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武则天
内容
编辑推荐

神龙元年的十一月二十六日,一代女皇终于病逝于仙居殿。她的儿子按照她的遗愿,追认她为“大唐则天大圣皇后”,葬于乾陵。

由才人而昭仪,由宸妃而皇后,直至慈氏越古天册金轮圣神皇帝,男人能做的,武则天都做到了,而且做地更加波澜壮阔,风云四起。

本书将告诉你一个稗官野史中的武则天。

内容推荐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这个女人活了八十二岁,权倾中国达半个世纪之久。她以自己睥睨古今的大气派,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兴利除弊,治理天下,决心要做一个有史以来最有威权最伟大的女人;她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纵情声色,为稗官野史留下无穷真扑朔迷离的素材。

目录

代序 因为是个女的

第一章 重返皇宫

第二章 潜龙勿用

第三章 渐入佳境

第四章 初露锋芒

第五章 辣手设局

第六章 废后风波

第七章 以退为进

第八章 雄风扫地

第九章 聚*后宫

第十章 姑侄暗斗

第十一章 太子之死

第十二章 再接再厉

第十三章 黄台摘瓜

第十四章 虎头蛇尾

第十五章 和尚情夫

第十六章 燕啄皇孙

第十七章 谁是真主

第十八章 女皇新宠

第十九章 女生外相

第二十章 难破痴迷

第二十一章 神龙摆尾

尾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重返皇宫

1

时惟九月,长安城在瑟瑟秋风中抖落最后的风华。

一辆宫车,两名内监、两名宫娥,神不知鬼不觉地就把先帝才人武氏从感业寺接进了大内……

事在大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

早已知情的掖庭令赶到皇后所居的仁寿殿,请皇后示下:新进宫的武氏安置何处?

王皇后沉吟良久,迟疑地说:“就在南内为她找一处地方吧。”

皇城居长安的中轴线北端,分三大块——朱雀门北面的大片宫殿称西内,以太极宫为中心,是天子正衙,大朝和节日接见百官的所在;与之相连但地处东北角的一片宫殿为东内,以大明宫为中心,拥有大片配殿和宫室,还有一个大花园,环绕着龙首池和太液池,那里在太宗时,原是供太上皇养老的地方;而南内在远离皇城的东南面,在通化门与春明门之间,地处长安市区,与太极宫所在的西内隔了胜业、崇仁两片街区,以龙池为中心,经龙首渠水道可通东内的龙首池和太液池,而陆路有夹城相通,那是专供皇帝往来的专用通道,交通很是方便。南内以兴庆宫为主建筑,周围也有一大片宫苑,在那里登楼,可眺望街景,倾听市声。这以前,武氏便居住此宫,但只是五品才人,眼下掖庭令给她送来的,是内庭正三品的服饰,奚官局也为她配置了八名宫娥,这已是正三品婕妤的待遇。

不等安顿好,武氏便去仁寿殿谢恩。

武氏明空本是先帝才人,一度侍奉神武的贞观大帝,说起来,是当今皇帝的后母。

皇帝的后妃,除皇后外,其余的妾在制度上属于内官,共分八个等级,即四妃、九嫔、九婕妤、九美人、九才人、二十七宝林、二十七御女、二十七采女。武明空二次进宫,由正五品才人上升为正三品婕妤,婕妤拜见皇后一点也不能草率,尤其是初见,必是冠服大礼参拜。

王皇后倒很是宽仁大度,她笑盈盈地扬起手,示意左右宫娥扶武婕妤起来,又让她坐在自己身边,并拉着她的手,问起感业寺的生活。武婕妤一一作答,态度从容,口齿伶俐,还带几分腼腆。

王皇后对武婕妤的第一印象很好。宫中规矩,虽无须赘言,但王皇后还是多说了几句,武氏点头称是。告辞后,王皇后望着她那袅袅婷婷的背影连连点头,又向西宫苑——萧淑妃居住的地方——发出无言的冷笑。

王皇后成心要给皇帝一个惊喜,事先没有奏明皇帝。一直在和大臣们议事的皇帝直到下午才得知消息,果然喜不自禁,急匆匆赶来相见。

才进门,皇帝立刻张开双臂,把拜伏在地的武婕妤拉起来,上下左右仔细地将她打量一遍,并没有松手,说: “唉,翠微宫一别,就是两正……”

武婕妤抬眼一望——院子里,内监、宫娥,排两行雁阵,在望着他们,站得稍远的,还掩着嘴在吃吃地笑,忙将自己的手抽回,且低声提醒道:“陛下!”

