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数学卷2)(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以介绍中国近、现代科技人物为主线,反映中国科技发展进程的史实性文献。全书共记载了37位伟大科学家,该书以为中国著名科技专家立传,记载他们的生平及其对祖国乃至对人类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并为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提供史实为目的,并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重要形式。

内容推荐

在科技长征之中,不少科技专家表现出了高贵的品质。有的终生严谨治学、着力创造;有的用自己的身体来进行病毒试验;有的在临终前还继续写作科技论著;有的一生节衣缩食,却将巨款捐赠学会,作为培养青年的奖学金。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史。他们在威武壮丽的科技事业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不愧是共和国的栋梁,代表了有着悠久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的精神。

本书是《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之数学。其宗旨是以近现代中国杰出科学技术专家为主线,昭彰他们做出的重大贡献,弘扬他们高尚的道德风范,记述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实,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

目录

申又枨(1901-1978)

陈传璋(1903-1989)

黄用诹(1913-  )

聂灵沼(1917-  )

周绍棠(1918-1993)

谢力同(1919-  )

周伯壎(1920-  )

曹锡华(1920-  )

梁之舜(1920-  )

余家荣(1920-  )

越民义(1921-  )

吴光磊(1921-1991)

路见可(1922-  )

周毓麟(1923-  )

胡国定(1923-  )

叶彦谦(1923-  )

陈永明(1924-1985)

王柔怀(1924-  )

唐稚松(1925-  )

张芷芬(1927-  )

王世强(1927-  )

陆启铿(1927-  )

周学光(1927-  )

丁石孙(1927-  )

万哲先(1927-  )

孙永生(1929-  )

严士健(1929-  )

王梓坤(1929-  )

张里千(1929-  )

刘绍学(1929-  )

龚升(1930-  )

王元(1930  )

张同(1932-  )

陈景润(1933-1996)

许以超(1933-  )

陈希孺(1934-2005)

潘承洞(1934-1997)

试读章节

周绍棠(1918-1993)

周绍棠,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主要研究李群与李代数。在香港致力于数学教育改革,并参与主持撰写数学教科书,在香港有较大影响。

1918年4月14日,周绍棠诞生于广东省梅县荷泗镇太平寺,周家历代务农,父周辉生。他有两兄三姊,均比他年长许多,他年幼兼祧堂叔周冠武,后随堂叔婶迁居广州。堂叔当文书小职,收入微薄,但为人正直,是非分明,不屈于权势,周绍棠因此亦受乃叔之熏陶,性格相近,以致曰后工作进展颇多阻力,人生之路拐了一个大弯,很辛苦才达到人研究院深造的愿望。1924年入广州市立小学,其后考入广州市市立第一中学,其时年方11岁。笔试及格后须逐一面试,当时监考老师问他最喜欢那一科,他答是数学。老师查阅他的笔试成绩微笑点头。又问他最不喜欢哪一科,答称英文,相信他考得最不好。老师问他何故,他立即答称,那是帝国主义的东西,所以不喜欢,老师们都大笑,因答案出乎所料,又表现得从容机灵,于是便被录取。

1933年叔父病逝,他一家生活顿失所依,幸得两位兄长支持得以继续完成中学教育,其后更鼓励其投考大学。二兄绍畴本劝他修习工程,唯他独爱数学,兄亦不相逼,任其人读中山大学数学天文学系,时为1935年。他当时受教于何衍璇、刘俊贤及胡金昌诸位教授。周绍棠生性活泼爱研讨发问,尤喜问难于胡金昌教授及当时任助教之李国平教授,得益良多。1938年广州为日本侵略军所侵,周绍棠加入学生集中军训之行列,北赴坪石县接受军训。行军之际,除了御寒衣物之外,只带数学书籍。在照明不足的晚上,又无桌无椅的情况下,仍孜孜不倦地自修。

训练完毕,中山大学亦已决定迁校于云南澄江县,愿继续学业的学生可以离队返校复课。由粤北至澄江捷径为经安南乘搭滇越铁路火车而至昆明。但因旅费不足,他加入另一团,步行经广西,贵州而人云南。此团抵达澄江时恰赶及开课。这一学年之初在广州遭受曰军屡屡轰炸,及后广州失守,迁校又费时数月,学习受到严重影响。他只上了三四月课,于1939年就毕业了。

辗转谋职,任“南中国数学会”会长周绍棠毕业后受聘于当时新成立的国立华侨中学,校舍在昆明,而此时云南大学,西南联大亦设立于昆明。周绍棠曾慕名拜访陈省身教授,并蒙接见及介绍应读之书籍,获益甚多。

1940年中山大学由云南澄江迁回粤北,校舍分布于广东省坪石县及乐昌县。周绍棠自昆明返母校在师范学院的数学系当助教。当时师范学院成立不久,数学系主任为叶述武教授,另有讲师二人,助教二人。另一助教为他在中山大学同班之同学潘海红。两人感情日增乃于1942年结婚。

其时私立之广州大学已迁至广东曲江县,数学系由胡金昌教授主持。胡教授函邀他南下至该系任讲师,而潘海红则在该大学之附属中学任教直至1943年。此时他之婶母已自梅县来,其大女儿不久又出世,一家4口,责任繁重。鉴于曲江接近敌方,便又举家迁至广西桂林,分别在广西省立中学及广西省立女子中学任教。及至战火延至桂林,全市紧急疏散时,他又举家迁至百色县,任教于广西省百色中学,直至1945年夏抗战胜利为止。是时私立西江学院在百色成立,文学家梁宗岱教授为创办者之一。周绍棠早年曾拜读梁教授所翻译德国文豪歌德的诗,极为欣赏,今得认识,时相过从,适西江学院亟需数学教师,他逐由梁推介而入西江学院出任讲师,讲授代数及微积分等。

