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地之灯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郭敬明大力推崇的当红写手、第六届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获得者、80后”新锐作家七堇年的最新长篇作品,小说讲述了两个分别在西藏和灯红酒绿的现代都市背景下出生的少年男女,在父母缺失的家庭抚养条件下,与常人不太一样的成长历程。

他们的亲人爱与光,丢失在这一路生之盛大的自我扶正与恋恋不舍,抵达命途中最欣喜的一泊水泽。我将他们的生命盛到你们的面前它一向甚美,它一向甚记忆而美。

内容推荐

  讲述在雪域高原深处长大的孤儿卡桑,父母在一次朝圣的途中双双遇难;出生在北大荒的孩子简生,父母是北大荒的插队知青,在他出生之后先后被急于返城的父母遗弃,一直到十岁,才被母亲接回大城市。十九岁时简生的母亲因为受贿案件而自杀。简生将卡桑带回城市,由于父母缺席的家庭抚养,两人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充满了欠缺。在成年之后的岁月依旧伴随着内心阴影,一直都艰苦地进行自我扶正与探索。最终他们用回报或者付出的方式,获得了各自的终极救赎和解脱。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后记

试读章节

卡桑在出生之前便获得了她的名字。这个名字是爷爷给她取的。意思是,昨天。她成长在那片广袤的土地。山峦亘古地盘踞在日极之处。大群的牛羊,云朵一般漂浮在大地上。

每隔一两年,人们要赶着牛马翻越层峦叠嶂,用羊皮和牦牛去换取丰收时节的青稞面以及盐。卡桑六岁那年深秋,阿爸阿妈和村寨里的几个壮年人一起,赶着马队,又踏上了路途。爷爷带着卡桑给阿爸阿妈送行,她眺望着马队逐渐走远,消失在山脊上,觉得他们仿佛是从山脊上一直走进了太阳里面去。

马队在无边无尽的群山中前进。无名的荒凉山川的脊背上,这稀疏的一行跛涉者,和偶尔出现的朝圣者一起前进。朝圣者磕着长头涉过高味的土地。一步一个吻,吻着土地淳厚无尽的芳香和虔诚所向的信仰。

没有人可以预测这样的旅途到底有多久。人们在马背上度过许许多多的日日夜夜。他们经过无数缄默在日光之下的嘛尼堆,七色的风马旗随风轻轻抖动,把燎烈的光线搅动得灵动斑斓。路途因为坎坷艰险而变得漫长无比。他们的脚步像是神的双手,细细抚摸山峦漫长的轮廓。

途经高山上的喇嘛寺,白色的高墙以及斑斓的藏饰窗绘,在天空湛蓝的背景下切出线条分明的轮廓。寺庙里面弥漫着浓厚的酥油香,烟火袅袅。喇嘛唱经的声音非常低沉浑厚。又高又深的窄窄走道里,光线昏暗。唯有一排脸膛紫红内心虔诚的人沉默地轻轻拨着金色的转经简,徐徐走过。他们额头上大都有着一块黑色的瘤——那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藏族人磕完一生十万个等牛长头之后留下的光荣勋章。偶尔有双于合十低头穿过的年轻喇嘛,头顶上映着隐隐金光。暗红的袈裟隐没在逼仄的拐角。身后的转经筒如同生命的轮回一样有条不紊地轻轻旋转。

狭长的殿门外面,燎烈的日光将蓝色的苍穹掀得很高。光线从喇嘛庙的顶端倾泻而下。炫耀得眼睛里充满了泪水。

是有这样一群生灵。带着信仰作养分,得以生存下去。肉体是这么微不足道的东西。它只不过是一朵莲花。只如同一只器皿,用以承载着厚重并且洁净的灵魂。

秋天渐深,越来越寒冷。白昼过去,便有遥远的星光洒落在夜幕。银河蜿蜒而过,穿越苍穹。人们枕在大地上沉睡,如同山崖上的鹰。寒夜里马儿打着嗤鼻,呼出烟雾般的热气。而黎明第一缕晨光照射山川的时候,他们又将上路。

这便是路途的永恒的诱惑。卡桑在后来漫长的一生之中,开始逐渐明白为何自己拥有一再告别并且再次上路的热情。这是阿爸阿妈的血脉在她的童年时代就深深烙下的印记。令她无从抗拒。因为只有在路上,生命才值得尊敬。

