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千年的桨声/鸡鸣读书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作者在不同时期所写的随笔散文,书中许多文章写的是令他难忘的儿时生活和故乡亲人的音容笑鹏。刻骨的罹和浓郁的乡情,使文章散发奇光异彩,读来十分感人。作者还回忆了曾给过他无私帮助的朋友与同事,文字朴实,情感真挚。

内容推荐

夜宿江南古镇同里,只听得自己的梦,在静谧的秋里,振了一夜的翅。朦胧中,远处似有桨声在响,悠扬如天籁。干脆早起,舍不得睡了。

依角望去,曙色如黛的古镇,像一面睡莲,静静地铺陈在烟波浩渺的湖面,千年一梦,香鼾如酿。古老的晓月千年的秋风,把尘世的一切都归零,归于同里一宿的静,一如隐居深山从不见凡间纤尘游丝的寺刹。但这种静不是失落了生机的寂寥,而是一种淡泊从容、处世无惊的定。

只有渐近的桨声,是这幅水墨佳作的画外音,千年不变……

目录

一个民族的征帆——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

公元1607年的背影——徐霞客科考出发四百年祭

晋商天下

玛雅悲歌

千年的桨声——同里印象

“母语冷”与“国学热”

读书的境界

这个冬天真暖——关于《朋友》的片断

城市地铁

我是一条溪流

角笼坝之恋

永远的丰碑——为大型党史人物专栏《永远的丰碑》而作

劳动者之歌

中国脚印

故乡的花开

过年

万古堂纪事

红楼无梦

起落沧桑曾国藩

试读章节

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像航标灯一样闪耀在茫茫夜海整整600年。这个有如启明星般的名字,曾点燃十五世纪的文明曙光,辉映和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航路。这位航海先行者以智慧为舵、意志作桨,扬起和平的风帆,饮风餐浪二十八载,犁波耕澜数十万里,筚路蓝缕,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1405年7月11日,郑和这位10岁入宫为太监,跟随主子金戈铁马南征北战,为明成祖朱棣登基立下赫赫战功的宦官,雄姿英发,目光远眺。他的麾下是200多艘战船载着27000多名壮士。在高樯重桅、旌旗猎猎的隆盛威仪中,郑和开始了七下西洋史诗般的航程。到1433年,他的船队远涉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出发87年之后,意大利人哥伦布于1492年横渡大西洋,到达被他误认为是亚洲岛屿的美洲新大陆;92年之后,葡萄牙人达·伽马于1497年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沿着郑和当年开辟的航线抵达印度西海岸;116年之后,葡萄牙人麦哲伦穿越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后来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麦哲伦海峡”。郑和以率先近一个世纪的脚步,领跑了世界航海探险运动。

拂却600年烟云,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一页班驳的历史,重新端视郑和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航海家,重新仰视中华民族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那一叶斑斓的风帆。

智慧之光

思想有多远,步伐才能走多远;目光有多宽广,胸怀才能有多博大。郑和每次远航,都是万人出征、百舸齐发,帆阵如云、旌旗蔽天,其规模之庞大、组织之严密、装备之精良、气势之旺盛,让亚洲任何一个国家乃至所有欧洲国家的海军联合起来都“无与匹敌”。而后来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的船队只有几条船,最多不过20条船。

场面之壮观固然令人称叹,但郑和之帆所绽放的智慧之光更令人称奇。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涉及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磁力学、工程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生物学、医学等多门学科,代表了科技领域的最高成就。郑和宝船从结构到机巧无一不闪烁着智慧的灵光,令欧洲造船业难望其项背。当年这支庞大的木船编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大海上,“云帆高张、昼夜星驰”,不能不说是航海史上的奇迹,他们运用中国人自己发明的指南针,通过星辰定位,精确引航;他们采用昼行认旗、夜行认灯等方式,实现船舶间的联络、调度;他们绘制出标有530多个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名称的《郑和航海图》,准确、形象、丰富、完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成为包括亨利王子、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等航海家竞相秘密寻找的资料……智慧之光,照亮了沉沉夜幄。

海路遥迢,水天茫茫,荒岛暗礁、冰川海沟、漩流风暴无数,可谓危机四伏、险象环生。云谲波诡中不会没有桅断桨裂之苦,风蚀浪损中不会没有折戟沉沙之灾,但郑和带棺出海,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表现出非凡的胸怀与气魄、超人的胆识与勇气、卓越的才能和智慧,以他的勤劳、勇敢和聪明,完成了一个人对国家的贡献、一个民族对人类历史的贡献。征帆如碑,浓缩了中华民族的精华,伫立在五千年如铁的长风中,雄峙瀚海600年。

文明之舟

走出国门需要自信,更需要实力。

15世纪以前,中国、印度等东方文明古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走在世界前列。1405年,法国尚处在英法百年战争的中期,兵燹频仍,生灵涂炭;英国正废除农奴制和劳役制,发展自耕农占多数的经济社会,并逐步形成英国民族国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处在奴隶制社会和部落纷争之中,生产力水平低下;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诸岛仍然处在原始公社制社会阶段。而此刻的明朝正处在“永乐盛世”,国家一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大。

朱棣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大手笔皇帝之一。他继承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诸多英明政策,战而不乱,开而不禁,保持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这位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修复秦长城、扩建大运河、建造紫禁城、编纂《永乐大典》、爱好天文的皇帝,登高望远,看到了蔚蓝色波光的诱惑,遂出台一系列发展造船工业、海上运输和对外贸易的政策。由此,中华文明的脚步迅速从陆路向海上拓展。

