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紫藤花园(王晓玉小说自选集)
内容
编辑推荐

王晓玉是著名作家。《王晓玉小说自选集》共计三本,包括长篇和中篇。

这是一部拥有富足的历史信息量而又给人以难以抗拒的情感撞击的长篇小说。作品具有开阔而深邃的历史沧桑感。作者那大气、锐利而又柔韧的笔,淋漓尽致地剔剥出了深藏于爱欲之下的人性的隐秘内容。

内容推荐

上海滩著名实业家沈源娶了大祥绸布店老板家的千金李可心。李可心虽然早已与家、庭教师张宗元倾心相爱,但在财富与爱情的抉择中,却选择了前者。李可心的随嫁女佣是十六岁的紫藤,她从同情沈源的被欺而逐渐滋生出了对他的爱,使沈家本来就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出现了更加深刻的变化。小说围绕着沈源、李可心、紫藤、张宗元以及紫藤后来的丈夫田大勤、洋车夫林水根等人和由他们错位而生育的第二代之间的恩怨情恨,描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近一个甲子时期中发生在上海、香港、台湾等地一幕幕悲壮而哀婉的动人故事。作品具有开阔而深邃的历史沧桑感。作者那大气、锐利而又柔韧的笔,淋漓尽致地剔剥出了深藏于爱欲之下的人性的隐秘内容。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尾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黑色的“福特”牌轿车,乌油油的,慢吞吞地,如同一只隔年的老蟑螂,在沈家花园的大铁门前停下了。

田大勤推开车门,从驾驶座上跳下地来。系在他裤腰带上的一串钥匙哗啦啦一阵乱响。他捏住其中一枚,插入铁门右侧的一方锁眼。门开了。只开了一页仅容一人进出的小门。小门是安在大门上的。田大勤侧着身子跨了进去。门内紧接着传出一片铁钩铁栓铁环铁链撞击牵拉磨磨擦擦的声音。“嘎——吱——”带了小门的右侧大铁门被拉开了。田大勤从门后闪出身子,又去推左边的那扇。他的肩膀顶着门上的大铁环,铁环像钟摆一样撞得门“崆崆”直响。

“福特”车里,后排座上的李太太、李可心的娘,皱起了眉头。

“难道把看门老头也辞退了?”她说,撇了撇嘴,“沈家连这样一口饭也要省?”

“省一点是一点,做得对。”前排驾驶座旁的李步正说,“时局艰难,开不了源,自然就只好节流哕!”

“外人看来总不像样,”李太太还是摇头,“堂堂一个沈家花园,十来个佣人居然辞得只剩下两三个!你看看这田大勤,到底算是花匠,还是汽车夫,还是门房?”

“都是。”李步正却笑了,“看他这一身力气,还可算是沈家花园的保镖呢!我表姐真是聪明人,独独留下他来。”

“是呀是呀,全世界最聪明的人就是你表姐了!”李太太拉着长声唱歌般地说,“还不光是聪明呢……”

坐在她身旁的女儿李可心轻轻喊了一声:“妈!”

李太太顺着女儿的目光往车窗外看,看见田大勤拍打着两只手上的尘土铁锈,正向老“福特”走来,这才住了口。

却不料“嗤——”地一声,可心身边的小丫头紫藤,嘻着嘴笑出了声来。

“别给我轻骨头!”李太太目光绕过可心的身子向紫藤瞪去,“用得着你笑什么?当心我回去之后……”

“妈!”李可心身子不动头也不动只轻轻动了动嘴唇,马上又制止住了她母亲。

田大勤轻巧地跃上车,随后带上车门,一踩油门,老“福特”悄没声响地驶进了沈家花园。

紫藤忍俊不禁一声嘻笑,不是没来由的。

十六岁的紫藤在李家已经住了八年。李家什么事都不防她不瞒她。李家什么事她不知道?

中午临出门时,李步正特意脱下了他平时最习惯穿着的夹袍衣衫,换了一身毛哔叽隐条西装。西装上身后,他站在穿衣镜前端详自己,忽然又叫紫藤开橱门,找一根颜色浅一点的领带来,说是脖子上这根颜色太乌了,系了好像没系一样。紫藤忙忙地找了一根淡灰色的,他又说太素,让她再换一根,要那根带红点子的。一旁坐于梳妆台前往脸上扑粉的李太太终于再也忍不住了。

“做新郎官去呀?”她说,“你表姐是看中了你女儿可心,又不是看中了你。”

“这是什么话!”李步正红了脸,“出客嘛,总要像样些。又不是在自己店里站柜台。你不是最怕他们沈家大老板瞧不起我们吗?”

