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威震华东/大决战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壮丽的年代,这是一幅壮丽年代描绘的壮丽画卷,从黄土浑厚的广袤西北大地,到峰峦连绵的西南雪域高原,从富饶美丽的江浙平原,到波涛汹涌的东海、南海,人民解放军的广大指战员高举红旗,高唱战歌,“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气吞万里;而国民党军队和一切反动武装,则势穷途末,如同疾风中的枯叶,凄然飘逝。领导层的决策与将士的拼搏遥相辉映:战场冲杀与谈判交锋相互配合,乘胜奋勇追击与化装深入匪穴相得益彰……形成了地域广阔、错综复杂、色彩多姿的奇特景观,勇与智、谈与打、理与情、起义与被俘、公开与隐秘,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高高飘扬;反动派的孤舟仓惶远去,逃居孤岛。真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本书采用文学手法,全景式地记述了第三野战军在历史转变时期大征战的光辉历程。

内容推荐

本书采用文学手法,全景式地记述了第三野战军在历史转变时期大征战的光辉历程。全书语言通俗,史实充分,情节生动,不仅可以将它作为历史读物,也可将它视为军事类小说来阅读。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风雨下钟山/11

1.毛泽东亲撰《将革命进行到底》/2

2.陈毅挂帅领雄兵/3

3.邓小平亲拟渡江方略/5

4.英国皇家海军损兵折将/8

5.聂凤智用最快的速度向毛泽东报捷/11

6.叶飞、韦国清误入敌营/14

7.邓小平、陈毅“总统府”里笑谈换人间/17

第二章 决胜上海滩/19

1.三野直指“东方巴黎”大上海/20

2.汤恩伯炮制出一个桶状防御体系/22

3.毛泽东说:“打上海,要文打,不要

武打……”/24

4.上海陷入一片混乱和恐怖之中/26

5.二十九军喋血月浦/27

6.面对久攻不下的百老汇大厦/30

第三章 狂飙卷落叶/35

1.陈毅下令不准破坏钱塘江大桥/36

2.一根细细的电话线横在空中/37

3.罗斯福送给宋美龄的钢琴/40

4.蒋介石乘军舰离开象山港/42

第四章 跨海夺舟山/45

1.蒋介石亲赴舟山群岛策划防务/46

2.大榭岛首战告捷/48

3.炮击目标被低垂的乌云淹没了/49

4.勇士血染登步岛/51

5.蒋介石来了个“金蝉脱壳”/54

第五章 烽烟起榕城/59

1.“昂扬的激情=进军的胜利”/60

2.“美龄”号腾空远去/62

3.福建的蚊子比国民党兵厉害/65

4.叶飞决心下一着险棋/68

5.朱绍良痛骂汤恩伯/70

第六章 饮恨古宁头/73

1.10兵团指挥员始料未及/74

2.汤恩伯爬上接应小艇/76

3.胡琏兵团主力由海上登陆金门/80

4.解放军向敌人纵深猛插/82

5.登岛部队船只被炸成碎片/84

第七章 灭匪祭英灵/89

1.微山湖区公安局大显身手/90

2.匪总司令被擒大别山/99

3.逞凶一时的安我华毙命/111

第八章 枪声震长汀/115

1.一个黑影悄悄地打开教堂大门/116

2.10兵团捅开“打不进的匪铁桶”/117

3.李森在蒋介石面前吹嘘是唐太宗的后代/119

4.唐宗将罗龙洞命名为“清风山”/120

5.匪徒把挑煤妇女剥得一丝不挂/121

6.叶飞再派重兵赴闽西/123

7.30公里山地被围得水泄不通/124

8.当岔道口的火光渐渐熄灭时/125

9.刘永生怒气未消/127

第九章 虎啸戴云山/129

1.“中将副司令”潜回戴云山/130

2.刘子宽还往哪儿跑/131

3.赤手空拳的通信员急中生智/132

4.陈伟彬刚窜到大陆就被击毙/133

5.林青龙在山林中死去/135

6.康明深要提前行动/136

7.整个山谷顿时枪声大作/138

8.将计就计杀了个回马枪/140

第十章 踏平千顷浪/143

1.国民党陆军中将到苏南沿海诸岛落草为寇/144

2.周恩来总理下令打通长江口航道/145

3.出征部队面临险情的考验/147

4.平静里面有蹊跷/149

5.丁治磐接连两次向蒋介石发出乞援电报/151

