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茶花女/外国文学名著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小仲马的成名作、代表作。小说以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戈蒂埃的生活经历为主线,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少女被摧残致死的故事。作品艺术表达独特而新颖,组织情节生动有致。一个个悬念的设置,扣人心弦,洋溢着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悲剧气氛,使人不忍释卷。

内容推荐

《茶花女》是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的成名作,一问世就轰动法国,而后被改编成话剧、歌剧、电影和电视剧,享誉欧洲,风靡全世界。小说围绕着一个“爱”字,真善美与假恶丑进行了充分的抗争,编织出一幕幕动人心弦的故事。茶花女命运可怜、可悲、可叹,茶花女形象可亲、可爱、可敬。“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天下荡子魂。”《茶花女》的确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目录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天下荡子魂!/1

主要人物表

1/1

2/5

3/10

4/15

5/21

6/27

7/32

8/39

9/45

10/52

11/60

12/68

13/74

14/81

15/88

16/93

17/99

18/104

19/110

20/115

21/119

22/125

23/131

24/137

25/145

26/150

27/159

名家评论/161

小仲马生平和创作年表/163

试读章节

拍卖定于十六日举行。

在参观和拍卖之间,有一天的间歇,专留给装修工人拆卸帷幔、窗帘等饰物。

此时,我刚旅行归来。很自然,没有人把玛格丽特之死当做一条重大新闻告诉我——在往常,一回到消息灵通的首都,朋友们总会报告一些重大新闻的。玛格丽特姿色俏丽,然而,这类女人生前考究的生活越是闹得沸沸扬扬,死后也就越变得无声无息。这就好比一些明星,升起和陨落一样,都黯淡无光。她们一死,若兰摧玉折,她们的所有隋人都会同时得到消息,因为在巴黎,一个名妓的所有情人几乎都亲密无间。提起她的往事,你一言我一语几多回味,然后各奔东西照旧生活下去,丝毫不受噩耗的干扰,甚至不肯洒一滴眼泪。

如今,人到二十五岁年纪,眼泪成了稀罕之物,不会随便赐予女人。只有对花钱养育自己的父母才肯哭出几声,作为对他们付出代价的回报。

至于我,尽管玛格丽特的用品没有一件刻有我的姓氏标记,但是我刚才承认的那种本能的宽容和天生的同情心,使得我对她的死久久难以忘怀,也许她本来并不值得我如此怀念。

我记得当时经常在香榭丽合大街遇见玛格丽特,她每天都来这里,乘坐一辆蓝色四轮轿式小马车,由两匹枣红骏马拉着。我发现她身上有一种她那类女人少有的非凡气质,使她那本来无与伦比的美貌更添高贵。

这些不幸的尤物出门,总有什么人陪伴。

没有一个男人愿意把自己和她们的夜夜欢爱公之于众,但她们又害怕孤独,因此她们出门总带着女伴。有的女伴处境更为不幸,没有自己的马车,有些还人老珠黄,无论如何也难再显花容。而若要知道她们所陪伴的女主人的任何底细,尽管大胆向女伴们打听就是了。

玛格丽特却与众不同。她总是独自坐着马车到香榭丽合大街,尽量不惹人注意。冬天裹着一条开司米大围巾,夏天穿着朴素的长裙。尽管她喜欢在这里散步,经常会遇见一些熟人,她也只是偶尔对他们莞尔一笑,这种微笑只有熟人才能觉察,也许只有公爵夫人才有这样的笑容。

她不像她的同行那样,经常在圆形广场和香榭丽合口之间溜达。她的两匹马飞快地把她拉到布洛涅园林。在那里,她下车,漫步一个小时,然后重新登上她的马车,快马加鞭赶回家里。

此情此景,有几次我亲眼所见,如今仍然历历在目。我惋惜这个姑娘,葬玉埋香,如同惋惜一件艺术精品毁于一旦。

啊,玛格丽特美貌倾城,举世无双。

她身材修长苗条,甚至有点弱不禁风。但她才艺高妙绝伦,只要在衣饰上稍加装点,就会把天然造化一时的疏忽弥补得天衣无缝。她的开司米围巾长角点地,两边露出丝绸长裙宽阔的镶边。厚厚的手笼掩藏着双手,紧贴在胸前,四周布满了精妙无比的皱褶。即使用吹毛求疵的眼光来打量她,她浑身的曲线也无可挑剔。

