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解读大秦政坛双星(吕不韦与李斯)/百家讲坛
内容
编辑推荐

二个堂堂的一国之相,吕不韦弃商从政,想谋取更大的利益,成为权倾朝野的“仲父”却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李斯乃一介布衣为何能赢得秦始皇终生的终生信任?他的结局又会如何呢?作者有三十多年历史研究的经验,以通俗的语言为你讲述二人的不解之谜,以及鲜为人知的政治内幕。

内容推荐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却成就了改变历史进程的大作为;一个权倾朝野的“仲父”,却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从一个商人成为秦国大政治家的吕不韦,他到底是不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生身父亲?他离奇的死亡究竟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一篇铿锵有力的上疏《谏逐客书》,成就了他改变命运的辉煌起点;一次出人意料的政治变故——秦始皇之死,酿成了他遗恨千古的悲剧结局。一介布衣的李斯,他凭什么赢得了秦始皇的终生信任?又是什么,让这个堂堂的一国之相,最终成为宦官赵高的刀下之鬼?

目录

吕不韦

第一讲 改变命运的抉择

他判断,秦国日益强盛,东方六国根本无法同秦国相比,秦灭六国只是时间早晚问题,打秦国这张牌,胜算的几率很高

第二讲 进入政坛的关键一步

他只有一个念头,相信金钱、相信女色可以收买权力,交换权力,甚至战胜权力

第三讲 谁是秦始皇的生父

如果真传出去,他的孩子是别人的,是个野种,在非常重视血统的王室,怎么会容他

第四讲 吕不韦时代开始了

从异人到子楚,不仅是名字的改变,更说明他的身份变了

第五讲 “仲父”的辅政生涯

吕不韦在政治上是个聪明人,他决策政务,处理事情,一板一眼,很有章法,在《吕氏春秋》中讲起理论也是条条是道;可惜的是他在处理个人问题上就不那么明白了

第六讲 一代政客的凄凉末路

然而,吕不韦太不谨慎了,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也小看了赢政

李斯

第一讲 老鼠哲学实践初阶

秦国采用李斯的计谋,在运用军事手段打击六国的同时,辅之以挖心战略,如派人行贿、施离间计,人为制造内部混乱,果然奏效

第二讲 有人留名 有人屈死

战圆争雄,说到底就是人才和智慧之争,只有拥有人才,利用人才,才能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讲 帝国大厦的搭建人

从公元前230年到秦统一后的七八年闻,也就是到公元前213年,是李斯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他对泰王朝的历吏贡献永载史册

第四讲 焚书的主谋

李斯的话头要转,他把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提出来了——儒生心怀鬼胎,别有用心

第五讲 坑儒的帮凶

李斯是法家思想的忠实信徒,可是他在秦始皇面前却变得狡猾了

第六讲 政变在悄悄进行

可惜,历史和人们的愿望开了一个大玩笑。秦始皇当皇帝后,在朝廷上说一不二,无人抗拒,没想到他的最后一个愿望却落空了

第七讲 最丑陋的人生一幕

他想到扶苏称帝肯定重用蒙恬,因为他的法家治国思想和扶苏有明显不同,两人很可能会产生矛盾;而且扶苏和蒙恬又掌握军队,自己是个光杆司令

第八讲 帝国丞相的宿命

被关押了很长时间的李斯终于看到蔚蓝色的天空,看到安静的街道,看到无边的原野,也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气。他真正感到了自由的可贵,朴素生活的可贵

试读章节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向往着发财致富。“恭喜发财”成为人们节日见面说得最多的一句吉祥话。怎样才能发财致富呢?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大环境。这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市场经济作依托;政府要给人们提供各种致富机会和条件,让人们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丰厚的回报。

第二个条件是个人要努力。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纤啬筋力的意思是精打细算,勤苦劳动。这句话是说:精打细算,勤苦劳动,是发财致富的正路。但想要致富还必须出奇制胜。就大多数人而言,发财致富靠的就是辛勤劳动,精打细算。但是,自古迄今,也有人总想快富、大富,于是追求捷径,甚至搞歪门邪道。

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经过各国的变法与改革,传统的贵族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松动,下层人获得了较多的改变自己身份地位的机会。人们追求金钱、利益的机会增多,出现了空前的拜金求利之风。    用司马迁的话说,当时的情况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意思是,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是为利而来,都是为利而往。司马迁还说,那些拥有千辆兵车的天子,享有万户食邑的诸侯,占有百室之邑的大夫,尚担心贫困,何况普通老百姓呢!

