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别具一格的图书中,作者以颇显大气、豪迈又是抒情浪漫的文字,结合历史文化名人的经典诗词作品,解读了温庭筠、晏殊、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周邦彦、李清照,姜夔九位中国文人的曲折命运和他们在历史的风雨、困境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这种既是文化散文又似历史小说的文体,闪烁着作者从人文审美角度出发的较为高远的人生感悟和较为敏锐的文化感知,做到了史中有文、文中有史,历史的魅力与文化的厚重,在作者的笔下,化成了一道道韵味悠长的人文风景。
| 图书 | 山长水阔知何处 |
| 内容 | 编辑推荐 在这本别具一格的图书中,作者以颇显大气、豪迈又是抒情浪漫的文字,结合历史文化名人的经典诗词作品,解读了温庭筠、晏殊、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周邦彦、李清照,姜夔九位中国文人的曲折命运和他们在历史的风雨、困境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这种既是文化散文又似历史小说的文体,闪烁着作者从人文审美角度出发的较为高远的人生感悟和较为敏锐的文化感知,做到了史中有文、文中有史,历史的魅力与文化的厚重,在作者的笔下,化成了一道道韵味悠长的人文风景。 内容推荐 在这本别具一格的图书中,作者以颇显大气、豪迈又是抒情浪漫的文字,结合历史文化名人的经典诗词作品,解读了温庭筠、晏殊、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周邦彦、李清照,姜夔九位中国文人的曲折命运和他们在历史的风雨、困境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目录 引子 水风空落眼前花 山长水阔知何处 乱红飞过秋千去 故国晚秋 人生如梦 江湖夜雨十年灯 桃花几度吹红雨 云中谁寄锦书来 回首烟波十四桥 后记 试读章节 水风空落眼前花 当温庭筠决定参加长安的科举考试时,他已快四十岁了。在这之前,他在家乡一直过着读书漫游的悠闲生活。我们常说魏晋人物晚唐诗,这是可以让历代中国文人谈得眉飞色舞的少数几个话题之一,也许这个话题本身就遥指着那久远而特殊的历史背景,才有了无限的韵味,因而值得一代代后人慢慢地去品咂回味。这种味道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品尽的时候,它恒久而绵远,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这正是乱世的魅力所在。世道之乱,往往是文人之幸。魏晋人物我们不去提他,这里我还是说一说晚唐文人。我们知道晚唐有两位最杰出的诗人,一位是李商隐,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我已写过他,一位则是这位开篇即谈的温庭筠。 唐代到了末期,朝政腐败,朋党之争激烈,李商隐这样的人觉得空怀壮志,报国无门,所以一生郁郁,将苦闷深埋在心里,用泣血的诗歌吐露他绝望的哀伤。与他齐名的温庭筠则不然,他并不认同李商隐那种内燃的方式,他的性格外向,不羁而狂放。正是这种性格,让他的人生经历与大多数同时代的文人不同。他必须为狷介不羁付出一生的代价,就仕途和人生来说,温庭筠是不幸的,可他又是幸运的,因为文学史留下了他不朽而绚烂的才情。 一 温庭筠的家乡在山西并州,也就是现在的太原祁县,他是初唐中书侍郎温彦博的后裔。温彦博是初唐的功臣,官位也不低,可是到了温庭筠这一辈,家道中落,社会地位也已不高,生活更是异常的拮据。不过温庭筠年少时即显出特别的天资,聪明颖悟,尤其擅长诗赋,而且精通音乐,抚琴弄笛无所不精。他的非凡才华随着来到京城而传开了,人们听说古代有人七步成一诗,据说这位温庭筠还要厉害,根本不要走七步,只要八叉手的那一段工夫,诗词就从秀口吐出,前无古人,时无二者。可就是这个名动公卿的温庭筠,在开成四年的这次考试中却未能得中,他只在京兆府以榜副得贡,连省试也未能参加得了。而其中又有着特别的原因,当时宫中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文宗所处的晚唐,面临着藩镇割据、党派倾轧,宦官专权三大弊端,有心图治而无力回天,这几大弊端中,尤以宦官仇士良专权为最甚。大和九年宰相李训、王涯和凤翔节度使郑注等实在看不下去仇士良的飞扬跋扈,密谋内外结合,要诛灭宦官集团。他们以宫中一院墙内石榴树会夜降甘露为名,邀请仇士良等人一起去看,乘机诛杀。可仇士良是怎样的人物,这点计谋一下子就被看破了,结果谋杀没成文宗反被他劫持回宫,然后宦官仇士良就对宰相李训王涯等人疯狂倒算反扑,史称“甘露之变”,宰相王涯最后也被宦官所杀,温庭筠对宦官集团的所作所为非常愤慨,为此他还写了好几首诗哀悼被诛的朝廷忠臣。这几首诗传播甚广,最后传到了宦官集团的耳朵里,温庭筠也就颇为他们记恨。到了文宗开成二年的六月,因为杨贵妃的谗害,当时庄恪太子左右的数十人不是被杀就是被逐,温庭筠不知什么原因也受到了这场政治斗争的牵连,也许温庭筠曾与庄恪太子有过交往。开成二年九月,年轻力壮的太子也突然暴卒,估计也是杨贤妃子他们所陷害。此后,温庭筠作了一首传扬甚广的《庄恪太子挽诗》,诗中对朝廷阴暗的政治斗争进行了嘲讽讥刺,此事又激起了不小的波澜。温庭筠得罪了这么多人,而且都是得势的贵胄高官,现在没有被直接祸及已是万幸,哪还指望有中举的可能。考试落第之后,扫兴的温庭筠到哪里去呢,他想来想去,选择了一个叫雩县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陕西户县所在。这个地方风景怡人,春兰秋菊,青山莽莽,温庭筠闲居在此甚是悠闲。 在这个地方,温庭筠一住就是两年,这两年里他没有再去参加朝廷的考试,整日浸淫在诗词酬唱之中。 P1-3 后记 这本书陆续写了半年,我几乎把它当成文学史来写了,然而它里面终究还有小说或散文的笔调,与那种文学史的严肃风格还是相去甚远的。我相信每一个写作者在创作时,都有体裁创新的意识,我写的时候就努力地往小说与散文相结合的路子上走,写成了一看,还真有些奇篇怪什。这样创作的结果是,小说家往往认为你不会写小说,而学者又往往以为你写得太小说,也罢,“文无定体”之说好在古已有之,这里我做了个尝试。 相对于其他工作来说,写作还是件幸福的事。尽管我也曾同一些朋友说起过自己创作时的状态,数月蓬头垢面,不知晨昏,可毕竟自己是在独立地经营和编织艺术自留地。像雕塑家或者画家一样,写作者也同样会在艺术面前费尽心思,忘乎所以——佛教里面便讲究一个“忘”字,文学创作在我看来,也恰恰是在俗世之上给作者提供一个“忘”的机会,创作者投入得越彻底,相信得到的也会越多些。 关于这本书,需要感谢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郏宗培老师的关心和支持。 最后也把这本书献给支持着我的读者朋友们,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山长水阔知何处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宋浩浩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131365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290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62 |
| 出版时间 | 2007-03-01 |
| 首版时间 | 2007-03-01 |
| 印刷时间 | 2007-03-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86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47.5 |
| 丛书名 | |
| 印张 | 9.3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上海 |
| 长 | 215 |
| 宽 | 149 |
| 高 | 14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