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楚乡悲歌(项羽传)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而作,甚至书中人物的对话,都保持着原著中的话语及语气。

本书是一部历史学家撰写的英雄传奇,以项羽的崛起和楚汉相争为线索,展开了战国末年到秦亡汉兴群雄争霸的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历史学家撰写的英雄传奇,以项羽的崛起和楚汉相争为线索,展开了战国末年到秦亡汉兴群雄争霸的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目录

序幕

一 当时项羽年最少

秦灭楚与项燕之死

残酷的时代

失国的贵族

二 提剑本是耕田夫

皇室内争与始皇之死

农民起义

群雄并起

刘邦举兵

项氏渡江

三 横行天下竟何事

赵高乱政与李斯之死

结合反秦武力

巨鹿之战

关中之约

鸿门风云

四 弃马乌江马垂涕

东归就国人心怨楚

刘邦东进彭城之战

众叛亲离爪牙尽失

韩信定齐鸿沟为界

别姬弃马自刎乌江

五 楚乡千古为悲歌

试读章节

首先他到楚国,以商于六百里地为饵,诱使怀王与齐绝交。怀王贪利背盟,不顾大臣的反对,关闭齐楚边界,宣布与齐绝交。随后派使者跟张仪到秦国去,准备接收秦的赠地。

张仪回到秦国,故意装作坠车受伤,不朝见秦王,自然也没有机会提割地予楚的事。楚怀王等急了,他想:“也许张仪认为我和齐国决裂得不够彻底,所以故意拖延不愿割地吧?”于是派勇士宋遗借宋国的外交信符(因齐楚已断了一切外交关系)到齐王面前,大骂齐王,齐王被骂得莫名其妙,当他知道这个持宋符的原来是楚使者时,非常恼怒,但齐国没有能力伐楚,所以齐王忍气吞声的向秦国低头示好,想结合秦国来对抗楚国。如此一来,正合了张仪与秦王之意:原来按照张仪为秦王定下来的策略,秦要结齐以攻楚,但直接与齐接触万一不成,反而刺激齐楚的联合攻秦,所以故意出此策略,使齐国主动与秦结交。

张仪目的既已达成,先前许诺怀王的商于六百里地自然成为外交上的空头支票。他对楚国使者说:“我有六里大的一块奉邑,愿意献给楚王。”使者听到这话,知道张仪是想借此蒙混,便说:“我奉楚王的命令来这儿接收商于六百里地,我没听说什么六里的割地。”张仪不顾使者的抗议,指着图籍上说:“从这里到这里,宽广各六里,你到底接不接受?”使者拂袖而去,回楚向怀王报告经过。怀王一听,晓得自己中了秦国的离间之计,如今不但失去盟邦齐国,还受到秦国的侮辱,一气之下出师伐秦,以屈旬为大将,兴兵十万,直取秦国的蓝田。张仪拒割商于之地给楚,当然早有应付战争的准备。秦国一面起兵十万拒楚,一面联络齐国出兵,两面夹击。屈旬虽是楚国第一骁将,仍挡不住两国精兵的围攻,连连败北。最后的主力战战场在丹阳(河南省丹江南),楚国以疲困之师迎战秦、齐联军。屈匀战死,楚军死者八万余,诸将被俘七十余人,秦军占领了楚国的汉中之地(陕西省南部及湖北省的西北一带)。楚国再次出兵,又败于蓝田。韩、魏这时又趁火打劫,袭击楚国。楚怀王见情势愈来愈糟,只好割两城给秦,以求停战。秦王一直想得到黔中(湖南省沅陵县一带),于是趁机提出要求,以商于之地换楚国的黔中。楚怀王听到“商于六百里地”不由得心中大怒,张仪当初便以这块地引诱他,害他落得如此狼狈,新仇旧恨使得怀王心一横,硬要出这口气,他答复秦王说:“黔中可以给秦国,但不愿换商于之地,只要换张仪就可以了。”

张仪是秦王左右的红人,常遭其他群臣的妒忌,他们向秦王说:“以一个人就可以换数百里地,这实在是便宜的事。”秦王贪地却又舍不得张仪,正犹豫问,张仪对秦王说他愿意去楚国。秦王说:“楚王正恨你拿商于之地骗他。现在他肯以黔中之地换你,就是非把你拿去处死不可,你怎么能去呢?”张仪说:“我和楚国的大臣靳尚很要好,靳尚又是楚王夫人郑袖面前的红人。楚王对他夫人百依百顺是众所周知的事,靠着这个关系,我大概可以保住性命,何况大王可以给我使节的名义,楚王未必敢杀我;就算他把我杀了,大王可以得到黔中之地,这也是我所希望的事。”秦王听他这么说,就让他往楚国去了。

