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国经典文化故事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它是形式独特的对传统文化的浓缩,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本书列举21个中国传统节日,为你讲述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历史故事和来历,其内容通俗易懂、活泼有趣,供广大青少年及成年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发展中产生了很多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表现,但是,你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么?在各个传统节日中有什么习俗么?……本书采用述说的方式,为你讲述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历史故事和来历。

目录

一、春节

二、元宵节

三、二月二

四、三月三

五、清明节

六、端午节

七、七夕节

八、中元节

九、中秋节

十、重阳节

十一、冬至

十二、腊八

十三、藏历年

十四、那达慕大会

十五、古尔邦节

十六、开斋节

十七、圣纪节

十八、尝新节

十九、泼水节

二十、火把节

二十一、丰年祭

试读章节

一、春节

春节,俗称“新年”,是中华民族历来最隆重的节日。

我们往上追溯,至少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年”这个字了。那是刻成一个人弯着背肩负沉甸甸穗禾形状的象形字。可见旱在殷商时代,就把“年”和作物收成联系在了一起。《穀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说文解字》释“年”字,也说:“谷熟也。”如今人们常说“年成”、“年景”,也是这个意思。农业社会里,庄稼一年熟一次,庄稼熟了,年也到了,很好记。

究竟把哪一天定为“年”,这就要涉及历法。历史上有过不同的历法,定出来的日子也不一样。汉武帝时,创制“太初历”,确立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史记》、《汉书》称正月初一为“四始”,也就是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三朝”,也就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从此以后,把夏历正月初一叫做“元旦”,沿用了两千多年。这就是说,历史上一般把过年的日子叫“元旦”。以前也有“春节”,一般是指“立春”这一天,和今天所说的春节不是一回事。

辛亥革命以后,废除夏历,中国开始用公历,就把公历1月1日叫做元旦,称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从此以后,中国人便有了每年要过两个年的风俗。不过在民众中间,还是约定俗成,只把过春节当倣真正意义上的过年,并且总是把年过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

春节的风俗,古代有祭祀、朝会、宴饮、占卜、迎神、贺年、玩赏等等内容,随着岁月流逝,这些内容也在发生变迁;各民族、各地域的做法又不尽相同,我们无法一一细说。这里只能大致上作些介绍。

旧时过年,一般都在上一年的十二月二十三日就拉开序幕了。一般要扫尘,也就是打扫卫生,还要置办年货、裁制新衣、祭灶、祀祖等,十分忙碌。

从前,家家户产都在灶间供奉“灶君司命”,俗称“灶王爷”。传说他是被玉皇大帝派到每产人家来保铲和监察这一家人的神灵。旧时的灶头上有个灶王龛,贴一张神像。神像上画一个灶王爷,也有的画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女的就是灶王奶奶。灶王神像两旁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正好说明了这个神灵的职责。据说灶王爷平时留在家中,到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或是二十四日,就要上天去汇报这产人家这一年的品行。这件事关系到家家产产的命运,所以不能马虎,要像模像样地送一送。送灶神上天的仪式,俗称“送灶”。

送灶在黄昏时举行,要用香烛、供品祀奉,供品中必定有饴糖,据说这是为了让他甜甜嘴,有的说是要让饴糖粘住他的牙,让他无法说坏话。也有的地方让灶君吃酒糟,也是为了使他醉醺醺的,就不再说坏话了。看起来,这是人们在耍弄小聪明,为的是保护自己。最后将神像揭下焚烧,意味着灶君“升天”。有的地方,这时候还有一些人会挨家上门唱歌跳舞,同时向主人乞讨,称为“送灶神”。

到了除夕夜,还要“接灶”。意思是要把灶神再从天上接回来,也有一个祭祀仪式,把新的一张灶君神像贴到灶王龛里。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这副尽人皆知的春联正好勾勒出春节风俗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个事象:放爆竹、贴春联。

爆竹的初意是辟疫驱厉。南朝梁的时候就有这种风俗了。古人以为山里有一种精怪,名叫山魈,常来捣乱。人们把竹子捆成一捆,放在火里烧,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山魈害怕了,就逃走了。后来,这种爆竹逐渐演变,成为鞭炮,后来又有了烟火。当然,放爆竹,它的原始意义旱已淡化,如今只是图个喜庆热闹而已。

春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在桃木片上写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春节时挂在门口,以为就可以使恶鬼望而生畏,不敢进门骚扰了。这是在那个时代里人们的一种想法。五代以后,开始在桃板上书写联语。到了明代,又把桃木板改成纸,就和今天的春联很相似了。许多地方的风俗,不仅大门上要贴春联,屋里屋外凡是可以张贴的地方,新年里也都要张贴一些字画。年画的起源,也与桃符有关。先是把门神绘在桃符上,久而久之,绘画的题材趋向世俗化。还有的要倒贴一个“福”字,或是剪各种窗花来粘贴,或是悬挂中国结,说到底,都是为了趋吉避凶。民国初年,有人把年画和月历结合起来,以后就逐渐演变成为挂历,风靡全国。

大年三十又称除夕,一般要在家中祭祖。全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年夜饭总是特别丰盛,让全家人都吃个痛快。古时,人们要喝屠苏酒,据说这是名医华佗发明,后来又由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北方人过年还喜欢吃饺子,饺子像元宝,象征着新年大发财。有人说,这是另一个名医张仲景发明的,他看到寒冬把穷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配制一种“祛寒娇耳汤”,送给穷人治冻伤。这种很像耳朵的药膳,后来就演变成了饺子。当然,很多风俗的形成往往有个漫长的过程,和我们在这儿说的一些传说掌故并没有真正的关系。不过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这么口耳相传着,这里寄托着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情,还是很值得我们去体味的。

