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消逝中的风情(藏地手艺)/行走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西藏最精美、最有价值的手工艺术都集中在寺庙,建筑、绘画、雕塑都强烈鲜明硬朗的张扬着,它们质朴、实用,充满藏族人的智慧与个性。本书以生动活泼的讲述方式,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调,精致的图片,描摹了藏地绝艺:擦擦、唐卡、泥塑等等。

内容推荐

《藏地手艺》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调,精致的图片,描摹了藏地绝艺:擦擦、唐卡、泥塑等等,这些濒临灭绝的精致工艺,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全人类的财富。通过作者的娓娓道来,我们享受了一次难得的民族艺术之旅。

目录

总序 江山多娇 魂脉永系

第1章:方寸之中的佛国——擦擦

第2章:果果的陶罐

第3章:浓墨重彩的宗教艺术——唐卡

第4章:寻找易贡彩虹刀

第5章:鬼神的具象面孔

第6章:记录在木板上的信仰

第7章:泥塑——用“心”从泥里“请”佛

第8章:藏地铜器和“云南制造”

第9章:闪耀在藏区的云南银器

第10章:尼西黑陶——黑如漆 光如玉

第11章:织得天上一段锦

第10章:一沙一世界 一石一天堂

第13章:铺天盖地的绚烂

后记

试读章节

我的第一个擦擦

大约三年后,我如愿来到了藏区,但那时我已经明白,宗教物品是不时以随便取走的,因为那里面寄托了放置人消灾祈福的意愿,拿走它们说轻了是不尊重别人、未经许可取走别人的东西,说严重了随便取走宗教圣物的人会招来报应。所以,当我看见路边那堆得小山样的精美古旧的玛尼石和擦擦,我只敢无限留恋地使劲看了又看、毫不吝惜地拼命拍照,完全没敢有一点想将它们据为已有的念头。

但是,人性的弱点最终表现在我身上,记得那是在昌都强巴林寺外,我和好友巴桑一起转玛尼堆,在一座擦康里发现了一个很特别的5厘米大小的泥擦擦,看见它,我走不动路了。

那是一个精美绝伦的双身时轮金刚,4个头每头3只眼,24条手臂层层叠叠向四周放射,每只手都持有不同的法器,身前拥抱明妃,脚下踩踏恶魔……每一个细节都那么清晰、每一根线条都那么精准漂亮!虽然是个新做的擦擦,但那却是第一次进藏的我见过的最复杂、最精美、最震撼的,我将它捧在手心,爱得简直都要哭了,久久久久地不想放回去,心里那个痛啊!

怜香惜玉的巴桑见我那副样子,顿生闷情,不惜犯大忌地对我说:“我来拿吧!我是藏族人,不会有太重的惩罚的,再说,我们是拿回去供奉,又不是拿去卖钱,主人会原谅我们的……”意志薄弱的我动摇了,内心激烈地斗争着,手心攥出汗来。最终,还是将那个擦擦交到了巴桑的手里……战战兢兢地转过玛尼堆,在钻出外围的经幡架子时,突然“轰”的一声巨响——我只觉头顶被重重地一击,如同地球爆炸,满眼火光四溅金星乱冒,摔倒在地上,头痛到眼泪进出来,却不知道出了什么事。直到巴桑赶上前将我扶起,责怜地说:“瞧你,过门框也不低低头……”

我一直诚心地坚持认为这是对我的惩罚,一定要巴桑陪我到强巴林寺做布施赎罪,还将我们在路上采到的一棵巨大的灵芝献给了寺庙,心中祈求了无数遍的饶恕。然后,才稍微安心地留下了那个擦擦,那是我拥有的第一个擦擦,我一直将它视为心中的珍爱。

四种擦擦

后来到了拉萨,逛八廓街时我发现市场上有擦擦出售,于是心安理得地开始大量购买,新的旧的、残的好的、泥的砖的、一色的彩色的……我一概收购。后来进藏八次,我收藏的擦擦数量已经小有规模,随着眼光越来越好,藏品也越来越精,对擦擦的了解也就有了深入。

擦擦在西藏也是有等级之分的。通常我们所见的属最普通的一种,这种擦擦用一般的泥土制作,成本低廉,在民间流传很广。制作吋在泥佛的背面嵌入青稞或其他吉祥物之类,以寄托制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祈望。有的制成之后放入火堆烧制,成为不怕水的砖质,有的经过彩绘后再烧制,那就更为讲究。

