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家书中的百年史(精)/主见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家书中的百年史(精)》是萧功秦的回忆录集合,共十五篇。第一辑收入的七篇文章,开篇是家史回忆,反映出左翼理想主义对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强大魅力。随后都是作者对自己生长与治学经历的回忆,作者在学术上从一个激烈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者,变为一个务实的、以批判浪漫主义为己任的中道理性主义者或新权威主义者。第二辑收录的八篇文章,是作者对几位师友与亲人的回忆。

内容推荐

从太平天国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抗美援朝,从“文革”到改革,近代中国历史借由家书这一传统形式被真实地记录了下来。《家书中的百年史(精)》作者萧功秦披露了他的家族隐秘多年、不为人知的故事,并写下了部分亲友的人生际遇。它们共同构成一段普通家族的百年沧桑,从中也可以看到近现代中国大历史的缩影。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家书中的百年史

 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

——小学生活的回忆

 回忆我的青年时代

——从工厂到大学

 历史:经由我们的眼睛

 我的思想历程

——从启蒙思潮到新权威主义

 知识分子:困境中的思考者

 做边缘状态的思想者

——萧功秦访谈录

第二辑

 追忆吾师韩儒林先生

 他坐在那高高的山顶上

——悼念挚友陈文乔

 天堂里的高华

 一个离科学圣殿由近渐远的人

——回忆我的堂哥萧功伟

 学者与侠士

——回忆哥哥萧默

 敦煌往事

 林毓生的真性情

 我们时代最需要本土思想家

——读李泽厚的谈话录

试读章节

家书中的百年史

一个人三十岁以前不是左派,就是没有良心,

一个人三十岁以后还是左派,就是没有头脑。

——西谚

每部家史都是活的近现代史

多年来,我一直想写自己家庭的历史,但千头万绪,找不到下笔的感觉。前些日子与毕业研究生聚餐,席间我又谈到了自己的家庭的历史。一位研究生说,看来萧老师从家族史来看近现代史肯定会很有感觉。他这么一说,我好像觉得捕捉到写家史的着眼点了。随着自己人生经验的增加,近现代史料与知识的渐渐积累,常常能把自己家史中的一些片段,先辈谈的一些感觉与人生体验,与近现代史研究心得联系起来,近现代史在我头脑中也变得更加鲜活起来了。欧洲有一位诗人留下这样的诗句:从一滴水珠中可以看到整个太阳,从一颗沙粒里可以看到整个宇宙。我想,从每个家族的历史可以看到二十世纪大历史的缩影。

我对历史的兴趣,也许来自家族的传承。我祖父是衡阳的开明士绅,生前藏书万卷。据说,在抗战前家中还有王船山的手写遗稿,抗战逃难中散失殆尽。生活在这个家庭中可以感觉到历史的厚重感。小时候每次从上海回衡阳常胜路老家过年,就可以听到大人围着火盒讲家史,讲历史,听他们叙说自己的人生经历。小学时的我,听得似懂非懂,我会在一旁迷迷糊糊地睡去,醒来时,常常发现大人们还在火盒边不停地谈着,用很低沉的衡阳家乡话。他们回忆着抗战时全家逃难到桂林时船翻时的险境,谈论着现在还在台湾的某个萧姓亲戚。火盆边的大人们总有着谈不完的话题,常常是通宵达旦,不知东方之既白。我也在似懂非懂之中,潜移默化地承继着家庭中的那种特殊的文化意识。我总是在想,我成年后保持下来的许多人文爱好,价值取向,例如对历史的热爱,对政治的兴趣,对家国命运的关注,很可能与小时候的耳濡目染有关。这些家庭文化因子,往往是无心插柳地播种在我的心里,只不过后来要到一定时候才会被激活而已。  一百多年来,湖南地处南北要冲,加上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张之洞这类近代精英的惨淡经营或思想影响,近代以来就是保守士绅文化与激进的农民文化势力冲突最激烈的地区,也是近代以来社会阶层变动最剧烈的地区。其实,我们家的历史就是一部国共互动的历史。这百年里,我们家有过太平天国反叛者,有老共产党人,有国民党将军,有浪漫气息的文学青年。所有这些人的活动与经历,既构成我们自己家族的历史,同时也是我们民族的历史画卷的一部分。

我们家可以说是一个与现代史密切关联的家庭,由于过去只能从长辈那里知道一些家史,现在自己在从事近现代史研究,就会把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家史拼接起来,以家史来证百年史,用百年史的眼光来理解家史,把一个历史学者的专业知识与对历史的感悟结合,来解读自己从小从先辈那里听来的有关家史的信息,实在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

从参加太平天国的高祖说起

我们家世代务农,萧族在衡阳是大姓,从家谱上记载可知,萧族是几百年前从江西移居到衡阳来的,话就先从我高祖谈起,他的情况我知道很少,我只知道,高祖是咸丰年间发了点小财的前太平天国小军官,后来激流勇退,回家务农。我的伯父在给家人的书信中曾写过一首纪事诗,其中有一句讲我们家高祖的诗句是“洪杨时代叙蓝翎”。我曾问过伯伯,诗里的“叙蓝翎”是什么意思,他说指的是在高祖在太平军里当过“营排级干部”吧。

不过到了后来他就很破落了。我一直很想知道,当太平天国运动在湖南被镇压以后,他是如何逃脱清政府的清查与追究的,据我所知,当时清查得很严,可惜没有人能告诉我这些故事了。

