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明起源的纪念碑(古代埃及两河泛印度与美洲建筑)/世界建筑艺术史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谈建筑文化与建筑艺术的书,那么,建筑除了实际的广义的“住”的功用以外,其中包含的“文化”和“艺术”品质,到底有没有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明白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没用”。

本书是“世界建筑艺术史丛书”之一,介绍了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及波斯、印度及东南亚、古代美洲的建筑。本书作者认为,由于时代的不同、信仰的不同、地域或民族的不同,阶级阶层的不同而造就了现代建筑的丰富多采,美仑美奂。

想知道这些吗?想了解这个过程吗?让我们继续探寻下去吧!

内容推荐

“世界建筑艺术史丛书”内容涵括中外古今建筑艺术。作者为资深建筑历史与理论学家,以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和资料为基础,对世界建筑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丛书尤重于对建筑文化与艺术的阐释,文字生动流畅,厚积薄发,适合对建筑艺术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文化界、艺术界和建筑界人士阅读。本书是世界建筑艺术史丛书之一,介绍了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及波斯、印度及东南亚、古代美洲的建筑。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一章 尼罗河边的奇迹——占代埃及建筑

一 金字塔

二 崖墓

三 祭庙

四 神庙

五 崖凿神庙

第二章 遗失在沙漠中——占代两河流域与波斯建筑

一 传说时代

二 苏美尔建筑

三 古巴比仑建筑

四 亚述建筑

五 新巴比仑建筑

六 波斯建筑

第三章 梵音袅袅——占代印度与东南亚建筑

一 印度建筑

佛教建筑/印度教建筑/耆那教建筑

二 尼泊尔建筑

三 斯里兰卡建筑

四 缅甸建筑

五 泰国建筑

六 老挝建筑

七 柬埔寨建筑

八 印度尼西亚建筑

第四章 荒榛中的神秘——古代美洲建筑

一 北美印第安人建筑

二 中美玛雅王国建筑

三 中美阿兹台克王国建筑

四 南美印加王国建筑

参考文献

插图来源

试读章节

一 金字塔

古王国时期的埃及建筑以金字塔最有代表性。

古埃及人相信灵魂永远不灭,只要尸体尚存,三千年后就会在极乐世界复活并永生。他们想尽各种办法使遗体不腐,做成木乃伊——一种需要使用昂贵的香料、经过几十道复杂工序才能制成的干尸,用好几重椁和做成人形的棺把它装起,存放在被称为金字塔的坟墓里,以求不朽。但这却不是那么容易办到的,所以能够做成这件事的只可能是法老和贵族,普通农民和奴隶就只能听任自己的灵魂随遗体的腐烂而消灭了。金字塔典型地表现了埃及人对再生的企望,是一座座全部用石头堆筑起来的巨大工程。在埃及冲积地带和沙漠,当然找不到石头,但在这些地带的边缘却是石灰岩山地,同时,有迹象表明,从北向南流入地中海的尼罗河上游也是石料的来源。成千上万的农民和奴隶,把石料开采出来,通过陆运或依靠尼罗河的浮运,运到建造金字塔的地方,再拖到河的西岸,一层层地堆筑起来,专门挑选了坚硬的石头贴砌在塔的表面。为了放置高处的石头,要事先堆筑起很长也很高的正对金字塔的坡道,把石块拉上去。有人说随着塔的逐渐增高,这种坡道的工程量太大,所以坡道可能是围绕金字塔堆筑的,还有人认为没有什么坡道,就是依靠撬棒一层层撬拉着叠上去的。

这些金字塔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埃及全靠尼罗河河水定期泛滥来灌溉,河边长着茂密的芦苇,还有淤积的粘土,但缺乏大的木材,于是,粘土和这种取之不尽的草本植物芦苇便成了最初的主要建筑材料。人们用小树干搭建构架,用芦苇编成墙壁,两面涂泥,建造长方形的住屋。房顶是平的,也涂着泥,因为那里很少下雨,不担心涂泥的平顶漏水。也有用土坯砌墙的。贵族的住宅也是这样。贵族的坟墓也用土坯建造,形象模仿住宅,但墙壁有收分,即向上收小,好象一座长方形的台子,里面有一些小房间,地下深处再挖出一间空室作墓室,木乃依就藏在里面。这种初期的贵族坟墓被以后的阿拉伯人称做“玛斯塔巴”(mastaba),意思就是“板凳”,因为它们的样子活像是一个个板凳。看来,不论哪里,不论哪种建筑体系,最先建造的房屋都是居住小屋,随后才从它分化出其他建筑来。