她的头发样式美极了,平添了几分俊俏。她的头小巧玲珑,正如缪塞所说,她母亲有意生出这个模样,便于精心打扮。

一张鹅蛋脸,魅力难以形容。只见上面嵌着一双黑眼睛,浑然天成的弯弯眉黛,宛若描画出来似的。当眼帘低垂时,长长的眼睫毛掩蔽着眼睛,在粉面香腮上投下些许的阴影。鼻子纤巧、笔直,富有灵气,鼻翼微鼓,仿佛对艳情生活充满了强烈的渴望。嘴巴端正,微启双唇莞尔一笑时,露出一口乳白色的牙齿。皮肤上的绒毛泛着色泽,宛如尚未被人手触摸过的鲜桃。至此,您对这张迷人的脸蛋大概就有一个整体印象了吧。

她的秀发像墨玉一般乌黑发亮,呈波浪状拳曲,不知天生如此还是加工而成,在额前分梳成两大绺往脑后梳去。露出耳垂,上面两个宝石耳环熠熠生辉,每一枚钻石价值四五千法郎。  玛格丽特生活纵欲,热闹得如火如荼,何以脸上写尽处女神态,甚至带着天真幼稚的特征呢?这真令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玛格丽特有一幅自己的画像,妙不可言,出自维达尔之手,也只有他的画笔才能把她画得如此惟妙惟肖。她死后,这幅肖像在我手里掌握了几天,它画得如此逼真,实在令人叹为观止,甚至为我提供了不少细节,连我的记忆力也望尘莫及。

这一章叙述的细枝末节,有些是我后来才得知的,我不妨赶紧写出来,以免开始讲述这个女子的轶事时再旧话重提。

以前,每逢剧场首演,玛格丽特场场必到,她总是在剧场或舞场欢度良宵。只要有新剧目上演,必可在剧场看见她。她随身总带着三件东西,而且老爱放在底层包厢前的栏杆上:一副剧场望远镜、一袋蜜饯和一束茶花。

她带的茶花,一个月中有二十五天是白的,五天是红的。她的茶花颜色为什么如此变化,人们始终莫名其妙。我也发现了这一现象,却同样无法作出解释。她常去的那些剧院的老观众以及她的朋友们跟我一样,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除了茶花外,没有人看见她带过别的什么花。因此,在她固定购花的花店巴尔荣夫人那里,人们终于给她取了个“茶花女”的绰号。从此这个绰号就与她荣辱与共了。

除此之外,和生活在巴黎某个圈子里的人一样,我也知道玛格丽特曾是一些风流倜傥的年轻人的情妇。她直言不讳,他们也得意洋洋,可见情夫情妇彼此还都满意。

不过,据说从巴涅尔旅行回来后,曾经有三年左右时间她只同一个外国老公爵一起生活。老公爵家资万贯,想方设法使她摆脱过去的生活,而且她似乎也心甘情愿地顺从了。

关于这件事,人家是这样告诉我的:

—八四二年春天,玛格丽特身体异常虚弱,与过去时相比可谓判若两人,变化太大了,医生们不得不劝她去温泉疗养,于是她才动身到巴涅尔去。

那儿的病人之中,就有那位公爵的女儿,她不仅与玛格丽特得的是同样的病,就连长相也极相似,以致人们以为她们是一对姐妹。只是公爵小姐的肺病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第三期,玛格丽特刚到疗养院没几天,公爵小姐就离开了人世。

就像一般人合不得立刻离开埋葬着至爱亲人之地那样,公爵也仍然留在巴涅尔。一天早上,公爵在一条小路的拐弯处遇见了玛格丽特。

他仿佛看见自己女儿的影子从眼前晃过,他便上前抓住她的双手,抱着她痛哭起来。他不问她究竟是谁,只恳求她允许他看望她,允许他像爱他已死去的女儿那样爱她。

玛格丽特在巴涅尔只带侍女相随,况且这事对她来说,也没有任何身败名裂之虞,就同意了公爵的请求。

在巴涅尔,也有些人认识她,他们专程来拜访公爵,把戈蒂埃小姐的真实身份坦诚相告。对老人来说,这不啻是一种重大打击,因为这样就无从与女儿相比。但木已成舟,悔之已晚。这个年轻女子已经成了他心灵的一种需要,成了他继续活下去的唯—借口和唯一理由。

他对玛格丽特没有丝毫的指责,他也没有权利这样做。但是他问她能否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作为回报,他愿意补偿她作出的牺牲,他可以有求必应。她答应了。

