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呀弘一
内容
编辑推荐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他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本书从弘一法师跌宕的人生经历中,从其宗教情怀、性格、思想情感等方面对弘一法师做了详细的表述。该书主旨鲜明,使读者更容易了解弘一法师的崇高品质,而本书也因弘一法师的情操,而生出光辉。

内容推荐

“清癯如鹤,语音如银铃”是日本商人内山完造第一次见到弘一大师的印象。在我们看来,弘一真是人中之鹤,他仿佛穿着白衣,走过夕阳的田园,给我们一种非凡之美的印象。他不是为了同俗而生,他是为了拔高而生,他优雅地走过红尘,使我们看见那卓然的颜色,忍不住自内心发出一声赞叹——呀,弘一!

目录

呀!弘一

自序

卷一 灵性阶梯

 附:律学要略

卷二 人中之鹤

 附:佛法十疑略释

卷三 华枝春满

 附: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净宗问辨

卷四 演音小辑

 附:人生之最后

附录 弘一大师年表

试读章节

灵性阶梯

我在二十年前,初读陈慧剑居士写的(弘一大师传),颇为弘一的志行高洁、持戒精严所感动,但是一直有一个疑惑留在我的心中:像弘一大师这样的翩翩佳公子为什么出家呢?

在当年,我喜读弘一的文章、喜听弘一的音乐,事实上并不是因为弘一后来做了高僧,而是他的诗文音乐,乃至金石书画都表现了一种洁净优雅之美,理论上说,以弘一之才,如果继续在艺术上发展,仿佛是文艺复兴时代的达文西(达。芬奇),必成为我国的大艺术家,因为像他这样兼长各种艺术并都能臻至高峰的,在历史上也是十分少见的。

弘一为什么舍弃了艺术而出家,也就更令人疑惑了。

而且弘一大师出家于壮盛之年,他当时是浙江第一师范的教授,诗文书画音乐都已名震全国,有名士时相往来,又有两个妻子,儿子尚在幼年,可以说是生命的高原期,为什么出家了呢?

二十年来,读了更多弘一的东西,却还是对弘一出家的原因不能释然,因此我时常拿着弘一的传记、年谱,反复思维,似乎找到了一些线索。

一、李叔同在一九一六年学校的寒假,到西湖虎跑定慧寺去实行”断食”,因为他相信了断食是身心更新的修养方法,而断食可以生出伟大的精神力量。他断食共十七天,效果良好,决心“更新”自我,于是取老子“能婴儿乎”(能回归像幼儿一样吗)改名为“李婴”,断食后写“灵化”两字送给学生朱稣典。这时候的李叔同对更新自己有新的认识,并且对寺院的生活清静也大有好感。回到学校授课,他开始茹素读经,并供养佛像。

二、一九一七年,他闲暇时就到虎跑定慧寺去习静听法,与有名的居士马一浮、彭逊之交往。有一次他住在虎跑寺,彭逊之忽然发心出家,李叔同大为感动,就拜虎跑寺的了悟老和尚为皈依师,正式皈依了三宝。这时取“演音”为名,“弘一”为号。

“演音”与“弘一”这两个名号是大有深意的,以白话来说,前者是“演佛法之音”,后者是“弘一不弘二”,擅长音律的李叔同从此成为“演音”,是不再作世俗之音,要作佛法之声了。在艺术上多才而有多方成就的李叔同,从此不再弘扬那么庞杂的艺术,专弘佛之一法了。

三、一九一八年七月十三日,李叔同结束了学校的教务,决定到虎跑寺随了悟老和尚披剃出家,正式用名为“演音”,号为“弘一”取代原有的“李叔同”和“李婴”。出家之前,将生平所作的油画,赠送给北京美专学校,笔砚碑帖赠给画家周承德,书画临摹法书赠给夏丐尊和堵申甫,衣服书籍给学生丰子恺和刘质平,玩好小品送给了陈师曾。同年九月,到杭州灵隐寺受具足戒,从此成为一个比丘。

弘一了无牵挂地出家了,他把艺术的工具、成品也都送给朋友、学生,是在向艺术告别了。但是有趣的是出家的弘一,还是写法书、刻金石,甚至写词作曲,可见,在形式上他与艺术创作做一告别,实际上是艺术并不违佛法。

从这些线索,我们可以看到弘一大师的出家不只是“舍弃”,也是一种“追寻”;不只是”放下”,也是一种“承担”。

他是在追寻什么?承担什么呢?那就是一个人步到艺术的高峰,不免遇到性灵的深思,了悟到艺术只是生命的小美,唯有进入宗教的情怀,性情得到开展,才能触及宇宙、生命、时空的大美!这种追寻原是非常自然的。

弘一大师的得意门生丰子恺,对此体认甚深,他有一次应邀在厦门佛学会演讲,题目是”我与弘一法师”,曾经对这个观念做了非常清楚的阐释,他说:

他怎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呢?当时人都诧异,以为李先生受了什么刺激,忽然“遁入空门”了。我却能理解他的心,我认为他的出家是当然。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

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贤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

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身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世间就不过这三种人。我虽用三层楼为比喻,但并非必须从第一层跑到第二层,然后得到第三层。有很多人,从第一层直上第三层并不需要在第二层勾留。还有许多人连第一层也不住,一口气跑上三层楼。不过我们的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地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之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是怪的。P3-9

序言

呀!弘一

弘一大师(李叔同)为浙江省平湖人,一八八0年(清光绪六年)生于河北省天津市,一九四二年圆寂于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享年六十三岁。大师性情恬醇耿介,才华出众,诗、词、歌、赋、篆刻、书画、音乐及戏剧无所不精。一九一八年,披剃于杭州虎跑寺,法名演音,号弘一;时年三十九岁。大师出家后苦修佛教中最难修习的律宗,振兴了南山律宗的传统,被佛门尊称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大师一生不收徒众、不主寺刹,唯以写字与人结缘,随心、随喜、随缘的生命情境,为浊世涓聚成一瀑清泉,亮懿德行永照人寰。

“清癯如鹤,语音如银铃”是日本商人内山完造第一次见到弘一大师的印象。在我们看来,弘一真是人中之鹤,他仿佛穿着白衣,走过夕阳的田园,给我们一种非凡之美的印象。他不是为了同俗而生,他是为了拔高而生,他优雅地走过红尘,使我们看见那卓然的颜色,忍不住自内心发出一声赞叹——呀,弘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呀弘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清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321976
开本 16开
页数 1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9.92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海南
239
16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2:5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