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仪式思维/新世纪美学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马里奥·佩尔尼奥拉就是当今意大利哲学界最突出的人物之一。在意大利思想家比较年轻的一代中,他可算是一位主导人物,而且在广义美学框架内,发展了一套创新、富于想象力及批判精神的文体。

本书是马里奥·佩尔尼奥拉众多著作中被翻成英文的第二本。不但如此,本书还非常独特,因为它实际上包含了20世纪80年代中意大利出版的两部著作的精华:这两本书即是《模拟社会》和《过渡》。本书内容涉及到性、死亡和世界,主要展现了佩尔尼奥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过渡、表现和没有神话的仪式。

本书为“新世纪美学译丛”中的一本。阅读本书,不仅让人欣赏到佩尔尼奥拉的思想,而且还必将掀起新的思潮,为我们指引出以当代意大利哲学界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哲学与美学理论里的崭新方向。

内容推荐

马里奥·佩尔尼奥拉与乔万尼·瓦蒂莫和翁贝托·艾柯这些意大利当代哲学泰斗齐名。佩尔尼奥拉探究了人类情感、欲念和性在我们审美的、技术的经验中,在后现代社会的运作中的角色。他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西方文化中诸如尼采、奥维德、格拉西安、路德、海德格尔等大家有关艺术、情欲、引诱和模拟的理论。

本书是佩尔尼奥拉的两部力作《模拟社会》和《过渡》的选萃,展现了佩尔尼奥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过渡、表现和没有神话的仪式。最后一个概念指的是那种社会行为不再受习俗或个体道德观支配的现象。然而,虽然仪式中对神话的非神话造成了神话内涵的缺失,但却既不意味着世俗化过程的形成,也不会损害神话的神圣特质。佩尔尼奥拉以罗马宗教为例,证明了仪式的非神话化在神圣与亵渎之间构建了链连或过渡。

过渡、模拟和没有神话的仪式是佩尔尼奥拉这两部力作独树一帜的理论体系的基石。这些发人深省的篇章对从事文化研究以及欧陆哲学研究的学者,尤为难得。

目录

前言(休·西尔维曼)

读解佩尔尼奧拉所读:英译者评介(马西莫·韦尔迪基奥)

作者导论:仪式思维

第一篇

第一章 过渡的性爱本能

作为中介的性爱;性爱的“颂歌”;可利用的性爱;

爱的艺术;爱的挑逗;爱的使用

第二章 中介地带

向死的存在,还是为了重生?

死亡与仪式思维户的重生;特洛伊比武;仪式的仪式

第三章 马姆利乌斯的艺术

艺术是“作品”;芝术是“秩序”;艺术是“仪式”;

艺术是“丰富”

第二篇

第四章 引诱逻辑学

《颂海伦》;罗马的秘密名字;法国忒修斯和石头客人;

社会全息图

第五章 向死的存在,以及死亡的模拟

转移注意力与死亡的去除;向死的存在;

模拟死亡;死亡、时间、历史;在时间中,以及政治经济学

第六章 偶像、幻象、模拟

崇拜偶像主义和反对崇拜偶像主义;作为模拟的影像

第三篇

第七章 现象与模拟

对形而上学表象观的批驳;现象与模拟;逻各折和永恒回归;

现象解释学和利比多符号学;揭示反思与模拟运作

第八章 走向普遍美学

美学与艺术;美学与愉悦;美学与历史

第九章 机遇艺术

机遇与灵感;例外状态下的机遇;机遇的永久机会

第十章 仿真艺术

运作的艺术;哲学中的仿真;仿真在激进文化中的角色;

仿真和晕眩

注释

马里奥·佩尔尼奥拉被译成英语的著作目录

索引

试读章节

    罗马的秘密名字

说完诡辩派的诱惑(apate),我们再来说说拉丁文的引诱(seductio),这一下,引诱逻辑学变得更为丰富,注入了许多新的可能,且证实和发展了高吉亚斯的理论。对seduco一词的词源学考量也证实了引诱概念中所含有的废除意思,以及引诱者的禁欲。实际上,seduco并非来自sui—duco[向自身拉拢],而是来自sed-du-co,表示拉开,分开,划分,分割,因为冠词sed就表示分离,疏远,切断。如此一来,引诱seductio就表示从原来的环境分离开来的行动,是一种擅离职守(detournement)的行为。

在古罗马的历史中,最惊人的政治军事上的引诱要算是招魂这种宗教仪式了。闪米特诸民族(亚述人,巴比伦人,犹太人)总是和敌人以及敌人的神进行斗争;相反,罗马民族(如赫梯人)认为敌人的神与其所在的城市和人民是分开的。闪米特人认为战争是种整体战争,其中也包括了神;相反,罗马人认为,除非他们能事先引诱,或者用个更精确的术语,能把城市的守卫神招魂,否则就无法征服那个城市。于是乎,众神便受到罗马人的邀请,让他们放弃家园,搬到罗马来,得到的回报则是在罗马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庙和一个属于自己的祭礼。而招魂之举成功的关键在于给城市和神都指定一个合适的名字。

