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财富创世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在政治上,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在商业上,不懂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愚昧、危险、亏损与贫穷。本书证几百年来幕的财富、金融、管理的历史,对诸如晋商神话,胡雪岩传奇,孙子兵法真相;本田、摩根、“两乐”等大企业发迹的内幕,考证和发掘出被世人忽略的史实,时刻不忘通过对中外经济发展那些发人深省的案例进行剖析和思考,引导人们对改革开放近30年尤其是人世5年来,发生在中国这方土地上的经济发展、企业管理巨变进行反思,引导人们对一些固有的思维定式、对众人都以为是的思潮观念及行为模式进行反思,道出了几百年来财富史的真谛。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范卫锋,以其对商业史独特的“范氏解读”抛开世人成见,考证几百年来幕的财富、金融、管理的历史,对诸如晋商神话,胡雪岩传奇,孙子兵法真相;本田、摩根、“两乐”等大企业发迹的内幕,考证和发掘出被世人忽略的史实。同时,范卫锋结合自己多年的投资、管理实践,进行与众不同的思考,道出了几百年来财富史的真谛。

目录

一、企业史的谎言与真相

晋商真相

胡雪岩与岩崎弥太郎:一对未曾谋面的“孪生兄弟”

两乐的“弄假成真”之路

“偷”技术的“美国制造业之父”,偷来技术之后怎么办

人类对品牌的屈服史

企业英雄们,是如何打响“第一枪”的

他们的第一笔本钱从哪儿来

说“贵人”,谁是“贵人”

伍秉鉴、和砷如果收购世界500强

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现代超市之父”卡伦

二、投资与投机

牛人的宿命就是倒下?一评公众对胡雪岩、德隆、顾雏军们的误读

摩根家族凭什么登上金融王位?“赌命!”

做牛做熊不做猪

巴菲特、诸葛亮、狗  。

定价权:股市“搓牌术”神话

那些被通货膨胀毁掉的人民和国家

三、CEO的秘密

假如孙武当了CEO

商人识字忧患始——晚清明星CEO的书生议政梦

商人难逃政客命

CEO行为艺术的三种境界

四、管理的道与术

沸腾水浒——破解中国草莽企业的成长之谜

贾政难题

天下学问一碗饭

谁将赢得餐饮业王座

先想“卖什么”,再谈“怎么卖”

管仲怕社鼠

谁妨碍了我们创新

五、心忧天下

岛殇五百年

贵族人人可做,此事无关钱与权

试读章节

清亡票号亡的真正原因

晚清末年,票号之盛,一时无两。然而,有一个被山西票号研究者们回避的问题:为什么号称有着种种优秀基因的票号,其生命力居然如此脆弱,竟然在满清灭亡之后,全面分崩离析?为何当时实力不如票号的钱庄,后来能够一步步地壮大,直至成为银行业的主力军?这不得不从票号与满清政府的关系说起。

票号的经理和掌柜们,与满清的达官显贵的关系,不是一般的铁。

电视剧《乔家大院》里的乔致庸,是个有傲骨的读书人,可是,在历史上,乔家的大德通,恰恰是最善于走上层路线的。乔家和朝廷的关系,不是好,而是很好,好到连最长袖善舞的胡雪岩,都难以望其项背。大德通的掌柜高钰,在大德通干了50年,其中有20多年是当老大,以善于与高官交际出名。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大德通对于朝廷和战局的一举一动,掌握得十分清楚,甚至很多官吏要通过大德通,来了解朝廷和战局的动向。

在慈禧西逃期间,高钰和随驾的内阁学士桂月亭联系紧密。有一天,桂月亭告诉高钰一个绝密的信息:“銮驾定于初八日启程,路至祁县,特此奉闻。”如此绝密的军情信息,高钰预先知闻,可见他与朝廷大员的关系有多铁。而大德通与朝廷关系的登峰造极,就是慈禧下榻在大德通票号,随驾的董福祥等大臣,则住在协同庆票号。到了1949年土地改革的时候,大德通票号的东家、祁县乔家堡的乔家女主人,还保存着慈禧在大德通往的时候,随手所赐的金钗。假如乔家与朝廷的关系,真的像《乔家大院》中所拍摄的那样,闹得要生死相拼,慈禧还会、还敢住在乔家吗?

