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林徽因传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诗人、建筑学家、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一生记录。青年时代,林徽因足迹踏遍欧美,成为我国第一代女建筑学家。她是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她一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散文、小说和戏剧作品,是现代文学史上独领风骚的巾帼才俊。这是一部优美的动人的文学传记,以细腻的笔触记述了林徽因女士的坚贞一生。

内容推荐

本书不仅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子,有着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积极的人生启示。

目录

序 

林家有女

一、初春的阳光

二、雨雾英伦

三、紫藤花开

四、宾大的钟声

五、欧游踪迹

六、年轻的先生

生命的夏季

一、烟霞西山

二、北总布胡同的足音

三、永远的伤逝

四、一花一世界

五、一叶一菩提

流亡岁月

一、湘黔路上

二、安家龙泉镇 

三、在李庄 

四、北归清华园

万古人间四月天

一、时间开始了

二、城与墙 

三、不息的变幻

四、最后的日子

尾声

试读章节

1920年初夏,林徽因伴随父亲来到了欧洲。

两个多月的海上行程,万吨客轮如一叶扁舟,行驶在浩瀚的印度洋上。仿佛永远也到不了岸。浪涛日夜不息地拍打着船舷,徽因一直有一种眩晕的在梦中的感觉。

眩晕中,看天空由紫转蓝,由蓝转灰,看一轮巨大的红日从海水中涌出又落下,看光与影在波涛中追逐嬉戏。起风时,狂暴的大海仿佛要把孤单无助的客轮掀翻、撕裂,人便如羽毛般在船舱里载沉载浮。

上岸后很长一段时间,徽因仍然如同行走在船上,看什么都有些飘忽、恍惚。

按照出访计划,林长民带着徽因游历了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比利时的一些城市。

一处处文化名胜,一个个博物馆,还有工业革命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家家工厂、报馆,林长民都带着女儿一一走过。16岁的徽因原本对工厂报馆这些地方没有太大兴趣,但林长民却认为,恰恰是这些地方体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可以给中国社会今后的改良作参考,故“不可不观”。

各处景物走马灯似的从眼前流过,各种印象叠加在了一起:巴黎街头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空气,罗马游览胜地绿色松林如波涛般望不到尽头,阿尔卑斯山上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法兰克福一碧如洗的蓝天上盘旋的鸽群——钟声、鸟鸣、树林、草地组成了和谐的交响,风情万种:遗址、遗迹如珍奇宝石穿成的项链,浪漫多姿;古老而迷人的欧洲像是一幅色泽古黯的织锦,散发着久远的高贵的气息。

游览之外,林长民更多的时间要用于各种应酬。他要出席“国际联盟协会”的会议,要与各国各地的有关人士晤面,他应邀去一些地方做演讲,还要接待许多慕名前来拜望他的当地留学生和华人社团的成员。当他忙于这些事情的时候,常常顾不上徽因。徽因有许多时间一个人待在伦敦的寓所里。

徽因的感受是复杂的。她敞开心灵摄取吸收来自这个新世界的印象和知识,纷至沓来的杂驳信息常常使她感到既新奇又疲倦。同时,远离故国,远离同龄伙伴的她又时常感到深深的孤独和无所适从。在父亲频繁外出的时间里,孤零零的她时常想,父亲出去给别人演讲些什么呢?他讲的那些问题有那么重要吗?他怎么根本就不在意近在身旁的女儿呢?

