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传说中国高僧(人物主线图文版最具代表的佛界名僧)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集有许多著名出家僧人之传说,讲述了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佛门传奇故事。这些富有传奇性的故事,玄妙神秘,似真似幻;引人遐思、留意连连。如禅宗初祖达摩“一苇渡江”的神秘,东土二祖慧可“断臂立雪,舍身求佛”的虔诚,吉藏“辩五众论师,名震京华”的犀利,玄奘“西天取经”的刚毅,鉴真六次“东渡”的执着等等。

阅读本书可以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佛教历史。本书除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外,还蕴藏着中国传统的教育精神与哲学素养,同时寓轻松诙谐于其中,让读者在备感新奇之余,获得诸多启悟。

内容推荐

佛教孕育了许多高僧,高僧推动了佛教的极大发展。可以说,每一位高僧都有着禅意至深的体悟,都有着高超的智慧和修养。他们为弘佛法敢捐身躯,他们品高德厚,立志如坚。他们的精神,不仅浸透了神韵,更是动人心魄。读者在阅读之余,必会获得诸多启悟。

目录

晋代

一代神器:释道安

早失双亲少年出家

展露天资脱离劳役

出山门访拜名师

辗转弘法探求妙旨

创立本无宗

符坚赏识朝野公认

袈裟名士:支遁

融通神理名流叹服

开创玄佛结合

净土初祖:慧远

雄辩胜道恒

建设东林寺创立净土宗

影不出山迹不入俗

西域高僧:鸠摩罗什

誉满西域名传东土

吕光专横罗什忍辱

只采莲花勿取臭泥

神悟奇僧:竺道生

名师出高徒

“新论”惹祸端

“新论”确立众僧信服

感慨说法顽石点头

求法先驱:法显

少年英雄

万里求法显神奇

求得佛经心系而归

海上飘流终归国土

不染色相:昙翼

抵诱惑戒女色

南北朝

守戒如一:法愿

洞晓此事守戒如一

禅宗初祖:达摩

一苇渡江

面壁九年

感虔诚之心接纳收徒

东土二祖:慧可

习禅打坐又投师门

断臂立雪舍身求法

豁然自觉是真珠

南岳传法:慧思

梦中神悟南岳传法

隋代

智者大师:智颉

落发湘州弘法金陵

意欲隐居无奈出山

随势而行弘佛为本

四朝高僧:吉藏

苦研三论卓尔不群

搜贤俊文疏学天台宗义

辩五众论师名震京华

唐代

三藏法师:玄奘

少年出家立志弘佛

跨向西行之路

那烂陀寺潜修五载

曲女城法会誉满天竺

凯旋而归佛法广传

南山宗祖:道宣

神僧托梦宜从出家

隐居南山精研律学

建立戒坛开宗立派

慈恩大师:窥基

宿世因缘

被逼出家不受法戒

禅宗六祖:慧能

投本东禅寺

天赋超人承接衣钵

避追杀隐姓埋名十五载

立志出山正式为僧

开堂说法一举扬名

释前嫌神秀举荐慧能

华严之祖:法藏

少小崇佛择师求道

太原寺削发武皇后赐号

施法力祷祝助战

出谋划策功效居多

大慧禅师:一行

避及权臣削发出家

过目不忘惊羡于人

感恩报答法术神奇

律宗高僧:鉴真

断尘归佛佛业显著

百折不挠弘法东瀛

绝食出家:道悟

挫盗安民

临济宗师:义玄

三度被打悟性终开

南柯一梦也是禅

巧舌呈威

临济院义玄创宗

武艺高强率僧护城

匡真禅师:文偃

伤脚悟道参拜雪峰义存

云门三句蕴理广博

宋代

明觉大师:重显

入住洞庭山

受请奔赴雪窦寺

佛眼禅师:慧开

苦参“无”字得玄

法智大师:知礼

兴师动众

佛印禅师:了元

一屁打过江

佛心自现

豪爽颠僧:道济

工诗文通经史

禅境高深

元代

莲花梦池:妙高

重振禅宗

幼入香云:福海

幼入香云不负厚望

广修佛学德高望重

过目成诵:湛堂

饱学经律设坛弘法

皇帝两次传诏

矢志习禅:水盛

别有会心

断崖禅师:了义

当头一棒身落悬崖

译经巨擘:法桢

译经巨擘佛门才子

高借转世:觉宗

灵山堂说法不负重望

隐居天湖:清珙

有佛无佛死句活句

明代

闭关修道:天隐

闭关出家终担大任

选幽静之地潜撰历书

豆儿佛僧:法祥

豆儿佛

自焚救人:永隆

自焚救众生

紫柏老人:真可

豪气仗剑游听佛入空门

行走天下游学四方

被诬入狱

憨山大师:德清

不慕宰相愿做佛

云游南北谒高僧

天有不测风云

被遣遭流放

八不道人:智旭

改变固执儒佛并重

立意出家剃度为僧

一心修习参证教义

金口泻珠从容而答

清代

高妙法行:读体

万里求师

高妙法行征服众心

降虎大师:智檀

重修岳麓寺

降虎护寺

英端瑞首:万清

承继法席闭关穷研

英端瑞首

孤峰禅师:行泽

入云谷佛门转匡庐闭关

隐居八载再创法席

正通三昧:悟先

再证般舟三昧

千里寻经:仁里

足行千里搜罗“大藏经”

