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黄谷柳朝鲜战地写真
内容
编辑推荐

曾被称为“小女人散文”代表作家的黄茵历经数载整理出版的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作者借此寻到了与先辈心灵、精神命脉相通的入口,也为读者打开了理解那一时代中国军人风采和中国文人与中国军人相互交融、鼓舞、激发的血肉关系的一扇窗口,再现了诸多生动真实的历史场景,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了许多未见披露的珍贵资料,拓展了报告文学的表现表达形式。

内容推荐

这本从1951年写到1953年的朝鲜战地日记,是《虾球传》作者黄谷柳奉召入朝走遍战区,跟随战士一起生活的原始记录,许多发生在战场上的故事、细节,每天被他娓娓记录过来,至今仍有直达人心的质朴和力量。

在朝鲜战场上,黄谷柳用自己的莱卡相机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从1951年至1953年,其中有巴金等访问团成员与志愿军、人民军战士的合影,也有战地记录:有朝鲜人民各种活动的场面和战争孤儿的身影,也有志愿军将领及战士的留影及他们的活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历史原因,这批照片从未披露。

如今,黄谷柳的后人,经过将近一年的查访,终于将这批照片理出头绪,使它们与谷柳的战地日记如实配合,让人更贴切地感受这场发生于半个世纪前的战争。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中国,朝鲜:一九五一年二月四日至五月九日

朝鲜:一九五二年三月十七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

中国,朝鲜:一九五三年一月一日至五月十七日

战地通讯集:战友的爱

后记:作为历史

试读章节

四月七日星期二晴

团长来汰香山选择水泥工事位置,跟他跑了半天,到坑道内巡视了一周。团长很英俊,长一脸胡须,赤铜色的脸色,粗眉毛,一列整齐的贝齿,薄嘴唇,一言一语,很有决断。初见面很严肃,到了坑道尽头,看见休息室内的布置,却乐开了,他看见营长休息室壁上的儿童画片(苏联画报剪下来的)时,他说:“我也拍有一张光屁股的孩子照片,让他长大后自己看看,真有趣!”营长还没有结婚,但很显然,他也能领会这句话的情趣。

教导员到师学习十天,书记刚学习回来,前些日子,各连的“发展对象”也到师去学习。此外,文化教员、连排干部、班级干部也有不少在后方学习的。保存骨干,作长远的打算,有可能就学习,是一举两得,部队的面貌天天在改变、进步。

居民回家第三天了,工作还没搞完,里委员长偕同朝鲜政府中央民政部干部到营请求延长开放时间,请准延长两天,并规定了老乡耕地的范围,地雷地区以外,地堡一百米半径以外都可耕种。

不知谁在海边打来了二十几尾鲜鱼,大家饱吃一顿。

四月八日星期三晴

连H飞机大肆活动,听说半夜十二时炸安州炭矿,匆匆起床避人防弹室,穿鞋、穿衣服、取挂包、找电筒等几个动作在十秒钟内做完,手脚忙乱,加上室外弹光闪闪,不知落弹何处,更加慌张。飞机走后,许久才能乎复紧张的情绪,这是朦胧睡醒,思想毫无准备的缘故。今晚要撤进坑道去住,别冒这个无意义的险了

今天西海指梁副司令员、军吴副政委、师长、师副政委、39军等首长来阵地视察,梁副司令员前后已到过这里八次,谭营长送走首长后说:“打不好仗,真是对不起首长了!”

东北地区文艺工作第二团六位艺人到阵地作慰问演出。老艺人演了《二人转》,女团员唱了《绣金匾》和《王大妈要和平》,63岁的老杂技家玩了杂耍,节目都很精彩。

四时半,两架敌机低空飞过,高射机枪打了102发,没打中。

营长到一连去监督工作,二连、三连都抽人帮一连进行水泥工事的伪装。营长对一连长的鉴定很认真,加了他“经常抗上”的帽子,连长想发作,但连内排级干部都不支持他,证明他在连内是没有什么威信的。该连指导员是宣传员㈩身,是一个美术工作者,性情柔和,配上个人英雄主义特别强的连长,没法开展思想斗争。

