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增补本)
内容
编辑推荐

人的成长过程,变数实在太多,因此更需要有众多的有心人用心地探索、研究。李镇西同志的这本手记,就是他的“心灵写诗”。他是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到这个美好的事业中的。在这个世纪之交,中华民族振兴、腾飞急切地要求全民族素质提高的时候,出版他的手记,相信会受到许多教师的欢迎,也会受到许多家长的欢迎。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学生汪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用小煤油炉煮上一个鸡蛋给汪斌送去。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善良节俭,李老师送钱给她补充营养。在高考以几分之差落榜后,宁玮情绪波劝很大,李老师一直鼓励她,八年如一日的通信,电话联络,成为宁玮成功人生的最大动力。父亲病逝,家庭欠债的伍建有了辍学的念头,李老师支持同学们给他捐款捐物。假期,李老师带着学生步行三十多里山路,来到伍建劳作的田头。齐声大喊:“伍—建—你—好!”伍建泪水长流。李老师教育“后进生”万同转化的过程,更像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李镇西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让成千上万的读者一教授、学者、公务员、学生及其家长感动流泪。李老师所到之处,总有很多风尘仆仆朝圣般赶来听他讲座的教师和学生。很多教师读了本书后,深为震撼和自省,从此改变了态度,因而改变了人生。

1999年,本书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拒道传播,时至今日,因为广大教师的追捧,《爱心与教育》已成为教育新经典。

目录

序言: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

引言:高扬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旗帜

——我的教育思想历程

手记一:爱心和童心

——我和学生的感情故事

关于爱心和童心的随想

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

“是我们把您气病的”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学生们的“秘密行动”

我这是在还债啊

生日的祝福

我给学生送生日礼物

为学生举行生日晚会

“祝李老师生日快乐”

宁玮:祝你一路平安!

每星期只吃一次肉

“阿姨,你吃鸡蛋吧”

高考落榜……

宁玮,好人一生平安

爱的升华

《爱的教育》与帮助伍建

爱的升华与教育的最高境界

爱心捐款与诚实品德

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

——“后进学生”的转化

教育呼唤民主、科学与个性!

——转化“后进学生”的指导思想

“后进学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

“后进学生”教育要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

“后进学生”·教育要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他们

——我对“后进学生”的认识及转化

“后进学生”家庭方面的原因

“后进学生”学校方面的原因

“后进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后进学生”的教育方法

我和万同的故事

我当了一回“福尔摩斯”

“新官”未能烧到“三把火”

未曾料到的“知名度”

他给自己找了个“帮助人”

《烈火金刚》手抄本的诞生

“未娶媳妇就想不认娘”

“我们才是你真正的哥儿们”

我替万同回绝了一封“情书”

再次作弊以后

语文考试得了76分

“纠察员”成了偷盗者

在集体目光的关注下

“我为万同的进步而高兴”

“我感谢同学们对我的帮助”

国旗下的讲演者

烛光里的泪花

附:万同后来怎么样

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

——“优秀学生”的培养

对“优生”培养的思考

“优生”特点的两兼性

“优生”教育不能只注重分数

培养“优生”六大方法

程桦:让思想飞翔

多才多艺的少年

班长的就职演说

作文大赛第一名

我大喝一声:“程桦!站起来!”

超越自我,超越名人

附:程桦来信

杨嵩:在顺境中不断战胜自我

“小调皮蛋”来到我班里

被复旦大学少年班事迹震撼

不断给他出“难题”

室内田径运动会

把命运的打击当作新起点

从竞选班长到面见市长

黄金涛:日记中的心路历程

日记——人格长跑的记分牌

老毛病重犯并不是说话不算数

让他体验战胜自己的喜悦

文学作品点燃思想的火焰

学习上“每天十问”

理想的追求比追求的理想更重要

王铜:男子汉的追求!

第一天就被“请”到了校办公室

公然向集体挑衅

同学称他为“持不同政见者”

“非常感谢李老师朋友般的理解”

出现了“敏感”问题

“重塑形象”

“铁腕”班长

三年高中的辉煌叹号

手记四:回答心灵的呼唤

——青春期教育的尝试

负重的心灵向谁求救

“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

“难道我真的得了什么病吗”

——一位少女的谈话录音

教师要优化学生的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的途径与形式

心理辅导通信选

我是不是变坏了

我怎样改变自己孤僻的性格

男女同学交往引起别人误解怎么办

什么样的自我是最美的

心灵,是这样打开的

细心呵护心灵的幼芽

手记五:沉重的思考

——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

她给教育者留下什么“遗产”

曾经是朵“小红花”

孤独的思考者

心灵的自白

——宁小燕日记选评

“纸船”破碎了

不仅仅是“宁小燕”的悲剧

德育观念的十大碰撞

手记六:生死两地书

——和远方一群中学生的通信

杨守丰:一个普通而伟大的灵魂

“我希望自己能给这个世界带来光明和幸福”

“这是一本震撼我心灵的书”

“我走过一条特殊的人生之路”

“我觉得有必要告诉您一条不幸的消息”

