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管理思想百年脉络--影响世界管理进程的百名大师(新版)
内容
编辑推荐

《管理思想百年脉络》一书,从时间和学派两个维度构建了管理思想百年脉络图,展现了一个世纪以来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

本书采用人物介绍的方式,精选了影响世界管理进程的123位大师,其中凡是合作提出理论观点的管理思想大师,我们将其聚合在一起进行介绍。每个人物的介绍都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大师的个人背景及其在管理学说或管理实践中的贡献和地位;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大师的主要思想观点或成功的管理实践;第三部分是大师们的精彩语录;第四部分针对大师的主要观点及其贡献进行简要评价;第五部分是有关大师著作以及传记等材料的思想链接,便于读者进一步查阅学习。相信读者朋友在看完上述五部分之后,会对每位管理大师的个人情况及思想观点有较全面的了解。

内容推荐

管理学诞生近百年来,涌现出了众多大师级人物,其远见卓识、深刻见地,为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书从中精选了123位影响世界管理进程的大师,以人物介绍为主线,全面介绍了大师们的主要观点,并从时间和学派两个维度构建了管理思想百年脉络图,展现了一个世纪以来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旨在帮助读者准确把握现代管理思想的演变脉络,了解现代管理理论、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使读者对管理理论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本书特别适合EMBA、MBA、MPA学员以及在各类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士阅读,亦可供各类院校中从事管理学教学的教师以及学生学习参考之用。

目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思想

弗雷德里克·W·泰勒[科学管理理论]

卡尔·G·巴思[科学管理理论]

亨利·L·甘特[科学管理理论]

弗兰克·B·吉尔布雷思莉莲·莫勒·吉尔布雷思[科学管理理论]

哈林顿·埃默森[科学管理理论]

莫里斯·库克[科学管理理论]

雨果·孟斯特伯格[工业心理学]

亨利·法约尔[管理过程学派、古典组织理论、管理实践者]

马克斯·韦伯[古典组织理论]

亨利·福特[管理实践者]

拿破仑·希尔[成功学]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管理思想

戴尔·卡耐基[人际关系理论]

詹姆斯·D·穆尼[管理过程学派]

拉尔夫·C·戴维斯[管理过程学派]

卢瑟·H·古立克[管理过程学派、综合古典管理]

林德尔·F·厄威克[综合古典管理、管理思想史]

切斯特·巴纳德[社会系统学派、管理实践者]

玛丽·帕克·福莱特[科学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桥梁]

乔治·埃尔顿·梅奥弗里茨·G·罗特利斯伯格[人际关系理论]

20世纪50年代管理思想

亚伯拉罕·马斯洛[激励理论]

戴维·麦克利兰[激励理论]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激励理论]

伯尔霍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激励理论]

道格拉斯·M·麦格雷戈[人性假设理论]

伦西斯·利克特[领导理论]

罗伯特·坦南鲍姆沃沦·H·施米特[领导理论]

哈罗德·孔茨[管理过程学派、管理思想史]

赫伯特·A·西蒙 詹姆斯·G·马奇[决策理论学派]

诺斯科特·帕金森[帕金森定律]

克里斯·阿基里斯[“不成熟一成熟”理论]

库尔特·勒温[群体行为理论]

彼得·德鲁克[经验主义学派]

20世纪60年代管理思想

维克多·H·弗鲁姆[激励理论]

约翰·斯塔西·亚当斯[激励理论]

莱曼·W·波特爱德华·E·劳勒[激励理论]

罗伯特·R·布莱克 简·s·默顿[领导理论]

弗雷德·E·菲德勒[领导理论]

保罗·赫塞肯·布兰查德[领导理论]

沃伦·G·本尼斯[组织理论、领导理论]

欧内斯特·戴尔[经验主义学派]

阿尔弗雷德·P·斯隆[经验主义学派、管理实践者]

特德·列维特[营销管理学派]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学派]

伊戈尔·安索夫[战略学派]

阿尔弗雷德·钱德勒[战略学派]

斯坦利·E·西肖尔[组织绩效理论]

劳伦斯·彼得[彼得原理]

H.E.凯利[归因理论]

小托马斯·沃森[管理实践者]

20世纪70年代管理思想

克莱顿·P·阿尔德弗[激励理论]

阿尔伯特·班杜拉[激励理论]

罗伯特·豪斯特伦斯·米切尔[领导理论]

