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国多少事
内容
编辑推荐

一卷乱世风云,一群性情人物,一串苍茫往事,一曲流云清音。

著名“写史狂人”赫连勃勃大王——梅毅倾力推荐,不为人知的民国往事,难以磨灭的历史边角,感人的碎片,以及至今拨动你我心弦的流云清音。本书再现了历史片断:汪精卫,牢狱中的婚礼;一九二,帝国的致命枪伤;蔡元培,厚道与不厚道;悲凉后世,李鸿章长孙之死;黑道斯文,杜月笙文化行迹……

内容推荐

从1911年清朝覆亡,到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这38年被称为民国时期。那个时代,是混天黑地的,又是丰富精彩的;是光怪陆离的;又是生机萌发的;是草莽枭雄遍地横行的,又是人才辈出志士如云的;是贫乏黯淡众生如蚁的,又是奢盛香艳繁华如梦的。那里有惊天动地的历史剧变,有荡气回肠的英雄勋业,有骇人听闻的野史异事,有蝇营狗苟的市井世态,有留连幽婉的清丽之音,有悲欢交织的民生画卷……

目录

序:风烟流云满眼来

在黎明前被剖挖心脏炒食:徐锡麟悲歌

曾经热血:青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始末

1911:天地玄黄

做伟人还是做小丑:百年一叹袁世凯

闹剧与挽歌:“辫帅”张勋复辟

南北草莽:“广西王”陆荣廷和“山东王”张宗昌

激进时代的不公:林纾“反对白话文”的背后

对爱因斯坦和对冯省三:蔡元培的厚道与不厚道

薄待原配与兄弟反目:鲁迅家事

永远的精神家园: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瑰宝浩劫:清东陵的民国命运

“远东之都”的魔爪:上海滩绑票掠影

没落贵族的悲凉:先入狱后被暗杀的李鸿章长孙

“云南王”末路:高原小朝廷的终结

黑道斯文:杜月笙文化行迹

黄浦滩落日:杜月笙的最后六年

后记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在黎明前被剖挖心脏炒食

徐锡麟悲歌

这一年,安徽省巡抚、庆亲王奕勖的女婿恩铭收到一封推荐信。信是他的老上级、曾任山西巡抚的俞廉三老先生写来,举荐自己的表侄,一个叫徐锡麟的浙江山阴(今绍兴)青年。

恩铭一直对俞廉三执门生礼,读过老师的信,就毫不迟疑地给这个通过“纳捐”而获得道员身份的徐锡麟在武备学堂安排了个“会办”的管理职位。

所谓纳捐,说白了就是花钱买个官做。卖官鬻爵的事,向来不新鲜,可由官方予以合法化、制度化,明码标价出售的,可能只有这个大清了。

清朝从康熙征讨准噶尔费用不足时就开始卖官,以开辟政府财源,以后一直延续下来。价格公道否?来看光绪二十六年的价格:京官里郎中两千零七十三两,主事一千七百二十八两;地方官里道员四千七百二十三两,知府三千八百三十两,同知一千四百七十四两,知县九百九十九两,县丞二百一十两。那时一两银子,约等于今天一百七八十块人民币,换算下来,可不便宜。

花大钱买官的人,当然不是为人民服务来的,上任后第一件事肯定就是捞回成本,然后大赚特赚。靠薪水当然是不可能的,那手段必然就是搜刮贪贿。

清朝廷就不怕这些买来职权的官员坏了江山社稷吗?不怕。清末重臣李鸿章有句名言:“天下最容易的事是当官。”既然这活儿说到底谁都干得了,那就把岗位卖出去吧,谁交钱谁干,无不能胜任之忧,有财源广进之喜。至于他们肯定会搜刮贪贿,那倒霉的是老百姓不是我;搜刮贪贿就搜刮贪贿吧,只要你不反清,那大家还是自己人嘛。

从最高层慈禧太后,到安徽巡抚恩铭,以及这个为表侄写推荐信的山西老省长俞廉三,都不会想到,有蓄志革命、力图推翻清廷者会纳捐进仕,打入官场,然后发动惊天一击!

