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精神生活的孤独图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100年图说全彩视图本)
内容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的历史,也是一部20世纪西方文学史。20世纪的文学,竭力表现对世界荒诞现实的认识和对暴力世界的恐惧和厌恶,深刻揭示西方社会以“荒诞”和“混乱”为特征的历史文化本质,形成了对人所生存的世界境况的独特理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00年图说,展现精神生活的孤独图景!

内容推荐

本书以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时间为主线,解析获奖者生平及其文学艺术贡献,同时还配制了大量精美图片及图表,以对正文进行精到的阐释与延展。在轻松的阅读之中对话大师,体会大师们精神世界的凄美与崇高。

目录

1901年度  

苏利·普吕多姆

帕尔纳斯派

1902年度 

特奥多尔·蒙森

史书的种类和特点

1903年度 

比昂斯腾·比昂松

挪威19世纪的戏剧文学/挪威文坛“四杰”

1904年度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

普罗旺斯骑士抒情诗/奥克语

1904年度

荷塞·德·埃切加赖·伊·埃伊萨吉雷

巴洛克艺术

1905年度

亨利克·显克维奇

十字军东征

1906年度

乔苏埃·卡尔杜齐

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对意大利文学的影响

1907年度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及流派

1908年度

鲁多夫·奥伊肯

新康德主义

1909年度

塞尔玛·拉格洛芙

童话——理想和浪漫的化身/杰出的童话家安徒生、格林兄弟、拉格洛芙

1910年度 

保罗·海泽

德国文学中的Novelle

1911年度

莫里斯·梅特林克

象征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及结构/唯灵论

1912年度 

戈哈特·豪普特曼

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在文学作品上的反映

1913年度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印度梵语文学

1915年度

罗曼·罗兰

颓废主义文学与代表作家/18世纪启蒙运动

1916年度

魏尔纳·冯·海登斯塔姆

瑞典唯美主义派/瑞典古文石碑

1917年度 

卡尔·阿道尔夫·吉勒鲁普

勃兰戴斯与激进文学/叔本华

1917年度

亨利克·彭托皮丹

19世纪丹麦文学思潮的变迁

1919年度

卡尔·施皮特勒

史诗/希腊神话

1920年度

克努特·汉姆生

尼采与超人哲学

1921年度 

阿纳托尔·法朗士

19世纪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福楼拜及《包法利夫人》

1922年度

哈辛托·贝纳文特·马丁内斯

西班牙“黄金世纪”的戏剧成就

1923年度 

威廉·勃特勒·叶芝

独特的爱尔兰文学语言/爱尔兰传统诗歌与叶芝

1924年度

符瓦迪斯瓦夫·斯坦尼斯罗·莱蒙特

自然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

1925年度

乔治·萧伯纳

“费边社”与费边社会主义

1926年度 

格拉齐娅·黛莱达

19世纪后期意大利的真实主义文学

  

1927年度 

亨利·柏格森

20世纪法国哲学/哲学家、心理学家对“意识流”小说的重要影响

1928年度 

西格里德·温塞特

20世纪上半叶挪威的文学及流派

1929年度

托马斯·曼

20世纪上半叶德国三位现实主义作家/二战时期德国的流亡文学/沙文主义

1930年度

辛克莱·刘易斯

美国文学的特点

1931年度

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特 

浪漫主义/19世纪瑞典文学

1932年度 

约翰·高尔斯华绥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哈代

1933年度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 

19世纪俄国文学的“黄金时代”

1934年度 

路易吉·皮兰德娄

皮兰德娄的哲学思想/皮兰德娄的怪诞剧

1936年度

尤金·奥尼尔

表现主义文学/美国现代派文学的兴起

1937年度

罗歇·马丁·杜·加尔

法国20世纪初的“长河小说”/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托尔斯泰

1938年度 

珀尔·赛登斯特里克·布克

赛珍珠——中西深层文化的沟通者

1939年度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佩

20世纪上半叶的芬兰文学流派

1944年度 

约翰尼斯·延森 

“萨迦”文学与丹麦奇幻文学流派

1945年度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

十四行诗

1946年度 

赫尔曼·黑塞   

流浪汉小说

1947年度

安德烈·纪德   

象征主义/象征主义的特点/同性恋

1948年度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后象征主义/意象主义/庞德对艾略特的影响

1949年度 

威廉·福克纳  

意识流/《喧哗与骚动》中的意识流技巧/“南方文艺复兴”