人们涉过上青仑卓草原,望见青仑卓山。那足整条路途当中最高最险的神山。翻过神山,便足下青仑卓草原。涉过草原,盐村便不远了。

头马带路,整队牛马沿着老路跋山涉水,五日之后终于来到了盐村。

牦牛和羊皮已经换得了粮盐,却等来了秋天的第一场雪。因为冬天已经快要来临,们下更大的雪,所以人们都不敢久久逗留,在盐村整顿了一日,便踏上归途。

第一场雪过去,下青仑中草原已经是一一片洁白,望眼皆是被深秋的初雪所覆盖的山川和原野。静若处千的辽阔雪面,没有任何足迹,平整而柔美的白色紧贴着地面略略起伏,像是大地的遗体在等待灭葬之前被铺上了一张白色氆氇。远处的青仑卓山巍然蔓延。

阿爸挑出马队中最为健壮和忠勇的老马作为头马和二马,走在队伍最前面开路。迎着淡漠的晨光,重新出发。天边有云,人们忧心忡忡,不需要用石头和盐来做占筮便已经知道空气中又有冰雪的气息。

数日之后,行至山脚下。风雪不出意料地来临了,积雪迅速变深,横扫而过的雪片遮云蔽日,什么都看不清,唯有刀锋一般的烈风夹杂着飞舞的大片雪花迎面而来,步履维艰。山路被遮挡,面目全非。人们找不到准确的路,只能按记忆与经验中的路的方向前进。

头马开路,一队人马艰难地上坡攀山。雪片被烈风裹挟着,迎面飞来,在背风山坡积得出奇地快。若不是高人的头马二马在前面开路,用蹄子踏出一条窄小却深如战壕的雪道,人的双腿将陷在深深的积雪里,寸步难行。

头马全身被厚厚的白雪裹得严实,鬃毛冻成冰块。它埋着脖子低着头,奋力存前丌路。二马紧随其后,它是头马的配偶,将雪道踩实,计紧随其后的马群通过。

风雪一直肆虐,人马都已经疲惫得接近崩溃边缘。阿爸阿妈的腿脚和双手,已经冻成青紫色,却依旧不敢停歇。因为只要停下来,将史是死路一条。风雪未曾停歇,人马艰难地到达山顶附近的时候,已经是深夜。呵气成冰,烈风凛冽,吹得人产生摇摇欲坠之感。

队伍不知为何渐渐停了下来。阿爸阿妈赶去前面,发现头马二马已经倒在雪地,艰难地喘着气。马儿的头和脖子上全是雪,眼睛里泪水成霜,映着夜色,如同一片深深的冰湖。马儿凝望着主人,奄奄一息。

阿爸阿妈揪心地明白,头马已经累至虚脱。

人们不敢停下,赶着后面的马匹,继续往前。纷乱的脚步踏过火马二马身边,很快到达山顶。头马躺在雩里,仰望着人们离去的脚步,安然地知道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

阿爸忧心忡忡地在山顶眺望广袤的上青仑卓草原,以及草原尽头的山峦。那就是他们的故乡。他知道,不能再耽搁下去了。为了让后来的马尽快下山,必须放弃已经完全走不动的头马和二马。

人们默默地站在山顶看着两匹倒下的马躺存雪地。这两匹马是阿爸阿妈从小养大的风神之子,有着鹰一样的速度和俊美。但是现在它们老了,为了给人们辟出一条路,已经累得再也走不动。阿爸含着泪水,给两头马解下缰绳。

缰绳被主人取下的时候,两匹马泪水夺眶而出,长长的泪水存它的脸上结成冰痕,滴落在白色的雪地。头马无力地打着舁嗤,拼命地挪动了一下腿,却怎么也无力站起来。最终它长长地呼出一口气,妥协了它此生唯一一次放弃。

马儿垂下头,忧伤而眷恋地望着主人,泪水涟涟淌下,变得滚烫,滴落下来融化了雪地,风拂过它的身躯,鬃毛上厚厚的雪花簌簌抖落。阿爸阿妈哭着抚摸马儿的脖子和额头。

这是高原英魂,它们驮着毛皮粮盐,带领马队穿越人地,走过卜下青仑卓草原,往返酬越终年积雪的神山。它们是全村寨的图腾,给人们以生存的希望,一如它开出的雪路,引领人们回到故乡。

