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狮(一座城市崛起的30年记忆)
内容
编辑推荐

它或许是共和国面积最小的县级城市,却为中国的市场经济进程写下了鲜活的注脚;30年来,石狮演绎了一方水土的传奇,成为开放中国不可忽略的成长地标。

《中国狮》站在国家的视野,用全新的角度,审视和重走改革开放30年石狮的“路径”,对一座城市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基因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和总结,讲述了石狮人特有的人文精神,带您进行一次闽南人文精神的发现之旅。

内容推荐

这是一座浑身是戏的城市——20世纪70年代,它是“资本主义复辟”的典型;80年代,它是中国城市经济改革的“小岗村”;90年代,它是新一代闽商的“黄埔军校”,是中国市场经济最早的民间策源地之一。

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城市回忆录,它第一次站在国家的视野和更久远的时空坐标中,结合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变迁,对一座城市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基因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讲述了石狮人所特有的人文精神。

有什么样的水土,就有什么样的人群;有什么样的人群,就有什么样的区域未来。本书不仅讲述了一座小城经济奇迹背后的秘密,更可以看做是一次探讨城市品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尝试。

或许以石狮为代表的闽南是这样一块土壤,它以自身为支点聚焦了两个巨大无比的文化扇面,一面是博大精深的中原文明,另一面则是广阔无边的海洋文明,数百年来,正是这两种不同特质文明的千百次撞击与交融,终于铸就了闽南所特有的魂魄与传奇,而这场传奇只是刚刚开始……

目录

第一章 铁证如山

第二章 春天进行曲

第三章 农民创世纪

第四章 英雄莫问出处

第五章 躁动的初夏

第六章 成长的烦恼

第七章 燃烧的梦想

第八章 青春期的冲动

第九章 在低潮中挺进

第十章 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第十一章 新生代的力量

第十二章 闽南文化的复兴

第十三章 一方水土一方魂

附录 石狮的变迁

参考文献

致谢

试读章节

如果把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比作一场漫长寒冬之后的春天,那么正如大自然所透露的消息一样,最早的春意往往不是从高大的乔木开始萌芽,而是酝酿于最不起眼的角落,确切地说,往往是从夹缝中的几粒微不足道的草籽开始泛出生命的颜色。

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历史中,在东南沿海的穷乡僻壤,以石狮、温州和义乌为代表的一批名不见经传的草根城市蓦然崛起,一个个有着相同的语言、生活习俗和思维方式的特殊群体呼啸而行,它们用自己的血性和禀赋打下了一个个商业王国。

但在不断跋涉前行的道路上,它们无一例外都没有享受过多少政策的阳光雨露,反而是一次次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的打击对象,它们的生存环境常常先天不足,无法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甚至无一不处在交通极不便利的地区,如果按照常规的发展理论,它们没有任何理由走向历史的前台,更不可能引领中国经济的潮流。但就是这几个意想不到的地区,30年来,却为中国的市场经济进程写下了最鲜活的注脚。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记忆,一方水土有一方水土的命运。20世纪70年代,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自古就有着浓厚私商传统的石狮注定要经受一次次突如其来的磨难,然而每次磨难过后,石狮人又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旁若无人地勇猛前行。

让我们先一起重温几个历史的瞬间,虽然今天的石狮人谈起这些往事时都伴以爽朗的笑声,但我们的意图并不在于简单地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想通过回首这段历史来提取石狮人的精神原浆。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石狮人就与“资本主义”的罪名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最终成为全国范围内屈指可数的搞“资本主义复辟”的黑典型,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石狮最终戴上“资本主义复辟”这顶“桂冠”,不是在“文革”期间最水深火热的年代,反而是在1976年粉碎“四人帮”集团之后举国一片欢腾之时,石狮的资本主义行为在当时成了揭露“四人帮”的罪证,而所谓的资本主义行为,实际上却与“四人帮”鼓吹的那一套根本背道而驰,由于当时的政治需求,当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为被完全生捆在一起,历史的诡异也就不难理解了。

1971年的一天,一个石狮汉子正在鼓捣着生意,一群气势汹汹的工作队人员突然闯进他的家门,还没等他明白过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已经失去了人身自由,随即被送往闽北大山里进行劳动改造。事后他才知道,自己的罪名是“投机倒把”,而且是“罪大恶极”。他的罪证是,由于勤奋和精明,月收入竟高达700元,而当时省里的高级干部一个月的工资才不过57元。经过工作队核定,他的非法收入总计7000多元,这在当时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既然人赃俱获,罪行累累,那么判他几年呢?工作队不假思索地说,如果按1000元判1年,就判他7年吧。随后,一连串的打击接踵而来,父亲上吊,妹妹被迫出嫁,兄弟上山下乡,好端端一个家顷刻间四分五裂。与此同时,工作队一口气查封了当地12家地下工厂,并逮捕了5名“新生资产阶级分子”。

如果他的故事到此结束,那么我们只能报以轻轻的一声叹息,但更值得一提的是,十几年后他照样是一条好汉,由他的工厂所生产的工艺鞋和箱包一时远销国外。当有人问他当年的罪名有没有平反时,他淡淡地一笑说:“我没喊冤也没要平反,那个时候很多人都受冤坐牢,过去就算了,现在上级给我很多荣誉,已经能说明一切了。”