睡在营指挥所内,和杨副教导员、萧英记者挤在一炕上,很暖和。半夜醒两次,思想像野马似的奔驰。

四月九日星期四晴

晨起,副教导员征集各连关于义务兵役制的思想情况,向团汇报。有个义务兵说:“在祖国时动员我们参军都说是义务兵,三年期满回国。到部队后不见提起,我们说了又给老战士顶回来,这回政委当真又提到了,这回可是真的了,上级的话没假,我们得好好干。”老战士反映说:“这回好了,当兵也有个头了。”

早饭时,朝鲜文化政治联络部李指导员到营协商仁作,他说汰香郡民众有决心拥军支前,创造模范,现已组成自卫队,作战时部队可以使用,现在进行几项工作:一、防奸肃特;二、帮助春耕;三、防疫;四、宣传政策。

三连驻西湖里时,正值过年,一个汉城逃难的妇人要生孩子了,家里没有一粒存米,生活困难得很。这件事激动了全连战士,纷纷建议领导节约粮食,送给那大嫂子,送了高粱米、饭锅巴。后来大嫂子生了一个男孩,战士们高兴得很,看做是连队的小宝贝。文化政治联系部李指导员要去调查这件事情,反映给上级知道,并送报纸发表教育人民。  一连也有过一件趣事,有一只母鸡在驻地生蛋,一共下了好几只鸡蛋,都没有人发觉。战士就捧着母鸡到处找鸡的主人,终于在邻村找到厂,连鸡蛋一起送还主人,主人感激得很。

小杜谈罗马尼亚军队歌舞团在中国各地活动的情形,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生动的题材,

四月十日星期五晴

二连排长孟x  x调到三营任副连长,谭营长约谈话,指示数事:一、注意团结;二、把一营好作风带去,坏作风扔掉;三、要好好学习,提高自己。

机枪连分了十亩菜地,种小白菜、茄子、蒜、辣椒、葱等,小白菜三四天发芽,两个月可以吃。

师后勤下部来营检查:一、弹药储存情况;二、主副食储存情况;三、卫生工作情况。西海指参谋来检查工事、通讯联络情况。

闭调运动选手集中训练,营调报话机摇机帮助报话机班工作,人员调动很频繁,部队在迈步前进中。

营召集各连报道通讯组传达上级要求,我讲了写通讯报道的注意事项。

晚八时,参加东瑞里民青突击队的春耕支前动员联欢会,会前访问了里人民委员会副委员长金将金(女)和女盟委员长韩顺玉,她们对当前的任务都认识得很清楚,决心必须时以血肉支援部队,为守卫神圣国土而斗争。金将金约二十四五岁,人民军军属,在工作中得到文德郡政府的表扬,一九五二年加入劳动党,做过民青宣传员、地方自卫队员,人民班长。答复询问时,开始有点慌张和羞赧,流露出女儿态,但很快就保持镇静,换了一副脸色,让我们看到那种久经灾难的坚贞不屈的神情。这是许多朝鲜青年妇女在想到敌人或记起自己的困难任务时所常常流露出来的神情,她的眼睛凝视着她心中所选定的目标,有一定到达那里的决心。问到她在打响时有什么准备时,她说:“我们妇女们有不少已学会放枪,只要上级给命令,随时可以和敌人作战。”真不愧是金日成将军所称颂的英雄的妇女,晚会开始,首先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主持介绍了杨副教导员和我先后讲话。文化政治联络部梁指导员介绍了上甘岭战斗的故事,东瑞里人民学校教员宣布了朝鲜政府的一项通令,叫各地人民在作战时随同志愿军行动,以后是人民学校的学生们、老师们、突击队员们和金将金等的演唱。十一时半尽欢散会,这是一个很成功的晚会,使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P135-137

序言

摆在我面前的,是一本存在了半个世纪的日记本。暗红色过漆封面,边缘和封脊早已撕裂披口,内页纸质也早已发脆见黄,惟有里面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还是清晰可辨。

这本日记,是我的外祖父黄谷柳先生写的,写于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三年,其中绝大部分内容,记录于朝鲜战地。这场在共和国诞生初期即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战争,牺牲了几十万中华儿女,我石过描述这场战争的书籍和电影,一直深深为之着迷。但我没注意到我的外祖父曾经作为目击者——他从第五次战役起,几乎全程参与了这场战争。

二00三年底,当我在家中发现这本日记,还有拍摄于同一时期、同一地点的过百张底片,我就知道——作为这本日记和这些照片的继承人,我有责任将它们整理成书,让它们成为历史的某些细节。