1950年度 

帕特兰·亚瑟·威廉·罗素   

“罗素悖论”/逻辑原子论

1951年度

帕尔·费边·拉格克维斯特  

表现主义文学的先声——斯特林堡/立体主义艺术

1952年度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

1953年度

温斯顿·丘吉尔   

历史的再现——传记文学与报告文学/灾难深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1954年度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海明威创作的艺术风格/“迷惘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

1955年度

赫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奈斯

历史悠久的古代冰岛文学

1956年度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西班牙“九八年代”

1957年度 

阿尔贝·加缪  

虚无主义

1958年度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   

未来主义/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团体——“拉普”

1959年度 

萨瓦多尔·夸西莫多   

意大利 “隐逸” 诗歌流派

1960年度 

圣-琼·佩斯 

圣-琼·佩斯的诗歌特点

1961年度 

伊沃·安德里奇   

安德里奇与“波斯尼亚三部曲”

1962年度

约翰·斯坦贝克 

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思潮文学/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及其特点

1963年度

乔治·塞菲里斯  

古希腊文化遗产对欧洲文学的影响/达达主义/奥林匹克

1964年度

让-保罗·萨特  

存在主义哲学对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萨特“境遇剧”对荒诞派戏剧的影响/西蒙娜·德·波伏娃

1965年度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   

俄苏20世纪现实主义艺术作品

1966年度

撒母尔·约瑟夫·阿格农  

古代希伯来文学/《圣经》对欧洲文学的影响/哈西德派/不安定的以色列/犹太复国

1966年度

奈莉·萨克斯

《圣经》中流离失所的犹太人/犹太文学与希伯来文学的区别

1967年度 

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    

魔幻现实主义的形成/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

1968年度 

川端康成   

日本文学史上的第一个现代流派——新感觉派/日本物语文学与代表作《源氏物语》/《源氏物语》/日本古典文学中的明珠——俳句

1969年度 

塞缪尔·贝克特

荒诞派戏剧与代表作家/意识流经典作家乔伊斯

1970年度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20世纪60—70年代苏联的“解冻文学”思潮

  

1971年度 

巴勃罗·聂鲁达

聂鲁达对拉丁美洲诗坛的贡献/20世纪智利诗歌文学

1972年度

海因里希·伯尔   

废墟文学与伯尔

1973年度 

帕特里克·怀特

澳大利亚文学/津狄沃罗巴克运动

1974年度 

哈瑞·马丁松

瑞典诗歌流派及作品

1974年度 

埃温德·约翰逊

瑞典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及作品

  

1975年度

尤金尼奥·蒙塔莱

在中国传播意大利文学的开拓者

1976年度 

索尔·贝娄

犹太小说/“黑色幽默”

1977年度 

阿莱克桑德雷·梅洛

“27年一代”

1978年度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意第绪语/美国的犹太人文学

1979年度 

奥迪塞乌斯· 埃里蒂斯

超现实主义流派

  

1980年度 

切斯拉夫·米沃什  

19世纪20年代的波兰文学

1981年度 

艾利亚斯·卡奈蒂   

20世纪最杰出的表现主义代表——卡夫卡

1982年度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魔幻现实主义流派

1983年度

威廉·戈尔丁

 