这种仪式同时具有军事上、政治上、文化上和宗教上的意义,它的观念完全对立于西方的形而上学,后者最有代表性的反映是摩西所说的一番话。摩西在提到以色列的敌人时下命令说,要把敌人斩尽杀绝,绝不能成为敌人的同盟,也不能对他们手软,要砸烂敌人的圣龛、撕破圣噃、砍断圣柱、烧光圣像。犹太人如此这般的举动代表着他们希望毁掉一切对他们来说是外来的东西;与之相反,罗马人把外来的事物据为己有。按照罗马的招魂观来讲,除非先把敌人那些受供奉追随的精神和宗教守卫神吸收为已有,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征服敌人。敌人的战败表现在,他被割断了自己在文化和宗教上的根基,失去了自己的身份。这样,他便属于引诱逻辑学的范畴了,这个逻辑学中包含了所有对立事物的相对性和临时性:敌人变成了朋友,反之亦然,每件事在正反切换的过程中,变成了自身的对立(enantiodrome)。引诱者一被引诱者的关系其实既不能简化成朋友的关系,也不能简化成敌人的关系;它既不是爱,也不是恨。相反,它可以说是一种开启仪式,即被引诱者在引诱者的开启下进入到一个新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上,引诱双方都要遵循同样的逻辑规则。

被引诱的神一点儿也没有失去尊严。他们不是作为犯人,而是自愿到罗马来的。一言不发的雕像似乎在默许同意,这其实正是搬走他们的前提条件。搬运工作是由年富力强的小伙子来完成的。通常是在罗马的阿翁亭山(Aventine)上建庙,这就保证他们有个不错的归宿。

招魂是与支吾搪塞、言不由衷截然对立的。罗马不是把自己的神带到敌人的城市,而是在自己的地盘儿给他们腾出空间。这个做法使罗马与被征服的城市之间建立起一种引诱的关系,后来这种关系又会传递到城市居民的身上。于是乎,罗马成了新的祖国,成了被征服的人群纷纷心向往之的中心,当然,这不是靠忠心赤诚而建立的父辈的国土,但却是由引诱作用而得来的子孙的国土。

在招魂的仪式中还有一个更为令人吃惊的因素。为了避免罗马有朝一日反过来也成为敌方招魂的对象,曙马克罗比乌斯说,罗马人希望把罗马城的保护神的名字,以及以神的名字所起的城市名,全都不为人所知。结果是,引诱逻辑学迫使罗马人和罗马都无法拥有神和名字。与名正言顺地当家做主相反,引诱者要想当个引诱者,其先决条件是先成为一个无名之辈(nobody),一个纯粹的空无一物的空间,空间里面则装满了被引诱者的神的名字。

黑格尔尽管对罗马颇有微词,但是他却非常深刻地理解了罗马社会中的这一特性,并且指出,在罗马,外在的现实既是外来的,又是隐藏其中的。“他们先是看到了事物本身,进而又看到了隐藏其中的东西:他们的历史充满了这种以双重模式看待事物的现象。”结果是,对罗马人来说,每件事似乎都是神秘的和双重的。这种外在的双重性正代表了模拟的本质,即否认外表和现实的区别,却强调一种超乎这两种区别之上的第三种情况。古罗马这一古代社会的主要政权代表,竟然如此依赖于严格禁止别人知道自己的姓名和自己的神,也就是说,禁止他人认识自己真实的身份,这个事实再好不过地表明,整个罗马文明就是一种模拟。只不过,这种模拟超越了真假的区别。它所隐瞒的只是名字而已,以及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神,或苦说,一个有没有都无妨的神。如此看来,引诱的机制与模拟的机制之间便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P106-P109

序言

    中译本序

作品能够被翻译成中文,真是件令人感到无比荣幸和快乐的事情,因为仪式在中国文化中,曾被赋予了至高无上之地位。虽然直到不久以前,均未能有幸对中国的美学和哲学有深入了解的机会,但是,其实内心的直觉一直都告诉我,在中国人的丰富情感与我的作品之间,存在着某种深深的统一。在其后涉猎中国美学家著述的过程中,我也为其中的一些观点所深深打动:例如,我完全赞同中国文化与古罗马文化之间相似的发展轨迹,认为这两种文化都具有实用道德哲学的共性。此外,我对中介概念的强调,同梁漱溟所指出的中国文明既不同于印度精神主义,又有别于西方物质主义的这一文化特征,似乎不谋而合。而问题的关键正在于,要摆脱诸如此类僵化概念模式划分的制约,因为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它们本身就都是各种各样不同传统和哲学思潮作用下的产物。特別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可以给仪式思维这一概念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一般说来,西方人总是把仪式看成是生命自发活力的对立面;可是这样一来,人们就忽略了仪式中与契约甚至是法律之间的那层辩证关系(而这一点恰恰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通过儒家和法家双方的论争,而早已得到了证实)。最后,我特别要感谢以下人士:感谢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周宪教授对我这一研究工作关怀备至和热心相助;感谢商务印书馆侯玲女士为出版此中文版而尽心竭力;感谢译者吕捷博士在这样一个在我想来绝非易事的翻译工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耐心和毅力。

           马里奥·佩尔尼奥拉

           2005年11月3日于罗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仪式思维/新世纪美学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意)马里奥·佩尔尼奥拉
译者 吕捷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45520
开本 32开
页数 2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3-02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4
14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Huamnity Books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3:5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