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国车(嘶吼的引掣)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流畅的文字和精美图片,讲述了美国汽车厂商的发展故事,经典车型的来龙去脉,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展现出一幅关于汽车的完整图景。相信,爱车一族们一定会喜欢。

内容推荐

发动机深沉地轰鸣,锃亮的车身折射出耀眼的光线,狂飚中威风拂面……从19世纪末汽车诞生以来,人们一直享受这一新鲜事物带来的各种快感。

汽车的发展与人类历史的进程交织在一起。无论是在世界大战、经济危机,还是消费主义时代中,都有汽车的身影。它在其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经典名车之旅”系列,以国家为单位,以时间为轴线,介绍了英、美、德、意、法、日6大汽车生产国的34家汽车生产公司在20世纪中制造的经典车型。

流畅的文字和精美图片,讲述着美国汽车厂商的发展故事,经典车型的来龙去脉,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展现出一幅关于汽车的完整图景。

目录

第一章 创业者

第二章 经济危机

第三章 战火后的重生

第四章 尾翼的年代

第五章 年轻人的声音和他们的车

第六章 “肌肉车”消失了

第七章 中档车大行其道

第八章 全世界的喝彩

试读章节

爱迪生的雇员

1903年,爱迪生的公司摄制了第一部故事片《列车抢劫》,这个成果来源于爱迪生发现将胶片连续地投影到幕布上能产生运动的幻觉。由于百老汇大街上的早期电影院一次只能容纳10个人,排队买票的人将并不宽敞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这位伟大发明家的发明一项接着一项:电灯、印刷机、留声机、蓄电池……他的一生,从1847—1931年,正好跨越了美国1850—1930年这段狂飙突进的发展时期。在这段时期中,美国的新兴工业和重工业发展迅速,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石油生产国。到1913年,美国的工业生产量超过了老牌的英国、德国,甚至相当于英、德、日、法四国的总和。

20世纪初,电灯点亮纽约夜晚的街道已经20多年了,爱迪生也正进入暮年。他的一个雇员将领导美国进入下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汽车时代。 

从A型到S型

1896年,亨利·福特(Henry Ford)在经过学徒、工匠的艰难生活后,终于在底特律的爱迪生电厂得到了一个工程师的职位,成为爱迪生的一个雇员。这比起福特童年在农场的生活已经好了不少,但他还有更远大的理想。

1903年6月16日,福特汽车公司在底特律的一间窄小的工厂里宣告成立。全部财产包括一些工具、计划书、蓝图、专利、几个模型和投资者筹措的2.8万美元。除福特外,公司最初的股东包括一位煤炭商人、煤炭商的簿记员、赊账给煤炭商的银行家、经营发动机制造厂的一对兄弟、一位木匠、两位律师、一位公司职员、一位杂货店老板和一位风车与气枪生产商。

从1903—1908年,福特狂热地制造了19种车型(从字母表中的A一直到S),这让人想起爱迪生实验电灯时的情形。当然,他也和爱迪生一样制造出很多的废品:在这些各式各样的汽车中(有2个汽缸的、4个汽缸的、有链驱动的、有轴驱动的、有发动机置于司机座椅之下的……),很多都是实验品,从来役有上市。

那帮大杂烩一样的股东开始感到不安,他们的资金已经所剩无几,而福特还没有大的突破。   

T型车的神话

1908年10月,福特推出了“T型车”(Model T)。市面上的一些车型因为价格过高而滞销的情况提醒了福特,在“T型车”身上,他没有追求先进的结构、豪华的装饰,而是力求经济、实惠、耐用。这辆4个座位的汽车采用敞篷式,装备了4汽缸2.8升引擎,马力20匹,还配备了2个前进挡和1个倒挡的变速箱。

坚固的结构、稳定的性能,而且还可以使用劣质汽油或是煤油和汽油的混合油作燃料,福特把它叫做“万能车”。“T型车”成为低价、可靠的交通工具的象征,赢得了千千万万美国人的心,人们亲切地称之为“莉齐”。第一年它的产量就达到10660辆,打破了汽车业有史以来的所有的纪录。到了1913年,福特“T型车”产量已经是全国汽车总产量的一半。但福特并不满足,他在参观屠宰场时获得了前进的灵感。他看到牲畜通过滑轮和链条转动,他推断如果按这种方法生产汽车会更节约时间。这年夏天,福特在密执安州的哈兰德制造厂开始了汽车的流水线生产。绳子和绞盘使汽车底盘在一条线路上流动,所有的工人都围绕这条线来工作,装配螺丝的工人就坐在装有轮子的平板车上来回移动。

流水线使汽车产量大增,价格猛降。“T型车”的价格最终降到265美元,即使是加装了折叠顶篷等配件也才400美元。从1908年开始到192'7年停产,“T型车”一共生产了1500万辆,成为第一辆普及到千家万户的汽车,创造了汽车史上的神话。   5美元日薪

“T型车”巨大的销量为福特赢得了惊人的利润,福特成为20世纪初和J.D.洛克菲勒(石油大王)、J.P.摩根(金融巨子)一样富有的人。但他却从未被称作“强盗资本家”,因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甚至不具备“狡诈”、“奸滑”等商人的普遍特征。  

1911年,位丁纽约曼哈顿南部一座十层大楼里的三角上衣公司发生了大火。大楼内只有一个太平梯,很快被大火封闭,141名工人(主要是加工衬衣的女工)死亡。有的跳楼身亡,有的被烧得面目全非。而三角上衣公司的老板带着孩子从屋顶逃掉了,他并没有告诉工人们这条路可以逃生。惨案震惊了全国,很多血汗工厂纷纷被迫迁往国外。

比起这些虐待工人的工厂,福特的做法简直就是一个慈善家。1914年,他宣布将把公司利润的一半,也就是1000万美元,分给自己的雇员。1000万美元将装在每个员工每周的工资袋中发放。也就是说福特公司的最低日薪由2.34美元提高到了5美元,相当于当时平均工资的两倍,并且杷每日工作时间减少到8小时。全世界被这个带着“极端的利他主义色彩”的宣告搞懵了头,《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社论,标题为“一个工业的乌托邦”,说“全国的制造业不能接受这种每天8小时工作的做法”和“几乎是现行标准两倍的工资”,而且警告其他公司可能会发生劳工骚动。

仅次于耶稣的伟人

第二天一早1万人聚集到福特哈兰德制造厂的门口求职,尽管后来知道那里并不招人,他们还是久久徘徊不愿离去。警察为了疏散人群,不得不做出要调用高压水龙头的样子。

而福特依然安静地按自己的规律生活,上半天在公司处理事务,下午回到他在乡间的住所,耕种土地,照看心爱的小鸟。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他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一直很高,都很忠诚,我想他们应该和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一成果(利润)。”他想让他的每一个员工都能买得起汽车,在1926年,他更实行了一项新政策,给工人付6天的薪水,但只让他们干5天的活。休闲时间的增多,让人们有了更大的消费需求。他甚至给员工颁发了《生活规则》的小册子,督促雇员在家里勤用肥皂和水,不要在地上吐痰,避免分期付款购买东西等等。

福特提升工资减少工时的举动,短期的效果是把很多竞争对手都逼出了局。从长期来看,他这一举措的更大意义在于直接促成了美国中产阶级的形成,他创造了一个“大众消费”的社会,这在当时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并成为美国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一位分析家甚至说:“马克思所梦想的一切都被福特实现了。”今天一项对美国大学生的民意调查显示,亨利·福特成为仅次于耶稣和拿破仑的伟人。

P15-2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国车(嘶吼的引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84499
开本 32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5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2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471.264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180
13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9: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