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回忆我的父亲刘鸿生/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百年中国记忆
内容
试读章节

一 上帝的叛徒

我的父亲刘鸿生,原籍浙江舟山群岛定海县,一八八八年出生于上海。我的祖父刘克安,是行驶上海、温州间一艘客轮上的总账房,每月薪水一百两银子,还可以带点私货,一家生活,足够温饱。不幸祖父于三十六岁时突然病故。留下一家十多口人,开始遇到困难。

当时我父亲七岁,读书很聪敏,因家道中落,势将辍学。祖母很宠他,想尽一切方法供父亲读书。我父亲十三岁进了圣约翰中学,十七岁进了圣约翰大学。圣约翰是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办的学校,是美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一个据点。校内课程,特别重视英文。老师讲课用英文,学生交谈用英文。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英文名字,我父亲叫O.S.Lieu。这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主要是为帝国主义的需要服务的。

我父亲勤奋好学,是大学里的一名荣誉生,非但功课成绩名列前茅,田径比赛的名次也是数一数二。他得到大学的奖学金,可以免费读书;而且校里还给他每月十元的生活补助。他舍不得花钱,总是把这点补助带回家,交给祖母维持家用。艰苦的家境,使他养成了节约的习惯。圣约翰大学的校长是美国人,名叫Dr.S.L.Hawks Pott,中国名叫卜舫济,别人称他卜舫济博士。当时我父亲在这位博士的日艮里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因而得到了学校的种种优待。

一年的大学生活愉快地过去后,我父亲升入大学二年级。有一天,父亲被叫进校长办公室,卜校长亲切地对他说:“O.S.,你是我们校里的优秀生,我和克来夫主教(Bishop Graves)都注意你,喜欢你,认为你是一个有培养前途的好学生。现在我们决定把你培养成为一位牧师,明年就送你去美国留学,四年后回来做牧师兼英语讲师。将来你可以得到很优厚的报酬:月薪一百五十元外,还供给你一幢花园洋房,一切待遇都按外籍讲师办理。这是上帝的恩赐,愿上帝永远祝福你!”

卜校长这一席话,好像一股电流袭来,我父亲感到既激动,又震惊。他心里觉得有点慌张,但很快镇静下来,随即弯下身去,向卜校长行了一个深深的鞠躬礼,然后挺起腰来说:“感谢校长栽培,感谢上帝恩赐!让我回家去和我母亲谈一谈,再来答复校长。”

当时我父亲的心情的确是很复杂的。想到自己有出国留学的机会,回国以后可以过舒适的生活,他感到满足。同时,他自己明白,虽然许多年来在教会学堂读书,经常做祷告,做礼拜,听牧师讲道,但这个“道”并没在他心里生根。想到将来要终生过牧师的生活,他又觉得心里别扭。他怀着这种复杂的心情匆匆地赶回家里。

家里已经等着他吃晚饭了。他坐下来,一边吃,一边心里盘算,终于开口了:  “妈!有件事和您商量。”

“什么事?你说。”

“今天卜校长告诉我,要我到美国去读书,读完四年后,回来当牧师,可以让我住花园洋房。您说,好不?”

“当牧师?!”父亲话音未落,叔叔姑姑们都起哄了。

“我们相信菩萨,不相信上帝。”这是祖母的回答。

“当牧师,可不好!”大姑开口了,“前几年,北方闹义和拳,就是外国牧师和教民引起来的乱子。现在,我们老家定海还经常发生教民冲突。说不定哪一天,南方也闹起义和拳,我们可受不了!”

“阿拉宁波人会做生意,做生意会发财。哥哥,将来你大学毕业后,出来做个买卖,保你发财!”这是一位叔叔的声音。

这样你一言,我一语,说得父亲哑口无言。

第二天,父亲带着有点混乱的心情回到学校,他鼓足勇气走进校长办公室,嗫嚅地对卜校长说:“我妈不同意!”