二00四年,我辞掉工作,开始去了解它们、寻根溯源感受它们,我得到来自朋友们的支持:北京的刊忠义和江宛柳,帮助我找到日记中几个幸存者的联系方式;每天忙于《东方吋空·百姓收事》栏目制作的陈真,不但无私地提供了我采访全程的物质支持,还找了他的朋友田武与我一道辗转各地采访当年战争的幸存者,并拍下记录影像。之后,是素不相识的前辈们,他们从照片上、从口汜中走出来,罗工柳先生去世之前,他收到我寄去的当年的照片,很快就给我写了详细的复信,告诉我他所了解的当时的情形,并指出我认错了照片上的哪些人物。二00四年我两番赴京,很遗憾,罗工柳先生都因病重住院,我没能够见上他一面,我还未向老人深深道谢,他便与世长辞。

还有高虹先生和张文苑先生。当他们从罗工柳先生那儿知道我在寻找照片上的人,便主动给我写信,又扪来电话,高虾先生把我给他寄去的一张合照描了轮廓下来,给上面的人物编了号,注明他们的名字和:身份,又详细地介绍了照片拍摄时的情形,这对我后来辨认其他照片带来莫大的帮助。张文苑先生,当年他曾作为志愿军政治部派去陪同代表团的人,他告诉我当年他陪同谷柳上前线的许多细节,他认出了不少在照片上的人,他教我应该如何去寻找辨认的线索,帮助我联系照片上的他的战友,还两次陪同我一起采访,使我有幸解开更多的谜团。

许多人从照片上、从日记中走出来,给我讲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我由衷地感谢他们:胡可先生、辛莽先生、王莘先生、张振川先生、张慰民女士、马寄远女士、王克昌先生、张文一女士、韦延碌先生、令淼生先生、张仲加先生、屈贵民先生、张莹珊女士……他们使我了解这场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战争是如何进行的——在那个远去的时代里,物质匮乏的中国人,视祖国和荣誉重于生命。

后记

1.缘起

2003年的一个早晨,我收拾屋子。发现在母亲房间里,有一只纸箱,里面收着一个旧式的底片簿——它装订着厚厚一叠油纸装订的小口袋,里面全是135黑白胶卷的底片,我问母亲,她说是我外祖父留下来的东西。

我数了一下,总共有269张底片,其中24张完全损坏。把底片放大之后,我发现它们大部分拍白朝鲜战争时期,少数拍自海南岛和湛江,还有一些拍自1947年的香港。随后,我又在纸箱里发现外祖父写于1955年、供组织审查同时留家属收藏的《自传》,还有一些纸页发黄的旧作、十几本笔记和《日记》,其中一本《日记》,写于朝鲜战争吋期,吋间跨度从1951年至1953年,记录着他两次赴朝亲历战争的400天、

《日记》上的字迹潦草,字也写得很小,也许是当时外祖父纸张短缺,必须节省着用的缘故,但还好,字迹基本上我都可以辨认。我想,若是能把有关的照片配合着《日记》来读,对于我搞清楚这批历史照片会大有帮助。

2004年春节过后,我开始整理手头上的资料,把它们变成可以留存和便于阅读的文本,就得先把《日记》上的记录变成电子文本,还得查出在照片上和我外祖父合影的人,还有被我外祖父拍摄下来的人——他们是谁,照片又是拍于何时何地。在存放这些底片的夹子里,有两页目录单,但目录上面留下的文字提示甚少,简直无助于我把这批底片理出一个头绪,看来,我只能寄希望于日后我对《日记》中提供的线索展开查访了。

我小心翼翼地坚定不移地投入这项工作,因为,它们所记录的,不仅仅是我外祖父的一段个人史。

2.我的外祖父黄谷柳

98年前,越南海宁省河桧墟高岭村,即将临产的年轻妇人马氏,被夫家大妇逐出,她惟有去投奔自己的母亲和舅舅——他们居住在中国境内云南省的河口镇,马氏的母亲是个小贩,舅舅是个小学教员,走投无路的马氏只想赶紧回到亲人身边,找个安身的地方,好容她生下肚子里的孩子。