偈语之中显高德

扶桑留鞋:芳圃

广演教旨东渡扶桑

八指头陀:敬安

历尽磨难脱凡尘

弘法兴佛为教亡躯

每到求人为写诗

慷慨演说系国事

天下奇僧:宗仰

淡泊名利不求富贵

虽身佛门心未忘业

古道热肠

足踏蜀川:戒然

法音入心中终入佛门

攀峻岭崇山不辞艰难

爱国高僧:圆瑛

号召抗日筹款救国

组织佛教会灾区救护团

律学高僧:弘一

能诗善文绽露头角

厌八股愤然交白卷

远涉重洋求学东瀛

归国事教业绩斐然

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遍览诸经律学高僧

爱国高借:太虚

幼失双亲皈依佛门

虽身寺院心系国事

提倡改革振兴佛法

试读章节

誉满西域 名传东土

传说鸠摩罗什于公元343年出生于龟兹(今新疆库什一带),其父亲先代出自印度婆罗门族,是印度有名的官宦世家。祖父鸠摩达多官至相国。父亲鸠摩炎聪慧有德行,本可继承相国一职,但极信佛事,不愿做官,于是剃度出家,皈依佛门。鸠摩罗什自小就显示出了聪明绝顶的才智,他每天能让住千条偈语,心中竟积有三万余言,师傅的传道,当时他就能省悟通晓。佛经中的隐微之意,常人还没法觉察之前他已能熟解于心。

九岁时,罗什随母亲渡过辛头河,到达罽宗宾(克什米尔一带),拜师于名德法师槃头达多。达多是国王从弟,博学多才,名闻印度诸多邦国。罗什随他学了《杂藏》及中、长二《含》等四百万言的经典。达多常称赞他神俊非凡。国王听到后,便请他进宫,还召集外道论师前来和他辩论。面对着他这年幼的模样,人们哪看得起他,出语常常无礼。对众人的傲慢,罗什心定气闲,不急不恼,突然发语,指出其误谬,其思路敏捷、逻辑严密,令对方理屈词穷、瞠目无言。既挫败对手,国王赞叹不已,对他特加礼遇,待如上宾。

公元355年,罗什十二岁,母亲带着他离开罽宾国,去到西域一个叫做沙勒(现新疆西北喀什一带)的国家。沙勒当时流行的也主要是小乘佛教。罗什母子在沙勒滞留一年,求师问难,对小乘经论《六足》、《噌一阿含经》等进行深入地研究。很快,少年罗什的佛学天才引起了沙勒佛学界的注意,有一个叫做喜见的沙门,专门为罗什的事向沙勒国王提出建议,他说:

“此沙门(指罗什)不可轻视怠慢,大王最好请他升座说法,这样做对我们有两大好处:其一,可使我国沙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激励他们勤勉努力,迎头奋进;其二,罗什在我国升座说法,龟兹国人必然认为罗什是我们培养出来的,他们尊敬罗什,就是尊敬我国,而尊敬我国,必然和我们交好,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于是,沙勒国王大会国中沙门,请鸠摩罗什升座为众僧讲《转法轮经》。少年罗什升座,从容起讲,滔滔不绝,析句分难,无所滞碍,听者无不心满意足。一时名重沙勒,声传四邻。龟兹国王知道这件事后,果然派遣使者,向沙勒王表示酬谢和友好。

自罗什随母亲出走龟兹以来,所学的都是小乘经典,直到沙勒时期,罗什都还是一个小乘教学者。但是,由于沙勒地处中西交通要冲,西逾葱岭可达大乘佛教盛行的大月氏(西域古国名,当时在克什米尔以西地区),往东可达莎车(新疆沙车县)、于阗(新疆和田)、子合(新疆叶城)等西域城邦小国,这些地方也都是大乘佛教盛行的地区。受四周环境的影响,沙勒也有大乘佛教流行,由于罗什先前学的是小乘佛教,在沙勒初次接触大乘教后,感到难窥其中奥秘。于是,罗什母亲又带着罗什离开沙勒,往东进入莎车国,师从该国大乘佛教高僧须利耶苏摩精心习大乘教义。罗什从此放弃小乘立场,转而广习大乘经论如《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等。很快,罗什又成为博识多才的大乘佛学者。

罗什母子外出游学期间,正值西域各国盛世阶段,宗教学术气氛异常热烈,除了大、小乘佛教外,还有其它一些宗教在西域地区流行。各种思想、各类学说常常相互论争,辩驳不休。罗什在莎车国放弃小乘转习大乘教义后,想到自己的国家龟兹国大乘佛教微弱,决定回国宣讲大乘教义,弘扬大乘佛法。于是,罗什和母亲一道离开莎车,取道温宿国(新疆温宿县一带)返归龟兹。