P1-3

后记

刘鸿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他虽以经销英商开滦公司的煤炭起家,但抱着“实业救国”的强烈愿望,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终生。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就从事创办民族工业。到了二十年代末,已创办了火柴、水泥、煤球、搪瓷、毛纺织等工业,还创办了码头、仓库、银行、保险等事业,与当时在我国横行的帝国主义洋商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到了三十年代,他又创办了大型煤矿,反戈一击,成为英商开滦公司的劲敌,终于同帝国主义英商割断了业务上的联系,成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巨子。抗战前夕,他从百忙中抽出身来,担任了国营招商局总经理职务,清理积弊,整顿航务,转亏为盈,并为我国争回了一部分沿海航权。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把一部分工业迁往内地,在艰苦条件下,创办了火柴、化学、毛纺织和水泥等工业,为战时后方的供应尽了一份力量。他替战时国民政府建立了火柴卷烟专卖制度,并担任了专卖事业管理局局长职务。抗战胜利以后,他由南京国民政府委任为善后救济总署执行长兼上海分署署长,同时由全国工业界推选为中国工业联合总会理事长,成为全国实业界的代表。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大都经过艰难曲折的道路,刘氏企业也不例外。他受到了帝国主义洋商的压迫和官僚资本、封建势力的摧残,但又和帝国主义、官僚资本、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他梦想投靠四大家族发展刘氏企业,但结果适得其反,大部分在后方的刘氏企业都被官僚资本所吞并。在抗战胜利以后,他梦想依靠“盟军”势力重整旗鼓,恢复旧业。却不料美货假借救济之名,向我国大量倾销,使当时所有国货工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旧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在艰难困苦中挣扎的情况,充分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实业救国”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刘鸿生先生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但他还是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他的一生有过许多失败的教训,但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根据这本书的介绍和我多年来与他的接触,大致有以下几点:

他在着手创办一个工业企业以前,总要先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摸清产、供、销三方面情况,谋定而后动,从而取得预期的成功。

他注意采用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能力。

他重视市场情报工作,经常研究市场变化情况,提高服务质量,便利消费群众,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他重视成本会计,注意成本核算,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他重视经营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专家,对人诚恳,待遇优厚,因而在他手下工作的人们乐于效力,这是他的事业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刘氏企业门类多,接触面广,和外商有广泛的联系。在长期的交往中,他总结出一条重要经验,他认为,要战胜洋商,就必须首先熟悉洋商。“To deal with a devil you know is much easier than a devil vou don't know.”(和你熟悉的魔鬼打交道,要比不熟悉的容易得多。)这是他的一句名言。

他长于经营,精明练达,信守诺言,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良好的声誉。他自己具有丰富的国际贸易知识,也要求他的经营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知识。他聘请了一批法律专家和各类业务专家,组成智囊团,作为业务上的咨询机构。在对待洋商的关系上,他坚持“以我为主”的方针,以己之长,制彼之短,必要时联合国内同业力量共同对抗,不让洋商牵着鼻子走,不相信洋商“卖野人头”。他认为,洋商是欺软怕硬的,对付的办法,就是不信洋,不怕鬼,抓住对方弱点,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坚持合法合理的斗争。在三十年代,他和英商开滦公司因业务涉讼长达五六年之久。由于在法理上站得稳,终于取得了讼事的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我和他都在重庆,有较长时期的接触。他爱护人才、乐于助人的高尚风格,使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回想起来,有那么几件事。

当时,有一个朋友许乃波,是香港大学理工学院的院长,曾经留学英国,专攻化学,担任过英国某些企事业的化学工程师。香港沦陷以后,他急于脱离虎口,返回重庆,但缺乏旅费,又怕回到内地以后找不到适当的工作。于是他来信向我告急。但是我自己当时无能为力,便代他向刘鸿生先生求助。鸿老慨然解囊,立即交我汇去旅费三百元。许乃波回来以后,在他的企事业里,当时还没有适当的工作可以安排,他就每月给许几百元的生活费,来维持生活。不久以后,他创办了中国火柴原料厂,聘许担任电气主任工程师,月薪五百元。爱才之情,使人感动。

当时重庆附近的李家沱,是个工业区。在他的支持下,我和一些朋友在这里替工人办起了诊疗所、合作社、饮食部,又替工人子弟办起了小学校。他不仅在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还经常来到饮食部吃饭,和工人们聊天,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大老板的架子。