这个清矍儒雅、秀气的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的留日归国青年,在赴安徽省会安庆上任前对着他的同志秋瑾等人说过这样一番话:“法国革命八十年战成,其问不知流过多少热血,我国在初创的革命阶段,亦当不惜流血以灌溉革命的花实。我这次到安徽去,就是预备流血的,诸位切不可引以为惨而存退缩的念头才好。”

恩铭哪里能知道,徐锡麟这个名字今后将和他恩铭的名字紧密连在一起,以“徐锡麟刺恩铭”的历史故事代代流传。

买官进入体制内,为的是在内部找机会干掉这个体制。徐锡麟及他的几个同志,是历史上最独特的买官跑官者了。

徐锡麟无疑是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里无数叛逆中最突出的一个。1873年,他生在富商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却从不安分。十二岁那年,为了找和尚“学武功”而钻到深山一去无踪,家里费大力气将其找回,严加约束;他肯用功的不是安排好的功课,而是天文,常常半夜爬起来“夜观星象”,乐此不疲;成年后娶徐振汉为妻,婚后数年不育,家人欲为其另娶一房,被他坚决拒绝,然后带着妻子出走。

在决心打人官场、相机起事之前,徐锡麟在浙江已联络了大批革命同志。为了给这一艰巨事业打好基础,徐锡麟忘我奔走,时常疲倦得睡觉都不脱鞋袜,到醒来发现再想脱也脱不了,因为磨破的脚流出的血水已把脚和鞋袜粘在一起。

这个激情燃烧的人,一定会深深刻进历史!

到达安庆后,徐锡麟在武备学堂会办的岗位上卖力经营校务,以图恩铭信任、提拔,取得更加有利的位置,一边暗中紧锣密鼓地筹备起计划中的大事。因他是老师俞廉三推荐而来,恩铭对他自是毫不怀疑,还很欣赏他的办学成绩,准备培养重用。而徐锡麟不久感到这个武备学堂一点也不机要,一个月几十个银元的薪水也不大够让他从事地下活动,就写信要求表叔俞廉三再次出面请托恩铭。

当时徐锡麟买个道员,花了大钱,不过这个钱并不是徐锡麟从家里拿的,而是会党中人、富商许仲卿捐赠的,一捐就是五万银元,让徐锡麟、陶成章等四人分别买到了知府、同知等职位。如今不受重用,为徐锡麟纳捐而活动过的表叔俞廉三觉得过意不去,就再次写信给恩铭,请他提侄子一把。

恩铭恭顺而客气地回信:“门生正欲用之,无劳老师悬念……适成立巡警学堂,以伯荪(徐锡麟字)之才,料可胜任。”

1907年初,徐锡麟果然就被恩铭提升为巡警学堂会办兼巡警处会办。

安徽巡警学堂在安庆城内东北角百花亭(今安庆二中),它是1906年清廷令各省办巡警学堂时创办的,是清政府专门培训巡警骨干的场所。学员分甲、乙两班,每班二百人,每期三个月(后改为半年)。甲班毕业后再训乙班。参加训练的学员,每人都发九响毛瑟枪一支,毕业后大都分配到全省各地充当警官,所以又称警官学堂。

这个职务令徐锡麟欣喜。巡警学堂类似今天的警官学院,会办就是副院长,院长叫总办。当时的安徽巡警学堂总办是一个退了二线在休养的老头,因此徐锡麟就是实际上的负责人。警官学堂对安徽省来说十分重要,负责这个学堂,不愁没有机会接触恩铭这个皖省头号大员;另外,这个学堂的学生都是带枪的,教育好了他们,就是起事的基本力量。

一边严格训练学生,一边向学生灌输革命道理,同时徐锡麟还在四方联络,并带着学生骨干出集贤关,游览龙珠山、观音阁,暗中观察地形,绘制军事地图。

密谋起事的徐锡麟的表现渐渐引起了机灵人的注意。学堂里一个叫顾松的收支委员,发现徐锡麟有数笔账目不清,而且发现这位会办课上言论大胆,课下行踪诡秘,于是暗暗观察,还私拆了徐锡麟的信件。

顾松很快确认了徐锡麟的图谋,大惊之余,赶紧屁颠颠汇报给恩铭,说这个貌似忠诚的徐锡麟是革命党。恩铭听了一笑,说:“革命不是咋呼出来的,革命党也不是咋呼咋呼就算了的;徐会办那是咋呼,不是革命,你多心了。”

这位唇上留着两撇浓密八字须的封疆大吏、皇亲国戚对自己的判断很有信心:一则徐锡麟的推荐人是自己的老师俞廉三,俞前巡抚的表侄怎么会是革命党?自己革自己的命不成?二则徐锡麟来安庆后在他的器重下仕途顺利。前程无量——放着好好的官不做,去做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革命党,徐锡麟疯了?而且,恩铭这个年龄和阅历的人对徐锡麟这样的知识青年再了解不过,不外乎一个有些新思想就爱表现一番、以敢说怪话为荣的的“愤青”罢了。