应当指出,此时此刻,生性热情的玛格丽特正在生病。她觉得,过去的生活是她患病的一个主要原因。出于迷信的想法,她希望天主会因为她的悔改和皈依而让她留住美貌和健康。  果然,温泉浴、散步、自然的劳累和睡眠,使她在夏末秋初时节差不多恢复了健康。

公爵陪玛格丽特回到巴黎,他像在巴涅尔一样,经常来看望她。

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旁观者既不明真相,也不知动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因为公爵本来就以腰缠万贯而著称,如今又以挥金如土而闻名了。

老公爵与年轻女人纠缠在一起,都说是好色贪淫所致,富贵老头爱风流呗!人们胡乱猜疑,就是弄不清事情的原委。

但是,这位父亲对玛格丽特的感情有极其圣洁的原因,在他看来,除了与她心心相印外,任何其他关系都意味着乱伦,他从来没有对她说过一句作为女儿不该听的话。

我们决不想把我们的女主人公弄得面目全非。我们只是说,只要她仍然待在巴涅尔,她对公爵的许诺并不难遵守,而且她已经说到做到了。然而,由于姑娘过惯了放荡生活,夜夜歌舞,天天酒色,一旦回到巴黎,似乎又不甘寂寞起来。即使老公爵定期来访,暂得排遣,但她总感到心烦得要死,往昔红红火火的气氛总是回荡在她的脑海和心田。

还得补充一句,玛格丽特此次旅行归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漂亮了。她年方二十,疾病已得到控制,但并没有根除,这继续激发她狂热的情欲——有肺病的人情欲往往特别旺盛。

公爵有一天感到非常痛苦,他的朋友们跑来告诉他并向他证实说,玛格丽特算准他不会来看望她的时候,便接待了别的客人,他们到她那儿直到第二天才出来。其实,这些朋友们本来就认为,公爵与这位年轻女郎来往有损声誉,便不断监视她的行动,存心要抓住她的丑事。

玛格丽特受到了盘问,她向公爵承认了一切。她对他开诚布公,劝他不要再关心她。因为她觉得自己已无力信守诺言,也不愿意再接受一个受她欺骗的男人的恩惠。

P5-8

序言

据说,世界上《茶花女》小说的发行量数以千万计,歌剧、话剧上演场次数以千计,影视作品数以百计……

我当然够不上《茶花女》通,但我承认是一个《茶花女》迷。

茶花女是一个妓女。一部“妓女小说”,何以会风靡全世界?又是话剧、又是歌剧、又是电影、又是电视,而且居然都成了世界经典?

大家知道,妓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受歧视的职业之一,还是最富有刺激性的文学题材之一。古今中外,不论哪朝哪代,包括妓女在内,没有多少人会认为当妓女是光彩的。古今中外,也不论哪朝哪代,总有人爱做点“妓女文章”,我们不妨称之为“妓女文学”。 “妓女文学”写妓女,不论褒贬,不是流于说教,便是流于低俗,上乘之作的确不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名著就更是寥寥无几了。但是,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是个例外,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话剧、歌剧、电影、电视剧也多是例外。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形象,不仅登上了世界艺术的高雅殿堂,而且赢得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观众的喜爱。茶花女可亲、可爱、可敬,茶花女的命运可怜、可悲、可叹。《茶花女》作为世界名著,光彩照人,流芳百世,这不能不说是小仲马创作的巨大成功。

小仲马的《茶花女》与其他言情小说一样,无非是“谈情说爱”四个字。但许多“妓女文学”的谈情说爱格调低下、庸俗不堪,登不了大雅之堂。而小仲马则谈出了美妙,谈出了高雅,谈出了阳春白雪。究其成功的奥妙,说穿了,仍然离不开三个字,那就是:真、善、美。小说围绕着一个“爱”字,真善美与假恶丑针锋相对,进行了充分的表演,编织出一幕幕动人心弦的故事。

作家在小说一开头,就要求读者“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在小说结尾,作家又强调,“故事唯一可取之处就是真实”。也就是说,茶花女真有其人,其故事也不完全是虚构的。