张仪到了楚国,果然楚怀王把他囚在狱中,准备杀他,张仪暗中和靳尚取得联系,靳尚替他在郑袖面前求情,郑袖又日夜不停地对怀王唠叨,说杀张仪恐怕会遭秦国报复。怀王也恐惧这一点,于是把张仪放出来,对他礼遇有加,并和秦国修好和亲。张仪离开楚国后,正好楚国大夫屈原由齐返国,劝楚王杀张仪,这时楚王也后悔放走张仪,派人去追,但张仪早已走远了。

在这一连串的外交及军事接触中,楚国实在被秦国欺侮够了,尤其张仪以秦使者身份竞三番两次地欺骗戏弄怀王,更令怀王尴尬不堪。楚国这时国势不如秦国,又失去盟邦齐国,所以只有忍气吞声。

P4-5

序言

这本项羽的传记主要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而作,甚至书中人物的对话,我也尽量保持及揣摩司马迁原著中的话语及语气。虽然这是一本通俗历史读物,并非历史研究,然而在写作之时我却热切地期望能体会司马迁的心意,特别是他对历史、对周遭事物的感触。在这本书中我所希望重现的,可说是司马迁心目中的项羽及其时代,包括司马迁对项羽、刘邦等人的品评。

《史记》之作使得司马迁被尊为中国史学开创者。然而《史记》之部分内容及书写,也受后世读史之人的批评。特别是对项羽、刘邦及其同时代人之言谈行事的描述,司马迁几乎表现得自己是当时“在场”的人。刘邦被他描述为一位奸狡、粗俗的人物,也让人怀疑司马迁有失史家客观立场,而在笔下表现其“主观”好恶。然而如今在一些新史学思潮下,我认为司马迁“在场”与“主观”的书写描述更能让我们体察他心中的历史世界。司马迁对西汉开国之君刘邦的负面描述,有些史家认为,这是因为司马迁曾替汉将李陵降于匈奴之行为辩驳,触怒武帝而受到宫刑之罚,这让他受到很大的打击,因此司马迁可能以“辱其先人”的方式来表达他对刘家王室的怨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自己出身于失势的太史世家,李陵为名将李广之孙,项羽为楚将项燕之后,以此看来,司马迁挺身维护李陵以及在《史记》之书写中同情项羽、李广,或表示他对这些没落、失败的贵族世胄有物悲其类的伤痛。然而这并不是说司马迁有阶级意识,瞧不起出身低下的人——他鄙视的只是,他们中一些为了成就功业而无所不为的人。透过《史记》对项羽与刘邦之争的书写,司马迁表现人世间两种出身背景者的争战。一方是借着贵族出身与自己的天赋、坚毅而成其事功的项羽,另一方是平民出身,借着努力、机运与权谋不断追求成就的刘邦。这样的主题,绅士与平民、天赋与努力,或重家门荣誉而有所不为者与力争上游而无所不为者之间的冲突,也经常出现在电影之中。如一部电影《叛舰喋血记》(Mutiny on the Bounty),描述在十八世纪一艘英国军舰上,贵族出身、行为浪荡但有仁心的大副,与努力上进但贪腐不仁的舰长间的争斗。与项羽与刘邦之争的情节相同,最后失败的是有所不为的贵族,然而该电影情节也有如《史记》一样,对于努力上进但不择手段者表示十分鄙视。

这本书在刚出版时,因为一个时代背景而使得流传受阻。当时我在此书中提及刘邦等人的农民革命、平民革命,引起当时台湾国民党警备部门的注意,我因此被召入该机构受调查。当时承办此案的是一位老先生,他相信我是“年轻一时糊涂”所以有这些笔误,所以他一一指出书中不妥之处,同时也不断展现他对《史记》之了解与欣赏。最后对本书的处置是:若不修改送审,不准再版。也因此,后来本书除了曾出现一盗印版外在台湾并未再版。经过了三十年,我仍然经常引用《史记》,但写的是愈来愈艰涩的学术论文;该警备部门被视为旧国民党时期箝制人民思想的机构而被解散,但不变的,仍是一些努力上进但无所不为之人居于上位。本书再版之时,思之无限感慨,我也更能了解司马迁在书写项羽事迹时的用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楚乡悲歌(项羽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明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69393
开本 32开
页数 2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4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1: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