在乔家堡住过的大人物,不只是慈禧。湖广总督端方,也曾经在乔家堡的中堂住过。大德通的高钰,与赵尔巽的关系非同寻常。赵尔巽去什么地方当巡抚、总督,高钰常常跟上,人称“二督抚”。合盛元票号的汉口经理史锦刚,是湖广总督的干儿子,总督府的办事人员,都不敢直呼其名,叫他“三少”。袁世凯当年还是政坛新星的时候,想巴结当时的朝廷柱石李鸿章,多次求见未成,最后还是请三晋源票号的老板,引他在票号的账房见到了李鸿章。有了朝中达官显贵做靠山,票号的钱很好赚。因此,它离现代投资银行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对朝廷大生意的依赖,就像吸毒一样日益上瘾。普通商人、老百姓的小额存款,它是不办的。他们看中的是朝廷官府、官僚、大商人的存款。然而,时代变了。

以“小银行的大掌门”的美誉,在中国金融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陈光甫,从美国留学回来以后,作风就大不相同。与自闭的山西票号相比,两者的出手判若云泥。陈光甫的起点低,1915年,陈光甫在上海宁波路开了家“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简称上海银行。当时门面小,本钱少,名义上说是10万银元,其实只有东拼西凑的7万银元,只有7个人。

陈光甫自兼营业员,拉存款、跑工厂、放贷款,晚上还得回到行里培训员工。然而,在美国的经历和见识让他知道怎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当时,小额存款,银行是看不上的,陈光甫偏偏独树一帜,把眼光投向了这个真空地带,因为这个决策,他还一度遭到同行的耻笑。当然,他选择小额存款,一方面是出于无奈,大企业和官僚根本看不上这问新出生的小银行,另一方面,他也是看准了其中潜藏的商机,小额储蓄存款,稳定性比企业存款强,趁着同业不屑一顾,正好人弃我取。陈光甫提出“一元即可开户”的口号,那些没人理睬的老百姓,见到居然有银行肯给自己的小钱开户头,纷至沓来。有人刁难嘲弄陈光甫,拿了100银元,要求上海银行给他开100个存折,上海银行照开不误,赢得了民心。

不光赢了民心,陈光甫还赢了商机。1915年,他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储蓄存款仅有1.8万元,简直是微不足道,而到1921年,已经有116万元,到了1932年,更是达到2 300万元。而此时,曾经不可一世、不屑于这种小额储蓄,只将眼光盯着官僚的山西票号,早已“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破败不堪。

上海银行,这家陈光甫创办的新生草根银行,不光吸收存款的方式不同,发放贷款的战略,也和山西票号大不一样。同样是在中国,处在相近的时代,作出的选择大不相同。这里面,比的是眼界、是信息、是胸怀、是胆魄。山西票号紧挨着朝廷融资,上海银行却是草根阶层,出生之初,和这些达官贵人根本搭不上边。

在美国见识过现代银行业的陈光甫,主动地(占l民族工商业伸出了手。“敬远官僚,亲交商人”,是陈光甫的经营路线,这句口号可能会让如日中天时的山西票号笑掉大牙。山西票号称雄海内外数十年,却几乎没有扶植出什么了不起的大企业。陈光甫则不同。他的上海银行虽然小,却和两个近代史上最了不起的企业家——荣氏家族的荣宗敬、状元企业家张謇并肩成长。同时受到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两面夹击,让他对荣宗敬的“上天不令中国人做第一等人”悲愤之叹深有同感,1934年,当汇丰银行想要拍卖陷入困境的申新纱厂(荣家的产业)时,陈光甫竭力奔走,促使南京国民党财政部出面设法挽救。