皇帝却一点也不在乎,再次挽起她的手,一边往里走,一边说:“怕什么,从今往后,我们再也不必偷偷摸摸了!”

进到里间,武婕妤将皇帝按坐在龙椅上。皇帝虽然坐下来,却仍未松开那紧紧握住的纤纤玉手,又向四周扫了一眼,说:“不行,她怎么让你住这里呢?这太委屈你了,朕要改封你!”

武婕妤说:“皇后大恩大德,臣妾永世难忘,眼下只要能朝朝夕夕陪伴皇上,就是臣妾如天之福了,皇上若再加恩,只怕臣妾受之不起。”

皇帝却仍一个劲地摇头:“你以为她真有这么贤慧吗?可别太天真了!”

武婕妤抬起头,盈盈秋水一瞥:“皇后对臣妾可是一片真心。”说着,又凑近来,在皇上耳边低语说:“臣妾看得出来,自从那次皇上和她来感业寺上香,问答之际,她一下便看出了我们的关系,如今她不计较,且有心成全,不管怎么说,这是一片好心,十分难得。”

皇帝闻言,只无言地撇了撇嘴,又抚着武婕妤的发鬓,好半晌才说:“不说她了,我们说些别的。哦,对了,朕好久没有听你唱歌了,今天,为庆祝我们重新聚首,你该为朕清歌一曲。”

武婕妤一颤,目光如水,泛起漪涟,望着皇上浅浅一笑,不再称陛下,而是唤着皇上的乳名说:“阿治,你还记得我的歌,眼下还想听?”

“记得,太记得了,听到你的歌声,朕立刻回忆起以往的岁月。先帝在含风殿养病,朕却和你在偏殿那个小阁子里调情。小阁子里静悄悄的,微风轻拂,连一根发簪掉地的声音也能听到,我们都提心吊胆,怕得要命。其实,先帝那时身染重疴,根本管不到这些了。呵呵,那情景,朕一回忆起来,就像还在眼前呢。”

武婕妤一下羞红了脸,朝四周望一眼,轻轻地将皇帝一推,说:“去,还有脸说。”

这一推其实是一拉,两个动作是相连的,这样,皇帝反倒挨得更近了,两张脸几乎紧贴着,皇帝趁势挽住她的脖子,且一个劲地央求道:“唱吧唱吧,朕都等不及了。”

重回旧地,武婕妤感慨良多。此时此刻,她确实想唱歌,唱什么呢?有顷,只见她轻轻地咳了一下,然后便娇莺婉转,低低地唱了起来: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皇帝用手指在几上敲着,且随着歌声进入那个想象中的境界。

一曲方终,皇帝仍未尽兴,笑着拍手说:“好,好,这歌朕尚未听过呢,叫什么名字来着?”

“曲名《如意娘》,词和曲都是臣妾所作,让皇上见笑了。”

听说武婕妤懂音律,皇帝再次叫好,且念着歌词说:“好一个‘开箱验取石榴裙’!媚娘,这是你在感业寺中思念朕时写下的吗?”

武婕妤不直接回答,却追问道:“什么什么,陛下刚才叫臣妾什么?”

皇帝嬉皮笑脸地说:“朕叫你媚娘,武媚娘,怎么,你不高兴叫这个名字?”

武婕妤收敛起笑容,低声嗔道:“你怎么能这么叫臣妾呢?这‘武媚娘’三字可不是陛下能叫的。”

皇帝涎着脸皮,有些像无赖似地笑着:“朕明白,这是先帝对你的称呼,可眼下先帝的所有都归朕了,自然也包括你。”

武媚娘的脸更红了,水盈盈的大眼睛里,春意盎然,目光肆无忌惮地在皇帝身上扫来扫去,就像能看穿五脏六腑似的——这个男人,也是个皇帝,可是,他能和自己心目中那个圣天子伟丈夫合二为一吗?