1984年度 

雅罗斯拉夫· 塞弗尔特

20世纪的捷克文学/旋覆花社

1985年度

克劳德·西蒙

法国“新小说派”及其代表

1986年度 

沃尔·索因卡   

非洲英语文学

1987年度

约瑟夫·布罗茨基

英国玄学派诗人及其诗歌特点/约翰·邓恩

1988年度 

纳吉布·迈哈福兹

埃及近现代文学/伊斯兰教/《古兰经》

1989年度 

卡米洛·何塞·塞拉   

西班牙战后小说

1990年度 

奥克塔维奥·帕斯   

墨西哥当代文学

1991年度 

娜丁·戈迪默   

旧南非种族隔离制度

1992年度 

德里克·瓦尔科特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诗人荷马

1993年度

托妮·莫里森  

美国黑人文学/废奴文学

1994年度 

大江健三郎

日本日记随笔文学/芥川文学奖/日本的传统戏剧——能剧

1995年度

谢默斯·希尼   

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

1996年度

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   

近代波兰文学/波兰文学中的诗歌

1997年度

达里奥·福

中世纪欧洲的城市戏剧/滑稽戏/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

  

1998年度

若泽·萨拉马戈

葡萄牙19世纪文学

1999年度 

君特·格拉斯   

德国文学奖

2000年度

高行健   

“文革”后的伤痕文学/中国人与诺贝尔差擦肩而过

2001年度

维迪亚达尔·苏莱普拉萨德·奈保尔   

印度英语文学

2002年度  

凯尔泰斯·伊姆雷  

罪恶之窟——奥斯威辛集中营

2003年度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20世纪南非风云人物/纳尔逊·曼德拉/好望角的由来

2004年度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耶利内克的女性小说

2005年度 

哈罗德·品特  

品特式风格/“愤怒的青年”

2006年度

奥尔汉·帕穆克

土耳其文学/细密画

索引

试读章节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南非,1940年-),出生在南非开普顿市郊区一个白人家庭。父亲是律师,母亲则是个教师。库切从小接受的是双语教育,后来就读于英文学校,所以,英文是他的母语。他成长的年代是南非种族隔离政策逐渐成型继而猖獗的年代。16岁时,他进入开普敦大学,毕业时获得英语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他同许多实在无法忍受种族隔离政策的年轻人一样,大学一毕业就开始了在海外自我放逐的生活,离开南非到了伦敦。他在那里作为一个为IBM工作计算机程序员,他利用业余时间在大英图书馆研究英国作家福特·马多克斯·福特的著作,从事诗歌创作,思考人生的意义。他先后在伦敦、剑桥和埃尔德马斯顿等地工作了三年。1963年,他与菲利帕·嘉博女士结婚。不久,库切又前往美国进一步深造。1969年,他获得德克萨斯大学英语博士学位。在美国,他积极参加了反对越南战争和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斗争,曾被美国当局看作是一个“问题分子”。1970年,库切在纽约州立大学当了一年讲师。1972年,由于他未能得到绿卡,被迫回到开普敦大学英语系担任讲师,后来他成为该校的文学教授。

1974年从美国回到南非以后,他在母校开普敦大学教书,同时创作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昏暗的国度》,该小说的主题是对战争与暴力问题的道德思考。库切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作家,起步稍晚,但成绩非凡。1983年,他以《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获得英国布克奖,1999年又以长篇小说《耻》再度得奖,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赢得两次布克奖的作家。作品大都以南非的殖民地生活和各种冲突为背景。2001年,库切终于离开他并不喜欢的开普敦,移居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市,过起“宁静、平缓的生活”。

2003年,瑞典文学院把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库切。瑞典文学院认为,库切所创作的小说结构巧妙、对话含蓄、观点鲜明,同时他也是一位审慎的怀疑论者,在其作品里无情地鞭挞了西方文明的残酷理性主义和虚伪的道德观。他是一个描写种族隔离制度的愚蠢和残酷的天才,也是当代南非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目前,他在澳大利亚过着隐居生活,住在一所装备着电子防御设备的房子里,他从来不接受记者采访,人们只能从文章而无法从私生活上了解他。他于1963年结婚,20世纪80年代离婚,曾有一女一子;儿子23岁时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丧生,这对库切打击很大,也许正是他心中最深的痛楚。在不创作的时候,他喜欢打橄榄球、骑自行车,他滴酒不沾,是个严格的素食主义者。

