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007中国散文年选
内容
编辑推荐

散文本质上是对人生困境的诉说和对合理生活的呼唤。尽管人与人的生存境遇千差万别,但人所面临的生存难题是相通的,人的快乐和忧伤是相通的,人的迷惘和探索的热望也是相通的,人需要诉说和倾听……本书选取了2007年度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一起来倾听散文家们真诚的诉说。

内容推荐

本书选取了2007年度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优秀散文,有对友人的怀念、对人生的感悟、对困境的忧虑、对于理性的追寻,对于道德本性的探究……在这些优秀散文家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其生命的跃动,执着而倔强地用心灵之光照亮生活。

目录

李晓虹◇序言

叫一声老乡好沉重

贾平凹◇我和刘高兴

王十月◇打工纪事:关卡

郭庆军◇母亲的爱情

陈启文◇叫一声老乡好沉重

周同宾◇父亲的春天

李清明◇乡愁

马步升◇别人的村庄

李雪峰◇披一袭风走

鲍尔吉·原野◇我妈

李登建◇无言的平原

徐迅◇谁家女儿落花生

许俊文◇泥土

齐明达◇村子,那些没完没了的伤

江少宾◇消失

春草池塘盼远人消息

王充闾◇守护着灵魂上路

袁鹰◇春草池塘盼远人消息

章洁思◇纪念巴金

季羡林◇怀念师友

陈建功◇沈从文先生的一把椅子

马 力◇因他,我呼吸着五四的文化空气

肖凤◇亲历大家

周明◇走近柏杨

黄永玉◇我的从艺之路

从维熙◇孙犁的背影

宗璞◇怎得长相依聚

万方◇透明的生命

聂华苓◇我俩和女儿们

赵广建等◇回忆赵树理

汪朝◇怀念父亲

向继东◇愧对母亲

人生细语

潘向黎◇人生细语

马小淘◇断背山

乔叶◇心和心总是碰不到面

朱铁志◇如果我死

雷抒雁◇人生隧道

李林荣◇失重的岁月

郭红◇谁又不是孩子呢?

征衣◇心灵碎语

彭程◇相逢开口笑

王兆胜◇一念之善

汗漫◇解词

朱以撒◇回首

迟子建◇是谁扼杀了哀愁

舒畅◇独处是一朵安详的睡莲

吕游◇攥拳与撒手

黄帅◇幸福的理解

星竹◇人生有什么好算计的

也许是归程

林非◇登昭君墓随想

余秋雨◇也许是归程

李木生◇夹在南宋北宋之间的这个女人

石英◇袁崇焕与菜市口

张大威◇一只对中华文化影响至深的仓鼠

詹克明◇“○”兮,归来!

郭保林◇孤独的月光

熊召政◇只有疏狂一老身

魏明伦◇宜宾赋

王本道◇一曲虞歌唱到今

崔济哲◇给他深深鞠一躬

陶方宣◇在江南

走出困境

王开岭◇一个房奴的精神大字报

冯骥才◇文化空巢的忧患

冯秋子◇荒原

凸凹◇走出困境

塞壬◇漂泊、爱情及其他

雅非◇远妈妈,近妈妈

陈染◇仲夏之夜,我们的星空哪儿去了

筱敏◇散叶

卞毓方◇马克思先生在垂钓

范超◇大树苍凉

张抗抗◇西拉沐伦河漂流

徐刚◇腾冲回想

查建中◇湘西那条江

何向阳◇天使落在人间的营盘

刘恪◇海然

不要说,生活……

阎纲◇五石头记

范曾◇寂静的世界

熊育群◇流浪的人

舒婷◇妈妈的味道

陈九◇给里根总统送外卖

王宗仁◇一把藏刀

郝卫宁◇两个女人

郭小东◇又见舒婷

朱明德◇乌拉泊

桑麻◇滏阳河边的死亡

范晓波◇南昌的孤独与爱

李洱◇新生报到

傅菲◇不要说,生活……

宁明◇低气象

周殉◇那些掉进人堆里找不见的姑娘

安宁◇携一份暖爱逆流而上

王雪瑛◇花田与树

试读章节

三年前的一个下午。我在家读《西游记》,正想着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其实是一个人的四个侧面。门就被咚咚敲响。在电话普及的年代,人与人见面都是事先要约好的。这是谁,我并没有在这个时候约任何人呀,就故意不立即去开门,要让这不速之客知道我是反感这种行为的。咚,咚,门还在敲,而且声音越来越大,最后是哐地一下,用脚踢了。

