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宋朝顶级文臣/历代顶级文臣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历代顶级文臣系列”丛书之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士大夫的理想,他们并非纯用儒学,儒、兵、法、道等来治世。历代治世能臣,也并非都能够一帆风顺,施展才华。有人有幸遭遇明主,受到信任,柄政握权,一展抱负;有人明珠投暗,受到猜忌,被人嫉恨;有人生居显赫,死蒙哀荣;有人功成身退,百代流芳;也有人作威作福,遭人唾骂。阅读本书,领略他们每个人的不同际遇,不同风采,各自的一段生动的故事,以及他们在治国安邦中展现的高超智慧和精湛谋略。

内容推荐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英雄辈出,群星璀璨。其鼎盛大势。离不开佐世之顶级文臣。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闻名,他是北宋开国功臣,历仕宋太祖、太宗两朝,曾三度为相。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个开风气的人物。他所主持的庆历新政,开宋朝改革之先声。王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他不仅位居宋朝知名政治家之列,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目录

前言

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

盖世功名却偶然——寇准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

宋代的福尔摩斯——包拯

孤独的改革家——王安石

行于学术与政治之间——司马光

南宋第一相——李纲

未曾得君行道的政治家——朱熹

用之可以尊中国——辛弃疾

徒把金戈挽落晖——文天祥

试读章节

仲淹并不认可晏殊等人的批评,接下来又做了一件更为激进的事,就是上书请太后还政。仲淹认为仁宗已经20岁,太后垂帘听政也已7年,现在应该卷帘撤班,还政仁宗,自己到后宫颐养天年了。仲淹屡次触犯太后,终于被贬出朝廷,到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做了通判。第二年三月,改为通判陈州。两年后,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刘太后在听政十年后去世,仁宗亲政,原来的一些因为触怒太后而被贬的官员都得到了提升,仲淹也被召回京城,担任了谏官。

刘太后死后,仁宗生母真相暴露,有很多官员开始上书指斥刘太后。这时候曾屡犯太后的范仲淹却为刘太后说了好话,他劝告仁宗:“太后奉先帝遗命,保护陛下十多年。陛下应该忘其小过而念其大德。”仁宗这才醒悟。仲淹在刘太后活着的时候劝太后尽母道,在仁宗亲政后又劝仁宗尽子道,调护两宫,都是人所难能的事,不像很多人是看风使舵,见机行事。可见仲淹的犯颜直谏全是出于公心直道,而不是沽名钓誉。如果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前程,又何必要屡触龙鳞呢?这时候的范仲淹如果借着仁宗对自己的信任,谨言慎行,猎取高官厚禄自是不难。然而在所当言而循默不言又岂是仲淹的作风?仲淹刚回朝任职半年多,就再一次以言获罪。

仁宗的皇后郭氏是前朝名将之后,为人骄纵专横,仁宗并不喜欢她,但迫于刘太后压力,立为皇后。在刘太后在世的时候,她与仁宗还能够相安无事,太后死,郭后又多年无子,仁宗开始专宠尚氏、杨氏两位美人,这引起郭后的强烈不满。有一天,尚氏凭借仁宗的宠爱,当着仁宗的面讥讽郭后,郭后气急之下,朝着尚氏就是一耳光,仁宗急忙上前阻拦,结果结结实实地打在仁宗脖子上。仁宗大怒,有意废黜郭后。第二天上朝,仁宗指着脖子上的伤痕给执政大臣们看,很委屈的样子。宰相吕夷简本来就与郭后有矛盾,于是建议仁宗废后。消息传出,舆论大哗。仲淹上书极论不可,请仁宗绝此念头,以免引起混乱。仁宗在吕夷简的支持下绕过台谏下诏废后。被激怒的台谏官员们在长官孔道辅和范仲淹的带领下全体出动,直奔皇宫,叩门大呼要见仁宗。仁宗便把这事推给了吕夷简,传旨去找宰相理论。吕夷简引东汉光武帝刘秀废后的典故作为仁宗废后的依据,仲淹责问道:“那是光武帝失德,何足为法?其余废后的都是昏君,做宰相的怎么能劝圣上仿效昏君所为呢!”吕夷简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好拱手道:“这事明天请您自个对皇上说吧。”殊不知这是一个缓兵之计,孔、范等人刚刚到家,贬官的诏书就到了,天刚亮就被押出国门。

“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景祐元年(1034年)正月,仲淹被贬往睦外!此时距离仲淹被召回京师仅仅八个月。在睦州,仲淹凭吊了东汉隐士严子陵钓台,重修了严光祠堂,写下了著名的《严先生祠堂记》,表彰严光“使贪夫廉,懦夫立,是有大功于名教”。廉贪立懦,又何尝不是仲淹的理想?“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称颂的是严光,又何尝不是18年后仲淹树立于人们心中的永远的墓志铭。

在知睦州几个月后,仲淹改知苏州,回到乡邦。仲淹在苏州的时间也不长,却做了一件传之久远的大事业,就是兴办苏州府学。仲淹在睦州的时候,就热心教育,将孔庙拓展,建置学校,调到苏州以后,仲淹除了治水救灾外,就是兴办教育。