库切作品的艺术特色

库切的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多样,没有哪两部小说用同样的手法写成,但所有的作品都表现出一个相同的主题,即描述种族隔离制度造成的悲惨后果及如何在逆境中获得拯救。他的绝大多数作品所描写的并不是引领时代潮流的英雄人物,而恰恰是一些“反英雄”、“非英雄”,是一些社会主流之外的边缘人物。作品的主人公往往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被剥夺了外在的尊严,但他们总是能从失败中获得力量。库切能使读者从对这些个人命运的关切中感受到历史潮流的涌动,使读者对历史与个人命运的关系产生深入的联想。

库切小说的特点是,十分凝练,高度浓缩,篇幅一般都不超过300页;语言表面平实,实质犀利,字里行间留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空白。另一个特点是,对隐喻的娴熟运用。正因如此,有人将他同卡夫卡连在了一起,甚至索性称他为“卡夫卡的继承者”。与卡夫卡不同的是,他运用的都是些实在的隐喻,而非卡夫卡那种变形、荒诞的隐喻。

库切的小说构思精巧、对话隽永、辨析卓越。他是一个是非分明的怀疑主义者,对西方文明残酷的理性主义和肤浅、虚伪的道德观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P472-475

序言

当西方哲学的理性无情地揭开神学神秘的面纱,并在19世纪末公然宣布“上帝死了”的时候,西方世界的信仰精神逐渐沦丧并且消亡,潜藏于人们内心的原欲和原恶疯狂地冲破道德精神的篱笆,直接在20世纪造成了世界历史上有组织、最残酷、最大范围、最大规模的自相残杀:表现出从种族清洗到阶级清洗的意志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373次局部战争;死亡1.88亿人。也就是说,在20世纪,每22人中就有1人死于战争!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世界战争:历史上的仇恨时代》中,把2 0世纪定义为“一个充斥着战争和杀戮的世纪,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血腥、最为恐怖和最为野蛮的一百年”。

20世纪的世界文学,便是那些天才的文学家们在世纪的灾难中对人类自我存在状态的纪录。它触摸的是人类最为敏感的心灵,是人类在野蛮与残酷中追寻人之为人的真谛的孤独之旅;它无力承担现实世界之重,却负载着人类面向彼岸家园的全部冲动。可以认为,20世纪文学就是对神学退场之后人类道德精神底线的全面防护,是对人类内心原罪与原欲进行近乎无望的救赎的诺亚方舟。

诺贝尔文学奖就是对这种防护与救赎的认可与肯定。

诺贝尔文学奖与20世纪同行。该奖颁发的历史,也就是一部20世纪西方文学史。在社会的高度发展中,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们深刻地感受到人的异化现象,人的“自我”丧失,温情的道德被冷漠的物的关系取代。于是,他们转变了看待世界与人的关系的根本视点,由热衷于对社会的批判转向对自我深层意识的探讨,通过揭露世界的荒诞和“混乱”,揭示在荒诞境遇中人的本质特征和真实所在,形成对人所生存的世界境况的独特理解和对暴力世界的恐惧与厌恶。自1901年苏利·普吕多姆因其“诗歌创作的杰出成就和诗作中显示的崇高理想、完美的艺术,以及心灵、智慧的罕见结合”获奖起,至2006年奥尔汉·帕穆克因其作品“在寻找故乡的忧郁灵魂时发现了文化冲突和融合中的新的象征”获奖,共有103位伟大的文学天才获此殊荣。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最高级别的文学奖项。它是一个标签,标示出当时文学作品中“带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杰出著作”;它是一个高度,代表天才们所创造的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本书以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时间为主线,对历届获奖者的生平、代表作品、理论贡献进行了生动阐述。同时,对一些相关的学术概念进行了解读。行文之中,还穿插了大量精美的相关图片,以期对正文的内容进行充实和延展。在轻松阅读中对话大师,体会大师们精神世界的凄美与崇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精神生活的孤独图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100年图说全彩视图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鹰//甘润远//李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82054
开本 16开
页数 4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28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5.6
丛书名
印张 32.2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41
170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8: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