还有一种药物擦擦,造型与一般擦擦没有什么区别,只是颜色稍有不同,因为这种擦擦是用不同名贵药材合成制作,其中有珍珠、玛瑙、藏红花等等,所以此类擦擦也很贵重,因为它不仅含有精神寄托的作用,更重要的具有物质价值。平时外山带在身上既能抵挡邪气,遇到身体不适时也可取此治病。

更为珍贵的一种擦擦是活佛的骨灰与泥土掺混在一起制作而成的。西藏历史上,寺庙高僧圆寂后多实行火葬,这是西藏丧葬礼仪中最上等的一种葬法,一般只有活佛和得道高僧才可享用这种“升天”方式。西藏传统习俗中,那些被人们奉为神明的高僧去世后,人们还要为他们修造佛塔,再将用高僧的骨灰和泥土制成的擦擦放入塔中,这样“佛身”可同样赐福于人间。这样的擦擦是很珍贵的。

最为稀有难求的一种擦擦叫“布擦”。藏传佛教仪轨中,达赖喇嘛、班禅大师及少数大活佛圆寂后要实行塔葬。在塔葬之前,对活佛的法体要进行较长时间细致、严格的防腐阴干处理,即用盐巴、藏红花等各种名贵药物将体内血水吸干,然后再塑成金身,这样法体就可以置于金质或银质的塔身内,供人膜拜。寺庙僧人将那些浸透活佛法身血水的盐巴或其他药物与泥土融合,制成“擦擦”,称之为“布擦”,“布”为法体之意,“擦”即泥佛。

这是最为名贵的一种擦擦,主要用作护身符。藏人相信如能带上布擦做护身符,可抵挡一切邪恶、确保平安,并且有刀枪不入的万能超常功效。而且,“布擦”在民间除了做护身符外还可食用,虔诚的藏人认为布擦具有医治百病的作用,并有诸多例证在民间流传。可想而知,“布擦”在藏族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神圣!正由于它的名贵,一般人很难得到,历史上只有大师们的亲属、官宦,以及贵族才可受赐。

南亚风与汉文化的影响

擦擦是宗教产物,藏传佛教的发展与变化对其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但由于体积小、便于携带,擦擦的流动性很大,这给它的地域特征和风格的划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们只能从大体上总结出它们的艺术风格和年代特征。

我在阿里地区的古格王国遗址和托林寺看到的壁画不同于西藏其他地区,里面有着明显的印度佛教艺术的特征:菩萨造型柔媚,曲线毕露,乳房浑圆高耸,神态安然随意,姿势会用到随意的半侧身,不讲究画面的对称利规范。这样的画作很有感染力,让人能透过它们感受到画师的自由和创造。

擦擦造像因受了绘画、建筑和雕塑艺术的影响,许多装饰性元素被运用到擦擦模具的制作中,这个时期西藏南部诸邻国的艺术被融进小小的方寸佛国中表现出来:神佛体态生动,神情变化丰富,蕴涵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风韵。阿里的古格、托林寺。日喀则的白居寺、夏鲁寺一带的擦擦多能寻到这种痕迹。

随着汉藏文化的交流增多,西藏后期的宗教艺术被注入了大量汉文化的元素,先是形成了汉藏交融的格局,后来使西藏绘画进入一种公式化的阶段。西藏佛像绘画度量经形成,壁画、唐卡、雕塑、擦擦模具里的佛像有了统一的标准,艺人有了学习和实践的依据,藏传佛教艺术达到顶峰。

亲自做擦擦

后来,因为对藏义化生出了超乎寻常的爱,我决定到拉萨呆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四处游走,几乎走遍了藏区,当然,没有再拿过一个擦擦,们却在各地买到了下少粘品,也因为情谊和缘分得来了几个珍贵的馈赠品。

每每遇到要好的或是有相同爱好的朋友米访,我总要搬出我的宝贝与大家分享。一次,一位藏族好友看了我如此浩大的收藏,语重心长地说,这样不好,擦擦是用来供奉的,不是收藏品。我赶紧声明这些都是从市场上买来的,不是从擦康拿的,他说:“就是因为有你们买,才会有人不停地去拿,我们西藏的宝贝都这样流失了。”我哑口无言,他说的是对的。我心情矛盾而沉重了好几天都无法释怀,有些问题是个人的力量和行为无法改变的,在此就不多说了。

之后,我去了八廓街,买来了一大一小两个铜质的擦擦模子,请朋友帮我从墨竹工卡县带来细膩的陶土(当然一般的土也行),又到老街的青棵洒作坊要来一把青稞——我开始做擦擦,我要做很多很多擦擦,将它们放到西藏的土地上,稍微弥补一点我内心的愧疚。从那以后,一到周末,同事们就会看见我穿一条脏兮兮的牛仔背带裤,在办公室的晒台上和泥。

