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大师风采录》收集了刘瑞挺教授在《计算机教育》和《新电脑》上发表过的文章,精选了国内外对计算机发展有重大影响的30余位科学家,时间的跨度约350年,地域的广度则包含中国和英、美、德、法等国,几乎涵盖了计算机发展中的主要事件。人物之间也不是孤立的,具有传承联系。撰写的事实准确,文笔流畅。通过名入榜样,起到很强的励志作用。
《计算机大师风采录》的出版,对我国信息化的纵横发展能有一定的帮助。工业界的读者,甚至各行各业的读者,通过大师们风采的熏陶和感染,会提高自己的素养,超越自我,更好地完成振兴中华的艰巨任务。
本书精选了国内外对计算机发展有重大影响的30余位科学家进行介绍,时间的跨度约350年,地域的广度则包含了中国和英、美、德、法等国,涉及的人物超过百位,几乎涵盖了计算机发展中的主要事件。本书撰写的事实准确,文笔流畅,通过名人榜样起到很强的励志作用。
在全国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崇尚科学、崇尚教育的今天,品味这些推动计算机发展的科学家的人生,对计算机的通俗化和生活化、对提高全民的信息文化素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青年学子,可以从中受到鼓舞、明确方向、学到方法、创新图强。
本书读者对象为在校的大、中学生,信息技术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教师以及对计算机普及有兴趣的各界朋友。
好学生上好学校
1937年2月5日,王选选生于上海,加上祖母、父母亲、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全家八口人住在上海衡山路964弄15号。王家祖籍江苏无锡,曾祖父为清朝同治年间进士,曾任福建主考,北京国子监的石碑上还刻有他的名字,所以王家在无锡算是名门。祖父较平庸,去世也早。家中全靠祖母操持。
父亲王守其,1906年生于无锡,从小喜爱读书,高中时立志报考上海南洋公学(1896年建立,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为此专门到上海读寄宿学校。当时他和陆定一同志既是同乡,又是同窗,1923年一起考上南洋公学。王守其读铁路管理专业,毕业后在上海新通工程贸易公司谋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从会计一直做到总会计师。
母亲周邈清,1901年生于北京,曾在贝满女中上学。五四运动群情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追求科学与民主的思想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外祖父年轻时曾赴日留学,研修化学和测绘专业,深受维新思想影响。回国后在学堂教书,是当时凤毛麟角的理工教师。本来他还想送女儿留学,但1920年周邈清嫁到上海王家,留学之事只好作罢。
过了几年,五个子女相继出世。母亲非常能干,不但把孩子照料得十分周到,还把家里家外收拾得井井有条。五个孩子的学业都很顺利,全在南洋模范学校的小学、中学毕业。并以优秀成绩考入名牌大学。大姐解放前就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考入燕京大学医学预备班,在协和医学院上学。毕业后在协和医院工作。大哥在上海交大毕业后。分配到大同煤矿学校任教,成为煤炭系统的全国劳模,受过毛主席的接见。二哥和二姐都考上复旦大学,二哥王迅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是研究表面物理的著名专家,任上海物理学会理事长,复旦应用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二姐王隽于复旦大学毕业后曾去兰州工作,后调回无锡至今。
王选在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该系200多名新生,大多是尖子生,后来有六位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好学校有好老师
王选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都在南洋模范学校度过。一共13年。 因为学校好,他越学越带劲。该校创建于1901年,原是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为我国“公立小学之始”。1927年改为南洋模范学校,至今南模中学仍是上海最好的中学之一。
1947年王选在小学五年级时,被同学选为大家最喜欢的同学,当了班长。上中学后,王选感到在南模初中上课完全是一种享受。初中老师比小学更加优秀,例如60多岁的数学老师刘叔安,能轻松愉快地教会同学知识,并启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在他的引导下,王选踏进了奥妙无穷的数学宫殿。接着,让王选欣喜不已的是,南模高中更是名师云集,各科都集中了一批优秀的教师。教数学的赵宪初先生。他能把数学公式抑扬顿挫地唱出来,同学一起学唱,竟然终生不忘。后来赵老师成为南模的校长、上海有名的特级教师。教英语的一位老师还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文学硕士,王选的英语水平在他的教育下突飞猛进。