我有些愤怒,一把将门拉开。门口站着的却是刘书祯。

他说:哎呀,我还以为你不在家哩!

我说:是你呀,几时进城的?

他说:我已经在城市生活啦!

他的嘴里永远没有正经话,我就笑了,让他进屋坐下,说:书祯,你个嘴儿匠!

他说:你不要叫我书祯,我现在改名高兴了,你得叫我刘高兴!

这就是刘高兴。这也就是我第一次见到过着了城市生活的刘高兴。

如果读了《秦腔》,而且还记得的话,《秦腔》书中的书正就以他为原型的。我们是一块长大的。小的时候,我并不热惦他,他头发有些卷。鼻孑L里老流着黄涕,但我崇拜他大。我们那儿把父亲都叫大,因为他大不是贾族人,叫叔时前边要加上名字,就是五林叔。五林叔不识字,但出口成章,能背戏本子,能讲三国和岳飞大战朱仙镇。尤其一米八的个头。在骂老婆的时候,要盘脚搭手坐在蒲团上,骂得没有火气,却极尽挖苦,妙语连珠,像是在说单口相声。

我喜欢和他说话,他说话有细节。

有一年夏天回去,儿时的伙伴来了几个,却没见他。我问书祯呢,他们说可能在西河地里插秧吧。那时节村里的麦早收过了,秧也开始灌二遍水,书祯竟然才插秧?他们说还不是娃们都小,就他一个劳力,地里活啥时候于到人前去?!到了晚上,月光一片,我去西河滩地看他,地是个窄长溜,他弯着腰在那头插秧,隐隐约约像是鬼影,这边地堰上却放着个收音机,正唱宋祖英。我大声喊他,他哗哩哗啦膛着泥水跑了过来,说:咱回,咱回!我说:你插你的秧!他说:反正黄花菜已经凉了,看它还能凉到哪儿去?他的家就盖在半涧上,门口没有场地,但门框上还保留着过年时写的对联,一边是:张开口除了吃喝还要笑,一边是:一闭眼都在黑黑就睡美。我说:词儿你编的?他说:不对仗。又说:我在村里宣布了,谁揭我房上瓦可以,谁揭这春联,我打断他的腿!

那天我们谈说得非常久,原本他后半夜插秧也没去成。问起村里的事,他说了,咱这儿啥都好。就是地越来越少,一级公路改造时占了一些地,修铁路又占了一些地,现在又要修高速路呀,还得占地,村里人均只剩下二分地了,交通真是大发达了。可庄稼往哪儿种,科学家啥都发明哩,咋不发明种庄稼?他说了,村道里你还看见有几个小伙姑娘?没了,都出去打工了。旧社会生了儿子是老蒋的,生下姑娘是保长的,现在农民给城里生娃哩!