陈光甫的上海银行,与民族工商业同气连枝,可是,他并不像山西票号一样,盲目地搞“万两银子一句话”的信用贷款,而是以抵押贷款为主。一位当年陈光甫的手下,在解放后回忆,上海银行当时既不像票号一样,可以做全国各地的汇兑,又不像钱庄,可以做银元银两兑换的生意,更不敢像《子夜》里的老赵一样,做公债国库券的投机。上海银行当时的贷款,主要是堆栈押款、货物押汇、厂家押款、往来透支,这些属于“对物信用”,基本都有抵押,虽然麻烦,但是,却比“万两银子一句话”的做法可靠安全。上海银行虽然是新生的小银行,却在对民族工商业贷款方面,异军突起。在江苏、上海、浙江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史上,确实应该给陈光甫的上海银行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山西票号也有不少为人称道的善举,然而,上海银行的善举,更具有现代意义。陈光甫首创了农业贷款,他提出,“此种贷款不特时短,具有流动性,数量零星,甚为稳妥,而且对繁荣农村、辅助农业经济之发展有很重要意义。”章士钊曾送给陈光甫一副对联,上书“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正是陈光甫及其上海银行的写照。此书快出版时,向穷人发放小额贷款的孟加拉国的尤努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陈光甫和他所做的事业,异曲同工。

不少研究山西票号的专家,在谈到票号在清亡后的悲惨命运时都说,为何票号一蹶不振,不如南方的钱庄,能够在演变为银行之后生生不息,令人遗憾。陈光甫喝了洋墨水回来,独辟蹊径,尚有“特殊原因”,可是,浙江兴业银行的成功,却与山西票号的发展,形成了最鲜明的对照,凸现出山西票号灭亡的根本原因。

浙江兴业银行,是浙江反抗外资入侵,发起保路运动的产物。1907年10月5日,以“振兴实业”为宗旨的浙江兴业银行成立。这正是山西票号的改革派李宏龄等人,酝酿发起成立晋省汇业银行后因顽固派反对而夭折的前不久,尽管浙江兴业银行也与官僚资本过往甚密,其股东中,更有当时赫赫有名的南浔“四象八牛”家族子孙,可是,它诞生之后,就把和民族工商业携手发展作为自身之基,发家之本。当然,我们不得不说,山西票号紧靠清政府,上海银行、兴业银行联袂民间企业,“利”都是其根本的出发点。然而,眼光和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了两者的取向不同,命运不同,更造成对社会和历史的贡献不同。

号称“中国第一实业家”的张謇,1899年所办的大生纱厂开工,所有的本钱,都用来投资固定资产,手头没有周转资金,先前别人答应的投资又无法兑现,他“仰天俯地,一筹莫展”。这时,刚刚成立并不宽裕的浙江兴业银行,给张謇解了燃眉之急。从此之后,浙江兴业银行与张謇的大生企业结成秦晋之好,张謇终生感激不尽。

“火柴大王”刘鸿生,也颇得浙江兴业银行之助。由于日本火柴业的侵入,刘鸿生的工厂一度资金紧张,外界风传他即将倒闭。刘鸿生只得去找当时号称“中国摩根”的国舅爷宋子文,希望将自己的全部财产(主要是股票)抵押给宋子文掌控的中国银行。宋子文哈哈大笑,“O.S.(刘鸿生名字的英文缩写)的股票,现在连草纸都不如了!”这时,还是浙江兴业银行毅然出手,向刘鸿生贷款250万元。

与浙江兴业银行相助成长的民族企业,有名的还有聂璐生的上海恒丰纱厂、陈万运和沈九成办的三友实业社、商务印书馆以及杭州的胡庆余堂国药号等。浙江兴业银行还主动出资100万元,承担了钱江大桥一半的贷款,它对钱江大桥的贡献至今为人所称道。P11-14

序言

 商务启蒙乃大国崛起必由之路

卫锋电话请我为他的新作写序。书稿发来之后,每读一章我就有新的想法。这个序写还是不写?读到有的章节,我抑制不住写的冲动——太好了!中国的经济界和企业界,应该多从西方发达国家崛起的历史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和教训,那样的话该少走多少弯路啊;而对有些章节,如“沸腾水浒——破译中国草莽企业的成长之谜”,我却犹豫了:这不是“水煮三国”的翻版?如果把我们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调整,演绎成古代草莽的起义造反史,会不会误导读者?有的章节明显不够充实,如“人类对品牌的屈服史”;或者观点不够明晰就突然亮了出来,如“说贵人谁是贵人”;读到有的章节,如“假如孙武当了CEO”,就开始疑惑否定,甚至以为作者要得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是计谋的结论时,忍不住想抓起电话对他讲观点不合恕难从命。然而读到最后,图穷匕现——结论归于企业竞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胜时),才长舒一口气,这样一个有思想的青年,我总算没有错判了他。