皇帝早憋不住了,见媚娘的双眼在自己身上睃来睃去,如同得到了讯号,双手立刻就伸了过来,先是捧着媚娘的脸忘情地亲,后又移到胸前,再往后,便将她放倒,利索地撩起衣裙,俯身上来,竟在那一片雪峰玉谷间狠劲地舐着,亲吮着……

媚娘当然早有准备,她半推半就地躺下来。当皇帝上来时,她的身子轻微地颤动,眼睛往外喷出火焰,呼吸也急促起来,思维则紧跟着皇帝的动作,在深入,在回忆,也在比较,她好想找到那久违的、一直萦系于心的奇妙感受。开始,她似乎找到了,且一度进入那如醉如痴的梦幻之中,但这美好的感受一瞬即逝——皇帝唇红齿白,风度翩翩,似画中人物,令所有女人动心;但皇帝肉酥骨软,身上缺少粗犷有力的阳刚之气,不是她心目中的伟丈夫。皇帝很爱慕她,以平等的地位待她,但她却更喜欢躺在一个居高临下的、不可一世的、深具征服魅力的男人身下,宁可被他割碎,吃掉,也无怨无悔。于是,当皇帝高潮迭起时,她却总像欠缺什么。

面对身下心仪已久的女人,皇帝的冲动来得快也去得快。精力虚耗的他,其实更像一个有贪心而无好胃口的鄙夫,面对美食,行动是那么颟顸,那么迟缓。更可悲的是此人并无自知之明,以为自己在这种事上也是天下第一的男人,所以,他仍像对自己的臣下一样,目空一切,不顾他人感受。

事毕,尚未下马,他便得意地捏着她的鼻子,说:“小媚娘,你终于领教到了朕的功夫,昔日的梦,朕今日为你圆了!”

媚娘显得无情无绪,只勉强地笑了笑,半是嘲讽半是调侃地说:“就完了?”

皇帝不由一怔。这以前,他和其他妃嫔们干这事时,也要这么问的,每回总可得到许多赞美之词,不是“谢陛下的雨露之恩”便是“陛下虎跃龙腾,臣妾真是受恩匪浅”……

P1-4

序言

代序 因为是个女的

我想,当今世界,不知道“嫦娥奔月”的,大概就不是中国人,但不知道“夸父追日”的,却不在少数。小时候看《山海经》的连环画,看到“夸父追日”一章,见一个黑大汉,打个赤膊,胡子碴碴、大汗淋漓去追太阳,一直追到累死,觉得没意思,赶紧翻过去;后来,又看到了“嫦娥奔月”,不但人漂亮,而且,一吃不死药,竟然可以怀抱兔子,升到月亮上,那里有广寒宫、桂花树,不但可和怀中宠物逗乐,还有我们吴家人为她修剪树枝——人与人的不同,做神仙也是两种待遇,于是,不由骂娘说,妈妈的,做女人真好。

不信,连当皇帝的,也是女的最招人眼,武则天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她虽不像后人吹的那样英明伟大,但也确有过人之处。博通经史,才思敏捷,看她留下的墨迹,字字珠圆玉润,很是耐看。据史载,她揽权是从代李治批阅奏疏起的,到后来才渐入堂奥,再后来干脆李治坐在前头,她坐在帘后,李治称“天皇”,她便称“天后”,于是“二圣并尊”。于是,“李”治的江山,成了“武”治——这与一般的奸臣经历没两样,但她以一女人能做到这一步,只是占了天时。

就是说,武则天是时代的产物。若把她放在宋朝或更后一点的明朝、清朝,就说她能擅权,比慈禧太后还恶,也决做不成皇帝,但放在唐朝就是两回事。

初唐时,儒学正处于汉儒向宋儒够转型期,孔夫子还未行大运,他头上那些吓人的大帽子是后人层层加码的,这以前,虽也有人为他加尊号,但最亲不过是“尼父”,最高不过“宣尼公”,也不是普天下都有文庙——直到唐初,李渊拼命与老子拉关系时,想表示公正,才在国子监旁建文庙,孔夫子也得跟在周公后面,混上几片冷7J头肉吃。

试想,当孔夫子连一片刀头肉也难混到时,打他的招牌混官做的徒子徒孙们,还能去“攻乎异端”吗?