“她在别人心中树起了巍巍丰碑”

“她有一颗与人为善的高尚心灵”

“她应该被称作英雄”

闻春晓:我的朋友,我的同志

“我为守丰拥有你这样的朋友而感到欣慰”

“李老师,请原谅我对你文章的拙见”

“我非常想得到你的帮助”

李逢春:从少女到法官

“我很渴望您能理解并且帮助好您班里的女同学”

“李老师,您是第一个知道我内心秘密的人”

“李老师,非常感谢您给了我极大的帮助”

“好羡慕您手下的每一个同学”

“生命列车”继续前行

手记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

关于“爱”的见面礼

教学生捕捉幸福

拨动心弦的《凤凰琴》

爱,意味着对人的尊重

感受父母如山的爱

手拉手,同在一片蓝天下

学会感动,学会感恩

后记:我的感谢

附一善良的宁玮来到我的学生中间

附二查有梁:提高师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附三补言:我为什么写《爱心与教育》

附四共同的情怀共同的爱

——写给我的读者朋友

试读章节

寒假结束后的一件小事,再次显出了宁玮人格中的亮色。

本来按规定,住校生必须在开学典礼的前一天返校,而宁玮却是在开学典礼时匆匆赶到的。我问她为什么迟到,她支吾了很久,才吞吞吐吐地道出了原委——

宁玮的确是头天下午乘上返校的公共汽车的。但行车途中,公路阻塞了,等了很久,一直没有通。

天色渐渐晚了,公共汽车上的旅客纷纷拿出糕点、水果等当作晚饭吃了起来。宁玮也从提包里拿出煮鸡蛋吃了起来。这时,她突然发现一位四五十岁、戴着帽子、穿着半新不旧的棉袄的农村妇女静静地坐在位子上,手里既没有糕点,也没有水果。宁玮想,可能她没有带吃的吧?

于是,她便又拿出两个鸡蛋递给那人:“阿姨,你吃鸡蛋吧!”

那人似乎有些惊讶。车里的其他人看着这一切,似乎也很惊讶。

宁玮直接把鸡蛋塞进那位妇女的手里:“拿着吧,都是出门人,不用客气!”

那人很感动,接过鸡蛋,但硬要付钱给宁玮,宁玮坚决不要:“我不要你的钱。这蛋是自家的,不是花钱买的。”

车上的人都看着这温馨的一幕,不少人感慨:“这姑娘的心多好!”“现在这种人真是不多见!”

可车厢里居然有一个痞子模样的人怪声怪气:“啊哈!活雷锋,也给我一个嘛!”

宁玮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

这时,那位妇女站了起来:“你想干什么?”

车厢里的大多数人也对那痞子吼了起来:“你想干什么?!”

结果痞子没声了。

那位妇女和宁玮聊了起来。原来,她也是农村人,是去乐山看她一个亲戚的。

阻塞的公路终于疏通了,但车到乐山已是深夜,那位妇女怕宁玮不安全,一直把她送到乐山一中,但学校大门早已关闭。于是,那位妇女主动把宁玮带到了她亲戚的家里……

讲述完这一切,宁玮自责地说:“我如果前天赶车或者昨天上午赶车,也许就不会迟到了。”

面对她那颗水晶般的心,我还能说什么呢?

以前我们不少教育论者谈到教育,总是把学生当作空荡荡的容器,而所谓“教育”就是教师往这些“容器”里面装“高尚的思想”,装“美好的道德”……但我从教多年,在和学生深入交往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其实,在很多时候很多方面,学生的心灵比我们教育者纯洁得多也高尚得多!“学历”、“阅历”、“经历”等使我们“成熟”起来,也冷漠起来。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的确应该向学生学习!

那么,教育者真的就没有什么事做了吗?不,在有些时候,面对有些学生,教育的灌输也是必需的;但面对多数学生,特别是像宁玮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做的是“保持”、“扶持”与“引导”:让学生保持一颗童心,扶持学生美好道德的萌芽不断健康生长,引导他们面对复杂甚至有时显得比较阴暗的社会现实,让“纯真”更坚强也更机智!

宁玮后来对好友赵琼谈起返校“奇遇”时说道:“我当时一看到那位妇女,我就觉得她像我们乡里的好多父辈的农民,他们朴实善良,他们真正是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啊!比起来,我们这一辈人很幸运,在城里读书,父母们却在乡下辛劳,用他们的汗水供养我们。我们或许包括那位中年妇女的儿女不会再像父辈那样辛劳,但正是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翻身,他们可能付出了更大的代价!真的,我一看到她,就想起了我的父母……”

宁玮朴实无华的言行,感染了她的同学。毕业前夕,赵琼在作文中写道:

宁玮对乡村有一种特殊的挚爱之情。她爱花,爱草,走过一块小小的菜地也要蹲下去仔细瞧瞧那每一根嫩芽。她是那样深深地爱着她的父母姐弟,爱着她的乡村家园!也许是为了把这种感情化为行动.她发奋地学习,认真地工作,真诚地待人。高中三年来,无论是当班干部还是当室长,或者是为学校管理广播室,她都尽心尽力而且严格认真。她抓紧每一分钟时间学习,上课积极思考并主动发言。她在课余给同学们带来欢乐:为同学们剪漂亮的纸花:在晚会上以清纯的歌喉为大家唱《洪湖水,浪打浪》;在太阳岛,她俨然像个特级厨师,给大伙儿煮好吃的饭菜……因此,她受到同学们深深的爱戴,也因此连续两年被同学们评为三好学生。

P37-39

序言

读了李镇西同志写的教育手记,不由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或者说,孩子们为什么要上学?