6.张爱萍剑指嵊泗列岛/153

第十一章 怒潮涌东海/157

1.剿匪部队的船只悄悄驶进大海/158

2.一艘艘战船摆开了攻击队形/162

3.土匪躲进一个隐蔽的洞穴/164

第十二章 沪上保金融/167

1.有人叫嚣:“人民币进不了上海!”/168

2.上海证券大楼被准时查封/170

3.白崇禧宣称:“找到了对付共产党的软刀子。”/172

4.将制造、贩卖假币的罪犯一网打尽/174

5.审理中又牵出另一起人民币伪造案线索/175

6.严惩罪犯。人心大快/177

第十三章 血溅鸿生轮/181

1.午夜时分。“鸿生轮”上突响枪声/182

2.南通警方闻讯出动/184

3.韩念龙亲作部署/185

4.警笛声预示罪犯的末日/188

第十四章 斗智钱江畔/191

1.诡秘的“黄军装”深夜叩开女老板的房门/192

2.爆炸钱塘江大桥的阴谋浮出水面/195

3。107艇被卷入阴谋的旋涡/196

4.天香楼酒桌边巧妙周旋/200

第十五章 岛屿争夺战/207

1.胡宗南“坐镇”大陈岛/208

2.国民党军先后五次窜踞洞头岛/209

3.蒋介石电令“严惩共军”/212

4.胡宗南亲自出征黄焦山/213

5.蒋介石在胡宗南的辞呈上写下“同意”二字/216

第十六章 海上轻骑兵/219

1.一支特殊的“渔业大队”/220

2.“渔船”上接连扔出三颗手榴弹/221

3.“青天白日”旗被打落下来/223

4.着了火的敌船沉入海中/227

第十七章 击碎窜犯梦/231

1.毛人凤的美梦成为泡影/232

2.雁荡山麓的一场厮杀/235

3.化装的“解放军”午夜登陆/238

4.八百匪徒偷袭一个排没捞到便宜/241

第十八章 奏捷东山岛/243

1.蒋介石的最大“赌注”/244

2.东山岛上枪声大作/246

3.毛泽东与蒋介石的特殊对话/248

第十九章 海空大角逐/255

1.毛泽东提出夺取浙东沿海的制空、制海权/256

2.小炮艇战胜敌机群/258

3.年轻的战鹰大显神威/261

4.敌舰“太平”号葬身汪洋/264

第二十章 万炮震金门/269

1.中央军委下令实施惩罚性炮击/270

2。万炮齐轰金门之敌/271

3.以弱战强射“天狼”/273

4.艾森豪威尔的哀叹/275

第二十一章 张网捕飞贼/277

1.清晨,电波中传递着一份紧急报告/278

2.敌特洪昌照举枪自杀/282

3.民兵和群众布下了天罗地网/285

4.陈时畴气绝身亡/287

第二十二章 席卷一江山/293

1.毛泽东说:“形势变了,准备打大陈岛!”/294

2.俞大维企图把一江山岛变成“生物通不过的堡垒”/296

3.苏联军事顾问气呼呼地走了/299

4.王生明绝望地抓起话筒/301

5.蒋经国执行“金刚计划”/306

试读章节

一江山岛的失守,使美蒋大为震惊。同时也使一个多月前刚刚签定的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受到一次实际检验。条约中有这样的条文:“采取行动对付来自中共大陆的共同危险。”

然而,人民解放军一举攻克一江山岛,给了美国和台湾当局这样的警示:不论你们签订什么条约,结成什么样的同盟,都无法阻挡人民解放军的行动;人民解放军不仅可以打陆战,也可以进行陆海空多军种联合条件下的复杂作战。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美国方面在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时,一直担心蒋介石为实现其重返大陆的梦想,主动采取针对中国大陆的军事行动,会把美国拖人中国的内战中去,从而削弱美国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与苏联抗衡的力量,所以不愿意承担协助蒋介石防守除台湾和澎湖地区以外其他岛屿的义务。这就使条约在适用范围问题上与台湾存在严重分歧。最后经多次谈判协商,终以“本条约所指‘领土’仅限于台湾与澎湖”,“并将适用于经共同协商所决定的其他领土”等含糊其辞的文字达成谅解。而蒋介石对此一直感到不满。

一江山失守,蒋介石对“美国朋友”更是大失所望,五角大楼的决策者们则完全是“美国的利益至上”,尽管华盛顿一再表示支持援助台湾,但那只是出于美国在亚太地区战略利益的一种考虑,把台湾当做其在远东地区的一个战略据点而作出的一种权宜之计。