马氏的丈夫黄天佑,其祖父是太平天国的散兵游勇,当年流落到越南,成了拓荒者。到父亲黄仰寿这一辈,已成当地富农,有田有屋。不仅如此,黄仰寿的哥哥黄候寿也是地主,他生了三个儿子:黄汇泉、黄汇东、黄汇河。民国初年,黄汇泉二兄弟加入黄明堂统领的广东南路民军,黄汇河当上了盐务主管,黄汇泉和黄汇东分别当上支队司令。但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军阀混战。黄明堂部被龙济光部击溃,黄汇河、黄汇泉被龙济光活捉,解往广州斩首示众。黄汇东只身免难,他在位时曾是黄天佑的上司,黄明堂的倒台,也令黄天佑失去靠山,从此一蹶不振。

黄天佑天性:只好游荡,不事生产,祖传家业到了他手上便不可遏止地凋零下去。他早巳娶妻,见马氏年轻貌美,又纳马氏为妾。大妇眼见马氏即将临盆,怕她和孩子会分薄所剩无多的家产,便狠心将马氏逐出家门,黄天佑却也不管。

被逐的马氏走到半路,在越南海防市的小旅馆里,生下一个男孩。这一天,是1908年11月15曰。

马氏依从黄天佑吩咐,给男孩起了一个名字:黄显襄。

多年以后,黄显襄自己易名为黄谷柳,39岁那一年,他用这个名字,在香港《华商报》副刊上连载小说《虾球传》,一夜之间誉满香江。

他,就是这本《黄谷柳朝鲜战地写真》的作者黄谷柳。

……

10.一本书和一个人的命运

1953年底,谷柳回到广东,调广州作协当专业作家,他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坐下来,专心写作了,可他还是没写他的《虾球传》第四部。在第二届全国文代会上,他告诉夏衍,他正在酝酿写一部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夏衍问他,你为什么不把《虾球传》最后一部写完?他回答说:“很奇怪,对于描写旧社会的痛苦和伤残,我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有兴趣了,我在朝鲜战场上,看到过不少新的英雄人物,我想通过他们来刻画亚洲巨人的兴起。”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虾球传》成了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之后没几年,谷柳被打成右派,他惟有沉默,他开始写新的长篇小说《和平哨兵》,他给书中主人公起名为夏球,但夏球的原型,已经不是那个当年活跃在港岛和珠三角的流浪少年虾球了,他是志愿军中的英雄战士。夏球的名字,依稀有故人的影子,可见谷柳对虾球,还是不能忘怀。

“文革”初期,刚脱稿的《和平哨兵》,因为内容多处涉及彭德怀,这部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30万字长篇小说,在红卫兵抄家前夕,被谷柳付之一炬。1967年12月14日,为防不测,他写下一封遗书连同他的《自传》,交给了他的三女儿燕娟也即我的母亲保管。遗书中这样写道:

“我对党是忠诚老实的,没有任何关键性的政治问题曾向党隐瞒。例如曾参加过共青团问题,完全是我主动交代的,并非任何人揭发。他们整我的材料,完全是从我档案材料我的交代中摘引出来并进行‘艺术加工’的,例如在‘七七’卢沟桥打响前一星期我在庐山训练团受训十天,听蒋匪及汪精卫汉奸动员抗战,结业下山,蒋给七八千名学员每人赠一张下款印有‘蒋中正赠’字样的相片。他们便加工成为‘蒋介石送相片并亲笔提字’,言下之意无非是使人相信我跟蒋光头有极深的私人友谊,否则何至于‘亲笔提字’呢?对这些,我是一声不吭,不加任何辩解,让亲人知道就是了。我的两笔账:一笔是历史账,一笔是创作账,两笔账都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认识它们,引以为戒,不断改造就是了。我再过几个月就满60岁了,已完全符合国务院关于退休条件的规定了。一个人对党忠诚老实,那么将来无沦做干部还是做老百姓,都可以问心无愧了。”

1976年底,举国欢庆“四人帮”垮台,谷柳兴奋不已,他天天揣着一瓶茶水两只面包上街看大字报,他告诉挚友秦牧,他要重写他的长篇小说《和平哨兵》了。元旦前夕,谷柳惟一的儿子首次回国探亲,这距离他受父亲“右派问题”牵连而失学、失业、逃港,已经过去整整19年。父子久别重逢,加上多日的兴奋,终于使谷柳脆弱的血管不堪重负,引发脑溢血。1977年1月2日,谷柳病逝于广州郊区一家简陋的乡村医院,终年69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黄谷柳朝鲜战地写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谷柳//黄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岭南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235625
开本 16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5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0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8: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