不能说过去没有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不但是思想家们、教育家们,而且千千万万为人父母者都回答过这样的问题。可惜许多人的回答过于简单。他们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读书。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是为了升学。升了学还是读书。最后的目的呢?找个好职业,过更好的生活。

于是又有新的问题出来:读好书是不是就一定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怎样才算读好书?分数高是不是就一定等于书读得好?

能够教育和受教育,是人类胜过其他生物的一大优势。人生苦短。几十年的实践,加上与生俱来的本能,获得的能力毕竟有限。面对严酷的自然界,实在不足以应付。然而,人还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前人和他人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并且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于是,人就可以一代胜过一代,并且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短短二三百万年,就从“其异于禽兽也几希”的境地,进步到如今的规模,其前途仍未可限量。

在人类的教育史上,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出现,最多不过几千年(从孔夫子至今不足三千年)。这算是一个里程碑。现代学校的出现,不过三四百年。这又是一个里程碑。这两次大的飞跃都极大地加快了人类进步的速度。教师是天下最崇高的职业。教师之功不可没。

说教师的职业最崇高,还因为他们生产的产品是世间最高级的产品——人才。人本身就是宇宙间已知的物质的最高级形态。对这个最高级的物质形态进行加工、雕琢,当然是一种最高级的劳动。人对于人自身的认识又还远远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从事人的教育,更是一种艰苦的、带探索性的、后果往往难以完全确定的劳动。

为了教育自己的后代,人类在这方面的探索并没有停止过,而且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学校的分类、分级,学科、课程的分设,辅助教学设备以至电化教育设施的运用,实验、作业、考试、实习以及各种有益的教学方法,等等,都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

正像人类认识的每一个成果,只要向着好像是同一方向多走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对于教育的领域里许多有用的做法,如果忘记它们只是达到培养人才目的的手段,就完全有可能因为固守这些做法而远离我们的目标。因此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更加完善的做法。许多有志的教师正在这样做。李镇西同志的手记反映了这种努力的一部分可喜成果。

从李镇西同志的手记里,我们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这一切都是需要在学校中奠定基础的。李镇西同志认为,这正是自己的职责。

其次,使我们强烈感受的是李镇西同志对学生的一腔爱心。这是所有成功教师的共同经验。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爱孩子,才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写下那么多手记、札记,为进一步探索教育的规律积累那么多原始的宝贵的资料。

李镇西同志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可能是他的这本手记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他和学生之间,我们看不见有什么“代沟”。有的人用“孩子王”的说法来贬低教师。其实,要做孩子们认可的“王”,真是谈何容易!

人的成长过程,变数实在太多,因此更需要有众多的有心人用心地探索、研究。李镇西同志的这本手记,就是他的“心灵写诗”。他是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到这个美好的事业中的。在这个世纪之交,中华民族振兴、腾飞急切地要求全民族素质提高的时候,出版他的手记,相信会受到许多教师的欢迎,也会受到许多家长的欢迎。同时我还相信,一定还有许多李镇西的同行们,也有他们的札记、手记。

我们期待有更多这样的作品出版。

1998年5月

(本文作者余心言,原名徐惟诚,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书评(媒体评论)

从李镇西同志的手记里,我们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一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

——余心言(原名徐惟诚,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经过两天半的认真阅读,读完了李镇西撰写的《爱心与教育》,其间,我数次留下眼泪。我为一位教师的爱心、童心、悲心、真心、信心,自然流下了热泪。像《爱心与教育》这样高水平的“实例教育学”,真是太少了!

——查有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学者)

我是带着钦佩的心情去读《爱心与教育》的。读出的结果是满心的感动。教育毕竟不同于哲学、逻辑学,虽不拒绝思辨,但绝对不可缺少爱心。有真诚的爱心,才有流动的血脉,才有有生命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是一本活的教育学。活就活在它是源于许许多多的生活实例、教育实例,这些实例是李镇西和他的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其中有李老师倾注的心血,也有学生对李老师的感情回报。

——程红兵(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建平中学校长)

李镇西教育专著的写作形式也非常新颖。它不抽象地说理,不严密地演绎,而是夹叙夹议地讲叙事例,事例本身就渗透教育哲理。它不是我们常见到的教育论著的写作形式,不板着面孔,不用抽象的逻辑概念来论证原理。

——韩军(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增补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镇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34169
开本 16开
页数 3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1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521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2
出版地 广西
23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