但光失望无济于事,因为眼前的事实是一江山岛收复后,解放军只要使用105榴弹炮即可控制整个大陈岛。一江山之战使蒋介石感到解放军的海空力量已今非昔比了,下一步的进攻目标明白无误地将是大陈岛。蒋介石一方面命令国民党军坚守大陈,一方面硬着头皮竭力设法争取美国的支持。

1955年1月19日,蒋介石派台湾“国防部长”俞大维拜访美国驻台湾大使兰金。俞大维告诉兰金:“大陈地区正在面临极端严重的形势,它可能引起一连串相互报复行动,并导致事态扩大,直至把台湾本身也卷入冲突之中。我代表蒋介石总统要求美国发表正式声明,命令第7舰队介入大陈地区的战斗,给当地国民党军以适当的空中支持。”

当天,兰金把台湾方面的求援信息传回华盛顿。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和国务卿杜勒斯在白宫办公室里,用放大镜仔细察看了大陈岛的具体位置,发现它距大陆海岸只有几英里,而距台湾却有200英里以上,易攻难守。两人达成共识,决定美国奉行不卷人中国沿海岛屿战事的策略。但为了摆出承诺《共同防御条约》的姿态,又为了保全台湾和澎湖,及为美国的冷战战略服务,1月19日,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在五角大楼总统餐厅的工作午餐桌上定下了如下方针:

1.鼓励国民党放弃大陈和除金门以外的其他沿海岛屿。

2.美国提供海空掩护以利于有秩序地保证国民党军撤离大陈。

3.鉴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侵略行为和他们宣称的夺取台湾的意图,当前,美国表明协助国民党保卫金门岛。在目前情况下,金门岛将被视为保卫“福摩萨”(台湾)最主要的任务。美国也将在联合国坚持中止中国共产党人在福摩萨海峡的侵略活动。

显然,按照以上方针,美国方面想要达到这样两个目标:一是只能掩护国民党撤出大陈岛,为此不惜暂时非正式地承诺对金门、马祖的防务义务。二是通过联合国安理会调解以便在沿海岛屿地区实现停火。这期间美国又联合英国和新西兰,向联合国提交了《停止在中国大陆沿海某些岛屿地区敌对行动》的提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还通过外交途径,要求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从中劝说,希望中共的军队在国民党军队撤离大陈时不要发动攻击。

开始,蒋介石对美方劝其撤出大陈岛的建议深为不满。蒋介石认为:“丢失大陈无疑是对国民党军的严重打击,并将提高中共的威信,等于在鼓动中共进一步进攻金门和其他沿海岛屿。这是万万不可的。”于是,在美国方面表示了不想派大批美国军舰去保卫大陈的态度之后,蒋介石亲自出马,向美驻台大使兰金再次要求派出美第7舰队防卫大陈,并为国民党提供必要的后勤支持。

针对这一局势,1月24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宣告:“中国人民的主权和内政,决不允许他人干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绝不同意和蒋介石集团停火,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

浙东前指也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解放大陈岛等浙东沿海岛屿的既定作战方针,正式下达了准备攻占大陈岛的命令。

这期间,人民海军鱼雷艇部队又击伤_『国民党海军炮舰“宝应”号等舰艇,陆军炮兵部队也不断用猛烈的炮火袭击大陈岛。

慑于解放军的强大立体攻势,蒋介石为避免大陈再成为“一江山第二”,只好接受了由美国第7舰队司令蒲立德转达的艾森豪威尔的建议,以艾森豪威尔私下保证美国将金门、马祖正式列为防护范围为条件,同意从大陈岛撤军。

1月24日,蒋介石在台北亲自主持召开国防会议,决定:将大陈岛及北麂山等岛屿的国民党军全部撤至台湾。会上下发了蒋介石和幕僚们拟订的将大陈全岛30000多军民悉数撤往台湾的“金刚计划”。蒋介石让时任台湾三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蒋经国全权负责该计划的执行。临行前他再三交待蒋经国:“要设法稳定士气,安定民心。”

1955年1月25日,蒋经国乘军舰抵达大陈岛。

大陈全岛共有居民14416人,面积12平方公里。国民党在岛上设立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接管全岛地方行政事务,由后来担任台湾司法部调查局局长多年的沈之岳任专员。

1月26日,沈之岳奉蒋经国之命,组织其专员公署发布公告,要求岛上民众撤往台湾。公告规定:自2月2日止,民众都应到所在县政府登记,以便准备交通工具。

由于布告宣布的疏散理由十分吓人,如“最激烈的战斗即将到来”,“这是为确保生命所做的措施”等等,岛上百姓都惊慌失措,不走就得死啊!哪个不怕?大家都担心大陈岛这么多居民,还有这么多国民党军人,船只肯定成问题。所以都纷纷捆好行李,准备物资,争取早撤。只有极少数年纪大、身体有病、走不了的人仍坐着不动。

后来,当人们得知蒋经国也在大陈时,恐慌情绪才稍有平静,人们心里都明白,人民解放军一时还不会打过来,否则蒋总统怎会让儿子来白白送死?