他没把顾松的汇报当回事,但出于警惕和对徐锡麟的告诫,恩铭有意当面对他说:有人说你是革命党呢。徐锡麟不屑地回道:大人明鉴。一副懒得申辩的模样,恩铭就更加放心了。

恩铭的大意,使他向鬼门关又靠近了一步。P1-4

序言

风烟流云满眼来

赫连勃勃大王(梅毅)

像一阵热风,如一层梦影,一个曾带给中国多少希望和创伤的时代,短短三十八年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团恼人而充满诱惑的混沌,任由后世去梳理、描绘和解读。

这个时代就是1912年到1949年的民国。

从今年7月开始,我陆续读到谢轶群的系列历史散文稿《民国多少事》。和网上那么多拍案叫好的读者一样,我立即被这部出手不凡的力作所吸引。作品意境开阔,选材独到,史料翔实,且时有新意;文字更如行云流水,对乱世风云和历史细节的独特抒写,强烈撞击着读者的心扉,风烟流云,扑面而来,使人久久不能释卷和释怀。

民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极其独特的时代。和春秋战国一样,混乱动荡是它的底色,那时国家四分五裂,天下烽烟四起,时局瞬息万变。因为旧的规则被打破,新的秩序没有建立起来,平缓雄浑的历史长河在这里掀起了汹波狂澜,各色人等的本性或者获得了宽阔的释放空间,或者被时代残酷扭曲。于是,英雄与枭雄,武夫与文士,庙堂与市井,广场与密室,沙场硝烟和校园绿荫,家国情怀和猥琐争斗……演出了一场又一场或令人荡气回肠、或叫人激愤伤怀、或让人扼腕浩叹的鲜活故事。

同时,民国又是一个新旧交织、传统意识与现代潮流对抗和融合的时代,看得见的斗争发生在战场、官场和商场,看不见的冲撞随时散布在社会的角角落落。在中国由古代和近代向现代剧烈转轨的时期,那斑驳凌杂、光怪陆离的面貌,为这个乱世更添一份魅力。

在谢轶群这部《民国多少事》中,我们看到了身遭酷刑而九死不悔的徐锡麟,这位出现于《狂人日记》的人物的真实面貌终于细致地展开在我们面前:我们看到了舍生忘死、壮怀激烈的青年汪精卫,历史人物的“脸谱”在逐渐剥落;我们看到了横跨新旧、机关算尽的袁世凯,他的崛起、失势、出山、逼宫、夺权和称帝过程几乎集传统才略和阴谋之大成,但终究被历史的大势雨打风吹去;我们看到了天才的青年政治家宋教仁,他的一生寄寓了中国政治的罕见追求,然而这抹把中国引入现代政治文明的新绿终究被鲜血淹没。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个草莽军阀的千姿百态,看到了暴露在民国风雨中的清东陵庞大宝藏,看到了文化巨人鲁迅在包办婚姻和兄弟反目剧痛中的煎熬,看到了西南联合大学在战乱中顽强生发的一脉书香与圣洁理想,又看到了上海滩上酷烈而富有传奇色彩的黑社会……

拉开不长的时间距离,在岁月的烟雨中,今天我们回望20世纪上半叶这曾经发生、又永远不再的一幕幕场景,更添一份历史幽怀。

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和场景,经作者妙笔再现,别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不太为人知的民国掌故,作者信手拈来,令人眼界大开。作者历年博闻强记、广涉杂猎的蓄积,使本书具有相当大的信息量,极大满足了读者对这段模糊历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作品纲目皆备,作者既把握、挥洒了恢宏浩大的历史画卷,又细腻探究了具体史实和社会人生的幽微层面。打开本书,我们的耳边仿佛响起一支时而雄浑苍劲、时而凄怆缠绵的动人乐曲。

历史散文首先是文学作品,“历史”是题材,“散文”是体式。我很欣赏谢轶群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说:“叙事性的历史散文可看做‘写往事的报告文学’。”既是写历史往事,就要求史料准确可靠,能给人以历史知识;既是报告文学,就要求手法精到、文采斐然,给人以审美享受。正是有这样的自觉意识,使作者在探究认知历史的同时,又把历史做为审美欣赏的对象,借助其深厚的文字功夫,努力做到文史交融,于是笔下知性与感性兼备,冷峻与浓烈并呈,处处流芳溢美。