我学着专业擦擦制作者的样子,抓一把泥放在平滑的地上,将模子盖上去,用一块石头“梆梆”地敲几下铜模子,然后小心翼翼地揭开——当我的第一枚擦擦诞生时,我看着它笨笨拙拙地躺在那里,心中无限地欢喜,由于泥太稀了,佛像的脸有些模糊,但是我却爱得不行。当然,后来我的经验积累多了,技术日臻完善,做得就越来越好了。

刚刚脱模的擦擦要阴干,日晒会让它裂开。未干之前在背后嵌入青稞,我的总编嘉措老师说一定要是单数,因为藏族人认为单数是吉祥的。他说有的人还会在里面装入一点经文、衣物、头发或是别的祈愿物。擦擦积累到一定数量后,请喇嘛念经开光,再放到擦康里去,这样,可以为生病或去世的家人寄托祝福。

便于传播的宗教形式

嘉措老师看着满身是泥忙得不亦乐乎的我,总在一旁和善地笑,我想,我可能是他见过的第一个制作擦擦的外族人。

在西藏,制作擦擦的通常是一些游僧或生活贫困的佛教徒,他们这样做一方面是为自己今生多积善业,另一方面将此作为一种谋生的方式。他们整日在转经路旁或人多集聚的圣地屈膝虔诚地做着擦擦,过往的人向他们施舍钱物或食品,表示信教人的善意。模了一般为铜、铁质,也有木质和陶质的,因为它体积小,便于随身携带,不需要技术,也不需要任何专门的材料,只要有泥土和一点水即可随时随地地制作。所以,擦擦在西藏民间供奉神佛的圣物中为数最多,分布最广。

当然,要想制作出精美的“擦擦”,首先必须有一个精准的、符合造像量度的模具。模具造型的好坏和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工匠的技术水平。模具的制造者通常是寺院里有工巧技能的僧人或是上师,他们的艺术表现手法高超,甚至连细微末节都能刻画得非常精当。但有时民间的工匠艺人也制作模具,那些脑袋大身体小、或是手脚长度不成比例的拙朴可爱的擦擦就多出自民间。

擦擦作为藏传佛教艺术雕塑的一种,其流传的范围和数量都要比大型的泥塑更为广泛,这是因为擦擦的制作方便简单,只要有模具和泥土,在哪里都可制作;其次,它符合了一般老百姓的信仰需要,即花少许的钱就可供养佛菩萨等,以求善业功德;第三,作为一种方便的信仰法门,它更容易让广大的百姓欢迎和接受。

我的擦擦没有开光仪式,只有我在制作的时候倾注的心血和诚挚的祝愿。做完后先给每位同事赠送一枚,然后带到寺庙或是转山的地方去放置。如果有一天你在某个擦康里看到一枚后面有英文“CD”或者“Chendan”的泥擦擦,那就是我做的。P11-14

序言

江山多娇魂脉永系

历史文化图书《话说中国》的王作暂告一段落后,我随即开始了它的延伸产品——中国地理文化系列的图书出版工程《行走中国》的策划和编辑。与《话说中国》的策划思路一脉相承,《行走中国》系列丛书是要秉持“普及人文地理知识,弘扬祖国民族文化”的编辑方针,结合更多的文化资源,向广大读者倾力推出又一批大众文化精品力作。

《行走中国》,顾名思义,显然要讲祖国的地理知识,讲我们脚下的这块大地的故事。但如果光讲自然地理,不讲生活在这块美丽的大地上的人,不讲我们民族的先人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绚丽的文明,也许难以激发我们对中华民族生存的这块大地的激情,更难以激发对曾经为她付出辛勤劳动乃至献出自己生命的先驱们的崇敬,我们面对的这块大地会因此失去光彩,这套丛书也会因此失去灵魂。

显然,《行走中国》要做到人与大地的结合,也就是地理与文化的结合。这就是编辑出版这套地理文化系列丛书的宗旨。

面对祖国神秘的高原、险峻的峡谷、辽阔的草原、巍峨的群山、万年的冰川、奔腾的大河、澄净的湖泊、浩瀚的森林以及这自然界的万物,我们可以无比自豪地说。在中华民族生存的这块大地上,我们拥有着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质地貌和自然风光。