亚伯拉罕·扎莱兹尼克|[领导理论]

亨利·明茨伯格[经理角色学派、战略学派]

小埃弗里特·E·亚当 罗纳德·J·埃伯特[管理过程学派]

埃里奥特·杰奎斯[组织理论]

罗伯特·卡兹[管理思想史]

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史]

杰克·特劳特[营销管理学派]

布鲁斯·亨德森[战略学派]

埃尔伍德·斯潘塞·伯法[管理科学学派]

弗里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系统管理学派]

保罗·R·劳伦斯[权变理论]

弗雷德·卢桑斯[权变理论]

琼·伍德沃德[权变理论]

杰伊·W·洛希[权变理论]

罗伯特·汤赛德[管理实践者]

20世纪80年代管理思想

约翰·P·科特[领导理论]

伊查克·爱迪斯[企业生命周期]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过程学派]

查尔斯·汉迪[组织理论:组织变革]

埃德加·H·沙因[组织文化]

罗莎贝丝·摩丝·坎特[组织理论:组织变革]

汤姆·彼得斯[组织理论:组织变革]

迈克尔·E·波特[战略学派]

理查德·帕斯卡尔[日本式管理]

威廉·G·大内[日本式管理]

W·爱德华兹·戴明[质量管理]

约瑟夫·M·朱兰[质量管理]

阿尔文·托夫勒[未来学派]

约翰·奈斯比特[未来学派]

约翰·邓宁[跨国公司研究]

吉尔特·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

松下幸之助[管理实践者]

盛田昭夫[管理实践者]

哈罗德·吉宁[管理实践者]

杰克·韦尔奇[管理实践者]

20世纪90年代以来管理思想

马文·鲍尔[领导理论]

吉姆·柯林斯[组织理论]

彼得·M·圣吉[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

鲍勃·特里克[组织理论:董事会组织]

梅雷迪思·贝尔宾[组织理论:团队工作]

戴维·尤里奇[组织理论:人力资源管理角色]

尼尔·瑞克曼劳伦斯·傅德曼理查德·鲁夫[营销管理]

加里·哈默尔[战略学派]

大前研一[战略学派]

舒曼特拉·高沙尔[跨国公司理论]

冯斯·琼潘纳斯[跨文化研究]

贝思·罗杰斯[创新理论]

克雷顿·M·克里斯特森[创新理论]

托马斯·H·达文波特劳伦斯·普鲁萨克[知识管理]

安妮·布罗金[知识管理]

野中郁次郎[知识管理]

斯蒂芬·R·柯维[成功学]

安田龙平[管理实践者]

戴维·帕卡德[管理实践者]

郭士纳[管理实践者]

迈克尔·哈默[流程再造学派]

詹姆斯·钱皮[流程再造学派]

罗伯特·S·卡普兰 戴维·P·诺顿[组织绩效理论:平衡计分卡]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亨利·L·甘特(1861—1919),美国机械工程师和管理学家。甘特生于马里兰州卡尔弗特郡。他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成为机器工程师之前,他当过教师和制图工。1887年,他加入泰勒的米德维尔钢铁厂和伯利恒钢铁公司从事科学管理工作,一直到1893年。在甘特晚年的管理顾问生涯中,除了甘特图,他设计了薪资的作业奖金,还发展出测量工人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的方法。在他去世10年后的1929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和美国管理学会(后改为美国管理协会)决定设立甘特金质奖章,授予“在工业管理方面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并授予已故的甘特本人第一枚甘特金质奖章,这是“由于他在工业管理方面的人道主义影响以及甘特图的发明”。甘特一生著述很多,专著和论文达150多种。