因为没有礼教条条框框的限制,唐代的妇女生活得无拘无束,按颜之推《颜氏家训》的记载,初唐习俗,尚保留着南北朝时代鲜卑人的遗风,鲜卑妇女在家中地位很高,不但主内,且也主外,可以坐着车子为家庭利益去交结官府,至于夫死改嫁,唐初有九品以上官员死后,妻子不得改嫁的诏令,那只是当局为敦风化俗而提倡,并未认真执行,想嫁还不是随你——初唐的公主,再嫁的就不少,像太平公主,至少明的就嫁了两次。正因为此,李治的乱伦行为,虽有个别大臣拼命反对,但也有不少大臣不以为然,像礼部尚书许敬宗,像中书舍人李义府,就只把它看作一般的“出妻”事件,认为田舍郎多收了十斛麦,也要换个老婆,皇帝换一个老婆算什么?像李勃,当李治废后、立后的诏令被享有出旨权的门下、中书两省宰相驳回时,李勤便’出来说:“此陛下家事也,何必更问外人?”一句话提醒了李治,干脆绕过宰相,把这事办成了。

这事若放在后来,李治再执拗,武则天再主意多,也决办不成,顶多就混个垂帘听政。

不错,她当上女皇帝后,史称为“武周革命”,但那是革李唐的命;她在位时确实有所改革,不过,那只是改衙门名称,改得女性化,像中书省、门下省,改成风阁、鸾台;且频频地改年号,贞观大帝二十三年天下只一个年号,她心血来潮,一年可改几个年号,自显庆五年直到她死,换了整整三十个年号。

另外,改字也是她的革命行动。全凭个人爱好或忌讳去改,她圣号“武明空怕别人犯讳,于是,新造一个“璺”字,自己改名“武璺”,这倒无可无不可,但有些字改得实在不敢恭维,《宣和书谱》所载她改的十九个字,像把“天”改成一个“丙”字,这还有些像篆书的天;把“人”改成“生”字上面添一横,勉强去想也想得通,是人无论长短都是一生呗;但“星”字改成个圆圈,“日”字改成圆圈内加一个“乙”字,简直就莫名其妙、无法沟通。

辅佐高宗之时,国防与外交做得都不好,安西都护府的丢失,就在她手上;名将薛仁贵的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于大非川,就是她的瞎指挥。

但她称帝后,能大胆起用一批出身寒门的读书人,允许布衣上疏,这算是她的过人之处,虽说这么做是想用以对抗李唐贵族,但能做到这点,却不能否认她的胆识和胸襟,著名诗人陈子昂就是以布衣上书言事,受到重用的。

另外,在选贤任能这一点上,她算得精明与糊涂参半。宰相班底中,有唾面自甘的娄师德;有一味模棱的苏味道,都属平庸之辈,他们被重用,与一大批重臣的不合作有关,但也不乏能臣,像李昭德、狄仁杰、张柬之等,武则天就是重用这班能臣,才保证朝廷人事更迭,江山易手时,下面秩序晏然,天下不乱。

在权力圈子中,若有人说一些逆耳的话,或犯她的禁忌,她也还宽容,像宰相苏良嗣就是一例——薛怀义是她的和尚情人,专宠无比,因不守规矩,被宰相苏良嗣遇见,明知是皇上的野老公,竞下令揪下马来,将那拱在龙床上的屁股,狠狠地打了一顿。鲜血淋漓的怀义,倒在她怀中哭诉,要她为自己报仇,她却反数落怀义说,南衙是宰相办公的地方,你怎么可随意乱走呢?

这种淫而不乱,公私分明,把宫廷与朝廷分开的做法,还是值得称道的。

晚年最困扰女皇帝的事,莫过于接班人的问题。虽然面前不乏谄媚之臣,耳边不乏悦耳之音,但真正的贴心人在哪里?

李唐宗室及前面两个儿子都被她杀了,膝下两子:李显和李旦及好几个子孙,虽都奉旨改姓武,名武显、武旦,但谁都明白,他们是李家人,若传位于他们中的一个,则武周的江山仍复物归原主,武周辛辛苦苦革命,到头来都是白忙乎,她这开国皇帝,就又成为亡国之君——这真是荒历史之大唐,让天下人掩口笑。

若传位于武家呢?娘家侄子有整整二十个,其中本支的亲侄子魏王武承嗣、梁王武三思想当太子都想得发疯了,他们可是帮女皇革李唐之命的元勋。

不妙的是女皇帝于娘家人早扎下了深深的仇怨。李昭德就是看出这点才伺机进言的,他先是乘间说魏王权重,宫廷斗争,“父子犹相篡夺,况姑侄乎?”