除夕要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一家人在一起边吃边聊天,一直要到深夜,迎接新年的到来。在许多地方,除夕夜灶膛里的火是不可以熄灭的,人们会在灶膛里,或是瓦盆里煨上一段粗壮的树根,或是炭结,让它一直燃到年初一,象征着薪尽火传,绵绵不绝。这里似乎有着对远古时代“火崇拜”的依稀回忆,很是耐人寻味。

守岁又称“熬年”,这里也有个故事。说是从前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称“年”。每当除夕夜就会出来伤害人畜。人们为了躲避它,除夕夜早早关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所以称为“熬年’。到了年初一,大家出来一看,都还活着,于是相互祝贺,表示庆幸,如此而已。据说有一个除夕夜,“年”窜进江南一个村庄,吃掉很多人。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服的新婚夫妻安然无恙。还有一家小孩在院子里点燃一堆竹子玩耍,也没事。人们这才明白过来,原来年兽十白红,十白光,十白响声。于是相沿成习,过年的时候要贴红纸,穿红衣,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据说就是这个缘故。

除夕夜,习俗又以为是老鼠娶亲的好日子。鼠是十二生肖之一,它的繁殖能力极强。古人渴望多子多孙,给老鼠办婚礼,也就有祈求多子多福的喻义在里面。也有人说,这里还有禳鼠的意思,把老鼠这个祸祟客客气气地“嫁”出去,也是一种驱逐的手段。旧时年画,就有“老鼠娶亲”,画面上一支喜气洋洋的迎亲队伍,清一色的老鼠,个个十分可爱,而在这支队伍的最前面,却偏偏蹲着一只笑容可掬的猫儿。这幅年画的创作意图,很值得咀嚼一番。

除夕夜,还有到寺庙里去“宿山守夜”,准备等到子时一过,就到佛前去点燃新年里的第一炷香的这样一种习俗。

年初一,是新的一年的开始,除了放爆竹之外,就是拜年。一是家里人相互拜年。大家穿上新衣服,按照辈分大小拜年。先拜天地神衹,再拜祖宗,然后是晚辈向长辈行礼,说祝福话,长辈则要给孩子们压岁钱。有的地方有在新年里祭扫祖坟的习惯。有的地方又有在新年里悬挂祖宗肖像,让后代子孙瞻仰祖宗遗容的风俗。二是亲戚朋友之间的相互拜年,请吃年酒,通常会持续到元宵节,才大致告一段落。俗语说,“亲戚是条龙,不来就要穷。”许多人都是把新年里走亲戚当成一件大事来做的。在一些少数民族之间,也盛行拜年。藏族拜年要敬献哈达,回族拜年则互送香油。这里充溢着浓浓的亲情、乡情,令人难以忘怀。

旧时在汉族士大夫之间,还流行相互投贺名帖的风俗。这是因为亲朋好友太多,登门拜访实在是走不过来,于是想出了这么个简便的办法,派人到处去送名片,称为“飞片”、“飞帖”。有的大产人家干脆准备一本“门簿”,让门房登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在杭州,当年的人们为了表示自家的身份和讨个吉利,就总要在门簿的第一页上虛拟四位“亲自上门拜年”的“贵客”:一日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日富有余老节,住元宝街;一日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日福照邻老爷,住五福楼。爱虛荣和祈福趋利的心态可见一斑。这种投贺名帖的习俗绵延至今,也就是十分流行的贺年片。

从前,农村还有在新年里看风云、观日色、测晴雨、看参星、听雷鸣、看征兆等一系列占卜年岁丰歉的俗信。滚龙舞狮、扭秧歌、看花灯等娱乐活动更是随处可见。新年是新的一年的开始,除旧迎新,人人都想求个吉利,于是便又有了许多言行上的讲究。说话,要说好话,要图个吉利。比如把橘子、荔枝放在小孩的枕边,为的是求它的谐音“吉利”。如果小孩不小心摔破了碗,要说成是“岁岁平安”。“碎”和“岁”谐音,这一说,就意味着逢凶化吉。新年里一般不扫地,据说扫地是会把运气、财气扫走的。如果一定要扫,也得从外头扫到里边。新年里不打骂孩子,也告诫孩子们不要吵架,相互间说话要留神。亲友们见了面,一开口就是“恭喜发财”,这样一种心态,也是可以理解的。

年初三,俗称“小年朝”。旧时有在除夕夜“封井”的习俗,那么到了年初三就要“开井”。人们在井台边祭祀井神,把除夕夜所封的红纸条揭去,表示从这天开始,又可以汲用井水了。

年初五,烧纸敬神,称为“烧五纸”。古代有“五祀”。后来又有了五路财神。每到年初五,都要祭祀五路财神,商家则尤其重视。

年初七是“人日”。据汉代东方朔《占书》载,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习俗以为,如果这一天晴,就预兆所主之物兴旺发达;如果阴,则预兆有灾祸。我们说,自然界某些前兆现象往往蕴涵一些道理,但将它无限扩大,来预测人事,则不足取。不过由此而留下来的一些习俗,就又是一回事了。比如在一些地方,年初七贴个纸人在帐子上,或是屏风上,还要吃七种菜做成的羹,说是为了表示对“人”的尊重。这样一层意思,倒也是蛮好的。P1-19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国经典文化故事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门顺德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667542
开本 32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中英对照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图书小类
重量 0.2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319.4:K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03
14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6: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