王选并不死读书,他有繁重的社会工作。一上高中,全班50多人,只有他一名团员,于是支部书记的会、组织委员的会、宣传委员的会他都得参加。最重要的工作是发展团组织,从高一到高三,班上发展了十多位团员,大多数新团员的介绍人都是王选。找人谈话,写材料,开会,过组织生活……我们从这些忙碌的工作中看到了未来方正老总的身影。
进入北京大学,一开学就受到名师的耳提面命,更让王选受益匪浅。当时马寅初校长把重点放在基础课上,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打下扎实的基础。教解析几何的是江泽涵教授;教数学分析的是程民德教授,当时只有37岁;教高等代数的丁石孙,才20多岁,后来出任北大校长。这些大师经验丰富、治学严谨、方法独特、自成体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了科学方法。在北大这个得天独厚的环境里,王选走上求真务实、科技兴国的道路。
好老师教做好人
从王选的父母开始,就常教育孩子诚实正派、待人宽厚,与他人分享快乐。这样的家庭氛围,使得一家人亲密温暖、平等和谐、追求进步、健康成长。
父亲给王选印象最深的是抗日期间强烈的爱国情结和一丝不苟的行事作风。父亲对日本侵略中国极为痛恨,这成为他幼小心灵受到的政治启蒙教育。有一次,父亲悄悄交给王选一张小画报。上面画着一个精神抖擞的中国军人和一面中国国旗,王选非常喜欢,但他知道在沦陷区保存这样的画是非常危险的。父亲说:“没关系。把它藏在你们小孩子这里。不会有事的。”两人一起把画藏在王选的抽屉里,一直保存到抗战胜利。
父亲做事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甚至到了“过分”的程度。在《王选的世界》(丛中笑编著)一书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例如父亲给别人写信,都用复写纸留一份底稿。别人来的信更不用说。全都清清楚楚地归在一起。父亲喜欢社交,每年大学同学聚会都由他组织,从联系饭店,到印发邀请函。都由他一手操办。按说自己对自己没有必要发邀请。但父亲每次都给自己写一封邀请信,而且要放入信封,贴上邮票,投到外边的邮筒里寄出,收到后再保存起来。真是认真到了刻板甚至不可思议的地步。正是这种极端认真的办事风格,使王守其从解放前的会计一直做到解放后的高级经济师,工作中从未出现过纰漏。显然,不知不觉中王选深受影响,形成了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作风。此外,开明善良、待人宽厚的母亲也对王选的人格魅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南模。在北大,这种名师育人的事例更是俯拾皆是。南模的校训是“爱国荣校、勤俭求实、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而北大更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代代相传。王选说:“亳不利己,专门利人是绝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根本做不到的,我赞成季羡林先生关于好人的标准: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就是好人。我觉得这一标准还可以再降低一点: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是好人。青少年时代就应努力按好人标准培养,这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只有先成为好人。才能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好事。”
好人执著办好事
大家知道,王选在事业上有十个梦想:①发展激光照排系统,告别铅与火;②发展基于页面描述语言的远程传版,告别报纸传真机;③发展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告别传统的电子分色机;④发展新闻采编和资料检索系统,告别纸和笔;⑤开拓海外华文报业市场;⑥发展激光直接制版,告别软片;⑦开拓日本的日文出版系统市场;⑧出版系统的栅格图像处理器进军欧美西文市场;⑨进军广电业;⑩从地图出版系统着手,进入地理信息系统。前五个已经梦想成真,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很高的占有率。 后五个梦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王选襟怀坦荡地说:“这十个梦想中,只有第一个梦想,即激光照排系统是我具体主持的:负责总体设计,提出正确的技术途径,解决主要技术难关,在第一线干活也比其他同志更多。而其他九个梦想。我只是提出大的发展方向、指定负责人、物色优秀的技术骨干,并未参与解决技术问题。”他多次强调:“我最大的心愿是把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打入发达国家的市场。”为此,方正在努力,方正日文和韩文出版系统已进入日本和韩国市场。P218-221
在我国计算机教育界,流行着“三驾马车”的说法,是指谭浩强教授、刘瑞挺教授和吴文虎教授,二十多年来齐心协力驾驭着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这个容积极大、负荷极重的马车稳步地、持续不断地前进。
谭浩强教授是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会长,刘瑞挺教授和吴文虎教授则是该研究会的两位副会长(还有张森、高林、王路江、冯博琴、吴功宜、龚沛曾等副会长)。由于研究会的任务是探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因此参与活动的学校和教师很多,人气很旺。