一天晚饭后,蒋经国用浓重的浙江口音对一同前来的总政治部美籍顾问杨帝译中校和《中央日报》记者刘毅夫说:“我们到街上去望望!”

“什么叫望望?”刘毅夫听不懂。

蒋经国笑了笑:“这是我们家乡话,望望就是看看。”

一走出专员公署,只见门外早已站满了老少民众,约有100余人,人们的脸上流露出焦虑不安的神态。岛上的人们被国民党的宣传弄得心神不定。一方面他们舍不得离开世代相守的家园去那个遥远的台湾岛,但另一方面为了“确保性命”,又不能不这么选择。实际上,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他们还谈不上是政治认识,只不过是一种求生存的本能而已。

在蒋经国所走过的路上,看到许多人家都捆好了行李,有的连床铺都拆了。蒋经国却暗忖:看来“悉数疏散”已基本有底,台湾需要人,现在就是怕民众不肯弃家赴台。

自接受执行“金刚计划”来大陈后,蒋经国最关心的是以美国第7舰队为主的撤退舰团能否按期到来。这是撤退的关键,而“美国朋友”时常自己利益至上的脾气他是领教过的,如果美国人突然变卦,后果不堪设想。

2月3日一大早,台湾还未发来船团的消息。蒋经国盥洗完毕后问刘毅夫:“船团有消息吗?”这些天,蒋经国每天一早第一件事就是询问船团的消息。

蒋经国在大陈下榻的是渔师庙住所。2月8日是台美约定的大陈大撤退的日子,可2月6日晚上,解放军一直炮击大陈,蒋经国只得搬到了附近的猫耳洞里。

这个猫耳洞是大陈防区司令部考虑到蒋经国的安全,专门派人挖的。虽是猫耳洞,但里面的条件却很好,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不过蒋经国也着实地睡不安稳,他和衣而卧,听着洞外不断炸响的炮声,作为总政治部主任、总统的儿子,他的心情十分沉重。午夜时分,他禁不住坐起身来,独自言语:“我们反共复国,是件大事,为了百年大计,一时的忍痛,是不能避免的。”

此时,蒋经国睡意全无,他点燃了一支烟,慢慢抽着,烟雾迷蒙了他的双眼。

约零点时分,机要参谋忽然进来报告:“主任,台北电报到了,运送撤退民众的船团,已从基隆起航。”

蒋经国接过电报一看,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是啊,这么多军民的撤退,关键要有船。而且第7舰队的参与,才能使撤退增添几分成功的把握。想不到久盼的音讯竟在这个风雨扰人的夜晚来临。

第二天,阴雨连绵,春寒料峭。蒋经国依然一大早就起了床,这是他在苏联养成的习惯。蒋经国洗盥完毕。虽然昨夜一夜未睡,但他的气色却异常好。他告诉刘毅夫:“到外边去望望,应该看得到船队了。”

春雨未停,满天低云。刘毅夫走出渔师庙,上了附近海边一个小山头,往东一看,嗨,真来了,率先的是一艘美国海军的扫雷舰,再仔细一看,还依稀可见舰身的号码是124号。根据台北的电报,刘毅夫知道这是舰队的一艘联络舰。刘毅夫看到在屏风山外边海域,有更多数不清的战舰,像鲨鱼群似的往大陈海域涌来。

“接运的美国船团到了。”刘毅夫跑回渔师庙,向蒋经国报告。

蒋经国微笑着点点头,但一句话也没有说。

早饭后,蒋经国乘坐着美式吉姆吉普车去凤尾山巡视。凤尾山是大陈岛的最高峰,一位姓彭的团长陪着蒋经国爬上山坝。

一路上,国民党守军有的仍在挖战壕、修碉堡,有的在往山下搬运库存的枪支弹药。山上、山下散发着阵阵树木烧焦的烟味。远处不时传来忽紧忽慢的枪炮声,海面上雾气沉沉。

蒋经国看到海面上美军舰只越来越多,随着一阵巨大的轰鸣声传来,4架美制F-86式战斗机喷着乳白色的气体,从低空掠过……

2月6日,台湾当局发表声明称:“撤退大陈岛的守军,同时撤退岛上平民。集中力量防守台湾。”