一个人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偎在壁炉旁,一本接一本地阅读英文版的书刊。此时,她才对北京培华女子中学谨严的学风心怀感激。来到英国后,她没有怎么费力就能够自如地与人交流和用英语阅读。

她读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读丁尼生、霍普金斯、勃郎宁的诗,读萧伯纳的剧本。刚开始,她的阅读还带有学习英语的目的,可读着读着,这些书就引领着她进入了一个令她心醉神迷的世界。尽管其中的一些作品她早在国内就看过林琴南的中译本,可如今读过原著,她才知道那些文言的译本是多么蹩脚,简直不能传达原文的情致于万一。徽因天性敏感细腻,文学唤醒了她对生活的种种体验,激起了她强烈的共鸣。

伦敦的天气仿佛永远只有好坏两极。

春夏之际,太阳明媚而艳丽。垂柳柔柔的枝条在风中软软地飘荡,星星点点的野花点缀着青葱绵密的草坪,一切都有着鲜明的色彩,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这时节,徽因总爱跟着女房东一同外出。

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徽因常和她一道出去写生、作画。她最爱去的地方是剑桥一带,那里有画不完的各种建筑和景致。徽因拿着一本书,随她坐在草坪上,四下望去,皇家教堂富丽庄严,皇家学院散发着宁静、幽雅的气息,“三一学院”图书楼上,拜伦雕像风神潇洒地凝视着遥远的天际。  在国内,徽因随着家庭的搬迁,南来北往走过许多地方,出国后跟着父亲也到过一些城市。可只有在这里,在尽情领略了英国剑桥脱尽尘埃的景色后,她才恍然觉察,那无边青青的碧草,潺潺奔涌的流水,窈窕玲珑的睡莲,明艳灿烂的朝晖晚霞,好像可以随着空气、星光一起渗透进人的灵魂。

她想起小时候住在祖父家,看过好多宋元名家的山水画。那时她不明白,为什么那些画卷上,总是画着那么雄奇的山川,那豆大的房舍和米粒大小的人物。如今她懂了,人在自然的怀抱里真是很小,小到只想变成一株草。一朵花,一滴露珠。

在与女房东的交谈中,徽因知道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懂得了建筑与艺术密不可分。以这样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国内国外看过的庙宇和殿堂,果然就对这些建筑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从这时起。徽因萌生出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

P10-12

序言

张洁

初闻作者写了这样一本书,惊喜之余首先想到的是,张清平笔下的林徽因将为中国女性提供怎样一种全新的人生范式?这疑问不免赫然着功利,可确实就是我的第一反应。

整个20世纪的下半叶里,中国社会始终以极有限的一两种范式引导着自己的女人们,她们曾是穿越中国当代史和文学史的一系列符号,这是些伟大和崇高的符号。当这一页历史渐隐,人们获知共时段还有过另类的女英雄:被割断喉管的张志新,被切掉肾脏的黎九莲——这一切让人千百遍地想起那旬有名的宣告:“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然而做人、做一个大写的女人又谈何容易!一转眼明星满视野,在热闹的商业操持下,中国女人也并未如预期的那样,直趋大写的庄严。社会层面张显出的女性范式依然脱不掉一如既往的单调,要说有什么不同,只是徒添了精神的苍白。

所以,就总会有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女人,怀着一丝不满的渴望,把目光投向20世纪的上半叶,想找寻一种、两种或更多的有别于上述的生命感动。《林徽因》该是张清平在如此找寻中写下的心灵记录,于是,我得以在她的记录旁书写自己的感动,自己的思考。所以,首先得感谢作者提供给我们这样一个文本,一方思考的平台。

毫无疑问,林徽因的精神气质隶属于“五·四”后生长起来的那一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近年来,关于这一群体的历史评价、学术论辩颇为热闹,已经多元了的中国思想学术界提供给人们多个切入这一群体的视角。然而,无论你从哪一视点锁定自己的站位,似乎都绕不开审视这一群体成员的精神气质、文化素养与宽容襟怀。立足于此,我同意这样的说法,“自由主义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还能有比“生活方式”的选择更能昭示出人们真实的精神追求的吗?