据传仲淹在苏州南园买到一块地基,准备建房做以后定居的打算,有风水先生看过之后说道:“此地当世出卿相。”仲淹听后道: “果真如此的话,我不能据为已有。我家出贵人,怎比得上天下之士都能够受教于此,使代不乏贤!”于是将这块地捐献出来建了学校,这就是苏州府学。在建成之后,有人疑惑地问,这样是不是有点大?仲淹回答道:“我倒是担心以后又会觉得小。”学校建成之后,仲淹又特地给当时著名大儒孙明复写信,请他到苏州讲学,“讲贯经籍,教育人才”。仲淹还作了一首《南园》诗:“西施台下见名园,百草千花特地繁。欲问吴王当日事,后来桃李若为言。”表达自己对学校建成的欣喜和培育天下英才的期望。不愿自家世代踵贤,宁得天下贤才而育之,这样的博大胸怀,纵千百年间,又能几人?

仲淹在苏州待了也不到一年,景祐二年八月范仲淹又被召回京师做了侍从官。

仲淹被召回后,又积极言事,这使得宰相吕夷简很难堪,于是便提议任命仲淹做了开封府的长官,因为开封府向来公务繁忙,这样可以使仲淹忙于衙门事务而殆于言事。但仲淹将京师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当时老百姓中有民谣流传:“朝廷无事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不久,仲淹便再次与吕夷简发生来冲突。吕夷简做宰相,官员的进退多出其手,经常会有官员找吕夷简拉关系,走后门。于是仲淹就向仁宗上《百官图》,指明官员的进退,如何才是正常的、公平的,如何就是走了关系,破格的,希望仁宗不要把破格进退官员的大权全交给宰相。仲淹还指出吕夷简不是个称职的宰相,应当另外找人取而代之。吕夷简大怒,对仲淹说道:“宰相的职责就是选拔人才,如果都是按部就班,那还要宰相做什么!”吕夷简认为仲淹迂阔,有名无实,并指控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结果仁宗支持了吕夷简,仲淹被贬官饶州。(P59-61)

序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士大夫的理想。读书人身处草野时,他们没有施展的舞台,只能修身齐家,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而已;但是在野的读书人也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关注民生,心系天下兴亡,他们在观察,在分析,在储备智慧和学养,一旦有机会,就要干预社会生活,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所谓“达则兼济天下”是也。这些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们不是书虫,不是冬烘先生。不论在朝还是在野,都不能泯灭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这些士大夫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主张付诸实施呢?这又要说到中国古代士大夫一个传统,就是,他们要忠心辅佐明主,或者把自己辅佐的人培养成明主。他们自己决不坐天下,只做帝师,辅佐明主坐天下,去实现他们的治国理想。我们历数古代的名相、名臣,从先秦的管仲、乐毅,到汉朝的霍光、蜀汉的诸葛亮,从唐朝的魏征、宋代的赵普,到元代的刘秉忠、明朝的刘基,莫不如此。刘备三顾茅庐,隆中问计,请诸葛亮出山;朱元璋聘请浙东刘基、叶琛、章溢、宋濂到自己的军中,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种种故事,向来脍炙人口。但是,他们并不是什么人的官都做的,孔子说:“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又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果他们认定的“道”不能实行,他们宁可不做官。

那么,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他们心中的“道”是什么?换句话说,作为古代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终极关怀又是什么?一言蔽之曰:“安民”。

如何安民?扫灭群雄,一统天下是安民;制礼作乐,建立秩序是安民;治水开山,兴农殖货也是安民。为了安民,他们展现出惊人的胆略和智慧;为了安民,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安民,他们呕心沥血,不惜拼死直谏。他们的安民,往往是通过忠君来表现的。忠君是手段,安民才是目的。阿谀逢迎并不是真的忠君,“以道事君”,不惜犯颜直谏,使君归于正道才是真正的忠臣。

靠什么安民?有一个著名的掌故,说到北宋开国功臣赵普,历仕太祖、太宗两朝,三度为相,他曾对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不论是戡乱平叛、统一天下,还是富国裕民、臻于至治,所谓武定祸乱,文致太平,都只用半部《论语》就够了。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手中的法宝,他们认为以此治国平天下将无往而不胜。其所以能够取胜,则在于儒家的民本思想。以民为本,爱民才可以安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爱民就无往而不胜,半部《论语》足矣!

历代文臣治国,也并非纯用儒学,儒、兵、法、道等等,不免杂用。历代治世能臣,也并非都能够一帆风顺,施展才华。有人有幸遭遇明主,受到信任,柄政握权,一展抱负;有人明珠投暗,受到猜忌,被人嫉恨;有人生居显赫,死蒙哀荣;有人功成身退,百代流芳;也有人作威作福,遭人唾骂。治世能臣也各有七情六欲,甚至并非正人君子。而他们每个人的不同际遇,不同风采,又各留有一段生动的故事,可供我们品味和咀嚼。他们在治国安邦中展现的高超智慧和精湛谋略,则是一笔丰厚的遗产,可供我们继承和借鉴。至于那些品德高尚,心系百姓忧乐的仁人们,借用宋代范仲淹的话说,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堪称读书人的千古风范了。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毛佩琦

2006年10月31日

子北京昌平北七家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宋朝顶级文臣/历代顶级文臣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全德//高柯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37453
开本 16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44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34
164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7:3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