茶花女玛格丽特的原型是当时巴黎名妓阿尔丰西娜·普莱西,而男主角阿尔芒·迪瓦尔,其实就是小仲马自己的写照。小仲马与阿尔丰西娜·普莱西有过一场类似《茶花女》中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纠葛,因此他在《茶花女》中写的大抵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是自己情妇经历过的事。整部小说大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情风俗、世态炎凉,小到生活琐事、感隋纠葛,无不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茶花女》问世的时代,是法国七月王朝时期,金融贵族掌握政权,资产阶级骄奢淫逸成风,底层人民则饥寒交迫。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一些阔佬挥金如土,宠养佳丽,而一些拥有天姿国色却走投无路的少女,不得不靠卖淫为生,沦为妓女。整个社会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就连爱欲和姿色,都在市场上进行公开交易。在这个市场上,一方面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另一方面则是血泪斑斑,生不如死。

小仲马是法国大作家大仲马的私生子。由于他母亲是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缝衣女工,母子受到大仲马的遗弃,因此小仲马的童年受尽生活的折磨和社会的歧视,从小就感受到社会关系的冷酷无情。小仲马写《茶花女》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要为社会不平而鸣。后来大仲马似乎良心发现,在法律上承认了小仲马是自己的儿子,并让他步入上流社会。小仲马曾一度过上骄奢淫逸的放荡生活,对上流社会藏污纳垢的地方了如指掌,因而描写妓女生活也自然得心应手。就在这时,他认识了当时的巴黎名妓阿尔丰西娜-普莱西。两个人坠入爱河,一时如胶似漆。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巴黎名妓开销巨大,而且通常由好几个隋人供养,小仲马为此负债累累。后来小仲马发现,阿尔丰西娜在与他相爱的同时,竟与另外一个富翁相好,于是妒火中烧,勃然大怒,与阿尔丰西娜决裂。1845年8月30日深夜,小仲马给阿尔丰西娜写了一封绝交信,信中写道:“我既不是百万富翁,不能随心所欲地爱您,又不是穷光蛋,不能唯命是从地爱您。那就让我们忘记吧!您呢,您忘记的也许是一个对您无关痛痒的名字;我呢,我忘记的则是一场无法实现的美梦。”小仲马的这句话,后来写进了阿尔芒给玛格丽特的信里。

当然,小说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并不等于真人真事,也不等于纪实文学。从艺术效果看,《茶花女》的故事比《茶花女秘事》更真实感人。

玛格丽特是一个妓女,但她对妓女生涯深恶痛绝。当妓女,只有虚情的交易,而没有真爱可言。阔少爷N伯爵死死纠缠着玛格丽特,她烦死了他。一次N伯爵上门求欢,玛格丽特让女佣回绝他。她对女佣说:“你听着,你见到这个浑蛋就说我不在家,或者说我不愿意接待他。我受不了,烦透了,老是看到这帮人来张口就要求同样一回事。他们花了钱,就以为把我买断了。假如那些刚干我们这行下流营生的姐妹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她们宁可去当佣人……我们被看做洪水猛兽,像贱民一样遭人蔑视,可我们又被他们团团围住,他们从我们身上总是要得多,给得少。有朝一日,我们非像狗一样惨死不可,毁了别人,也毁了自己。”玛格丽特的可悲命运,并不是她自愿选择的,而是社会逼迫的。这一点,她自己早就看得很清楚。玛格丽特找到真正的爱情后,本来已经下决心痛改前非,以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但社会却不允许她这样做。阿尔芒的父亲明确对她说: “人们不看阿尔芒是否爱您,也不看您是否爱他,更不看你们相爱对他是否是一种幸福,对您是否一种恢复名誉。人们只看一件事,那就是阿尔芒’迪瓦尔竟然容忍一个众人的宠妓……你们就会双双套上一条锁链,你们就休想把锁链砸碎。”

从灵魂深处看,玛格丽特追求的是真正的爱情。在认识阿尔芒之前,她没有找到真正的爱。因此她表面上强颜欢笑,实际上欲哭无泪。后来她遇上了真心爱她的阿尔芒,她也真心地爱他。为了爱,她一切都可以牺牲,她对阿尔芒说:“只要你爱我,我别无所求。”为了爱,她千方百计减轻阿尔芒的经济负担,偷偷把自己的马车、围巾、宝石首饰卖的卖,当的当。她对爱情与虚荣的关系,有很深刻的认识。她说,一个人毫无所爱才满足于虚荣,一旦有了爱,虚荣就变得庸俗不堪了,而她绝不会把幸福寄托于虚荣之中。在玛格丽特的身上,有两种习性在左右着她的行动,一种是恶习,挥霍无度、醉生梦死、玩世不恭,这是社会强加给她的,是长期没有爱的结果;另外一种是善性,纯洁、无私、天真、活泼,这是因为她心中充满了真正的爱。她与阿尔芒在乡下度过的日子,是她一生中仅有的幸福时光。在乡下,玛格丽特的真、善、美得到充分的体现。她一改妓女心态,恢复了少女纯情,“这个女人对微不足道的东西也会像孩子般大惊小怪。有几天,她就像一个十岁的小姑娘,在花园里追逐一只蝴蝶或一只蜻蜓。过去,这个妓女买花的消费就足以使一家人生活在欢乐之中,可现在,她有时坐在草地上,出神地观赏着一种和她同名的普通花。”