这些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规避战乱,以其扎扎实实的生活践履,丰丰富富的健全人格,为催生现代中国而自觉努力者不乏其人。在面临命运的抉择时,他们中大部分人拒绝赴台,亦不屑作白华,其对旧中国的决绝之态,否定性地张显着其历史性的价值理想。尽管他们从此踏上了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不归之途。

建国后,中国的知识分子经历了一场又一场荡涤魂灵的风风雨雨。林徽因于其中可谓幸运者。她辞世于1955年的春天,诚如作者所言,这“是命运女神对她的眷顾和厚爱”,“以她细腻敏感的心灵,怎样承受1957年的狂暴风雨?以她高傲纯正的天性,怎能面对1966年的浊浪排空?”然而,我们也不能为林徽因奢求更好的命运,等待她的不过是双重误读的悲剧。其一,是湮没——准确地说,这非“误”读,而是“不”读——遁入历史无人识。(其实林徽因在建国初年,拖着空洞的肺叶,曾焕发出怎样令人瞠目的生命热情呀!)即使笔者这样以讲授现代文学为职业的人,初读林徽因竟来自醉心新月派诗歌的外国友人之触动!其二,是扭曲。张清平绝非近年来首先关注林徽因的人,在她书写之前,林徽因已经浮出历史地表。可叹的是商品经济的铁锹助其出土,注定了林徽因不能清清爽爽地以一个大写的人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她总是被与别人捆绑在一起,作为徐志摩的热恋闪闪烁烁地让今人猜测无限。于是,什么杰出的女建筑家,独特的女诗人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诗人徐志摩曾因痴情于她而亲手捣毁了自己的家庭,可琢磨不定的林徽因却嫁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我这样“学舌”是有着一丝恶意在其中的:敢爱、能爱、特别是可爱的梁思成以其无与伦比的坚实基础与宏大结构(建筑术语)支撑关爱了林徽因的一生,却难得应有的立足之地!仿佛任公的儿子,徽因的丈夫才是其符号(当然建筑学界业内人士自当别论);这其中又因了徐志摩浪漫诗人的巨大阴影,梁思成免不了成了他人生生死死热恋中的一个陪衬!这就是最通俗、最流行的林徽因“读本”。因此,我们有理由特别关注张清平的《林徽因》,冀望她的笔还一方历史的真实,让读者在林徽因们的精神风采里了悟今人的苍白。

陈思和先生曾就作者与传主的关系有过如下见解:“一部优秀的传记著作里,传主不但要复活他本来的精神面貌,还应该起‘借尸还魂,的功能,将作者的生气也焕发出来。所以传记不是纯客观的材料展览。它需要‘对话’,作者与传主间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对话。”阅读《林徽因》使我们看到,作者在长期知识与学养储备的基础上,有了走进林徽因的可能,有了切近传主精神的对话。

在这一“对话”中,传主的心灵路程较之生活阅历似乎更能触发作者的激情,于是她不自觉间总是把叩问的笔触探向林徽因和她身边一群人的精神层面。她讶异于这一群人的精神何以如此健全?她于心向往之中竭力再现着他们的独特群体气候,一刀一笔地镌镂着林徽因的精神素质,兼以工笔描绘出予林徽因以影响和润泽的各各人的风采。林徽因所以成为林徽因,离不开梁思成,缺不了金岳霖,也少不得徐志摩。于是,北总布胡同的林家客厅,西南联大梁思成夫妇脱坯和泥造起的住宅,李庄五年病魔煎熬中困苦封闭的研究生活——林徽因就于这当中和着一群人的步履以独特的自我向读者走来,每一步都是丰盈的、尊严的、大写的。这一群人用生命书写履历的时候最为惹眼的是心灵的自由,他们之间即使穷困得典当衣物,最富有的依然是真诚,而又因了站在同一地平线上,他们彼此间深为敬重和懂得!于是其肝胆相照的罕见美好遂成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间的绝唱。

如果说以前读到有关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文章,让人从学理上了解了这一群体的历史风貌,那么《林徽因》一书则是用文学的传记手法生动绘出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和生活姿态。一支深情而负责任的笔引着读者回归往昔,沉浸于林徽因们的世界,这是一个异常美好的世界,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尽管它已凝然定格于历史。

               2001年暑假于长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林徽因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清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47745
开本 16开
页数 3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6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6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3
出版地 天津
229
16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