我无意过高评价这部著作。书中依据的史料丰富庞杂,在真正的史家看来,其中错谬和疏漏肯定不止一处两处;尽管作者试图引入近年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但一些篇目中对传统的史观还是有点过于依从;而且由于作者兴趣范围等原因,民国史上不少重要内容未曾涉笔。这些都有待于作者下一步的耕耘了。

行文至此,不再占用读者更多时间,下面就请诸位进入精彩纷呈的正文。

2007年10月于深圳

后记

今年的七八月份,我在昆明度过了平生最舒适的一个夏天。这座南疆春城没有剧烈的四季更替,常给人以时光停滞之感,但我的胸中奔流着历史的长河——我在一篇篇写下系列历史散文《民国多少事》。

就像烟波中的远景在回望中总是美的,逝去的时代总让人感怀,即便是民国这样的乱世。没有人喜欢动荡混乱,但人对平淡的常态生活却又总有一份不满足,因此乱世风云总有一股无言的魅力。从这种普遍的心理出发,我开始走进民国这个比三国更精彩的时代;所收获的,远不止“比假小说更精彩的真历史”。当一个个非常熟悉的姓名、脸谱、符号、概念化为有血有肉、可触可感的形象和场景,既有观念不时被颠覆,连受震撼之下,我才知道我们多数时候远远没有真正了解民族的往事,歪曲、偏见、误解和简单化的认识遮蔽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尤其是民国这样的复杂时代,它的光亮不该全消失在漆黑的历史夜空。

起念把读民国史所得写成这样一本书,源于我在安庆师院读书时的同学周宇的建议。他看过我一篇关于五四运动的文章后,十分激动,几番“怂恿”我就民国往事写一个系列,直说到我心动。

开始写作之后,我边写边把部分初稿发布在网络天涯社区的“煮酒论史”版。没有想到的是,得到了人们的热情支持、鼓励,许多网友日夜追看,频频催促,写下了大量滚烫的留言评论,并将其转帖到网络各大论坛,以至于今年9月下旬网上即出现了多处需要付费下载却远不完整成熟的盗版电子书《民国多少事》。我本不算勤勉,没有大家的激赞和鞭策,可能难以一口气写完。对网友们我深怀感激。

网络对我的帮助还不止如此。本书的主要参考文献除附录中已列出的外,还有一些资料来源于网络。书中《曾经热血:青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始末》一文的主干材料来自海外一位林姓学者的著作,这部著作我是从网上读到;在陆荣廷治桂、孙殿英盗墓等篇目中,采用了“百度百科”里的几段相关内容:还有一些零散资料也是从网上所得。另外,网络在检索资料、核实记忆上的方便迅捷,极大提高了写作的进度和效率。

历史散文不是虚构性作品,议论、描写、抒情内容之外,史料必须起码是我自己认为可靠的出处。因为资料的繁杂,我无法把出处一一详尽列举。尽管历史散文不是历史论文,在引文注释上没有学术论文那样严格的要求,但我仍要向来提及的原材料作者致以歉意和谢意。多少学人的孜孜不倦,使我辈后学得以汲取丰富的营养;受益于他人劳动成果,我们不能有“资源共享”的心安理得。

还应感谢著述等身的著名历史作家梅毅(笔名赫连勃勃大王)先生。梅先生为本书写下了热情洋溢的序言,以我当不起的评价给我以大力支持。

我以古代文论为研究方向,写民国题材的历史散文,应属不务正业。我的导师张国庆教授是一位严谨而敦厚的长者,他督导我们学好专业之外,又为我们提供了宽松自由的读书环境;在看过我的一些文章后,张老师几次对我说:“我很喜欢看你的东西。”这对我是一种鼓励。还应提及我的父亲,他的历史知识一贯让我这个文科生汗颜,在写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几次想拔通他的电话。

民国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笑谈之中,历史仍会显出它的沉重与悲怆。这本书写的是历史,而写这本书于我也已成了历史,我怀念那段劳碌充实、随笔下文字心潮涌动的时光。在九州出版社郑闯琦先生和他的同事们的辛勤努力下,拙著在不长时间内即出版面世,有了这个开端,对历史文化我将更怀虔敬之心,继续前行。

谢轶群

2007年11月初于云南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国多少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轶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57467
开本 16开
页数 2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8.09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5: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