而现在它已经为此耗尽了生命。

阿爸阿妈再也不能自制,流着泪回到马队中。在下山的路上,望着故乡的经幡的遥远影子,人们充满希望地不断前进。

P11-13

序言

小女子对大地的刚性拥抱碰到了村上的形而上学心脏绝对真理的凸显预示严肃文学在隔代复苏

       文/安波舜

假如本书署名莫言,绝对有人欢呼:青年时期的莫言又回来了。能够将心理外化天地合一,恣意汪洋地将牛命中那些或凝重或敏感或惹火的感觉泼向丛林、闪电、土地和红高梁,非莫言莫属;而本书中少女卡桑成长的残酷经历和高原藏区的绮丽诡秘,寂静、冷、天葬、转经,高高的山、不动的云,慌乱纯真的眼神和抿着嘴角的忍,都有着莫言早期小说的峻美和单纯。只是前者像滔滔的河水,后者像河边的岩,戛然而止的控制,使小说呈现出俄罗斯油画般的苍茫和悠远。

说本书是张抗抗早期作品也有人信。70年代南方浪漫知青在北大荒的痛苦经历和荒诞爱情,极光、森林、雪、篝火、歌声和音乐,将小说当画板,是张抗抗文学发轫的叙事特长。本书主人公——父辈也是北大荒的知青,一不小心生下了“孽种”,于是第二代的缺失就成了命中注定。他们经历了抗抗小说叙事的所有,小同的是,在本书作者的视角里,蛮荒群居变得迷人,死亡成了一种姿态和造型,小女子眼中的修长身影和性感于指,还有桦树皮上写的诗,都因记忆的过滤和时代的距离,多少有作家幻觉的寄寓。有意味的是,和抗抗大多数小说一样,本书的主人公也是脆弱、敏感、多情和不安分的艺术家。

说本书承袭铁凝的《大浴女》也有道理。《大浴女》是我困第一部以心灵忏悔为小说契机和情节动力的牧赎作品,与托尔斯泰的《复活》有一比。她的道德理想、内在和谐和人性完美是民族的呼唤,理应得到共和国和文学界最高的褒奖。可惜,文坛的堕落和极端现实的价值取向忽视了她的存在。令人欣慰的是本书的故事紧扣两代人的内心阴影和时代缺失,一面承受人爱,一面经受冷漠,他们一直在作着自我扶正和心灵救赎的艰苦努力,最终获得平安与和谐。震撼掬汨之余,我们小得不承认,隔代的小女子正在承袭着前辈的血脉,恢复着文学的高贵和尊严。

事实上,本书作者和谁也攀不上。她是一个十九岁的少女,叫七堇年。

我至今没有见过她,不知道这个小女子为什么一出手就摆脱了少女迷蒙的情怀和脂粉,跳出了无病呻吟的伤逝窠臼,胸怀里居然盛得下截然不同的地域文化、宗教背景、时代苦难,以男子汉少有的刚性拥抱和叙事风格,直面冷对所有的死亡、痛苦、疾病和神启,从不回避。勇敢地伸出笔触踏过去,并且超越,不是每个作家都敢于尝试的。弄不好会身败名裂,晚节不保。那么,七堇年的勇气哪里来的?

七堇年真诚地认为,写作和语言是有尊严的。一切艺术形式最终都是为了表达美。内在和外在的。卡桑的爷爷说:“卡桑,你一定要有善美的灵魂。这样,你的灵魂,在佛的抚度之下,获得永生。”于是,我们就看到,善美的理想之灯,带着神性的光芒,照亮本书的所有的角落——大地和人,秃鹫和藏獒。这种驱使所有的人物和情节,向着作家心里冥冥之中那个神性之灯的主题预设,甚至是宿命的、有点儿神秘的归属感,其实就是形而上的表达了。生活永远是残缺和黑暗的,但康德告诉我们,彼岸的真理之国永远照耀引领着我们。一切的神话、宗教、文学和艺术,包括人类追求善的本能,莫不向此进发。这也是黑格尔美学的“绝对真珲”。日本的作家春上村树深谙此道。他的小说在欧美甚至比奉土有更多的称道。