玛格丽特心灵的真、善、美,是与周围灵魂的假、恶、丑相比较而存在,相撞击而发光的,因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阿尔芒真心爱玛格丽特,但他对她的爱最终走向了反面。由于不了解真情,盲目嫉妒和猜疑,结果使爱变成了恨。他不惜用极端卑鄙的手段来羞辱自己的所爱,导致玛格丽特含冤饮恨而死,只能在死后靠病中所写的信和日记来为自己辩解。

阿尔芒的父亲迪瓦尔先生是一个“德高望重”的税务官,他听说儿子与一个妓女同居,便感到有辱门庭,下决心要把他们拆散。这本是人之常情,也是很正常的父爱。但当他了解到儿子与玛格丽特真心相爱的全部真情以后,竟然抓住玛格丽特愿意为儿子牺牲一切的高贵品格加以利用,要求玛格丽特作出更大的牺牲,以保全他儿子的“前途”、女儿的“婚姻”、家庭的“荣誉”,从而使他老有所靠。这就不能不说是自私和残忍了,他只考虑自家的幸福而不考虑玛格丽特的幸福和死活。因为他提出的要求实际上是剥夺玛格丽特仅有的爱的权利,而他明明知道,她一旦失去所爱,她的生命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小仲马并没有谴责迪瓦尔,但迪瓦尔先生必定要遭到了解真相后的儿子的谴责,也许夜深人静之时,他的良心很难再得到安宁了。

还有曾经为阿尔芒和玛格丽特牵线搭桥的老妓女普吕当丝,原来为玛格丽特鞍前马后、东跑西颠,可谓热心之至,但玛格丽特身染重病之后,却躲得远远的。“这个女人过去几乎靠玛格丽特为生,欠下了她无法偿还的债务,原以为可以从玛格丽特身上多捞一点钱,现在眼看自己的邻居对她没有用了,竟然连看都不来看一下。”

更可气的是玛格丽特的女友奥林普,后来被阿尔芒收买,成了他报复玛格丽特的帮凶。她长得甚至比玛格丽特还俏丽,但她的灵魂却十分丑陋。

小仲马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而谈,讲述了一个巴黎高级妓女悲惨命运的故事,把所有人物内心的真、善、美和假、恶、丑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天下荡子魂!”《茶花女》的确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小仲马的《茶花女》完成于1848年,话剧脚本完成于1852年。小说和话剧在巴黎引起轰动的时候,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正在巴黎,他立刻意识到《茶花女》的艺术价值,便马上请自己的好友庇阿维把小说改编成歌剧脚本,自己则用四周时间将总谱一气呵成。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歌剧首演遭到惨败。舆论谴责他散布淫秽文学,竟把妓女作为歌剧主角,认为这是对家庭和婚姻的粗鲁挑战。威尔第并不认输,一年后,经过修改的《茶花女》又在威尼斯上演,终于获得巨大成功。此后,歌剧《茶花女》以它动听的旋律、明快的节奏、深刻的思想传遍全世界,成为各大剧院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

小仲马曾经说过:“过五十年,我的小说《茶花女》和话剧《茶花女》也许会被人们遗忘了,然而歌剧《茶花女》却会因威尔第动听的音乐而永远流传下去……”

在纪念小仲马诞辰一百八十周年的今天,我们可以毫无疑义地告慰小仲马,他的作品不论在世界的西方还是东方,都没有被人遗忘!

2004年7月27日 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孤山处士音琅琅,

皂袍演说常登堂。

可怜一卷茶花女,

断尽支那荡子肠。

——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

我所看过的书,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清袁枚(子才)的笔记小说《子不语》,还有我祖父的老友林纾(琴南)老先生翻译的线装的法国名著《茶花女遗事》。这是我以后竭力搜求“林译小说”的开始,也可以说是我追求阅读西方文学作品的开始。

——冰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茶花女/外国文学名著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小仲马
译者 杨松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43296
开本 16开
页数 1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5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44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49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7: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