1946年,中山大学迂回广州石牌而周绍棠亦辞去西江学院之职而复员返校。此时中山大学之数天系除了原在粤北任教的人员外,刘俊贤教授已自云南回归,任数天系主任。胡金昌教授亦自粤东返,而留学英国且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黄用诹博士也返回母校,一时人才鼎盛气象一新。

1947年刘俊贤教授倡议成立“南中国数学会”,会员包括数天系同事,数天系毕业生及任教中学数学之教师,其目的是联络从事数学教育的人士互相切磋,推动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该学会成立之初,推选周绍棠为第一任会长,并创刊了一份“数学教育”杂志。周绍棠为前两期各写了一篇文章,其题目如下:

1、西摩松线的一些性质Ⅰ,第一卷第一期,1947年3月。

2、西摩松线的一些性质Ⅱ,第一卷第二期,1947年6月。

香港数学界的开拓元勋之一

1949年初,周绍棠全家迁香港,在香港广州学院讲授数学系之基础课程。自1950年起又兼任香港大学数学系讲师,兼在工学院讲授立体三角及微分方程等。此时,大学复课不久,师资严重缺乏。当时数学系主任为黄用诹教授,讲师有两人,助教两人。香港大学及其后成立之香港中文大学,学制与英国相同,即系主任为教授,其他教员为高级讲师,讲师及副讲师、助教等。直至近年大学教师之职称才改为教授、副教授及助理教授等。(P44-46)

序言

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卓越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他们所创造的辉煌成就,不论在科学或是技术方面都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使中华民族毫无愧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例如,火药、指南针、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和西传,促进了近代欧洲的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以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

但是,从15世纪起,由于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晚期,日趋腐朽没落,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停滞、落后了。近代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的欧洲兴起,1840年,资本主义列强乘坐坚船,使用利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清王朝丧权辱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在苦难中求生路的奋斗史。鸦片战争的耻辱唤醒了中国的知识界。不少正直的知识分子和爱国的仁人志士,抱着“科学救国”的美好愿望,为了探求民族富强之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他们有的长年战斗在祖国科研、教学岗位上,为振兴科学而呕心沥血;有的漂洋过海到西方和日本学习科学技术,为着祖国的昌盛而献身科学、刻苦求知,学成之后重返故里,引进大量西方近代的科学和技术,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回国之后大多在高等院校任教,传授知识,培育人才,开拓科技研究领域,筹建科学研究机构,组织学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辛勤耕耘于教育与科研领域,为振兴中华而不遗余力。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鸦片战争以来祖国科学技术事业开拓者们的功勋;永远不要忘记他们在艰难的岁月里,为祖国所作的奉献和牺牲。

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科学技术不仅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力,而且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尽管我国的科技事业和祖国的命运一样,经历了不平坦的路程,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始终顽强奋斗,执著追求,在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基础科学和当代各主要科学技术领域里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一代又一代的科学技术专家,接过前辈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的火炬,成长起来了。他们没有辜负人民的期望,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场科技长征之中,不少科技专家表现出了高贵的品质。有的终生严谨治学、着力创造;有的用自己的身体来进行病毒试验;有的在临终前还继续写作科技论著;有的一生节衣缩食,却将巨款捐赠学会,作为培养青年的奖学金。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史。他们在威武壮丽的科技事业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不愧是共和国的栋梁,代表了有着悠久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的精神。

为了填补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的空白,宣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弘扬中国科技专家“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高尚情操和科学精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1986年6月在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决定编纂出版《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这是一部以介绍中国近、现代科技人物为主线,反映中国科技发展进程的史实性文献。其目的是为中国著名科技专家立传,记载他们的生平及其对祖国乃至对人类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为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提供史实,并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因此,它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方可形成一部反映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实的综合的、系统的、具有权威性的文献。它的编纂方针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翔实可靠的材料、通俗生动的文字,准确简练地介绍我国近、现代著名科技专家,力求文献性、学术性、思想性、可读性的统一。主要读者对象为科技领导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科技史研究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

这是一部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持下,组织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撰写编纂的大型文献。编纂机构由总编纂委员会、学科(各编)编纂委员会、分支学科(各卷)编纂委员会(或编写组)组成。参加各级编纂委员会工作的有中国著名的科技专家200余人。凡在学科创建、科技领域开拓、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的发明创造和推广普及、重点项目的设计施工、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中国近、现代科技专家,经分支学科编纂委员会提名并通过,征求有关学会的意见,由学科编纂委员会审定资格后列选入传。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分工学、农学、医学、理学四编。工学编分为:力学、机械、交通、航空航天、电子电工、能源、化工、冶金、自动化及仪器仪表、土木建筑、纺织、轻工等12卷;农学编分为:作物、植物保护、林业、养殖、园艺、土壤、综合等7卷;医学编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药学等5卷;理学编分为:数学、物理、天文、化学、地学、生物等5卷。

编纂出版《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是科技工作者之家,为我们的科技专家立传,义不容辞。应当把我们这个“大家庭”中代表人物的业绩和品德记载下来,延续下去,达到激励来者之目的。因此,这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一件重要工作。

世界近百年的历史教育了中国人民:一个没有现代科学技术意识和实力的民族,永远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殷切期望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后来者,继先驱之足迹,扬民族之文明,前赴后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振兴中华奋斗不懈。

钱三强

1991年3月4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数学卷2)(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640949
开本 32开
页数 42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52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
丛书名
印张 13.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5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