后来我释然了,如今这时代是一个理性的时代。任何一个有过社会阅历的人,不会把一本书当圣经读,每个人或从正面或从反面,都能获取自己有益的东西。

卫锋是一个思想敏锐而认识深刻的人,我欣赏他的勤奋刻苦和学习精神,我不能想象在他这个年龄,我能够有如此厚实的底蕴和深刻的思想。

但最值得我推荐的是,他对所谓潮流或大家一致欣赏的东西进行反思和反叛,在这个“心气浮躁”的年代更是弥足珍贵。虽然不能否定学习现代经济和企业经营理念的重要性,但我们花在西方现代某些东西上的时间、精力和热情,大大超过了我们花在研究和学习当他们百年前处在和我们相同发展阶段时的经验和教训。而这不仅可以使我们沿着他们发展的方向前进,而且能避开他们发展道路上的那些失误和挫折。

可能有人会说此书会让人灰心丧气,丧失进取的信心。我说不,作者恰恰是从乐观务实的态度,去面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让我们聊以自慰的是,我们注意到,不仅仅是作者,国内不断有些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关注商务启蒙。更让我们信心十足的是,从英国的工业革命算起,西方的现代工业经济发展已有数百年历史;从福特的汽车生产线算起,现代制造业已有100多年历史。而我国的经济与国际接轨,甚至不能从改革开放或经济双轨制并轨算起,勉强能从加入wT0亦即进入新世纪区区数年时间开始。而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总量、企业(尤其是领先企业)的管理经营水平,已经让西方刮目相看甚至备感威胁。若经济界、企业界能力戒浮躁、深刻反思,更加踏实地去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沉下心来进行商务启蒙,那我们国家一定能够发展得更好更快更和谐,不久的将来,一定能自立于世界大国、强国之林。

看到“启蒙”这两个字,凡是有些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和经验的人,都会感到不太舒服。我想起3年前,自己曾经在各种场合下不厌其烦地大讲商务启蒙,与苦于没有进行系统研究的遗憾,并担心总是讲“启蒙”会伤害许多人,让他们自信心受到打击而不愿意接纳他山之石。

但无论我们对现代经济和现代管理有多么博大精深的了解和领悟,我们都不会否认,当作者将以往我们坚信不疑的、万众一识的许多思潮观点、认知、说法和做法毫不留情血淋淋地剖析批判时,我们每个人不由得不重新去思考我们曾经走过的道路和持有的观点的对与错。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国家经济决策与导向者及企业的创始人和掌舵人,会从中感怀和学习到一些悖于潮流、而代表真理的东西。并且在今后的道路上无需迷茫、无须走弯路就能预见正确的方向,并排除干扰义无反顾地一往无前。

当我们看到“胡雪岩”及诸多晋商头上的光环,被作者无情地摘掉;美国人偷学英国师傅技术并超越之,特别是福特对世界生产线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启蒙地位,被作者大加赞赏时,看到在政商两道通吃的郑观应的人生其实是一场悲剧时,看到被世人普遍误解的《孙子兵法》的真谛被作者发掘出来时,内心特感欣慰。“商务启蒙”的思想必将再次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经济界与企业界,有什么理由不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来路与去向呢?

本书许多章节看似没有许多紧密的相互关联,但在我的眼中,却总是与一个鲜明的主题思想始终相联,那就是时刻不忘通过对中外经济发展那些发人深省的案例进行剖析和思考,引导人们对改革开放近30年尤其是人世5年来,发生在中国这方土地上的经济发展、企业管理巨变进行反思,引导人们对一些固有的思维定式、对众人都以为是的思潮观念及行为模式进行反思。我们既要理直气壮地学习国外商业的整个发展史,又要理直气壮地反思中国本土的商业史,既要理直气壮地反对照抄的现成的洋药方,又要反对盲目复古回到深宅大院里去。这些正是卫锋这本书的思想主线,恰恰与我这些年的实践和思考殊途同归。