美国驻台湾海军司令普雷德也宣布:“美国将提供海空掩护,协助国民党军有秩序地撤退以大陈为中心的台州列岛。”

为了不使这次大溃退动摇军心,台湾当局反复将其与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盟军在敦刻尔克实施的大撤退相提并论。

2月7日,台北。蒋介石为撤退大陈岛军民发表了《告海内外同胞书》的广播讲话,他说:“大陈补给线长达250海里,耗费太大,撤守大陈,可增加金门、马祖的防务,配合新战略,避免无谓损失。”

2月8日,大陈岛的大撤退开始,台湾“国防部长”俞大维,海军总司令梁序昭,国防部第3厅副厅长蒋纬国等同时登岛指挥撤退。

上午7时,蒋经国登上“太昭”号军舰,环绕上、下大陈岛巡视了一遍。蒋经国站在“太昭”号甲板上,眺望大陈山水,心中怆然,不禁联想起6年前和父亲一起告别溪口,悄然离开故乡的情形。

两小时后,蒋经国返回大陈,从“太昭”舰上带下一面青天白日旗,在大陈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前,亲自主持举行了一个升旗仪式。当青天白日旗缓缓升上杆头的时候,蒋经国强作镇静,勉励大家:“不要难过,不要失望,我们是要下决心打回来的。”然而,他心里明白,这只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

中午时分,解放军浙东前指所属部队炮兵开始向大陈、北麂山、渔山、披山等岛屿发起轰击,以此作为“送行”。在此之前,彭德怀电告张爱萍:“此事牵涉到国际关系,让他们撤退算了。”

1955年2月8日下午,蒋经国一行秘密登上“太昭”号军舰离开大陈。

大陈防区司令刘廉一也和蒋经国一同撤离。起锚时,刘廉一凄然地对蒋经国说:“什么都完了,主任,我有愧党国!”

蒋经国却始终没有表情,眼里已全是茫茫大海。

在以后的8天半时间内,国民党大陈守军在美国第7舰队15艘各型舰艇的掩护下,分批将岛上共37777名军民撤逃到台湾。上、下大陈岛及附近几个岛屿上的几十个村庄被焚为灰烬。

2月13日,人民解放军浙东前指所属部队先后进驻大陈岛、北麂山、渔山、披山诸岛。

2月22日,国民党军被迫放弃盘踞浙江沿海的最后一个岛屿——南麂山岛。至此,浙江东南沿海岛屿宣告全部解放。

人们在一次又一次欢庆胜利的时候,没有忘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几年的征战中所建立的巨大功勋。三野同一野、二野、四野一样英勇善战。三野威震华东的壮举,将永远载入史册!她们为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而不懈斗争的许多佳话,将长久地留在人民的心里!

P306-310

序言

历史,是不能忘记,也不该忘记的。

20世纪中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二、三、四野战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分别向西北、西南、华东、中南进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追歼国民党军在大陆上的残余部队,剿灭各地的土匪武装,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巩固而英勇战斗,谱写了人民解放军作战史上的光辉篇章。《大决战》丛书采用文学手法,全景式地记述了4个野战军在历史转变时期大征战的光辉历程。

那是一个壮丽的年代,是一幅壮丽年代描绘的壮丽画卷,从黄土浑厚的广袤西北大地,到峰峦连绵的西南雪域高原,从富饶美丽的江浙平原,到波涛汹涌的东海、南海,人民解放军的广大指战员高举红旗,高唱战歌,“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气吞万里:而国民党军队和一切反动武装,则势穷途末,如同疾风中的枯叶,凄然飘逝。领导层的决策与将士的拼搏遥相辉映:战场冲杀与谈判交锋相互配合,乘胜奋勇追击与化装深入匪穴相得益彰……形成了地域广阔、错综复杂、色彩多姿的奇特景观,勇与智、谈与打、理与情、起义与被俘、公开与隐秘,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高高飘扬;反动派的孤舟仓惶远去,逃居孤岛。真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那动人心魄的一页,早已经烙印在历史的巨册上,它不仅仅是令人咀嚼过去辉煌和骄傲的光荣,同时也是思考和肩负新世纪的责任。先辈们用心血和生命修筑起来的巍巍共和国大厦,还须用心血和生命去描绘去保卫。过去,不但能告诉今天,也能告诉未来。

有了人民的军队,就有了人民的一切。

强国,必须强军;强军,为了强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威震华东/大决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史振洪//陈广相//苗生//董恒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征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042704
开本 16开
页数 3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1
171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2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