主要观点

1.计件奖励工资制度

甘特提出的“计件奖励工资制度”,即以科学方法制定工资标准,按达到这一标准与否来确定是否支付奖励的工资制度。在争取高工资、低开支的过程中,甘特看到,激励制度不同,可产生不同的效果。他认为,泰勒的差别计件工资制不足以实现操作工人所期望的那种合作,因此,他发明了一种“完成任务就发奖金”的报酬制度。他提出的这一制度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设想之上的:“如果世界上财富的数量是固定的,那么争夺占有财富的斗争必然会引起对抗;但是,由于财富的数量是不固定的,而且是不断增加的,因此一个人富起来不一定意味着另一个人就得穷下去;情况很可能正好相反,尤其是当第一个人是财富的生产者时。”而“只要有一方——不管是双方中的哪一方——企图尽量获得所有的新财富而不顾另一方的权利,那么冲突就会发生”。基于这样一种设想,他在工资制度中规定,如果工人圆满完成了全天的任务,就可以额外获得50美分的奖金。但他后来发现,这一规定除了使工人完成一天的任务外,起不到更多的刺激作用。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他进一步修改了这个制度。这种修改后的工资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动作研究和工时研究的结果制定工作标准;对能力较强而能达到或超过工作标准的工人,除计时工资外,另给一定数额的奖金;对能力较弱而达不到工作标准的人,仍给予计量工资,使其有基本收入的保障。

这一工资制度在米德维尔钢铁厂先于泰勒的计件工资制被推广并取得了成功,之后实行了较长时期。

甘特认为,给工长这种额外的奖金是为了“使能力差的工人达到标准,并使工长把精力用在最需要他们帮助的工人身上”。这是第一次有记载的,试图把教工人们学会最正确的方法同工长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的行动。甘特认为,奖金制度会使工长从“监工”变成他下级的老师和帮助者;通过教授工人操作的方法,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把关心生产转变成关心工人。这一点使甘特的著作成为早期人类行为思想的一个里程碑。

甘特的制度与泰勒的制度不同之处在于,泰勒所主张的计件制是纯经济刺激方式,一个工人的所得完全靠他一天的产量,他得不到日工资的保障,如果一个工人的产量超过定额产量,他所生产的每一件产品的计件工价都将增加;而甘特认为,除金钱因素以外,工作安全感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他的有日工资保障的奖励工资制就体现了这种信念。

对于甘特的奖励工资制,泰勒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甘特的这一制度较自己提倡的所谓差别计件工资制,“性质稍微温和一些,这就使它灵活得多,在差别计件工资制不适用的多数情况下,也能适用”;“甘特先生的制度,在从寻常计日制的缓慢步子过渡到高速度(这是良好管理制度的主要特征)之间的一段困难而微妙的时期中,特别有用……使工人们可能从改进后的计日制的缓慢步伐平衡地、逐渐加速过渡到新制度下的高速度”。  2.强调对工人进行培训及养成“工业的习惯”

甘特在其著作《工作、工资和利润》(Work,Wages,and Profits)一书中提出:“过去的政策总是强迫;但是压力的时代必须让位给知识的时代,今后的政策将是教育和引导,这将有利于一切有关的人。”在这种认识下,甘特除了通过奖励工资制来鼓励工长在提高工人的技术和增加工人的知识方面多花精力之外,他还为工业教育增加了一项被称之为“工业的习惯”的新内容。这个“工业的习惯”就是勤劳和合作的习惯。甘特认为,必须向工人传授的习惯是“迅速和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要他完成的工作”。他强调由于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而产生的自豪感。其结果是工人提高了工资,提高了技术,获得了快乐和自豪感;而对于雇主来说,则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率。这样就可能发展出一种在工人同工长之间进行协作的有效制度,劳资双方的合作性努力也将提高士气。

3.制定了用于生产控制的甘特图

甘特制定了用于生产控制的多种图表,其中最著名的是甘特图。甘特图是甘特于1917年发明的,它主要是作为管理工具产品而发明的一种二维图表,又称“线条式进度表”,是表示工作计划和进度的一种图示方法。这种方法至今仍被许多企业所采用。

甘特担任过教员,习惯用图表的方法对材料做出生动的说明。他早期绘制图表仅为了说明工人完成任务的情况,即每天将每个工人是否达到标准和获得奖金的情况记录下来,达到标准的用黑色加以标明,未达到标准的用红色加以标明。这张图表对管理部门和工人都有帮助,因为图表上记载了进展情况以及工人没有获得奖金的情况,使管理部门能够了解到缺点所在,并把进展情况直接告诉工人。同时,在把车间或部门每日的工作转变为图表形式时,每一个人都可以从图表中越来越长的黑色线条上看到生产的进展情况。

由于这种绘图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甘特又扩大了这种直观教具的范围,增加了一张图,上面包括了每日生产量的对比、成本控制、每台机器的工作量、每个工人的工作量及其与原估计的对比情况、闲置机器的费用等内容。