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

  黄鸣

2006年12月26日 于山东德州

后记

这些文章先是发在几个专栏里,专栏的名字叫“范说新语”、“资商通鉴”之类,其实都不贴切。我不是研究企业管理的,而是从一个投资者的眼光去看事情。我不是企业家,以后也成不了企业家,非把我归到管理专家这堆人里面,会让我很尴尬。之所以喜欢研究点历史,琢磨点企业,一是兴趣,二是为了投资。如果把历史上的事情真弄明白了,做投资的胜算就比别人大很多。我的第一本书《黑化——草莽经济时期中国民间企业的成长通道》,谈了一些这方面的事,但很多话并没有讲清楚。

每个人的投资,都是从投机开始的。投机就是赌博。我父母是农民,农民是天生的投机者,一年到头累死累活,赌注就押在秋天的行情上面。父亲承包过的黄桃、茶叶、柑桔,每年价格波动惊人,父亲承受的风险,比芝加哥交易所的投机者更大,因为他没有工具去对冲、管理这些风险。不过,果农和茶农的命运,比粮农又要好很多。稻谷市场是国有粮企“做庄”,它们往往还兼任市场监管者,粮农哪里跳得出他们的手掌心。

上大学以后,“不幸”读了彼得"林奇的《在华尔街崛起》,从此不务正业异想天开。林奇说只要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就可以成为投资大亨。我当时正为数学不及格而苦恼,欣喜若狂,醍醐灌顶。中国的文人,都喜欢顿悟,向往灵机一动一步登天,讨厌循规蹈矩和清规戒律,禅宗的市场比律宗大,实在很正常。

我1994年进大学,当时并不知道,中国股市迄今为止最惨烈的熊市,就在自己身边发生。现在有人把2001年开始的下跌叫大熊市,听着蛮好玩。现在的很多基金经理,当时正在读书,没有切肤之痛。这几年的调整他们迷糊着就挺过来了,以为熊市不过如此,其实,熊市这一课的学分,他们并没修满。1996到1997年也是在我大学期间,原来是上海深圳人买股票,当时变成全国人民买股票。后来很多人把5"19行情、2000年科网股行情这些强弩之末,人工假装激情,也被叫作大牛市,听着也挺好玩。从2001年B股到2003年后的H股,再到这几年的国内房地产、A股、企业外资并购,这又是一条脉络,从中国人自己玩,到全世界人都来玩,这场戏现在演了一半,高潮应该还在后面。在曲终人散之前,不妨开怀畅饮。不过,就像我的朋友李驰所说,这是全球资本来中国开party,冯小刚的《夜宴》,狂欢几年之后,就是血流成河的时候。

大学四年,我只知道泡图书馆读杂书,既不刻苦考证书,也不向学生会组织靠拢,自然无缘优等生们的好工作。没办法,只好拿着几份《南方周末》,寻找刊登大幅广告的公司,挨个给它们的总经理办公室写信,寄去热情洋溢的求职信。这有点类似随机漫步的飞镖选股,但随机选股的结局,完全符合正常的逻辑。在那个VCD机广告铺天盖地的年代,我被一家VCD机企业的老板看中,并不奇怪。这家公司当时刚刚草创,在我进去之后两年,成为全国前三名,它的广告曾遍及全国每个城市。决定用我的,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当时所有人都叫他老板。后来有人认为这称呼不对,为了弄清楚到底谁是老板,这个企业和里面的很多人,付出了惨重代价,有的远走海外,有的身陷囹圄。

假如这家公司今天上市,会成为很多研究员和基金经理的情人。它具备一切成长股的黑马之相。一个从零开始的朝阳行业,市场容量以每年N倍的速度扩张;几百个品牌进入优胜劣汰,行业集中度迅速提高;外国品牌读盗版碟的能力差,没有“超强纠错”,这是它们的“护城河”。当他们到这个公司调研时,会更加兴奋。订单蜂拥而至,拉货卡车通宵排队等候。有个VCD机厂家的一位销售人员,每台机器收10元的商业贿赂,谁先给钱就先给他发货。买家给卖家贿赂,绝不多见。通宵达旦的加班生产、勤奋节俭的公司管理层、把免费加班当成业余爱好的员工(我作证,大多数加班纯属自愿和兴趣)、对市场变化的高效反应,这些足以写成一篇激动人心的“强烈推荐买入”评级报告。  可是,所有研究报告里的那些假设条件,都比后面的推理和结论更值得警惕。精确严密的推理背后,往往是一连串脆弱而幼稚的假设。这家企业后来买壳上市,很多内部的高管员工,都把自己积蓄的血汗钱,在二十几元的价位大举买入,他们对自己企业的未来太有信心了,正如现在很多可爱的研究员和基金经理。顺便讲一下,这家公司的股价,后来长期在一两元徘徊。