他这次进城投奔的是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多年前就来到西安打工,在一家煤店里送煤。他的儿子没有继承他和他父亲的乐观幽默。总是沉默寡言。又总是愤愤不平,初中毕业后一直谋着要出外打工,他就让儿子去打工了,他说:父子是冤家,让狗日的去吧,饿不死就算成功了!可当儿子春节回来过年时,儿子却穿了件西服。每次打扑克小赌,输掉一元钱了就从怀里掏出一指厚一沓百元钱来取出一元,然后把那沓钱装进怀里,再输一元钱了,又掏出那沓钱再取出一元。但儿子没有把钱交给他。他说:我这个人民咋就没有个人民币?!也就出来打工了。他已经五十三岁了,一张嘴仍然是年轻的,腰和腿却不行了,跑不快,干活就蔫。他在儿子的煤店里干了一个月,他说和儿子住在那个塑料板搭成的棚子里,热得他夜夜在地上泼了水,铺上张竹席睡。这些他都不在乎,恼气的是儿子和他想法不一样。他是有了钱就攒,儿子有了钱就花,他要儿子把钱交给他了他在老家给儿子盖新房,儿子就是不给。父子俩矛盾了,大吵了一顿,他一气出来单独干,单独干只能拾破烂,他就拾起破烂了。

那天,我们谈论就尽是有关拾破烂的事,而且,他的拾破烂的经历似乎成了他考察了解西安和来西安打工的过程,他见我惊讶的神色越发得意洋洋,盘脚搭手坐在沙发上,一边口水淋漓地吸纸烟,一边慢条斯理地排说。他让我知道了在这个城市打_丁的哪儿人都有,但因各地的情况又不相同:关中的东府和西府,经济条件相对还好,人也经见得多,他们多是在经济开发区的一些大公司打工。陕北的来人体格高大,又善于抱团,更多的是聚集在一些包工头手下,去盖楼,去筑路,或在宾馆和住宅区里做保安。陕南的三个区域,汉中、安康人貌如南方人,性情又乖巧,基本上都是在一些服务行业做事,如在店铺里卖货,如在饭馆、茶楼,洗脚屋里当服务生。而商州呢,商州是最贫困也最闭塞的地方,既不是产林区也没有石油煤炭天然气资源,历来当地挣钱的门道就是开一个小饭店,偏又普遍的喜文好学,尤其注重孩子上学,上学的目的就是早早逃离这山地。西安在他们的心中是花花世界,是福地,是金山银海,可出走一没资金,二没技术,三没城里有权有势的人来承携,他们只有干最苦最累最脏又最容易干到的活,就是送煤拾破烂。但凡一个人干了什么,干得还可以,必是一个串掇一个,先是本家亲戚一伙,再是同村同乡一帮,就都相继出来了,逐渐也形成以商州人为主的送煤群体和拾破烂群体。

自从刘高兴来到了我家,我们的往来就频繁了,每到下雨天,下雨天他就空闲了,他说那是他们的节日。要么到我家来,要么叫我去他租住处。从他的口里,我也才知道我们贾姓族里其实有很多晚辈都在城里打工,但他们从来没有和我联系过,或许是我长年不回去和他们隔远了,或许是他们都混得不好,觉得羞愧不愿见到我。我也曾想,即使他们来找我,我虽有文名但无官无权无钱的又能帮他们做些什么呢?刘高兴之所以来找我,他不想求我什么,他也知道我的处境和性情,又因为年龄相近,他需要说话,我需要倾听,所以我们就亲近了。当我有什么大的活动,比如给母亲祝寿,为女儿举办婚礼,我当然得通知他。他的衣着和容貌明显地和所有宾客不一样,就像苹果筐里突然有了一个土豆。但这个土豆是欢乐的,他的大嗓门和类似于周星驰式的笑使大家不习惯,可得知他的身份后惊奇着他的坦然和幽默,大家又兴致勃勃地与之交谈。他就会说许多乡下的和在城里拾破烂中的奇闻异事,他说得绘声绘色,等大家听得一愣一愣的,他却一脸严肃的,说一句很雅的古句。爱读奇书初不记,饱闻怪事总无惊。于是那些教授都感慨了,说:刘高兴,你形象思维好啊,比老贾还好!他说:我在学校的功课是比平凹好,可一样是瓷砖,命运把他那块瓷砖贴到了灶台上,我这块瓷砖贴到了厕所么!然后又是嘎嘎大笑,擦了一下鼻涕,说:我是闰土!我赶紧制止他,说你胡比喻,我可不敢是鲁迅,他说:你是不是鲁迅我不管,但我是闰土!