还有一次,他厂里的一个职员被特务头子戴笠的部下抓去了。他知道后,挺身而出,向戴笠要人,戴不肯放,他就坐在戴的办公室里不走。他爱护职工,不畏强暴的气概,深得当时社会人士的赞扬。

他一生待人宽厚,但教子极严。他的子女都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学业都有专长。但回国以后,他要求子女们在企业里从头做起,从普通职员做起,不许可一上来就做经理、厂长,“高高在上,煞有介事”。由于要求严格,他的子女们都有成就,在当时实业界是一个突出的榜样。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一生在事业上的成就和做人的风格,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在残酷的抗战年代,他追随国民党政府到后方创办工业;而在伟大的解放战争年代,他却不肯跟蒋介石集团逃往台湾。新中国成立以后,他积极参加了各项爱国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的感召下,经过实际的教育,终于愉快地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这是他一生的光荣归宿,也是党的和平改造政策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见证。

由于党和人民的信任,他在上海解放初期,曾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上海市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经济审核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接着他被推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和上海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上海市政协常务委员、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他是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常委兼上海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又是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委兼上海市工商联副主任委员。

这样一位爱国的实业家,如果天假以年,是可以为新中国作出更多贡献的。但不幸他于一九五六年十月一日因心脏病在上海逝世,享年六十九岁。我和工商界人士深为痛悼。上海市人大、政协和上海市统战部等单位,都派代表前往吊唁;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和周总理都送了花圈,表示哀悼。今天,我替这本书写跋文,不禁又引起深深的追念。

胡子婴

一九八一年七月

目录

一 上帝的叛徒

二 登上了“煤炭大王”的宝座

三 实现了火柴托拉斯的宏图

四 雄心壮志,大显身手

五 在坎坷道路上前进

六 结欢杜月笙

七 用人之道

八 在经营管理上下功夫

九 望子成龙,为资本主义传宗接代

十 劳工的苦难生活

十一 抗日战争中的颠簸

十二 胜利喜悦的幻灭

十三 劫后庆新生

附录

 抗战期间刘氏企业迁川经过 刘念智

 从抗日胜利到全国解放时期的刘鸿生 刘念智

 跋

 谨致谢意

序言

胡厥文

一九八一年七月

刘鸿生先生长余七岁,相知甚深。先生确是少有的名副其实的爱国实业家,其勤俭节约,细大不捐,是难能可贵的。看事业,看问题,准确果断,所以他所经营的事业,无不成功。对于用人唯贤,那种宽宏酬厚,超越寻常。所以在他手下做事的人,无不操守廉洁,愿效死力。识时俊杰,得人者昌,非偶然也。兹其哲嗣刘念智同志为作传略,索为序,因乐得而为之铭曰:

明察秋毫,恢恢大度。创业唯新,不封故步。

细大不捐,勤攻所务。爱国心长,义无反顾。

内容推荐

刘鸿生(1888—1956),我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他以经销英商开滦公司的煤炭起家,但始终抱着实业救国的强烈愿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即先后创办了火柴、水泥、煤球、搪瓷、毛纺织、煤矿、码头、仓库等企业,成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巨子。抗日战争时期,刘氏企业大规模迁往内地,为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刘念智所著的《回忆我的父亲刘鸿生》中,刘鸿生的四子刘念智回忆了父亲的人生经历、管理思想和处世技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道路,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编辑推荐

刘鸿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他虽然以经销英商开滦公司的煤炭起家,但是抱着实业救国的强烈愿望,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就开始创办民族工业。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已经创办了火柴、水泥、煤球、搪瓷、毛纺织等工业,还创办了码头、仓库、银行、保险等实业。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将部分工业迁往内地,在艰苦的条件下,创办了火柴、化学、毛纺织和水泥等工业,为抗战尽了一份不小的贡献,堪称全国实业界的楷模。在《回忆我的父亲刘鸿生》中,刘念智通过对父亲一生的描述,进一步使人们全面了解刘鸿生的企业管理思想、经营理念、作风和工作方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回忆我的父亲刘鸿生/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百年中国记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念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69787
开本 16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4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2015265777
中图分类号 K825.38=71
丛书名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3: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