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以礼乐为背景研究《诗》;从周代“雅乐”内涵的变化论证礼与诗、乐之关系;对“礼典制度”与《诗》的关系进行系统考证。通过一系列与“礼”相关的文学问题和与“诗”相关的“礼”的问题的研究,揭示出诸多文学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来源,还原中国上古文学的元形态,展示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原始面貌和发展规律,显示出“三礼”的文学文献价值及其文学史意义。
| 图书 | 三礼用诗考论/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以礼乐为背景研究《诗》;从周代“雅乐”内涵的变化论证礼与诗、乐之关系;对“礼典制度”与《诗》的关系进行系统考证。通过一系列与“礼”相关的文学问题和与“诗”相关的“礼”的问题的研究,揭示出诸多文学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来源,还原中国上古文学的元形态,展示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原始面貌和发展规律,显示出“三礼”的文学文献价值及其文学史意义。 内容推荐 “三礼”文本历来被认为古奥难懂,“三礼”之学被称为“绝学”。历代“三礼”研究多集中在古代典章制度、哲学、社会学等方面,尽管有些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古礼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但从文学视角研究“三礼”,从“三礼”文本出发考察“礼”与文学关系的成果并不多见。本书主要以礼乐为背景研究《诗》;从周代“雅乐”内涵的变化论证礼与诗、乐之关系;对“礼典制度”与《诗》的关系进行系统考证。通过一系列与“礼”相关的文学问题和与“诗”相关的“礼”的问题的研究,揭示出诸多文学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来源,还原中国上古文学的元形态,展示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原始面貌和发展规律,显示出“三礼”的文学文献价值及其文学史意义。 目录 序 第一章 “三礼”用诗与用诗时代 一“三礼”作者与成书年代 (一)《周礼》 (二)《仪礼》 (三)《礼记》 二“三礼”的文学价值及其文学史意义 (一)礼的实践与中国文学的早期形态 (二)礼典用诗与中国文学的理性精神 (三)礼的象征与早期文艺思想 (四)礼与乐论及诗论的产生 三“三礼”用诗与“三礼”用《诗》 (一)“三礼”用诗:“礼”的诗化 (二)“三礼”用《诗》:“诗”的礼乐化 第二章 礼与诗、乐关系的历史演变 一“神人以和”:礼、乐(诗)关系的历史渊源 (一)伐鼓救日与日神祭礼 (二)笙竽交和与祈雨祭礼 (三)歌舞祀神与图腾祭礼 (四)原始乐舞与生殖崇拜祭礼 二“礼”藏于“乐”:礼与诗、乐关系的形态原型 (一)文字学意义上的礼乐关联 (二)“荐之上帝,以配祖考”:乐的宗教祭祀 功能和古礼的原型形态 (三)“绝地天通”:事神方式和观念的转变 (四)古礼观念的确立:从“乐”中分化出来的 “礼节”和“仪节” 三从“诗乐”到“乐诗”:“礼”与《诗》、“乐” 关系的角色演变 (一)礼乐制度的确立——仪式乐歌的鼎盛期 ——《诗》从属于“乐” (二)周王朝的衰落——“变风”、“变雅”入《诗》 ——对“诗乐”隶属于仪式的有力冲击 (三)春秋时代的“赋诗”、“引诗”——《诗》、“乐” 关系的重大转变——“乐”从属于《诗》 四古乐的消失与《诗》的儒学化 (一)以古乐消失为标志的文化转型 (二)孔子论《诗》与《诗》的儒学经典化 第三章 宗周“雅乐”与礼乐文明的诗学意义考察 一夏、商文化与“雅乐”制度的滥觞 (一)“雅”义溯源 (二)夏代乐舞与“雅乐” (三)殷商乐舞与河洛殷音乐文明 二周代礼制的嬗变与雅乐内涵的变化 (一)礼乐制度的形成与宗周雅乐体系的确立 (二)周王室东迁与“雅”义的扩展 (三)雅乐的衰退与新声的崛起 三“三礼”雅乐的艺术构成 (一)“五礼”与乐的谐配 (二)乐官制度与大司乐机构 (三)乐器与乐队编制 四雅乐的时间和空间意义 (一)夷夏东西:雅乐的地域流播和空间意义 (二)雅俗互转:雅乐的发展节奏和时间意义 第四章 周代礼典制度与《诗》的传播和接受 一周初“制礼作乐”和礼典制度的实行 (一)礼以体政:礼典制度的政治历史线索 (二)礼以敬德:礼典实践的人文关怀 (三)“礼典”艺术:礼典形态的诗性与审美 二从“诗”到《诗》:《诗》文本编辑与传承的文化环境 (一)献诗与《诗》的传承 (二)采诗与《诗》的传承 (三)宫廷礼仪与《诗》的传承 三《诗》的礼典属性及其传播与接受机制的发生 (一)礼典歌诗举隅 (二)接受理论与用诗机制 四礼典制度与周代传《诗》系统的演变 (一)帅瞽登歌——乐传其声——以“声” 为用的瞽矇传诗系统 (二)国子之教——诗习其义——以“义”为用 与《诗》传播系统中的“声”、“义”关联 (三)诗乐分途——“声”的隐退与“义”的 扩展——经典化《诗》的传播 第五章 燕飨礼仪与春秋时代的赋诗风气 一西周时代的燕飨礼仪与燕飨之歌 (一)先秦典籍和西周金文中的燕飨礼仪 (二)《诗经》中所反映的西周燕飨礼仪 二“仪礼时代”与《仪礼》燕飨礼仪中的诗乐情况分析 (一)“仪礼时代”概念的界定 (二)《仪礼》燕飨礼仪中的诗乐资料 (三)燕飨礼仪与《诗》的礼典性 三燕飨礼仪形式的变化与春秋时代的燕飨赋诗 (一)“礼终乃宴”:燕飨赋诗的礼学渊源与形成机制 (二)“诗可以观”:燕飨赋诗的适应范围与思想意义 (三)“文其言以达旨”:燕飨赋诗的修辞意义与士君子人格 第六章 “礼义”的发现与《孔子诗论》的理论来源 一用诗与诗论:《孔子诗论》的理论背景 (一)诸子论诗:以功用为目的的文艺考察 (二)《孔子诗论》:用诗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二礼与性情:《孔子诗论》的礼学和哲学依据 (一)从“礼仪”到“礼义”:《孔子诗论》的礼学渊源 (二)“礼生于情”:礼与性情关系辨正 三“诗亡隐志”:《孔子诗论》的论诗标准 及审美层次 (一)“情”与“志”:《孔子诗论》的情感要素 (二)“色”与“礼”:《孔子诗论》的礼义蕴涵 (三)“美”与“善”:《孔子诗论》的审美层次 四诗论与乐论:《孔子诗论》的诗学意义 (一)以诗论乐:札乐功能的恢复与 儒家的诗学理想 (二)以情论诗:礼义背景下的“性情”诗学 (三)由点及面:儒家诗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附录 《周礼》用诗表 《仪礼》用诗表 《礼记》用诗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补记 英文目录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三礼用诗考论/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王秀臣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461548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374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06 |
| 出版时间 | 2007-05-01 |
| 首版时间 | 2007-05-01 |
| 印刷时间 | 2007-05-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402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07.2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2.3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10 |
| 宽 | 144 |
| 高 | 14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