甘特在绘图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美军陆军部担任顾问时取得的。当时,美国的工业在转向战时生产方面进展得不够顺利,也不够迅速。美国拥有生产能力,但在如何把私人工厂的生产同政府机构的需要统一起来方面,却毫无计划。工厂分散在全美各地,物资不能按期运到,仓库里堆得满是货物而且杂乱无章,军械部和海军在利用人力物力方面的情况也很糟。1911年,甘特和埃默森等人受委托研究海军造船厂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但由于当时的海军部长不允许在造船厂实行科学管理,他们的努力没有成功。当甘特放弃了顾问工作而去协助战争工作时,他对如何掌握各个部门的庞杂的工作进行了反复的思考,指出:“我们过去根据数量来安排时间是十分错误的,关键因素是时间,时间应该是制定任何计划的基础。”甘特提出的解决办法是绘制一张标明计划和控制工作的线条图,管理人员能够从图中提供的情报上看出问题,以便使工程赶上计划的安排,或者将货物延运的时间以及预计将能完成任务的日期告诉顾客。由于甘特做出的贡献,支援战争的工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物资运输比较顺利了,造船业有了迅速发展,美国的生产能力达到了最高的货物产出水平。

甘特用图表帮助管理进行计划和控制的做法在当时是管理思想上的一次革命。在这张图表上,管理部门可以看到计划执行的进展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计划按期完成。甘特图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几乎所有用于控制生产的表格和车图表都从甘特最初的工作中受到了启发。甘特图经过发展,在现代成为“计划评审法”,它是以计划和控制时间与成本的原则为基础,然后发展成为运用电子计算机运算的更为复杂的方法。

4.强调工业民主和更加重视人的因素的领导方式

甘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就注意到“工业民主”和使管理科学人性化的问题。他提出了工业社会中机会均等的建议,并强调在科学管理基础上的雇主同工人利益的一致性。他认为,任何企业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是采取一种为领导者乐于接受的领导方式。甘特曾被人称为“工业和平的使徒”。

甘特在1915年的一次题为“工业领导”的著名演讲中,号召人们更多地重视管理中的人的因素,并要人们认识到金钱刺激只是影响人的许多动机中的一个。他同后面将要提到的埃默森一样,认为企业管理不应只着眼于工商企业管理实践,应从历史悠久的军队和政府的管理实践中选取“案例”进行研究,以便改进领导方式。P13-P15

序言

1911年弗雷德里克·W·泰勒(Frederick W.Taylor)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奠定了管理学理论的基石,此后近百年来,管理学发展史上大师辈出,其中有学者,有管理实践者,也有管理咨询顾问。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

历史上曾经有一些学者对管理理论及其代表人物进行过分类和介绍,其中较早的要数英国管理史学家林德尔·厄威克(Lyndall F.Urwick),他曾于1956年撰写了《管理备要》一书,介绍了70位管理思想先驱的理论,考察了管理理论的发展和演变,总结了人类自首次运用科学的方法探讨管理问题以来的各种观点。此后,美国管理史学家丹尼尔·雷恩(Daniel A.Wren)则在其《管理思想的演变》(The Evolution of Management Thought)(1979)一书中,按照时间顺序对有重大贡献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活动背景、主要思想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随后,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Haro1d Koontz)对管理学派进行了重新梳理,并于1980年出版了《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 Revisited),将当时的管理理论划分为11个学派。后来的学者在研究管理思想史时,也大都从时间或者学派的角度进行单一维度的研究。

为了帮助读者准确把握现代管理思想的演变脉络,快速、全面、系统地梳理现代管理理论、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笔者在多年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曾于2003年出版了《管理思想百年脉络》一书,从时间和学派两个维度构建了管理思想百年脉络图,展现了一个世纪以来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此书自出版后广受学术界和商业界的厚爱,读者纷纷来信来电与笔者进行交流与探讨,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令笔者深受鼓舞。今天,我们在《管理思想百年脉络》的基础上重新修订、编写形成了这本新版的《管理思想百年脉络》。

本书采用人物介绍的方式,精选了影响世界管理进程的123位大师,其中凡是合作提出理论观点的管理思想大师,我们将其聚合在一起进行介绍。每个人物的介绍都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大师的个人背景及其在管理学说或管理实践中的贡献和地位;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大师的主要思想观点或成功的管理实践;第三部分是大师们的精彩语录;第四部分针对大师的主要观点及其贡献进行简要评价;第五部分是有关大师著作以及传记等材料的思想链接,便于读者进一步查阅学习。相信读者朋友在看完上述五部分之后,会对每位管理大师的个人情况及思想观点有较全面的了解。