“什么朝代的事了?谁瞧不起谁呀?”李太太说,“你以为还是当年小学徒追求大小姐辰光呀?”

“又来了又来了!”李步正摇着头,“儿女都这么大了,你也不怕让人家……你看看,紫藤都在笑了!”  “紫藤你给我滚远点!”李太太喝道,“还不快到后厢房去,帮你可心姐打扮打扮!该死的沈家老‘福特’怎么还不来?我看是连这部车也要保不住了,早晚要卖掉了换药吃……”

“何必呢,嘴上积点德吧……”

“哟哟哟,又心疼了是不是?……”

尽管对李太太酸意醋意的来龙去脉很明白,但十六岁的紫藤从前厢房走向后厢房时还是免不了很有点纳闷:真的,都是什么朝代的事了?可心姐已经二十六岁了,这么算起来,大姨父当年做小学徒时追求沈太太——不应该叫沈太太,应该说是一个很有钱的大小姐——那起码是三十年前的事了。三十年前的事,为什么大姨妈这么老了,脸上扑了再多的粉也盖不住皱纹了,还要这么提不得,一提起来就直冒酸气火气?更使紫藤想不通的是:就说大姨父吧,三十年都过去了,又为什么一接到沈太太的请柬,就喜孜孜地搓手踱步坐立不安而且还要换西装换那根带红点子的漂亮领带?

十六岁的紫藤以为,五十多岁的人还这么花样百出,实在是很滑稽可笑的。

田大勤将那老“福特”开得慢而又慢,以便车里的几位沈家亲戚,可以把整修一新的沈家花园看得清楚些、仔细些。

沈太太并没有这么吩咐过。少爷沈源自然更不会特意关照。他在忙着龙华那边的厂务,恐怕都未必知道沈太太派车专程去接来了李老板一家人。但田大勤明白沈太太此举的目的。他知道沈太太病势沉重,拖不了多长日子了。沈太太急于在撒手西去之前了结了一件大事:把李家小姐李可心娶进家门来,让沈家花园在她逝去之后仍然有个支撑门户的当家主妇。沈太太本来大约还想拖一段时间的,因为这件婚事虽然多少年前就已议定,但后来少爷沈源出了国,一耽搁就是四年,沈李两边都有点凉了心了。特别是去年“八·一三”之后,沈家工厂被毁,主人身亡,沈太太靠了盐水葡萄糖氧气野山参硬吊着,更没人去张罗这婚事了。到十一月,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最后一支中国部队——谢晋元的孤军营,也不得不退入了租界,仗不打了,在美国的沈源才绕道香港返回了上海。那段时间里,沈家花园败落得可实在是狼狈啊!沈源回来,第一件大事是救他母亲,托亲戚找朋友地好不容易才把沈太太送进了伤兵成堆的仁济医院;第二件大事是救那工厂,招募了一批人日夜打捞沉在苏州河里的那十几艘驳船,把陷进了河底淤泥的生了锈散了架的机器们有一件是一件地挖出来吊上来又运回到龙华去,试图重新复工,实现沈渊的临终遗愿。沈源无暇顾及沈家花园。沈家花园成了一只垃圾桶。打仗的那几个月里,成千上万的难民涌入租界,沈家花园里前前后后住进过好几百个人。花园里遍地都留下了他们的痕迹:草席片、破布片、烂铁皮、碎碗渣,墙角那边的一棵夹竹桃下,甚至还埋过一个婴儿的尸体。所有的花卉无一幸存,花圃被踏得比水泥地还平还硬。而那条从大门口通向花园深处住宅小楼的水泥地,却留下了一条又一条的裂缝和一个又一个凹坑,许多块原先垒成假山的花岗岩被莫名其妙地移到了路旁甚至路中,好似可以用来阻挡日军进攻的路障一般。

沈源回来不久,李步正全家曾坐了田大勤开的“福特”,来沈家花园拜会过一次。田大勤刚学会开车。原来的司机不辞而别,据说是回苏北老家投奔抗日游击队去了。田大勤的车开得七歪八牵地,不光因为是生手,还因为沈家花园内路不像路、园不像园,赛过一片垃圾堆栈。那天,沈源刚回国,凡事都心中无数,勉勉强强应酬着,一副心不在焉不耐烦的样子;沈太太马上要去住院,自以为此去便难回返,凄凄惨惨地半死不活模样,所以两家人匆匆聚一聚匆匆就散。田大勤开了那摇摇晃晃的老“福特”驶出大铁门时,只觉得李家人似乎都松了口气,而那李太太,竟还从鼻腔里哼出了一句话来:

“弄不好了,这沈家!”  田大勤记着这句话。田大勤属于那种一天说不上几句话的闷葫芦。但不开口说话不等于没话说。田大勤心里的话比谁都少不了半句。他明白李家这位嘴尖心窄眼孔浅的小老板娘是把处于厄境中的沈家看扁了。沈李两家的婚事危险了。他很有点气不过。他虽然只是沈家花园里的一个佣工,虽然沈家少爷娶不娶李家小姐于他关系并不太大,但他最见不得那种嫌贫爱富的势利小人,所以就牢牢记下了李太太认定沈家“弄不好了”的这句话。时隔半年,他又奉命去接李家人。他而且知道沈李两家此次会见将要决定婚嫁大事,所以就很存心很故意地在临行时把老“福特”冲洗得乌黑锃亮,而当车轮滚进大铁门之后,又把车速调到了最低档。“福特”如在水中漂着的游艇般,轻悠悠地荡进了沈家花园。田大勤稳稳地把着方向盘,眼睛瞟向悬于头顶的反光镜。他看见了车上几个人的惊讶表情。

P5-8

序言

引 子

公元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军进攻北平郊外战略要地卢沟桥。中国驻军奋起反抗。抗日战争爆发。

次日,上海各报以头版头条位置刊载了卢沟桥战事消息。

地处英租界并以英商名义登记注册的《文汇报》,为掌握最新最快的第一手资料,派出两名“社会新闻版”记者北上采访。十数日后,两人只返回一人,其一在战场为流弹击中,光荣殉国。返沪记者名张宗元,以整版篇幅详述战地见闻及同伴牺牲过程。《文汇报》一时成为沪上最畅销的日报。

七月中旬,正在台湾海峡以演习为名炫耀武力的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在其司令官长谷川清的率领下,驶向上海,停泊于黄浦江外吴淞口上。战争气氛骤然紧张。

七月二十日,日军竟蛮横要求中国飞机停止在上海飞行,遭到当局拒绝。

消息见报后,上海市民立即意识到一场血战已势所难免。五年前的“一·二八”事变尚记忆犹新。第二次淞沪抗战迫在眉睫。

大批民营企业在仓促筹措分移内迁。

水泥同业会会长沈渊力主上海工商界尽快迁移。他的“华申水泥厂”地处龙华,濒临黄浦江。五年前的“一·二八”事变中,日军向龙华投掷大量重磅炸弹,伤人毁厂,“华申”停工十月之久。经数年惨淡经营,“华申”刚略有起色,如今看来又难逃厄运。他积极策动了上海机器五金同业工会、毛纺行会、上海中华国货产销协会等工商界行会组织,联名向南京的中央政府发出呼吁,要求政府派员联络、制定计划,并给予迁移帮助。“呼吁书”全文刊于《文汇报》上,标题十分醒目:

愿为抗战效力,誓不以厂资敌!

局势严重,舆论强烈,国民党政府当即成立了“国家总动员设计委员会”,并于七月二十八日委派资源委员会林继庸等人赴沪,调查上海各厂现有设备及内迁可能。

沈渊积极奔走于各行业及资源委员会调查组之间。林继庸一行临离沪返宁,沈渊还在私宅沈家花园为其设宴饯行。

沈渊已年近六十,太太患肺病长年卧床不起,儿子沈源又在三年前赴美留学,他一人跑里跑外,几近心力交瘁。资源委员会调查人员一走,他就发作了小中风,住进了广慈医院。

林继庸等倒也不负众望,向南京政府递交了一份上海工厂内迁计划。按此计划,第一批内迁厂应为炼钢、炼氧、制罐、橡胶、水泥等重工业厂,以适应战时需要。棉纺毛纺日用品等轻工业,列为第二批。

八月十日,南京行政院会议通过这一提案。

八月十二日,以林继庸为主任的“上海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在沪成立。

当天下午,沈渊坚持出院。他的中风本不十分严重。住院期间,他并未中止对“华申”厂迁移事务的指挥。他的太太曾因担心他体力不支而建议召回儿子沈源,他坚不应允。一来他知道自己还不至于非有助手不可,二来沈源已读到本科四年级,再捱半年多便可取得学位,何须让他功亏一篑?沈太太素来温顺,也就不得不随了他。

沈渊回家后翻阅家中留存半旬的一应报刊,方知数日前,两名日兵驾车冲入虹桥机场进行挑衅,被中国守军击毙。日军以此为借口,已于八月十一日,以十六艘军舰、数千名官兵的兵力,在上海市北一带登陆并部署兵力。而中国方面,也已在上海城内集结了三个师一个旅,将士在四万人以上。这场仗,眼看就要打响了。

沈渊一夜未曾合眼。第二天一早,他走进太太的卧室,非常温柔地问暖问寒问病情,然后差走了太太的贴身娘姨赵妈。赵妈一走开,他就递给沈太太一张纸,还为她秉灯照明,让她可以看得清楚些。沈太太只看了第一行两个字,就哭了起来。

“遗嘱,”她抽抽噎噎地说,“何须你写给我呢?我是注定要走在你前面的……”

沈渊拉过她床头的一块手绢,为她拭泪,还笑,“看你看你,还以为我马上要去跳楼呀?这种东西,早晚总要写一张,以防万一嘛!你收好了,别乱塞!好了好了,不哭了,我还有话要说呢!”