谭浩强教授的知名度是不言而喻的,他编著的计算机教材和相关普及图书的发行量超过5500万册,创造了世界纪录。他参与的CCTV汁算机语言电视讲课,覆盖面之广、受众量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他在全国各高校所作的“成功之路”励志报告已超过200场,包括在世界屋脊的西藏大学。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高度和组织能力,使谭浩强教授成为我国计算机教育的一面旗帜。
吴文虎教授原本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有全额的工作量,他的研究方向是语音处理与图像识别,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和许多研究生。但他把全部业余时间奉献给我国青少年的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事业。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nternational Olympiad in Informatics,IOI)是智力与操作计算机能力方面的竞赛,难度很大。吴文虎教授从1984年开始组织全国青少年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又从1989年首届IOI开始,一直担任中国队的总领队和总教练,在他带领参加的18届竞赛中,年年有金牌进账,每每获总分第一名。
刘瑞挺教授是1984年南开大学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系的创始人和首任系主任,他的研究方向是计算机体系结构、网络与信息系统。他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络中心访问工作期间,详细考察了该大学的校园网情况。回国后,一直倡导校园网的建设,开展早期联网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两项。1995—2001年担任美国zD集团著名杂志PC Magazine中文版《个人电脑》的总编辑,2001年至今担任德国弗戈博达(Vogel Burda)集团著名杂志CHIF’中文版《新电脑》的总顾问。2003年9月担任清华大学《计算机教育》杂志的总策划,为该杂志的创办做出了贡献。刘瑞挺教授还是教育部考试中心的专家,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一开始就参与这些工作,到今天还在为改善与提高社会考试而努力。2007年刘瑞挺教授被评为天津市高教系统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这三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志同道合、亲密无间、与人为善,他们经常在一起研究问题、出席会议、座谈演讲,多次看到他们一起高唱《共青团员之歌》……他们年轻时都做过团的工作,他们都是20世纪50年代的老共产党员,因此在大家心中逐渐形成了“三驾马车”的印象。
近年来,他们又团结一批年轻同志,相继完成《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CFC 2006》(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和《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CVC 2007》(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课题,使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真是老骥伏枥自奋蹄。
《计算机大师风采录》收集了刘瑞挺教授在《计算机教育》和《新电脑》上发表过的文章,精选了国内外对计算机发展有重大影响的30余位科学家,时间的跨度约350年,地域的广度则包含中国和英、美、德、法等国,几乎涵盖了计算机发展中的主要事件。人物之间也不是孤立的,具有传承联系。撰写的事实准确,文笔流畅。通过名入榜样,起到很强的励志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全国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崇尚科学、崇尚教育的今天,品味这些推动计算机发展的科学家的人生,对计算机的通俗化和生活化,对提高全民的信息文化素养,有很大的作用。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非常希望了解前辈科学家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又如何奉献自己的一切。通过计算机科学家的真实故事,青年学子可以从中受到鼓舞、明确方向、学到方法、奋发图强。
我们相信,《计算机大师风采录》的出版,对我国信息化的纵横发展能有一定的帮助。工业界的读者,甚至各行各业的读者,通过大师们风采的熏陶和感染,会提高自己的素养,超越自我,更好地完成振兴中华的艰巨任务。
清华大学《计算机教育》总编兼主编 焦金生
清华大学《计算机教育》执行主编 奚春雁
中国铁道出版社计算机图书中心主任 严晓舟
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