沿着百年管理思想史的长河溯源而上,源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弗雷德里克·W·泰勒等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和以亨利·法约尔(Henry Fayol)等为代表的古典组织理论。经过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和弗里茨·罗特利斯伯格(Fritz G.Roethlisberger)的人际关系理论,进入20世纪50年代,行为科学开始盛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等人为代表的激励理论,以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Llglas McGregor)等人为代表的人性假设理论,以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等人为代表的群体行为理论,以伦西斯·利克特(Rensis Likert)等人为代表的领导行为理论,而将科学管理理论的长处与行为科学的长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则是经验主义学派的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以特德·列维特(Ted Levitt)和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为代表的营销管理学派。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对战略问题加以关注,出现了以伊戈尔·安索夫(Igor Ansoff)和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lfred(2handler)为代表的战略学派。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和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形成百家争鸣之势。这一时期新出现的有代表性的学派有以埃尔伍德·斯潘塞·伯法(Elwood Spencer Buffa)为代表的管理科学学派,以弗里蒙特·卡斯特(Fremont E Kast)和詹姆斯·罗森茨韦克(JamesE.Rosenzweig)为代表的系统管理学派,以保罗·劳伦斯(Paul R.Lawrence)为代表的权变理论学派以及以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为代表的经理角色学派,等等。20世纪80年代,工业社会进入鼎盛期,制造业的骄子——日本——在战争的废墟中迅速崛起,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进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理查德·帕斯卡尔(Richard Pascale)和威廉·G·大内(william G.Ouchi)将目光聚焦到了在美国本土投资经营的日本企业,通过与美国企业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w·爱德华兹·戴明(w.Edwards Deming)和约瑟夫·朱兰(Joseph Juran)则在日本本土潜心研究产品质量管理问题,最终成为品质管理的大师。这一时期,约翰·邓宁(John Dunning)开创了跨国公司研究的先河,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则开始了他的跨文化研究,而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则将战略管理研究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客户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管理思想在创新和整合中继续向前发展。这一阶段涌现了众多新的思想和理念,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的使命、核心价值观、愿景研究,彼得·圣吉(Peter Senge)的学习型组织,贝思·罗杰斯(Beth Rogers)等的创新理论,托马斯·H·达文波特(Thomas H.Davenport)和劳伦斯·普鲁萨克(Laurence Prusak)以及野中郁次郎等的知识管理理论,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和詹姆斯·钱皮(James Champy)的流程再造理论,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S.Kaplan)和戴维·诺顿(David P.Norton)在吸收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著名的平衡计分卡理论。平衡计分卡是集大成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它既是一种良好的战略管理工具,又是一种良好的组织及个人绩效管理工具,基于此,在本书的最后部分,我们重点介绍了平衡计分卡理论。

为了能对各类组织中从事管理实践的人士、科研机构中从事管理研究的学者、高等院校里从事管理学教学的老师以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MBA与MPA学员更有裨益,自《管理思想百年脉络》一书出版之后,我们就着手完善该书的体系和内容,前后共历时三年,其间几易其稿,力求做到体例和形式上的统一与内容上的完备。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的周文军、石金花、罗海元、包元杰、王睿和路宁等为本书的编写和出版所做的各项工作。

结集成书是遗憾的艺术,尽管我们已尽很大努力,但限于水平,书中的纰漏和不足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同仁、专家、学者批评指正。此外,虽已尽最大的努力,但由于时间和资料有限,仍有部分管理思想家的照片、生(卒)年未收集完整,在此深表歉意。

方振邦

书评(媒体评论)

公司战略决定组织结构。

——阿尔弗雷德·钱德勒

如果你没在为客户着想,那么你就谈不上思考。

——特德·列维特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

——彼得·德鲁克

真正意义的激励因素,来自成就、个人成长、职业满意感和赏识。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参与未来的最可靠的方式是了解现在。

——约翰·奈斯比特

在人类的所有行为中,管理过去是,今后也将是最复杂、最具风险、最不能确定的行为之一。

——迈克尔·哈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管理思想百年脉络--影响世界管理进程的百名大师(新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振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86828
开本 16开
页数 5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91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1
丛书名
印张 3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6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