和大师相比,七堇年显然有很多的不足和纰漏。比如结构,比如所有的人物只要离开大地荒野回归城市,就显得苍白单薄。然而,毕竟十九岁的小女子触摸到了春卜的形而上的心脏,她的写作姿态和对语言的膜拜,预示着我们的严肃文学在隔代复苏。

有人说,严肃文学死了。我说,是他们人死了。文学活着。

有人说,严肃文学萧条。我说,看看七堇年。初版就十万册。

后记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文/七堇年

当我事隔三四年,又一次写下《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这个题目的时候,清晰感到了一种由残存在头脑中的矫情情调所催生的伤怀。我承认它格外真切。

离我第一次尝试认真地写字,已经过了好些时口了。而那些真切的光阴,依旧是饱含鲜活汁液,在记忆中端然生长。我知道它们仍将继续。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十六岁的时候都说了些什么,那是我存你的摘抄本上看到的——

原来有些事真的是不经意的完整,有些人真的是出乎想象的命中注定……无论上天给我怎样的躯壳我已上演了十七年的悲欢,一些人一些事就这么明明灭灭地刻在沿途的风景中。我学会了安稳学会了谎言学会了冷静学会了沉默学会了坚忍。辗转中的快乐在百转千回中碎成一地琉璃,我站在风中把它们扫进心底最阴暗的角落。再也没有关系。那样明眸皓齿地对别人微笑,灵魂喷薄影子踟蹰。只剩坚强无处不在。

看,这是我们十六岁时候的伤舂悲秋。

而现在,当我回头来看我第一篇文字,《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会看得我一直笑。感叹当年给这篇义字评奖的老前辈们,竟然会这样忍着牙酸,耐着性子,给那些尚属矫情呻吟的文字郑重其事地审阅并且颁奖。他们的善意与理解,带给我们在跨上写作这条道路之后那些最初最初的惊喜和动力。令人不得不感恩。

而换作现在的我们来面对它,那种笑中所带的自嘲而澄澈的心情,表明我们在这些年的岁月中不曾虚度。因为我们最终获得了成长。

这是我面对十几年以前的岁月,最后所能总结出的心情。

这本书的构架,开始于很早之前。后来着笔开始之后不久,被一种强大的困顿所阻碍。中间有很大一段空白的时期,几乎一点儿都没有碰它。后来又继续往下走,到了最后,几乎面目全非。我不知道为什么,写它的日日夜夜,我一旦坐在电脑面前,就会开始腹痛,而且时不时痛得我需要蜷缩起身体来。然向一旦站起来看不到显示器,疼痛就消失。直到现在我仍然百思不得其解。

我将我十九年的时光化作这些蝇营狗苟的字,盛到你们面前,让你们看它的美好,看它的缺憾。直到完仝结束了这个过程,我才知道,一个人,要举重若轻并且诚恳无欺地面对自己的过去,是一件多么多么困难的事情。

尽管我承认我说这样的话是浅薄幼稚的。因为我的十九年时光,或许还仅仅是一个开始。

当曲和看过这部书最早的一部分初稿的时候,她对我说——

当我想起那砦走得足够远的人的时候,首先想起你。记得你去大学之前的晚上,我半开玩笑地问你以前。以前,我知道除了你告诉我的那一部分,必定还有许多史艰难的事情。你总说们我觉得你在抱怨,不晓得我也一直知道,对于你所有过的一切,你能做到今日,已属十分不易了。然而我总是心存幻想,希望你能终有一灭把它们全部封仔,只在偶尔需要的时候再去触碰。这些年来,这都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所以抱歉,我也是刚刚才这样清楚地看到,其实自己总是潜意识地想把我以为好的给某一些人。我原本以为,我可以埘所有人袖手旁观,就像我原木以为,如果我们能真正举重若轻起来,至少在表达上,该是多么好。

我说你不断回头,但不足说写作,我从未认为这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如果它出自另一个人之手,我会欣喜,会好奇。然而它来自你。我一看便知你还存沉溺,太多的痕迹,并且你似乎打算一直这么陷下去。我原以为写作是告别的一种方式,好比把沉重的留给写作,轻松留给生活。