P3-5

序言

这本书是我多年来写的回忆录的汇集,一共十五篇。开篇是家史回忆,我们家是受左翼思想很深的湖南士绅之家,其中,我父亲是家史中的主线,他起义后参加朝鲜战争,他从战场上写回来的家信,反映出左翼理想主义对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强大魅力。对这种左翼理想主义的反思,应该是二十一世纪中国人走向成熟理性的起点。

第一辑收入的几篇文章,都是对自己成长与治学经历的回忆,“文革”时期,我是上海一家工厂的工人,由于历史的机缘,有幸成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届研究生,我在学术上从一个激烈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者,变为一个务实的、以批判左与右的浪漫主义为己任的新权威主义者。用我自己的话来说,我是一个有方向感的经验主义者,或者说,一个中道理性主义者。这些文字涉及我的小学生活、中学时代、工厂十二年生活、研究生时期的学术追求,以及在上海任教三十年的思想历程,合在一起,相当于散论式的学术自传了。

我希望,我的治学与思想经历,能给青年朋友提供一些治学与思想上的参照与启示。我希望这些文字能让年青一代的知识分子理解我们一代经历的苦难与追求,如果我们能超越世俗,经由精神自由,完全可以过上一种更充实更有意义的生活。

回想起来,我的思想受西方人文主义、俄罗斯知识分子传统与浪漫主义、儒家思想文化的多重影响,其实上海这个曾经产生白莽的小阁楼文化与中产阶级文化的地方,是有着深厚的精神文化积淀的,我本人也受惠于此。中国南方地区,确实有着一种不同于北方胡同文化与大院文化的另一种人文传统,它确实也是潜移默化中影响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多元文化资源之一。

第二辑是对几位师友与亲人的回忆。一位是我在南京大学的研究生导师韩儒林教授,正是他的宽容,让我能在自由思考中发挥自己的学术特长。我在文章里说,我不是他最满意的学生,但却是最受惠于他的学生,我实践着自己的诺言:要像他当年对待我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另一位恩师是南开大学的郑天挺教授,关于他的回忆,记述在《回忆我的青年时代》一文中。)

一位是著名的美籍学者林毓生,正是受他的思想启示,让我对以现实关怀为基础的思想史产生真正的兴趣,并从此走上自己独立的治学之路。

一位是当年同厂的同事陈文乔,已故的留美博士,他是我四十年来的挚友。可以说,他在精神情趣上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是我们生活中的最后的贵族。

一位是历史学家高华,我曾说过,他的著作代表了我们这一代学者对历史的反思,他的著作是我们这一代人给下一代人的礼物,是百年后可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

一位是我的堂兄萧功伟,这位老交大人的人生悲剧,也是极“左”时代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只不过在他身上体现得更为典型。他在平反后反而患了精神病症,让我们看到一个离科学殿堂那么近的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地与他的理想渐行渐远,如流星一般消失。

最后一位是我的二哥萧默(功汉),他是清华的高才生,在敦煌莫高窟潜心研究古建筑十多年。我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从小产生对历史与文化的兴趣的。在我心目中,他不但是一个学者,同时也是知识分子中的一个侠士。

我平时很少写回忆文字,我情不自禁地动笔去写他们,是因为他们在我的生活中,占据了太重要的地位,用我哥哥当年写的一句诗来说,多年来我们总是在“万里路上相激励,万卷书中道友情”的。

当我把这些二十多年来陆续写成的文字集合起来时,我这才发现,这些人既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也是我们社会的真正优秀人士,我们都曾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极“左”苦难时代,并迎来了共和国的大变革,在他们身上,有着一些共同的东西,例如,他们习惯于在人生苦难中执着地追求真善美,有着在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的达观与执着。我曾在回忆高华的文章中说,他是“把中国儒家士大夫的传统人情味和自由主义的人生价值追求结合得最好的一个人。他的安身立命、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充满着传统的儒家人文气质,而在价值取向上则是一个地道的自由知识分子”。这样的评价多少也同样适合于回忆录中记述的其他人。

在我看来,虽然我们早已经远离了儒家时代,而我的这些亲友与师长都仍然具有儒家的人文气质,这是因为,儒家人生哲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就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儒者总是通过内在的精神资源,去克服外在的压力与恶势力,并从中获得一种精神自由。当我们总是在追求一个好的目标时,这个过程本身,就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很丰富、很充实、很快乐,我们就会摆脱个人生命的渺小。儒家要启迪我们的,就是要进入这样一个境界。

处于“文革”到改革的过渡时代。我能在生活中遇到他们,也是我的幸运。他们中大多数人已经远离我走进了天国。写下他们,既是对他们的纪念,也是对那个时代的一份精神纪录。留下这些文字,也希望能让青年一代的人们,了解我们这一代人的追求与努力。

中国人与其他民族相比,少了些宗教情怀,我们民族没有宗教作为精神依托,但我们的人生并不虚无,仍然充实而丰富,原因就是我们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意识.有很强的历史关怀,历史在我们人生中就特别重要,历史关怀让我们人生有了个寄托,我们也就成为悠悠历史长河中的一员了。而我们的历史正是由无数回忆录所构成的长河,我们对他们的回忆,既是对他们的纪念,表达慎终追远之情,也是也让历史成为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资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家书中的百年史(精)/主见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功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81526
开本 32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55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2014142777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53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