在这股求金求利的风气影响下,人们各显神通,施展才干。比如,当时人们总结了一套如何致富的秘诀:要想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刺绣文指从事刺绣这种手工业劳动,倚市门指倚门卖笑。司马迁说,只要用心思,肯下功夫,搞农业和手工业、经营商业都可以致富。并举了不少例子来说明。但是也有的人通过其他手段致富。   

我们要说的吕不韦,就是以另类手段求富的典型。

用今天的眼光看,吕不韦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他敢想敢干,胆量极大;他上下钻营,活动能力极强;他曾经显赫一时,执掌秦国大权十多年,在秦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但由于走错一步,导致全盘皆输,失败得很惨。

吕不韦是在战国特殊社会环境下出现的政治冒险家,他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好几个千古之谜。这是人们对他有兴趣的重要原因。我觉得有四个谜团值得研究:

一是他究竟长得什么样?由于没有当时留下的画像(也许我没见到),流传的画像都是依据想象描绘的。有的画得很有个性,很有棱角;有的则把他画得很丑,是一个尖嘴猴腮,很奸诈的瘦老头。之所以有差距,是因为吕不韦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不同。在没有见到真人以前,人们的脑海里往往有一个思维定式,好人坏人的形象容易脸谱化。就画像来说,好人、英雄就往往画得英俊;反之,坏人、奸臣就画得丑陋,对吕不韦也是如此,由于吕不韦给人们的印象不怎么好,所以形象就难看了。其实,我觉得对吕不韦应重新定位。从总体上看,他功过参半,是一个对历史发展有贡献的人,是秦国历史上的功臣。所以我认为,在没有找到古代画像之前,画他不应该画得太难看。

吕不韦的第二个谜团,也是最大的谜团:他究竟是不是秦始皇的生父?如果是亲父子,他们的相貌中肯定有相似的地方。而关于秦始皇的长相,史书有一些记载,但是人们对这些记载的理解有分歧。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如果仔细读一读《史记·秦始皇本纪》,也可以得出自己的看法。这个问题也将在后面和大家讨论。

第三个谜团是吕不韦究竟是怎么死的?死后埋在哪里?吕不韦的墓现在有两处。第一处,根据《魏书·地形志》记载:“阳翟(今河南禹县)有吕不韦墓。”另一处,据说在洛阳市东面约二十公里的偃师市南蔡庄大冢头村东。究竟哪一个是真的呢?

第四个谜团是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时,曾组织门客编写了一部《吕氏春秋》,这究竟是一部什么书?吕不韦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什么?现在人们对这部书越来越有兴趣了。如果用这部书的理念治理国家,秦朝会是什么样子?它会速亡吗?当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我们对这部书进行分析,是会得到某些启迪的。

先从吕不韦的身世谈起。吕不韦(前292?-前235年)是战国末年活跃在阳翟的大商人。他出生在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阳翟在河南中部,濮阳在河南东北,两地相隔不算近。之所以有两地之说,可能是这样:濮阳是吕不韦的家乡,他除了在濮阳做买卖,也到其他地方经营,很可能经常在阳翟。故《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他是“阳翟大贾”。也有人认为他就是阳翟人。

战国时期,这一地区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商人很多。他的家庭是个商人之家,父亲因经商发财,“家富万金”,是远近闻名的大商人。在这个商人之家,吕不韦从小耳闻目染,深受其父经商思想的影响。加之他聪明好学,后来独立经商,成为经商能手。《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吕不韦“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手段,积累了千金的家产。他经营什么现在无从考证。可以推测,一定是比较紧俏的东西,如盐、粮食、丝绸、布匹等,他利用市场短缺,异地差价,长途贩运而发了财。战国时期,许多商人靠贩运发财。P3-6