途经温宿国时,正赶上国中一个能言善辩的有道之士,非常狂妄,公开击鼓向人声称:“谁能辩论过我,我杀头来谢他。”罗什便用大乘二义来与他辩论。这二义包括,一了义,指经中明说真实之理的,二不了义,指隐蔽实义而为方便之说的。这个“有道之士”听他说完,当下就迷惑不清,并被驳得哑口无言,便向罗什叩头,请求皈依。如此以来,鸠摩罗什的名声传遍了葱岭以东、黄河以西诸国。以至龟兹国王亲自到温宿接罗什母子回归。

罗什名播西域诸国后,很是想念昔日外出游学时为他释疑解惑的各位老师,尤其是对童年时代在罽宾国求学时的恩师槃头达多,一直难以忘怀。槃头达多当时乃是以精通小乘佛学而名闻于西域。罗什常为“家师犹未顿悟大乘”而不安,打算再赴厨宾国,用所悟大乘之学仰化他的老师。正当罗什打点行装,准备躬身前往的时候,槃头达多法师却不辞劳苦,千里迢迢来到龟兹。龟兹王盛情接待了这位异国小乘佛学大师,并问他为什么要打老远地来龟兹国,达多回答说:“我听说昔日的弟子鸠摩罗什对佛法所悟非常,并久闻大王您弘赞佛法的功德,对这样一个神明的国家,我不能不来看。”

故乡逢恩师,罗什欣喜异常。昔日小乘师徒,今日大小乘交锋,罗什竭尽全力,用大乘空宗教义化导他的启蒙老师。虽然在开始时,达多对罗什的讲解甚感疑问,认为“一切皆空,甚可畏也”,但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辩难后,这位著名的小乘学者,终于“感悟心服,即礼什为师”,并十分高兴地说:“我是和尚(指罗什)小乘师,和尚是我大乘师矣”。

达多在罗什的点化下以小乘名师改宗大乘,这件事震动了西域各国。各国僧众,没有一个对罗什不仰慕佩服的,龟兹本国,更是给予罗什极高的尊敬和荣誉。龟兹王特地为罗什造金狮子座,大(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别称)锦褥铺垫,每到罗什升座说法,王公贵族皆长跪在侧,让罗什踩着他们的背登级入座。这种特殊的礼遇,在西域各国佛坛是并不多见的。的确,此时的罗什,不仅“道震西域”,而且“声被东国”,其响亮的佛学名声传到东土社会(即中原汉地社会),引起了汉地佛学界和中原王朝统治者的特别重视。

P26-28

序言

高僧卷集有许多著名出家僧人之传说,讲述了中国历史最有影响的佛门传奇故事。这些富有传奇性的故事,玄妙神秘,似真似幻;引人遐思、留意连连。如禅宗初祖达摩一苇渡江的神秘;东土二祖慧可“断臂立雪,舍身求佛”的虔诚;玄奘“西天取经”的刚毅;鉴真“六次东渡”的执着,以及永隆“自焚救众生”的大义……,等等。可以说每一位高僧都有着高超的智慧和修养,他们在中国佛教文化的长河中铸下了永远灿烂的一页。他们之所以受人敬仰并不在于传说本身,而是在于其品高德厚,立志如坚,在于具有一种“为弘佛法,敢捐身躯”的信念。

从佛教的发展来说,佛教起源于印度、传播至中国,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从两汉之际到东汉末年约200多年,是佛教在中国的初传时期,在这个时期的佛教,并没有为社会各阶层人所认识和了解。但发展至南北朝时,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及至隋唐时期名僧辈出,广建寺宇,开设道场,学派众多,宗门林立,佛教呈现出了空前的繁荣,其兴旺发达的景象已经超过了佛教的母地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而为世界第一。佛教中心也自然地从印度及周边国家转移到中国,这也是隋唐佛教繁荣的显著标志。随着社会变迁,在宋、元、明、清时期,佛教文化在诸多高僧的致力弘扬以及国家机构的重视下,更加得以稳定地发展。并且,由于佛教的义理比儒、道两派显得更加玄秘高超,方法更加巧妙,能够比较圆融地回答人们对自然和人生许多无法理解的问题,因而许多人都为其所吸引,以至于这种外来宗教,深深地植人于辽阔的中国大地的沃土之中。

可以说,佛教孕育了许多高僧,高僧推动了佛教的极大发展。佛教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正是在历代高僧呕心呖血、可歌可泣的感人传说中弘扬光大的。为了传播佛教文化,他们“万水千山无所惧,蜀道之难亦等闲”。就此而言,足可以说,在思想领域上他们启迪了人类的心灵,牖导人类的良知,因此,他们对世间的贡献是巨大的。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了解高僧大德的故事,了解中国佛教的历史文化,我们精心地编撰了此书。分别对历史最为著名的高僧传说作了必要的介绍。就传说故事而言,不仅生动有趣,还可补正史之不足。读了它,可以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佛教历史。本书除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外,还蕴藏着中国传统崇高的教育精神与哲学素养。同时寓轻松诙谐于其中,让读者在备感新奇之余,获得诸多启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传说中国高僧(人物主线图文版最具代表的佛界名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0849190
开本 16开
页数 3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9.92-49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5
169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6: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