郑和把大明王朝的铁锚抛扎在诸洋沿岸的港湾,也把中华古代文明种在了风情万种的异域。他忠实地执行“以德睦邻”、“厚往薄来”的“宣德化而柔远人”的外交政策,致力弘扬中华礼教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手工艺、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肩负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与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

郑和以舟楫之便,促进了部落间的融洽。长期生活在一定圈落的人们看到了异邦文明的多样性,滋生了对文明进步的向往。一些宣扬文化、宗教的使者,一些弃水登陆的水手,一些传播水稻种植技术、渔猎技术、织造技术的工匠,一些不经海上颠簸的老弱病残和在风暴中弃船求生者,被留在异域孤岛,渐渐融入当地的生活,客观上起到了提升土著文明的作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十年几百年地,他们眼巴巴地眺望东方,等候祖国的宝船来接他们回家。濡湿的目光一次次地被连天洪涛挡住,凝成行行苦泪,最终风干成荒冢青碑上斑驳难辨的汉字。只是在若干年后,有人依稀听说自己的祖先是从东方来的一条大船上下来的,有青瓷花瓶瓦罐碎片为证。两位秘鲁专家甚至发现美洲土著人的DNA与中国广东人相似。这一医学发现的背后,该有多少动人而又酸楚的故事!

和平之旅

郑和前后,世界各国林林总总的征帆风樯中,惟一堪称“和平之帆”的,是郑和的船队。

大明王朝表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范和博爱仁慈的胸怀,以和为贵,广施博予,照顾各方利益,协调多边关系,既树立中国权威,又不伤及各国利益,远近岛屿一样亲近,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各种宗教和平共处,多个民族相互依存。他们以和合文化安抚各邦,以儒家礼仪教化四邻,以强大的海上武力震慑兴风作浪者,文宣武备,恩威并重,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维持国际秩序、维护诸国稳定、保障海上安全,促进了世界和平与稳定。

郑和宝船上满载的是精美的金银、丝绸、瓷器、漆器、铁器、金幡、香炉、香油、中药、茶叶、食物、家畜、植物等礼物,以及操有各种手艺的能工巧匠、精通各种语言的翻译和佛教、伊斯兰教人士,沿途各国人民惊奇而热烈地迎接着这些来自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穿着长袍彬彬有礼的使臣。郑和船队走到哪里,就把哪里变成海洋的节日和节日的海洋。

沿着郑和开辟的友谊之路,诸国君主使臣纷至沓来,献贡礼拜,形成“万邦来朝”的盛景。朱棣在位22年,亚非国家使节来华318次,平均每年15次。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四个国家先后有七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还有3位国王访华期间病逝,留下遗嘱要托葬中国,明朝都按照君王的待遇一一厚葬。

传播浩荡皇恩,普洒文明雨露,也使郑和赢得了声望和爱戴。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人民到处为这位中国的“和平之神”、形象大使建庙竖碑,冠以“三宝”之名的庙宇、山城、街道、港口、宫殿、水井、石碑、禅寺,遍布各岛。人们不会为强盗树碑立传,只有和平的使者,才能享此殊荣!

航路漫漫,游历无数,但郑和船队没有建立任何自己的城堡、据点和殖民地,没有贩卖黑奴,没有强迫推广自己的语言。他的船队数次穿过马六甲海峡,却从未对马来西亚有过一寸土地的要求。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几百年来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日本人无数次地把战刀插在这个沟通东西方的咽喉上。一些航海家、探险者同时也是双手沾满鲜血的侵略者、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为争霸海上,把地球“咬”成两半:西班牙独占美洲,葡萄牙抢占亚洲与非洲。哥伦布这位深受《马可·波罗游记》影响的热那亚水手,毫不隐讳地宣称自己要去“遍地黄金,香料盈野”的中国和印度,就像当年十字军东征的士兵坚信“东方遍地流着奶和蜜”的蛊惑一样;葡萄牙海上远征队公开声称其在非洲西海岸的主要目标,是贩卖奴隶、寻找黄金和象牙。利益使航海家变成殖民强盗,在欧洲伸向亚洲的魔爪中数葡萄牙最凶狠,这个小国也因香料贸易一跃成为富庶强国,中国澳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落入葡萄牙殖民者之手。航海家达·伽马率领坚船利炮前往印度,一路烧杀抢劫,把砍下的土著居民的手足、割下的嘴唇耳鼻、敲掉的牙齿,竟以船装舟载,恶行令人发指!他们曾在印度洋遇到一艘从麦加返回的没有武装的船,一次烧死船上的摩尔人700多!还用大炮摧毁了印度城市科泽科德。西班牙人坚称自己为攫取食物、香料和黄金而航海。勇敢的麦哲伦没有想到他会葬身于比他更勇猛的菲律宾群岛部落居民愤怒的刀下。他的船队出发时265人,3年后回到西班牙时仅生还18人。

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早期的航海史是扩张、侵略、殖民的历史,也是各国人民反抗斗争的历史,他们在海上掀起的血雨腥风,使一部本应亮丽迷人的航海史,变得血迹斑斑、不忍卒读。

今天非洲一些国家的博物馆里,欧洲人登陆时使用的火炮和中国人馈赠的陶瓷瓦罐排列在一起。这种鲜明对比是对郑和的和平之旅与欧洲航海家的扩张之旅、殖民之旅最好的评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千年的桨声/鸡鸣读书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汉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016420
开本 16开
页数 2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3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92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0
16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7: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