科学家写的科幻小说,也不知道幻想对科学技术是多么重要,那么潘家铮先生的科幻小说将会告诉你答案。

——科幻作家 金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吸毒犯/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家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782841
开本 32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0: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