他不是闰土,他是现在的刘高兴。

现在的刘高兴使我萌生了写作的欲望。我想,刘高兴和他那个拾破烂的群体,对于我和更多的人来说,是别样的生活,别样的人生,在所有的大都市里,我们看多了动辄一个庆典几千万,一个晚会几百万,到处张扬着盛世的繁荣和豪华,或许从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里能摸出这个年代城市的不轻易能触摸到的脉搏吧。我在这几年来一直在想这样的问题:在据说每年全国出版干部长篇小说的情况下,在我又是已经五十多岁的所谓老作家了,我现在要写到底该去写什么,我的写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掂量过我自己,我可能不是射日的后羿,不是舞干戚的刑天,但我也绝不是为了迎合和消费去舞笔弄墨。我这也不是在标榜我多么清高和多大野心,我也是写不出什么好东西,而在这个年代的作家普遍缺乏大精神和大技巧,文学作品不可能经典,那么,就不妨把自己的作品写成一份份社会记录而留给历史。我要写刘高兴和刘高兴一样的乡下进城群体,他们是如何走进城市的,他们为何在城市里安身生活,他们又是如何感受认知城市,他们有他们的命运,这个时代又赋予以他们如何的命运感,能写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觉得我就满足了。

于是,我开始了广泛了解拾破烂群体的工作,这项工作我请了文友孙见喜先生给予帮忙,因为以前听他说过,他的老家村里几乎有三分之一的人在西安拾破烂。老孙也是商州人,好冲动又极热心,他立即联系在西安拾破烂的一个亲戚,并实话实说是我想去他们租住处看看。这位亲戚第一个反应是:贾平凹?是那个写书的吗?老孙说:你还知道贾平凹呀,是他,他想去看看你们。这位亲戚沉默了,说:他来看我们?像看耍猴一样看我们?!老孙说:不,他不是那样。这位亲戚说:要是作为乡里乡亲的,他啥时来谝都行,要是皇帝他妈拾麦图个好玩,那就让他不要来了。

老孙把这话转达给我,我想起了以前摄影界曾引起了一场争论的一件作品。那个作品是一个骑自行车人在马路上摔倒的瞬间,画面极其生动,艺术性非常高,但这个作者是为了拍这张照片,特意在马路上挖了一个洞而隐身于旁拍摄的。我告诉老孙:咱们虽然是为了更丰富写作素材去了解他们的,但去了就不要再想着要写他们,也不要表现出在可怜他们同情他们甚至要拯救他们的意思,咱们完全是串门。我们就去了,没有带笔记本,没有带录音机,也没有带照相机,而是所有口袋里都装了纸烟。P1-3

序言

宗白华先生在谈到“意境”时说:“一切美底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底映射,是无所谓关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切文学作品都需要作家主体精神的映照,这种精神之光源于从生命本体出发,进行“意义”的追问和思索。散文创作中作家心灵亮度的强弱更是决定作品精神层位的关键。较之其他文体,散文作家主体人格的体现更明显更直接。作品的真诚与虚浮、轻浅与深邃、炽热与平冷,均与作者的“自我”相关。从优秀散文家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其生命的跃动。读鲁迅的《野草》,可以触到一颗忧愤深广、痛苦求索的心灵;读徐志摩的《爱眉小札》,作者那坦率、天真、乍喜乍愁的个性宛然在眼前;从梁遇春的《春醪集》中,我们看到一位洞察人世,却不悲观厌世的青年的人生感悟;在《寄小读者》中,感受到一个由“爱”构筑的心灵……所以我们说,散文家,他是这样创作着,也是这样生存着。

然而,当我们放眼当前的散文创作,却不能不沉重地发现,在一个充满诱惑的功利主义时代,许多人的精神世界被物质的沙砾遮蔽,心灵逐渐锈损。在对名利的牵挂中。疲于奔命,被各种诱惑套牢。许多写作者已经放弃了最基本的精神守成,而把作品也放在人生的算计之中,内心被世俗的云雾遮盖,处在一片灰暗之中。