序言

开人心智的高品位之作

《百家讲坛》与其演讲者配合,造就了央视一个收视率很高的品牌和一批文化名人,受益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爱好者。就历史学而言,使其研究成果为大众分享,令其自身产生了巨大活力。孙立群教授的吕不韦、李斯两讲,我想属于高品位之列,他将演讲稿整理成书——《解读大秦政坛双星——吕不韦与李斯》(以下简称“政坛双星”),邀约我写弁言,情谊所在,遂借此版面,讲两个意思,一是关于历史知识的传播途径问题,二是我理解的“政坛双星”成功所在。

(一)历史知识的传播途径及其可喜变化

今天《百家讲坛》历史课题的讲座,对史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是前所未有的新形式、新方法。为什么这样说,不妨回顾古往今来历史知识的传播史。

在古代,历史知识的传播对象是社会上层,而将民众放在非常次要的地位。我们知道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张居正撰《帝鉴图说》,都是特为帝王写作的;三国吴主孙权说他努力学习“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并教导臣下阅读史书和兵书;清朝皇帝以恭读前朝《实录》、《圣训》为日课,习史成为必修课。史馆修史、编纂《一统志》,将人物传记草稿晋呈,乾隆帝亲自审定,可见帝王重视史书的编写和教育。在科举制度下,士子钻研的就是经、史二科,科举考试也以此为内容,所以士子把相当大的精力放在史书的学习方面。事实表明古代历史知识的传播是在上层社会人士的书斋、学校进行的,这是主流传播方式。

古代对民间的非主流传播体系,主要出现在四种场合:大众娱乐场所,如宋代的“瓦子”,民间艺人说史,“说三分”、“说五代史”之类,并形成演义类的史书——《三国演义》,类演义的《平妖传》等;佛寺“俗讲”的说佛史、僧侣史、孝僧史;村落、家庭的讲史,诸如家族史、家族世系歌、各种历史传说、历史记忆;政府倡导举行的村社、乡约聚会,宣讲“二十四孝”之类。可见,古代民众所得到的历史知识,掺杂许多演义的成分,所以自古以来,民间常常把传说、演义当成真实的历史。

现代主流传播系统,手段多样化,因而受众骤增,动辄上亿,火爆情形为古代社会所无法比拟,也无法想像。传播体系,有大学历史学系,是专业性的,培养史学人才,此外高等学校尚有公共课的历史课。大众化的历史读物,如深入浅出的。“历史小丛书”,图文配合的“图说历史”。普及本历史读物层出不穷,如上个世纪90年代商务印书馆推出的“中国古代文化丛书”、“中国古代生活丛书”。讲座类型最引人注目,其中有历史内容的,我知道的有:学术讲座,如香港凤凰台的“世纪大讲堂”;通俗讲座,有央视的《百家讲坛》,北京卫视的《中华文明大讲堂》,陕西卫视的《开坛》,河北卫视的《文化大讲堂》等。

现代影视、图书传播系统:正说历史剧,秦、汉、唐、明、清等朝代的帝王戏充斥影视剧;戏说历史剧不胫而走;历史小说很多,如二月河的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长篇之作。历史小说与历史影视剧的创作关系密切,小说《雍正皇帝》成为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的创作蓝本。

历史知识的传播,从书斋、课堂、戏院、剧场,进入广播电台,特别是电视台,从以绢帛、竹板、纸张为载体,进到以影视片、光碟为载体;主流与非主流传播系统有合流的趋势,读者、观众大量增加,历史知识向普及方向快速发展。这种转化,亘古未有,意义非同小可。由此我想到:

(1)史学工作者应为史学知识大众文化化而努力。史学研究者需要走出同行的小圈子,要把研究成果让大众来分享作为努力目标。治史是为大众提供历史知识,令史学知识成为大众文化的应有内容,史学书籍应兼备知识性、故事性、通俗性、可读性,以适合大众要求。史学家应当走进通俗性讲堂,撰写通俗读物,以满足大众对历史知识的需求。  (2)给历史知识传播者以尊重和应有的地位。《百家讲坛》的演讲者,被某些人戏称作“说书人”,也有学者不屑于上这种讲台,认为层次不高,有失身份,或被人议论为不务正业。因为在古代瓦子里说书的,是学问不多的人,没有功名,社会地位低下,让人看不起。可是今日的演讲者,是专家学者,是大学教授,他们乐于做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是大好事,应当欢迎,应当尊重,应当感谢。任何蔑视,均是不达事体的。