在进入这家公司半年多后,我在很多人的惊讶中,成了总经理助理,然后又在很多人的惊讶中,在一系列内斗中被清洗出局,发配边疆。对于我个人来说,它使我从此对于企业内部的升迁失去兴趣,对于这个企业来讲,这些微妙的内斗摩擦,只是后来大内战的序曲而已。这个企业真正衰弱之时,我已经离开它几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这些传统的智慧在浮躁的投资圈并不受欢迎。在我写《黑化——草莽经济时期中国民间企业的成长通道》时,眼前时常浮现出那家企业里的草莽英雄们,以及那位后来不是“老板”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离开这家企业之后,我的生活基本由两部分组成:投资和舞文弄墨,后者是前者的副产品。舞文弄墨方面成就不太大,基本做成了的事情,就是写了两本书,写了几个专栏。其他的写作事业,因为和投资的主业相差太远,都成了盲目多元化的反面典型:一部港资国产动画片的挂名编剧,半本无疾而终的武侠小说,还有一本胎死腹中的架空历史商业小说。

投资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这一靠运气,二靠水平。一流的投机者靠的是运气,二流的投资者靠的是水平。这些年来,投资的手气老实说还马马虎虎过得去,老天对我算是眷顾了,感恩之余,惶恐之至。所以,决定把这本书的微薄版税,捐给贫困家庭的孩子,作为学费、图书费。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读书,改善自己的命运。无论读了多少本外国书,我都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书生,人生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在书本和大自然中,可以自得其乐,不用混迹于官员、商贾之间。我最希望听到的评价,就是“书生”二字了。

另外,我写这些文章的时候,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指点和帮助,恕在下不能一一道谢。不能不提的是,我在书中《岛殇五百年》里所写的六横岛,现在叫蛇蟠岛,在我写这篇文章过程中,宁波市水利局的葛其荣先生特意与我交流,这个岛正好在其“辖区”内,葛先生给了我很多的指点,受益匪浅。写文章可以结交天下有识之士,正因如此,它的乐趣实在比赚钱要大很多很多。您也不妨一试。

我的新浪博客是:http://blog.sina.com.cn/m/fanweifeng,欢迎您有空来踩一踩,侃一侃。

范卫锋

2006年12月25日 深圳

书评(媒体评论)

范卫锋借着对现实的研究,研读商业、金融、投资的众多史料,得出了很有颇具启发的观点。

《证券时报》社长 温予建

范卫锋的这本新书,有的观点我极为反对,恨不得与其立刻争论一场;更多的文章,让我拍案叫绝,视其为难觅之知音。对读者来说,这肯定是一次难忘的思想历险。

山东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

真正的投资应该是快乐的,就像一堆钱放在那里,你要做的就是走过去把它见捡来。《财富创世记》,就是一本告诉人们“捡钱”艺术的书。

著名私募基金、同威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李驰

能从几千年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发掘古为今用的东西。是为有效传承;能从商界大家的成败得失中领悟前行的方法,是为批判继承。范卫锋的《财富创世记》两者兼而有之,开卷有益。

《中国商业评论》主编周攀峰

投资像孤独的乌龟和时间竞赛,要想成为穿越企业、穿越历史的赢家,这本书将会有所帮助。

著名私募基金、东方港湾投资理公司CEO但斌

范卫锋对商业史、投资史的研究很有见地,《财富创世记》可谓开卷有益。

著名财经作家、《价值》杂志主编张志雄

宁波蛇蟠岛、徽州胡雪岩祖屋,作者通过考证和思考,从这些小地方见微知著,点出了中国商业史的大脉络。

宁波市水利局副局长葛其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财富创世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范卫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3077112
开本 16开
页数 1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6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2.3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0
16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5: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