《行走中国》将带你走进被喻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探寻世界上最幽深、最奇险、最壮阔的地质地貌:峻美的雪山、圣洁的湖泊,就像高原神灵的化身,神秘而美丽。而每逢盛夏,广袤的草原之上,杜鹃花盛开、点地梅争妍、黄羊奔突、野驴悠闲、云雀恬唱、雪鸡盘旋,又完全是一派动植物天堂的景象。

《行走中国》将带你走进中国乃至世界地理环境最复杂的地区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三江并流”地区。发源于青藏高原冰山雪峰中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这三条大江并肩南行,飞流直下、一泻千里。“三江并流”的名字由此而来。在这里,山河险阻,雪峰林立,高大的雪山和滚滚长河构成了滇西北地区大山大水大气派的地形地貌,也成就了一块神奇雄壮的土地。身临其境,人们的精神就会飞越万水千山,眼前展现的是一个圣洁的世界,那样洁净、明亮,没有一丝杂质。

《行走中国》的力量,不仅使我们为祖国的壮丽河山所惊叹、所感动,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神奇造化所折服,更使我们的灵魂为一种人类文明的力量所震撼,那就是中华民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披荊斩棘、生生不息,在历史长河里所创造的灿烂文明。

今天在中国的大地上,到处都留下了我们民族世代相承的文明遗迹。这些文明遗迹,有的是无形的、有的是具实的;有的深处崎岖险地、有的遗落于风景绝胜,它们长存于天地之间、和谐于自然之中,依附于大地也照亮了大地。而如果要说最具代表性、最密切地关联着中国自然地理的古代文明遗迹,则无疑要数绵延万里连接中西商贸及文化交往的古代“丝绸之路”、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的万里长城,以及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旷世奇观——古代建筑地标。

这些也正是《行走中国》要带你穿过的必经之略。

在这几条路上,我们将充分了解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前如何打通连接欧亚大陆之路,为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我们将充分认知,中国古代建筑,如何独树一帜,并影响了许多亚洲国家,成为和伊斯兰建筑、欧洲建筑并列的世界三大主要建筑体系之一;我们会更加坚信:长城,不仅是为了抵御外来入侵而建造的,她绵延万里的雄伟身姿,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形象符号,深深镌刻在人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每个中华儿女,都为祖国拥有万里长城而感到骄傲。

《行走中国》,让我们循着大自然的瑰丽,沿着古文明的踪迹,期待着一次次震撼和感动。与此同时,一路走去,我们将接触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不同习俗、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不同民族,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让华夏大地异彩纷呈、魅力无限。正是这些绽放在中国大地上绚烂的民族之花,给沉寂的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和魅力。一路走去,我们还将沿着历代英雄的足迹,遥想他们为民族的生存发展所创建的丰功伟绩,以激励自己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壮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中华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国的瑰宝。在大地之上建设着家园、创造着文化、守护着文明、延续着民族精神的华夏儿女,更是这片神奇土地永恒的灵魂。《行走中国》,固然是对中国自然地理、历史文明的一次深刻的记录,更是一场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激情呈现。

我深深地相信,读完《行走中国》,你会更加热爱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块大地和生活在这块美丽大地上的人民。

后记

交完书稿的第二天,我离开了拉萨,这次的走,不同于前面任何一次。以前每一次离开,我都知道,下一次的约会不会太久。可这一次,不是出了我内心最真实的意愿,我是不得不走,而且,我必须依循的现实给了我和拉萨一个没有预期的约会,这次的走,太沉重,内心载满了太多的难舍,对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和人,我投入了太多的情感,也获得了此生从未有过的强烈。承载着这生命中难得的厚重与激昂,我感恩,热泪盈眶。

从18岁第一次独自旅行以来,我就一发不可收地爱上了一个人在山水间游走,去看、去体验、去融入那些与我周围截然不同的人、文化和风景。于是,把所有积攒下来的时间和钱都用在路上,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十年来,我差不多走遍了中国的每一片土地,然后向外延伸,去厂一些边境国家,之后我义走到了欧洲以及美国……连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只有西藏、唯有西藏——让我产生了驻足的念头!