写作并不能帮我们清空。丈字在代替思考,记忆在写和诉说的同时被加深,并且进行自我重建。我们最终会忘记事情的本来面目,而只记得义字中的影像。记得不真实但又切肤的痛。

以前听别人说,中国人的含蓄,是把精彩留给自己,是这样的,而且小仅是这样。表达是一个界限,不能轻易跨越。

你有神经质的责任感,这如同你文字里的厚重,而又是不是文字在给你强烈的暗示?然而我不得不承认一个陈词滥调,任何功利驱使下的写作都会违背本心,但确实小存在儿乎小带目的的诉说。但野心越大,篡改越多。如果这样的篡改能基于虚构,将是巧妙的经营。可若基于的是真实,在记录的同时,那些我们越是舍不得的,将给我们越是无法抹去的烙印。

她对我写这封信的机缘另有起由,但是当我看着它,从第五句话开始,便突然落泪。直到后来看完,已经不能自已,双手捂面。

已经记小得有多少年,没有过这样深八内心的感触。

自己用精心的谋划与相对而言拙劣的伎俩来拼命隐匿的东曲,最终破人看到。

是,我们都长大了。越来越多的事情,个中体味无从言说。我曾经以为文字可以成为救赎,但是后来发现,它只小过渐渐成为了我的桎梏。因我没有足够的能力与毅力去诚实面对——无论是面对写作,还是记忆本身。

我始终拿捏不定,究竟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它。但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仍旧会选择自己的姿态,尽最大的努力,不作出屈从。因为写作以及语言这两者,都是有尊严的。值得敬畏与尊重,并且倾力而为。

我只能诚实地说,尽最大努力。毕竟,有些事情是无能为力的。

我一再有这样的一个难以解释的梦境。

心如大地。一盏盏稀疏的明灯高高伫立在旷野。路人看得到被照亮的一朵朵光点,而光与光之间的黑暗,路人永不得知。

我有过反复思量。这或许可以隐喻我自己的内心。某种程度上,因了刻意地去回避以及鄙视那些所谓的青春期征兆——诸如忧伤,矫情,厌世,眼泪——我已经很久没有认真而诚实地去反省过那些搅拌在头脑之中的暗色调的东西。但是,暗影的存在,并不会因为消极回避而消失。因了我没有彻底地去释然并且解决,那些顽疾般的存在,掩人耳目地在欢畅和扯淡的外表之下越来越糜烂,直至几乎达到一种内与外的分裂与双重。就像心之大地,朵朵光亮都是只呈现给别人看的华丽。那些间隙中的一块块黑暗,只能等待自己去消融。

我们都知道,大部分人都不是看起来那样的。

也许忧伤并不是可耻的。但我们,或者仅仅说,我,需要重新诚恳去看待它,并从那些析出的沉淀中找出另一些更有意义的获得。将这些获得一一铭记,并且将剩下的忘却,或者原谅。并最终在这样的过程中去成长,而且感恩。

我在这样的蜕变中永远显得迟钝并且力不从心。但是我知道我始终都在为此努力。

我感谢很多故人。他们与我一起构架了我的成长,并且使得那些过程充满了可贵与美好。他们或许从不会看我的文章。或许从不知道写这些字的人就是我。

但是你是知道,我一直都只会在心里记得你。

现在完成的这本书,仅仅是这样一个开端。我没有将这本书写完,因为若要按照我原来的素材书写下来,或许可以漫长到40万字。写的过程当中,我用了全部心思与精力去构架。其中有不可避免的无力和缺憾。但我依旧觉得这对自己的努力是一次比较尽心的交代。尽管知道困难——但我仍旧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个告别。一如刚才这样一句话:

如果我们能真正举重若轻起来,至少在表达上,该是多么好。

书评(媒体评论)

十九岁的小女子触摸到了春上的形而上的心脏,她的写作姿态和对语言的膜拜,预示着我们的严肃文学在隔代复苏。

--安波舜

这是几乎要挣脱出年轻的牢笼,撕扯得血肉模糊,也要将撼动人心的悲怆带到你面前的决心。

--郭敬明

像是繁复花纹般的精致的悲怆,黏住目光,在呼吸里送达世界尽头。这是她的《大地之灯》。

--落落

看这本书的第一天晚上我梦见置身于广阔的天地,由此我相信,它有一种唤醒内心世界的力度。

--hansey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地之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七堇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32896
开本 32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0
142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8:4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