当然,即使在这个时代,也仍有人坚守着,向往着,执着而倔强地用心灵之光照亮生活,以各自的方式面对生命固有的种种疑难,面对生存的种种困境,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公,发出质疑。做出选择。在各自的探求中他们也许是孤独的,但当这些孤独的探求者的文字聚集起来,呈现给读者,便会产生一种巨大的艺术力量。因此,寻找那些有光亮有穿透力的作品便成为本书编选者的自觉选择。

底层:我们看到了什么?

底层生活一度成为创作的盲区。因为劳动者已经失去了话语权,而作家的关心也往往不在场。可喜的是,在对今年散文的阅读中,明显感到写底层劳动者生活的作品多了。比起那些在自己的小日子里沉醉,为了一已的得失而苦恼,为了得奖而绞尽脑汁的人来说,能够关注痛苦,关注不幸的人生和人生的悲剧性,关注那些没有话语权的普通人,为他们的痛苦而写作,是一种善知,一种责任。但也有一些写底层生活的作品只是停留在表现不幸的人生,甚至是展览苦难。便沦为另一样的哗众取宠。

底层生活需要表现,更需要用理性去击穿生活的表象,而进入深层探寻。《关卡》中的“关”和“卡”是打工者心中的两个结,“像两个寓言与象征”,是他们内心深处的伤口和弹片。《我和刘高兴》中的刘高兴是一个“在肮脏的地方干净地活着”的城市中从不为人关注的拾荒者中的一员。作者看到他们的生活细节和无处诉说的冤情,换位思考:“如果我不是1972年以工农兵上大学那个偶然的机会进了城,我肯定也是农民,到了五十多岁了,也肯定来拾垃圾,那又会是怎么个形状呢?这样的情绪,使我为这些离开了土地在城市里的贫困、卑微、寂寞的人和他们受到的种种歧视而痛心着哀叹着,一种压抑的东西始终在左右我的笔。……我无法摆脱一种生来俱有的忧患,使作品写得苦涩沉重。”《叫一声老乡好沉重》中的高炉、在炉前工作成了“蜂窝肺”而被赶出厂门的民工,万般无奈只能从高炉上跳下以死抗争的“老乡”,身揣“记者证”、“律师证”等一堆身份证明而虚张声势的老板,作为记者却无力为“老乡”鸣冤的“我”……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面,看到这么多生命被践踏,“我已被某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噎得眼泪汪汪”,却无能为力,“我仿佛看见远远地有无数进城务工的农民又成群结队地走来了,仿佛是从大地中涌现出来的。”读到这种作品,我们通常理解中的平等、自由、人的权力、人的尊严等等问题难道还只是写在纸上的词汇?哪一个有良知的人内心不会被深深地刺痛?  历史:寻找穿透尘埃的火把

对于当下而言,历史是一片苍茫的沉默。对历史的表现如果只是截取片断的复述,只是停留在有限的史料翻晒上,没有思索,没有审视,那么,历史只是历史,甚至什么都不是。历史文化散文这些年一直遭遇批评的最重要原因或许正在于此。历史需要唤醒,需要心灵的烛火照亮。它是过去,也是一种远景,对它的表现最终是要找到通往当下的道路。

