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篇目】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孟子》,儒家经典之一。战国时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一说是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外书》系明人伪作。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为研究孟子及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宋代把它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注释有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等。
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400年至前319年),战国时魏国君。因魏国都城是大梁,故又称梁惠王。公元前369年至前319年在位。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并陆续开凿鸿沟。公元前344年召集逢泽(今开封东南)之会,自称为王。后被齐军大败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国势渐衰。
《孟子》的篇名和《论语》一样,只取每篇篇首二、三字为篇名。《梁惠王章句》取文中“孟子见梁惠王”的“梁惠王”为篇名。
【作者】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历游齐、宋、滕、魏等国,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见用,晚年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把孑L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认定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所谓“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反对“逸居而无教”。主张尽心知性知天,并把“知天”看成是尽量扩充本心和发扬善性的过程。提出养心寡欲的思想,要求“反求诸己”,排除感官物累,“善养吾浩然之气”,使这气“塞于天地之间”,以达“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并进而断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把治学和认识归结为找回散失本心的心性修养问题。强调认识论和伦理学相统一的“天人合一”说。还指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一历史事实。他的学说对后世儒者的影响很大。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译文】
齐宣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德的人也有这种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老百姓得不到这种快乐,便会埋怨他们的君主。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君主,这是不对的。可是作为一国的君主却不能同百姓一起享受这种快乐,也是不对的。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乐与天下的百姓同乐,忧与天下的百姓同忧,(如果)这样还不能使天下的人都归服,是不会有这种情况的。”
【点评】
孟子提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政治主张,对当时的国家治理是有积极意义的,提倡国君应当“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这种思想是建立在施行仁政基础上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其民,斯得天下”思想的具体体现。国君应“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推而广之,所有当政者都应当与民同乐,与民同忧,时刻把一方百姓的冷暖、忧乐放在心上,同人民同甘共苦,患难与共,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