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紧扣马克思从《博士论文》到《共产党宣言》期间的思想发展,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如何与生产关系理论相衔接、并最终实现唯物史观之公开面世的内在逻辑进程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梳理。并根据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前后变化,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狭义”和“广义”的区分,在这一区分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之创建过程和本质做了深入的阐述。
| 图书 |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紧扣马克思从《博士论文》到《共产党宣言》期间的思想发展,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如何与生产关系理论相衔接、并最终实现唯物史观之公开面世的内在逻辑进程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梳理。并根据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前后变化,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狭义”和“广义”的区分,在这一区分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之创建过程和本质做了深入的阐述。 内容推荐 在马克思构建唯物史观科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市民社会理论是一条具有基础作用和枢轴性质的重要线索。本书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产生、演变过程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也就是从马克思撰写《博士论文》到发表《共产党宣言》这段时期对市民社会理论的丰富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书认为,从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顺序来看,马克思实际上是在两种涵义上把握和使用“市民社会”概念的: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用“市民社会”来指称“资产阶级社会”。经由《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过渡,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马克思把市民社会理解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进一步把“生产关系”概念精确化,系统论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事实上使“生产关系”、“交往形式”、“市民社会”成为彼此相通的概念。 目录 内容提要 导言 一、国内外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本书在何种意义上使用“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这一概念 第一章 马克思青少年时代的思想成长轨迹 第一节 特利尔的青少年时代 第二节 大学生涯 一、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 二、转向黑格尔:“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理想” 三、写作博士论文的前期准备 第二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铺垫和萌芽时期 第一节 黑格尔哲学中的“思有同一原则”和“活动原则” 第二节 对“自我意识”的强调和对“思有同一”性的要求:《博士论文》中的思想矛盾 第三节 思想的客观性体现为“人民精神”:与“自由人”的决裂 一、对出版自由的捍卫 二、与“自由人”的公开决裂 第四节 “物质利益”的困惑:对黑格尔理性原则的质疑 一、对“物质利益”的关注 二、“私人利益”与“法”的对立 第三章 市民社会理论的哲学奠基及初步发展——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第一节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核心观点和理论成就 一、市民社会与国家相分离 二、国家高于市民社会 第二节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哲学 一、对宗教的批判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二、《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和人苓学哲学的建立 第三节 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标志性成果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哲学原则之确立 二、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初步发展 第四章 市民社会理论在新的哲学立足点上之拓展 第一节 “现实的人”:对市民社会的哲学批判之立足点和基本原则 第二节 对市民社会中人的异化和“人类解放”问题的初步探索 一、《论犹太人问题》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第五章 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方向性成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上) 第一节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第二节 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第三节 与国民经济学的分野和“异化劳动”理论的创立 一、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国民经济学的二律背反和“敌视人”的本质 二、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 第六章 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方向性成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 第一节 异化劳动学说的拓展:以私有财产为核心揭示市民社会的本质矛盾 一、私有财产的异化本质 二、市民社会的异化本质 第二节 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对共产主义的初步探索 一、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二、共产主义与“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改良的社会主义”相对立 三、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第三节 由市民社会的秘密揭示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清算 一、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初步改造 二、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概括与清算 第七章 立足于市民社会的历史基础揭示人的本质——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及全面超越 第一节 对“现实的人”的理解的最初分歧 一、对人的“社会特质”的强调 二、感性对象性的反思形式不是“直观”,而是“活动” 第二节 以活动原则指证“现实的人”的非现实性 一、“对象性的活动”原则在异化劳动学说中的初步阐发 二、“对象性的活动”原则在黑格尔哲学批判中的确立 第三节 用“实践”概念取代“对象性的活动”:全面超越费尔巴哈 一、以实践原则对费尔巴哈实施全面批判 二、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 三、对费尔巴哈“类”概念的批判和消除 第八章 市民社会理论在哲学原则高度的升华——作为“历史科学”的唯物史观之创建 第一节 市民社会理论向生产关系理论的升华:《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四、阶级、国家与革命的关系 第二节 市民社会理论与生产关系理论的正式衔接:《哲学的贫困》 一、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思想 二、对蒲鲁东的批判及其成果:“生产关系”科学概念的确立 第三节 生产关系理论与革命实践的统一:《共产党宣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蒋红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10064499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13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07 |
| 出版时间 | 2007-09-01 |
| 首版时间 | 2007-09-01 |
| 印刷时间 | 2007-09-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294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A811.64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4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30 |
| 宽 | 170 |
| 高 | 10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30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