这种外观呈台状的玛斯塔巴以后发展为台阶形,并改用石头砌筑,越来越大,越来越高,形状下大上小,平面逐渐趋近方形,就是最初的金字塔。埃及第一座金字塔为古王国初期第三王朝昭赛尔法老所建(公元前2700年),就是这样的:有六级台阶,层层缩小,总高达60米,基底长边125米,短边109米,相当接近方形,塔的四周砌有石头围墙。此外,还有四层台级的或棱线分为两段上缓下陡等形状的,后者如第四王朝第一法老斯奈夫鲁在代赫舒尔所建的一座折角金字塔,底部约200米 x 200米,下部坡度为54°,上部43°。可能是原设计方案的角度太陡,中途经过修改的结果。里面有墓室,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却从来没有人葬过。经过它们为过渡,金字塔最后演变为一种正方棱锥体的成熟形制,单纯洗炼,高大坚稳,充分显示了纪念性建筑应有的永恒与不朽的力量。

在距开罗不远的吉萨高地,保存着公元前2723—2563年建造的许多金字塔,其中成组布局的较大三座分别名为库富、哈弗拉和门卡乌拉,是第四王朝继斯奈夫鲁以后相继的三位法老建造的。从东北到西南,祖孙三代的三座金字塔相互间大致以对角线相接,参差映衬,气势恢弘,创造了震撼人心的建筑景象。东北的一座库富金字塔最大,高达146米,底边边长各约230米,四个斜面接近于正三角形,占地达5.3公顷。内部有三个小室,按高下不同依次为法老墓室、王后墓室和地下贮藏室。入口开在北斜面,在入葬以后就封闭了。入口内有石砌墓道与三个石室相通。居中的哈弗拉金字塔比它稍小,西南的门卡乌拉金字塔则急剧缩小,底边长约108米,体积大约只相当于库夫金字塔的十分之一。令人称奇的是,这三座金字塔的四边都是相当精确的东南西北正方向。同时,为了使每层石块都是水平放置的,以取得全塔的受力稳定,必须事先取得一个完全水平的基地。有迹象使考古学家推测,埃及人是在预定建造的地方先挖出一些组成密集方格网的小沟,灌满水,得到一个水平面.再去除水面以上的岩石或沙土,完全水平的基地就形成了。

美学家们都认为,最简单最肯定的、人们最容易明确识別的形状如正方形、正三角形和圆形,给人的印象最为稳定,最深刻,也最具纪念性。金字塔就是这样:平面正方,四个斜面接近正三角形,整体形象为正四棱锥体,都是一些极其简单而稳定的形状和体型。

每个金字塔的东面都有祭庙,三座中居中的一座叫做哈弗拉,保存得还比较完整。献祭的队伍从东面远远的不大的门厅进入,向西通过一条封闭、黑暗、狭窄、长达几百米的石砌甬道到达祭堂。这条甬道或采取正东西方向,或稍微倾斜。祭堂内有许多石柱。然后进入一座亘紧靠在金字塔脚下的不大的露天庭院,迎面是沐浴在灿烂阳光下的法老雕像,背景耸立着摩天掠云的巨大金字塔。这一明一暗,一开一合以及尺度和体量的强烈对比,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在哈弗拉金字塔入口甬道旁边还有一座借原有的岩石凿成的、长约46米、高约20米的狮身人面像,称为斯芬克斯。它的面容可能就是哈弗拉法老,仿佛是金字塔群的守护神,增加了全群的威势。斯芬克斯浑圆的头颅和躯体与金字塔的方锥形体产生鲜明对比,丰富了整个组群的造型,也增添了神秘的气氛。

         P004-P007

序言

这是一本谈建筑文化与建筑艺术的书,那么,建筑除了实际的广义的“住”的功用以外,其中包含的“文化”和“艺术”品质,到底有没有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明白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没用”。笔者承认,按照最短视的即纯物质的标准,确实是“没用”的,但却是人类必须的。因为,它体现了作为人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和对美的生命真谛的永不懈怠的追求。有没有文化或艺术,是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动物就没有也不想有文化,也不懂和不想懂得艺术,只有求生的本能。