第一次进藏是在2002年,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编辑记者,我随全国20多家媒体的记者一道,进行“茶马古道”的大型采访报道活动。车上20多位同仁一路有说有笑,唯独我,选了最后一排坐下,静静地一个人呆着,一言不发。

其实,那是因为我內心一直在掀动太激烈的波澜,那些无比强烈的地域的、民族的、宗教的符号对于初次进藏的我来说,太生动了!我根本无暇去参与同仁们的谈笑,只独自享受着这从未有过的视觉与内心的冲击,谁也不知道,其实我安静外表下的那颗心,早已汹涌澎湃。

有一天我们的车在暮色里驶过一个峡谷,头顶掠过一串串猎猎翻飞的五色经幡,峡谷峭壁上刻着的巨大六字真言在车窗外显现、慢慢地划过我的眼睛……那一刻的触目和惊撼带给我强烈的震动,久久不能平复,那是藏区特有的符号,山现在那一个特定的地点和我特定的心境里,从那一刻开始,我知道自己的心真正被摄入了藏人的精神世界,并渴望和他们一样地去感知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那一幅画面,永远地印在厂我心的最深处。

二十余天的行程在我心中种下了藏文化的种子,使得我在之后的两年内不断地关注西藏,同时极力创造再次进藏的机会。

终于,2004年10月,我如愿以偿地作为台湾一家电视公司的合作人,为拍摄24集电视纪录片《茶马古道》,第二次来到西藏。这一次,我们的摄制组驾车从滇藏线进、川藏线出,用70天时间,在昌都、山南、林芝、日喀则、拉萨、那曲几个地区进行了相关內容的采访拍摄。

接下来的一次是在2005年7月。西藏对我的吸引力已经可以让我不需要等待任何工作机会、寻找任何资金赞助,我放下手头的工作,从银行取了钱便独自上路了,这一次只是想写一点自己内心感知的西藏。可是,这次远没有前两次那么顺利,雨季的黑昌公路遍布泥石流和塌方,我的行程倍受阻挠。终于,在进藏的第十天,在从一座寺庙下山的途中,我出了一点小车祸。虽然只是左腿受了轻伤,但行程不得不提前结束,我几乎是含着泪水上的飞机。

回来养伤的这段时间,我终于有时间静静地沉淀自己了。我发现,我深爱上了西藏,爱上了那里的文化、宗教、人民、山水、色彩……包括苦难!正是苦难,让我看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生命力量、一种融入血脉的宗教信仰、一种简单纯净的乐观坚强。在那里,我得到了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多得多的撞击与感动。

我不能漠视内心如此强烈的情感与召唤,于是,我决定离开学习、工作、生活了多年的北京——去西藏!

在定居拉萨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又走了很多地方,将前几次不曾去到的点——做了弥补:阿里、安多、亚东、珠峰、加查,还从樟木出境去了尼泊尔。这其中只有独行墨脱的计划因塌方受阻,在进墨脱的路口徘徊了两天,最终含恨离去。这也成了我离开西藏吋最大的一个未了的心愿。

那段时间,知道离开拉萨马上要变成无情的现实,我常常望着自己拍摄的照片发呆,有种揪心的不舍和痛。离别拉萨的那几天,我一边在医院打着点滴,一边熬夜写书稿,同时还要慢慢地将自己亲手布置起来的温暖的小屋一点点拆散、打包,几乎每人都要痛哭一场,因为,这里有我永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那是西藏给的。

写这篇后记的时候我在去北京的飞机厂,这是我特意安排的,我要在自己真正离开拉萨的时候再来记述我的心情,看看此刻又会是哪种心境。

从拉萨起飞的航班延误三个半小时,因为成都大雾(入北京要在成都转机)。拉萨这边却是灿烂的阳光和没有一片云的蓝天。

拉萨的阳光总是灿烂着,正是这座没有阴影的家园,给厂我在任何城市都找不到的一种明朗、没有一丝晦暗的明朗。

三个半小时后,登机、飞行、抵成都、再登机、再飞行……与拉萨渐行渐远,泪水忍了又忍,此刻心中已无法承载那即将满溢的情感:怀念、快乐、感动一比伤、不舍、遗憾、期待、向往……每一种都强烈到要化作泪水涌出眼眶,我没有料到,西藏给了我这么多。

但我知道,在内心这诸多的情感里,最多的,还是感激。

感激在我短暂的生命里与西藏有这样的一段缘。

感激那么多在西藏帮助过我的朋友:我的几位老师和曾经的同事,他们曾给予我指引和协助;还记得我的每一位采访对象,他们给了我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不会忘己为我做过翻译的几位友人,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我的文章;想念平时生活中与我相伴的几个朋友,他们的友谊给了我很大的支撑;尤其要感谢的是好友加央对我的全力支持和帮助,通过他的引领,我更深入地触及到了藏地的宗教民俗文化和藏人的精神领域;还有一位我最敬重最喜爱的大哥,此刻的心情是无法用一个“谢”字能道尽的……

我想,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我和两藏的下一次约会肯定会实现的,而且很有可能,那将会是一辈子的相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消逝中的风情(藏地手艺)/行走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58202
开本 16开
页数 1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521.75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7
19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2: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