(3)准确认识文艺作品、影视历史剧传播历史知识的作用,是值得思考的事情。古代说书人、话本、历史演义,现代历史小说、历史剧、历史题材的影视剧,都起到了传播历史知识的作用,并以其知识、艺术形式娱乐受众,虽然有编造历史、歪曲历史的一些问题,但从另一角度观察,史学家和社会应该感谢文艺家对某些历史知识的传播。

民众从各种方式接受历史知识,是中华民族喜好历史的传统与特色的表现。中国人之重视、喜好历史是有传统的,为中国特点,与任何国家不同。自孔子作《春秋》,司马迁著《史记》,以后历代形成的“二十四史”、“二十五史”,史书代代相承,不绝如缕。有史籍记录我们的历史,传承我中华文化,史学发达,中华民族值得为此而自豪。我国邻邦南亚诸国的中古历史,要到中国人的记载中寻求历史资料(如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难到我们能不为此而庆幸吗?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用为立国的资源,爱国的情怀,智慧的渊泉,生活的乐趣。国人需要历史知识,大众传媒与此相配合,相得益彰,企盼以后传媒与学者结合得更好,把多姿多彩的历史呈献给受众。

(二)时代、人物特征的把握以及历史对后人的启示

“政坛双星”说的是吕不韦和李斯,他们是历史名人,但远远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不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乾隆帝那样为大众所知。立群讲解这两个人,能否为受众迅速接受,实是难题。然而他一开讲,我就感到非常成功,及至讲毕,回味整理,印象深刻:看准故事,提炼故事,揭示故事警世内涵,予人有益启示;演说故事,层层剥笋,娓娓道来,动人心弦。

时代背景的把握。历史人物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不必管他,反正人的活动离不开社会环境。吕不韦、李斯生活在战国时代,此时代的特点就是社会动荡,社会制度、社会观念、社会生活处在大变革之中,用今天的话说是“社会转型”时期。立群开宗明义,指出吕、李所处的时代特征:“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经过各国的变法与改革,传统的贵族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松动,下层人获得较多的改变自己身份地位的机会。人们追求金钱、利益的机会增多,出现了空前的拜金求利之风。”立群向读者、受众说明,社会的变动,给予人们以活动的空间,允许人们创造力的发挥,才能够使得社会下层的吕不韦、李斯,登上政治舞台的尖端,创造有声有色、惊心动魄的历史。

领悟司马迁史识之精髓,抓住吕不韦、李斯人物的特质。吕不韦弃商从政,一跃而成政治家;李斯奉行“老鼠哲学”,由小吏而位极人臣。吕不韦原本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是他不以获取金钱之利为满足,他想从政,谋取极大利益。如何迈进政治门槛,他以商人独有的投机观念和不怕风险的心态,以锐利的眼光选中了子楚(异人、秦庄襄王)——秦国派到赵国做人质的王孙,表示要把他扶持到王位,致使子楚愿意以秦国半壁江山奉送给他。这是他走向敢坛的第一步;第二步是提高子楚王家地位,以便有可能异日称王;第三步教导子楚应对技术,取得父亲、嫡母的好感和爱护,也是天从人愿,孝文王在位不多日子死去,子楚继承王位;第四步,子楚实现诺言,用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邑十万户,三年后赢政继位,更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的政治投机的获利真正是超乎寻常的。小吏出身的李斯观察厕所之鼠与仓廒之鼠,处境、享受截然不同,关键在立足于何方,由比想到人生,要善于自处,遂决意谋求上进,以摆脱卑贱穷苦状况。入秦为丞相,辅佐秦始皇,卒成帝业,他的儿子尚秦公主,女儿嫁秦公子。李斯如愿以偿。司马迁为吕不韦作传,就从他与子楚关系入手,写李斯传,是从“老鼠哲学”的感悟开始。立群熟读《史记》和其他典籍,与司马迁一样找出吕不韦、李斯的历史特点,让人明了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善于解剖典型故事。立群将“老鼠哲学”贯穿于李斯行为的一生,不必细说了。他讲吕不韦筹划投机子楚之初,未下决心之前问计于其父,提出三种不同职业的获利问题,乃父简洁地回答“十倍”、“百倍”、“无数”六个字,讲出要害,令吕不韦决计投机到子楚身上。立群剖析六字诀,故事既典型,又生动,焉能不引人入胜。这就是深入浅出。把六字抓出来,就是找到故事的核心与主干,细节还要演绎、丰富。立群认为讲历史时,适当的演绎是必要的,以免枯燥,也便于让历史与大众对话。善哉,立群!历史与受众的知心人。