自打人类最初诞生时开始,人类就已经在创造文化和追求艺术了。进入文明时代以后,这种创造和追求更加自觉更加加快。这本书谈的事儿就是这段时期各种文明对于文化和艺术的追求在建筑上的情况,离我们今天已经很久远了!其发源动辄就是公元前三四千年,什么埃及、两河流域、印度等等,都是这样。就连相对近一点的古代美洲印第安人干的建筑活儿,也开始于公元前好几百年,离我们知道得稍多一点的古希腊繁荣时期也近不到哪儿去。它们和本丛书《东方之光》那一册着重谈到的中国一起,都是一些世界文明的发源地,除古代美洲没有被列入外,公认为是“四大文明古国”。但除了中国,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和古代美洲,人们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独立发展起来的文明,却早都已几乎消亡净尽了。只有古代印度人留下来的佛教和印度教,还在亚洲部分地区存活着。但佛教在印度本土却也早已消亡,现在的印度教和它的前身婆罗门教也有所不同(须要说明一下,本章所谈的“古代印度”建筑,不包括12世纪末以后传人印度的伊斯兰建筑,后者将在《华彩乐章》册伊斯兰建筑章中再行补述)。

那么,这些地区的古人在这么长的时间在建筑上都干了些什么呢?一句话,按着现代的标准,他们干的大多是一些地地道道的傻事。比方说,埃及法老深信人死以后三千年能够复生,只要把尸体保存好就行,于是命令别人想尽法子,经过几十道复杂工序,把自己的尸体做成木乃伊,存到其大无比,劳民伤财的金字塔里。两河流域的人也同样傻,竟想造出一座通天的高台,直接与天神对话,当然不可能建成,而且据说造得乱七八糟,得名为“巴比塔“。“巴比”就是混乱的意思。这件事还记在了《旧约圣经》里。不过它不一定完全是一个无稽之谈,一是考古学家曾在新巴比仑城(公元前626—前539年)的街道下发掘出了一块石板,上面刻着:“我是巴比仑王那波帕拉萨尔的儿子巴比仑王尼布甲尼撒。为朝拜大神马尔都克,我已用沙渡石板铺好了通往巴比塔的路。马尔都克,大神啊,请赐予永生。”二是“巴比”(Babel)在古希伯来人那里的读音与“巴比仑”(Babylon)相近,所谓“巴比塔”很可能原就是实指“巴比仑的塔”,而马尔都克大塔的遗址至今仍然存在。古印度人更热心地做出过许多让我们中国人认为不可思议的事,居然在虽说是有点古怪但仍然很美而且神圣的祭庙上,密密麻麻地雕满了“三级”场景,同时却又宣传禁欲。耆那教更加极端,教徒们把自己成天倒吊起来,用火薰烤,想尽办法折磨自己,但耆那教的神庙却往往豪华无比。印第安人更不例外,天天都生活在担心太阳下沉以后第二天不再出来的恐惧之中,于是玛雅人建造了无数的层层高台作为祭坛,把奴隶和俘虏尤其是他们的孩子推到坛上剖腹取心,以取悦太阳神。有的祭坛,一年可以杀死两万多人,而现在还存在的祭坛少说也有一两百座,印加人还就原来的山峰刻了一株石头的“栓日樁”,希望它能把太阳栓住。要知道,做这些事的印第安人还从来不知道铁,玛雅祭坛全都是用石器凿造的巨石堆起来的。由于过于残暴,奴隶纷纷逃亡,以致于只有几百人的西班牙殖民军,在玛雅和印加,竟不费吹灰之力地把他们拥有几千万人口的国家消灭了。你看他们干的这些个事儿,想说他不傻都不行。

但他们自己却从来没有认为这是在做傻事(对不起,正像天天在做傻事——也许有时比他们更傻——的我们自己也往往并不自知一样。笔者坚信,五千年以后的人看今天的我们,肯定会觉得我们比起五千年以前的古人来,也强不到哪儿去。不说五千年,就说我们看待仅仅30年以前的中国人,不觉得都是在集体发狂吗?)反倒认为这些都是些极其重要并带有直接功利目的的事。但非常重要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的爱美的天性和对美的惊人创造力,又促使他们把这些建筑造得尽善尽美。于是,这两种目的——功利的(或自认为是功利而实际是精神的)和审美的——的结合,便产生了“建筑”。人们建成了许多建筑,各种各样,丰富多采,美轮美奂,体现了人类伟大的创造能力,形成了多种风格。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风格?其原因便是文化的不同,包括时代的不同,信仰的不同,地域或民族的不同,阶级阶层的不同。建造这些堪称人类文化纪念碑的人都死了,但深藏在建筑中的文化却通过美的艺术形象凝结在里面了。而且,一步步地,发展到了今天。

想知道这些吗?想了解这个过程吗?让我们继续探寻下去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明起源的纪念碑(古代埃及两河泛印度与美洲建筑)/世界建筑艺术史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205142
开本 16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6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091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3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3: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