“我心里,乱着呢,”沈太太凄凄惨惨地,“前世造了什么孽,投胎投到这种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来!都在说,马上又要打仗了呢……”

“在劫难逃。你也不必去操这个心了,操心也没用。我尽量想办法。要是抢在开仗前迁出上海,就算是大幸了!”

“怎么个迁法呀,这么大一爿厂……厂,还可以迁,这房子,这花园,怎么个迁法呀,我又是病入膏肓……”

“所以我跟你商量呢!我想让阿源回国来,至少可以帮我照应照应家里……趁此也可以办了他跟可心的婚事了。”

“眼看要打起来,人家逃难都来不及,我们怎能让他赶回来呢……我们都老了……沈家总要留个根呀……”

“唉,这件事我也拿不定主张呢……要不,再看看局势吧!”

局势急速发展。仅只隔了几个小时,日军就向上海驻军发起了全线进攻。八字桥、江湾路、宝山路、天通庵路一带成为战场,枪炮之声彻夜不断。上海历史上第二次对曰淞沪之战爆发。

开战仅五天,华申水泥厂就被炸成了一堆废墟。一枚重磅炸弹击中了办公楼。墙倒屋塌,楼内几名职员工人连同一位襄理无一幸免于难。

幸而沈渊早已在开战前转移了厂内几组重要设备,且战事一起就下令停工,除少数自愿守厂者外,全厂近干名人员均已撤离,终未酿成如申新纺织厂那样的正当开工突遭轰炸而数百工人悉数遇难之惨案。

沪上驻军顽强抗战,为大批工厂加紧迁移争得了时间。沈渊从浙江湖州调集了十余艘原用来运输石料的驳船,将已经拆卸成零且以麻袋包裹停当的生产设备装运进舱,上面又覆盖上了树枝和茅草。他的计划是先往苏州,再北上经镇江抵武昌,觅得厂房后立即开工——这十几船设备中包括压气机、生料磨、水泥磨、轧石机甚至淘泥机,只要一安装起来,马上就可以投入生产。在上海化为一片废墟的“华申”,到了武昌便可复生!

厂内四十余名青壮工人愿随船同行。沈渊决定亲自押运。

临行他与太太告别。他并不说是迁厂,更不说是走水路。他只说是先到武昌去看看,选择厂址,少则十天,多则半月,一定返回上海。

沈家花园虽在法租界内,地处亚尔培路中段麦琪路上,距开仗的市北地区较远,但飞机轰鸣和枪炮交火声还是可以历历在耳的。日本人尽管不直接攻击租界,但还是时时传来炮弹击中大世界、炸弹炸飞先施公司一只角的消息。沈太太躺在病床上如同躺在钉板上,一听沈渊要走,立时三刻就晕厥了过去。沈渊急于启程——苏州河那边等着他一到就开船——只好对宅内最忠心耿耿的两个佣人,一个是赵妈,一个是名叫田大勤的花匠,简要吩咐了几句,又看着那位从广慈医院包了来的小护士为沈太太打了一剂解痛镇静针,然后就匆匆离开了沈家花园。

他一去不返。“华申水泥厂”的船队路上遭到了日军的狙击。还没绕出上海河段,岸上的曰军炮火就瞄准了这组目标。十余艘驳船上的四十多个人只生还八人。沈渊重伤后被几个工人拼死救捞到岸上,还没送进医院就断了气。临死只留下两句话:

“叫沈源……回来,重开……华申厂!”

《文汇报》记者张宗元于次日发出一条有关“华申”被毁、沈渊遇难的消息。但在炮火连天、血肉横飞的当时,这样的消息已引不起社会的多少震动和重视了。据上海市社会局统计,在淞沪第二次战争期间,全市被毁工厂计九百零五家,其中不包括干余严重遭损者。上海工业界之总损失,在当时法币八亿元以上。

沈家花园倒了大梁,从此败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紫藤花园(王晓玉小说自选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晓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50223
开本 16开
页数 4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42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6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39
16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