历史启示,警示后人。立群笔下的吕不韦、李斯,他们精明,善于捕捉时机,能够当机立断,都是成功者,皆达到初衷,然而也都是失败者,下场均很悲惨。立群将人物的性格、人品、命运联系在一起,看李斯的人生历程,可以用这样的公式来表达:

追求(动力)——奋斗——保位固宠——深入骨髓的自私自利对其悲惨的下场,人们指责秦二世的昏庸,赵高的凶暴,但是不同情他,在于他的行为不足为训。这正是立群所要告诉读者、受众的。我觉得这就是历史经验,人们会从中汲取人生的经验教训。

立群所给我们的,是他三十多年历史研究和教学的结晶,他所开设的“中国古代史”是南开大学示范精品课、天津市精品课。他的成功,哪里是偶然的呢?我还有一种感觉,在《百家讲坛》上,立群的讲座不仅有故事性强的特点,逻辑分析与认识高度令人击掌,应当说学术性也很强。

出书时间的匆促,使立群来不及对个别论点的斟酌和文字的润色,只好留待再版之时了。我知道立群有这个心愿。

我就说到这,还是请读者去品赏作品吧。

冯尔康

2007年3月29日

匆草于南开大学顾真斋

后记

经过努力,这本小书终于要出版了。

回想起来,我到央视《百家讲坛》做节目,整整一年了。这一年,我从不知道怎样讲,到初步入门,并小有收获,这本书就算是一个成果吧。 

记得刚到《百家讲坛》试讲时,我虽然精心准备,但编导不满意,说:“您这是做学术报告!”后来经过认真思考和仔细揣摩,发现在这里讲可不能端着架子,故弄高深。这是一档接近大众,以通俗的语言,讲述历史的节目。我是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的,深知讲授历史不仅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鉴古知今,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广大受众而言,虽然不能像对大学生那样严格要求,但是,所讲内容应有一定的思想性,给人以启迪。经过一年的实践,我所理解的《百家讲坛》的定位是:第一,这不是娱乐节目,应有一定的学术品位。第二,所讲的内容应有一定的思想性,对受众有一定的教益。第三,语言通俗、准确,没有生动的语言,再好的题目也不会取得成功。我本着这个原则去做,收到了良好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我得到了《百家讲坛》节目组的帮助和指导,如制片人万卫先生、总策划解如光先生、总导演高虹先生、编导组长孟庆吉先生等。易中天教授在看了《吕不韦》两集后,就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了鼓励我的文章,使我增强了信心。在此,对诸位先生致以诚挚的谢意。

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多方面的大力支持。中华书局的领导、编辑在时间紧张、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终于如期出版。在这里要特别感谢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先生、编辑王守青女士。

这里还要提一下我所在的南开大学,自从我到《百家讲坛》做节目后,学校的相关单位如宣传部、校有线电视台就予以关注,并充分报道。历史学院的领导和同事也对我大力支持。所在教研室的王晓欣、阎爱民、常建华等古代史专家,热情提供资料,帮助解决问题。我的老师冯尔康教授通读了全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还欣然作序,使我倍受鼓舞。李开元先生提供“开封大相国寺”一图。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年来,虽然每月奔波于津京之间,但教学工作量并没有受到影响。看到劳动成果,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由于时间仓促,这本书尚有不足之处,希望读者朋友不吝赐教。

我将继续努力,将自己的知识贡献给社会。

孙立群

2007年3月26日于南开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解读大秦政坛双星(吕不韦与李斯)/百家讲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立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56228
开本 16开
页数 1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9.25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3: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