就这一句话,武则天立刻省悟,竟然把武承嗣的宰相给罢了。

接下来武承嗣发动百姓上书,请立自己为太子。武则天令李昭德处理,昭德竟然将为首的笞杖而死,且对武则天说:“岂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以亲亲言之,则天皇(李治)是陛下之夫也,皇嗣(李显)是陛下之子也,陛下正合传之子孙,为万代计。况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若立承嗣,臣恐天皇不得血食矣!”

——自古,历来从没有侄子把姑妈的主位牌立在自家的祖神龛上的,哪怕就是皇帝,祭祀时,姑妈也不可能受侄子一炷香火,所以,九泉之下,俎豆之享,你这姑妈只能去李家子孙那里讨,武家可没这义务。这就是历朝历代、圣圣相承的宗法制度,你本事再大,也破不了这铁门槛!

武则天终于省悟了,与其死后鬼魂连冷饭也混不上一口,不如就当亡国之君,反正亡在儿子手上也不打紧。于是,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七月下旨,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李显算是当过一回皇帝又当太子,这算是又荒一回唐。

然而,多病的女皇帝越来越糊涂,莲花五郎和六郎不甘心只当面首,他们开始树立私党,扩充势力,准备抢班夺权。幸好狄仁杰临终做了安排,这就是引进张柬之,把他安排在相位上。

晚年的狄仁杰,颇受信用,他知自己来日无多,便极力向女皇推荐张柬之为相。所谓“第二次玄武门政变”中的骨干人物:秋官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崔玄啼、左羽林将军敬晖、左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都是仁杰生前安排。

时在武周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十一日。上一年的冬天大寒潮,一直笼罩着神都洛阳,因为天灾,漕运也被迫中断,关中出现大饥,地方官已奏报了“人相食”的事,醉心于求仙慕道的女皇帝对这些并不关心,一门心思躲在深宫,和心爱的张氏兄弟“合炼双修”,盼望能长生不老。

臣子们终于不能忍耐了。这天深夜,由张柬之策动的政变大军,分三路进入洛阳皇城的玄武门,直奔女皇所在的迎仙宫,张易之和张昌宗还想反抗,立刻被支持政变的卫兵杀死,张柬之指挥官兵将女皇所寝的长生殿包围,在逼女皇退位的同时,迎立太子李显登基,是为唐中宗。

这一场政变干净利落,比贞观大帝的玄武门政变还要完美,因为除杀了张氏兄弟,再未大动杀伐。

女皇帝是孤独的,因为反对她的人太多了。从有关史料来看,不但武家人参与了这次政变,就连她的亲女儿、太平公主李令月及李令月和前夫所生的儿子,都加入了反对她的行列。这些人虽是她的至亲,却也是她的极仇,因为他们的亲人都惨死在她的手上。

政变后只几个月,她便死了。没有男人的雨露滋润,这支深宫老葵便迅速枯萎。临死传下遗命:去帝号,称圣母皇太后——武周的开国之君,在亡国之后,终于又回李家做李治的媳妇儿了。真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革命前。

武周之世,前有贞观,后有开元,作为两大盛世的过渡,武则天的功业,前不能与贞观比,后不能与开元比。她的所谓政绩,有的男皇帝比她做得更好;她的所谓暴行、淫乱,有的男皇帝比她更甚;就说重用酷吏,鼓励告密,实行特务政治,拿人不当人,秦始皇已做在前头;就说她建明堂、造天枢、铸九鼎,劳民伤财,虚耗国力,隋炀帝也做在前头。所以,切不可高看她,也不必矮化她。应该说,在中国历史上,近三百个帝王中,她是一个极平常的皇帝,无论好坏,都不拔尖,但把她放在女人堆中,却极不平常,吕雉和慈禧也无法与她比——千古一帝,谁说不是?

物以稀为贵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武则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果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31673
开本 16开
页数 3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