《一只对中华文化影响至深的仓鼠》,由李斯决意做仓鼠写起:“在见证了厕鼠的卑微和仓鼠的富贵后,顿悟,这世上的好东西基本上是为仓鼠准备的,而与厕鼠无关。李斯决心要成为一只富贵的仓鼠”。他为做仓鼠,极尽全力为秦王(始皇)献计,从对反对者的“肉体消灭”到精神控制,直到“焚书”,进行文化“拔根儿”,使中华民族在青年时代就患上了思想上的“脑血栓”。“中国人之爱放火,那是人所共知的。纣王放火,项羽放火,董卓放火,黄巢放火……但是所有火中最毒之火还是李斯放的这把火。这把火与秦以后中国文化的走向密切相关。它烧掉的是人的言论权、话语权、思想权、质疑权、批评权、议政权,一个个专制的、唯我独尊的、没有一点思想缝隙的封建帝国在华夏大地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守护着灵魂上路》将瞿秋白的一生放在从写作《多余的话》到最终走向刑场的生命最后的时刻,展开一个“文人政治家”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激烈的内心冲突和在这冲突中表现出的最优秀的个人品质:“真,是他的生命底色。他把生命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有时达到过于苛刻的程度。为着回归生命的本真,保持灵魂的净洁,不致怀着愧疚告别尘世”,他“向世人托出了一个真实而完整的自我,对历史作出一份庄严的交代。这典型地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本质特征,也是现时日渐式微的一种高尚品格,因而弥足珍重。”“对于他,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完成。”《登昭君基随想》翻检有关昭君的种种版本,讲述不同史家文学家笔下全然不同的昭君故事,最后,追问历史:“在记载同样的一桩历史事件时,无论是画工的作弊,抑或是她死亡的原因,为什么会有这样很不相同的说法?是否因为有的人博闻强记,有的人孤陋寡闻;有的人严肃核对,有的人随意编造;有的人为了秉笔直书,可以牺牲自己生命,有的人为了谄媚君王与权贵,可以篡改事实的真相。”这种追问是对历史的一种诗意的探寻,其中深藏着现代人的怀疑精神。

在对历史的揭蔽中走出历史。拷问当下人生,历史文化散文正在逐渐走出盲区,走出气血不调的单向度复述,而加入了更多精神血脉。  困境:面对困境心灵是否醒着?

困境是人生的常态,但在今天,困扰我们的问题越来越多。直面困境,需要勇气,更需要一种大爱和源于大爱的深深的忧虑。《荒原》中作者深情关注故乡内蒙古草原的沙漠化:“只是风沙势头见年上长,沙子越刮越多,沙漠面积越造越大,从小踩踏、摩挲,熟悉于心的土地已经不成样子了。今年过完年,风沙就没断了刮,比起往年,百般有劲。母亲说,这回是要把天刮漏了。”“祖祖辈辈以放牧为生的蒙古族人,虽处地广人稀之境,但千百年间已与草地建立了和谐共生的关系,他们在顽强地与艰难生存挑战的同时,眼睁睁看着他们有悠久历史文化根基的绿色草原日益风化、沙化,夷为苍黄”。《一个房奴的精神大字报》活活脱出房奴的精神状态,把住房这一城市生活中最大的痛揭示出来。《走出困境》真实地道出了一个写作者的困境和坚守:“被生存所困”,但痛并快乐着,因为“精神之光,远离人的自私属性,也令人暂时忘却物质,不付出,便能受用,看到人与兽的区别。”《仲夏之夜,我们的星空哪儿去了》中作家对明亮星空的寻找,《文化空巢的记忆》中对文物被卖空、文化记忆也随失消失的担忧,《从江底打捞上来的记忆》中从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悲壮地沉入了江底的土地中寻找的记忆,《漂泊、爱情及其他》中对于到大城市打工的外省青年漂泊感的表露……这一切,构成我们当下生活的图景。

另有一些“人生细语”,虽然是一束束小的烛光,但亦是一种精神上的亮。“如果我死……”、“是谁扼杀了哀愁”、“谁又不是孩子呢”、“独处是一朵安详的睡莲”、“攥拳与撒手”……每一番细语中都有一个心灵的悟。

康德晚年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头上灿烂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这句话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对于星空的仰望,对于理性的追寻,对于道德本性的探究将使人生展示一种内在的自觉,由自觉而迈向心灵的自由,而只有这样以良知和大爱为根本的自由的心灵才是充满光亮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007中国散文年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晓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51447
开本 16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4
18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4: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