这就是石狮人的典型性格,不屈不挠,即使遇到再大的打击也不怨天尤人。

如果说,1971年此人的遭遇还只是一个典型个案的话,那么1974年秋,石狮则第一次作为一个整体与意识形态下的“资本主义”发生了亲密接触,而这一切都与一位“大人物”的到来有关。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1974年并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十年动乱”逐渐接近尾声,阶级斗争的硝烟让人们多少感到有些疲惫,很多人开始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庞大的命题产生莫名的焦虑,整个国家正处在一个异常焦躁而微妙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已经进入了第十个年头。

这场运动起源于太行山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在随后数年的时间里,大寨经验席卷整个中国,批判资本主义的浪潮再一次在中国大地上涌起,“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时代语录。随着大寨经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推广,农村自留地被取消,农贸市场被取缔,一场愈演愈烈的极“左”思潮日益禁锢着所有人的头脑与思维。

1974年秋对石狮来说充满了不祥的预兆,当人们像往常一样下地、出海、聊天、烧香的时候,一块不大引人注意的乌云正悄悄向这个宁静而祥和的小镇袭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来到福建视察,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在福建省南部晋江县一个叫石狮的地方,人们不务正业,公然顶风作案,竟然活跃着一个资本主义的自由王国。P2-4

序言

春天的一个夜晚,在海峡西岸的海滨,听人讲石狮的故事。远远近近,灯火无数。30年,不说中国的崛起和东方的奇迹,似乎也无须倏然回首,一切都近在眼前,不禁有一种亲切的冲动。

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石狮是有特殊意义的。它的出现,它的探索,它曲折的发展历程,都是无与伦比的,充满了时代的悲剧与喜剧。每次走在闽南的这片土地上,人们都可以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扑面而来的热浪和独特的气息。一条条街道,一个个市场,破旧、热闹、繁华、现代——还有,迎面走来而又擦肩而过的无数人,那飘过的似懂非懂的闽南乡音。你无法忘记那些脸庞,那些身影,沉着、坚毅而自信,历经沧桑却依然年轻,生气勃勃。

是的,石狮有来自中原的记忆,有南方古老民族的血脉,这里是大陆历史上民族和族群迁移的终点,也是跨海开拓奋斗创业的起点。这是文化,也是生命与精神之光的延续。无论在哪里,石狮人的打拼,华胞们的创业,大陆与海洋,农耕、贸易与工业,正是这些不同特质文化的千百次撞击与交融,终于铸就了闽南所特有的魂魄。

过去的30年,以石狮为代表的闽南在中国的市场经济进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无论昨天还是今天,他们都始终处于市场经济的“台风眼”中,是世界经济潮流的冲浪者,他们身上聚焦了一个民族的几乎所有优秀品质,特别勇敢、自信、坚韧、奋进——这就是为什么石狮能百折不挠迎难而上,而有些地方至今仍在徘徊的根本原因。

今天的中国,正站在一个历史的关键转折点上:经济正在崛起,文化有待复兴,也就是说,只有以文化复兴为先导和助推力,未来的民族和国家,才能在全球化的21世纪中,确立自己的位置。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正摆在所有国人的面前,每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都责无旁贷。

《中国狮》不是一本简单的城市回忆录或创业史。它站在国家的视野,用全新的角度,审视和重走改革开放30年石狮的“路径”,对一座城市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基因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和总结,讲述了石狮人特有的人文精神,令人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通过本书的梳理,我们可以进行一次闽南人文精神的发现之旅。

未来国与国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和引领。从这个意义上说,闽南文化复兴的大戏才刚刚开始,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闽南文化亟待更多的人去研究与传扬。

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海西战略的春雷阵阵,闽南文化独有的价值正在两岸文化统一的大背景下凸显出来。实际上,一旦闽南这方水土遭遇这样的命题,就已经担负了某种意义上的“国家使命”。

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既是责任,更是使命。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和释放闽南文化的价值与能量,确立闽南在中国地理版图中的文化坐标,为福建乃至整个中国的真正崛起助一臂之力,可谓时不我待,舍我其谁——这可能是另一本《中国狮》了。

值得欣慰的是,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节点上,石狮人为我们准备好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中国狮》这本书不仅讲述了一座小城经济奇迹背后的秘密,更通过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开掘出闽南文化的精神力量所在。我们可以把《中国狮》这本书,看做是探索石狮以及闽南未来的一次尝试。我们希望更多的人从社会、文化、经济的角度进一步做多方位的研究,我们相信,随着各种思想的不断深入与碰撞,以石狮为代表的闽南之于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将会再一次呈现出来。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中国的改革是一场民众基于自由的改革。”因此,“中国狮”不单是对一座城市和民众的简单的形象概括,也并不是一时兴起的创意。“中国狮”其实就是中国的老百姓。东方睡狮觉醒的过程,就是中国百姓觉醒的过程,中国狮的力量就是人民群众的力量。

朱幼棣  国务院研究室司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狮(一座城市崛起的30年记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屈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13376
开本 16开
页数 2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19.573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9
172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2: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