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山水画的变法/中国艺术院校研修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在2004年北京翰海的春拍会上,陆俨少《杜甫诗意册》百开以6930万元的“天价”成交,在艺术市场掀起了令人震撼的波澜。陆俨少这位山水画大师掀起的波澜,底蕴究竟有多深?可能会引起许多“陆迷”和不少画家的兴趣。

陆俨少的画论,其实是由“法”而致“道”,他以论述技法为主,在所论之中却寓含着深刻的艺术哲理。本书拟以《山水画刍议》为主,亦适当辑入陆俨少在其他文章或题跋中的相关论述,按照“师承取法”、“写生晤法”、“修炼定法”和“创新变法”四个命题,分类汇集其相关的论述。

内容推荐

陆俨少的画论,其实是由“法”而致“道”,他以论述技法为主,在所论之中却寓含着深刻的艺术哲理。本书拟以《山水画刍议》为主,亦适当辑入陆俨少在其他文章或题跋中的相关论述,按照“师承取法”、“写生晤法”、“修炼定法”和“创新变法”四个命题,分类汇集其相关的论述。

目录

第一章 师承取法

第二章 写生悟法

第三章 修炼定法

第四章 创新变法

试读章节

一 “第一口奶”

作画得名师亲授,看其下笔顺序,怎样执笔,怎样审势,怎样用笔、用墨、用水、用色,怎样收拾,层层加染,以至完成。尤其作画中间片言只语,点出关键,启发甚多,铭记在心,归后细细琢磨,回忆全过程,进益自多。如果仅得其画稿,于此临摹,虽然也能多少看到其用笔用墨之法,但先后不明,层次模糊,终属隔了一层。甚至仅仅看到照片或印刷品,更属雾里看花,难明真相。所以学画起手最好有人指点、示范,而人手之后,老师的法则,将影响终身。虽然后来有所变化,但终不能完全摆脱。所以启蒙老师很是重要,所谓“第一口奶”。

【导读】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指出:“严格地说,各种艺术都要有全身筋肉的技巧……要想学一门艺术,就要先学它的特殊的筋肉技巧。”对画中国画来说,这也就是一个指腕筋肉的灵活度问题。学中国画如能得名师亲授,一方面便于看清作画的先后技法过程,不然先后程序不明,便如雾里看花,难明底里;另一方面,则可使指腕筋肉的运作受到灵活的启示,可避免在开始练习的阶段筋肉拘板。不过,如果所跟随的老师,作画用笔的习气太重,也有可能使学生受其影响而难于摆脱,带来以后难改的毛病。因此陆俨少说:“启蒙老师很是重要,所谓‘第一口奶’。”

二 反对临摹无所用心

山水画传统技法,都是前人在大自然中观察提炼而成,不是靠某一个人而是积累多少人的智慧和创造实践,才有今天这样丰富的传统技法。我们不能靠一个人从无到有白手起家,所以必须学习传统。

古人一切技法,不是关了门凭空想出,也都是从造化中不断实践提炼而来。师古人可以省去很多力气,这个借鉴的有无,差异极大。

学习中国画,起步不外临摹,等临摹了一段时间,接受传统的技法之后,到大自然中去,才有办法摹写峰峦树石。

临摹是手段,其目的是对着好作品,逐笔逐段地模仿下来,化他人的东西为自己的东西。所以临摹切忌他画一棵树,我也画一棵树,他画一块石头我也画一块石头,照抄一遍,无所用心,这样效果是不大的。必须一笔一笔地揣摩他的起笔落笔处,怎样用笔用墨,多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如果换一种方法,是不是可以,所得的效果又怎样?如是临摹多了,临一张有一张深刻的印象,对创作是有好处的。

【导读】对习画者来说,临摹乍看起来似乎很死,却最容易产生谨慎而失貌的弊病。在临摹时纵然你从局部的一点一画上去力求逼肖,但整体临完后却仍会觉得与原作相去甚远。对于真正有神韵的作品来说,倘若用亦步亦趋、你一笔我也一笔照搬的办法去临摹原作,你要完全临像一幅写意画精品的神气,更是几乎不可能。这是因为原作者在创作之中,往往是“笔以发意,意以发笔”(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中语),至于在生发之际,又要如何收拾复加,收拾复加到何种程度,才能使整个画面临近“最佳点”?这需要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随时相度斟酌,难于事先一一预定。对写意画的原作者来说,尚且由于受即兴思绪的左右而无法绝对预知画的结局如何;对临摹者来说,因你没有原作者的笔墨功力,他一二笔已能达到的气感分量,你也一二笔却总感觉不够,结果只好一加再加;又由于你缺乏他的经验和修养,有时你收拾的笔墨下去,其实分量已够了,而你却误以为还不足,仍在继续瞎加乱碰。这样,在原作者手里寥寥数笔便很虚灵的境界,到你手里结果却会画得很腻很板。正如吴湖帆在《丑簃谈艺录》中所说:“如倪云林(倪瓒)笔法最简,寥寥数百笔可成一帧,但临摹者虽一二千笔仍觉有未到处;黄鹤山樵(王蒙)笔法繁复,一画之成假定有万笔,学之者不到四千笔,已觉其多。”即便是同样的一笔,同样的一个图形,由于原画作者和临摹者功力修养的差异,原作与临作在内质韵味以至外在神态上也会大不一样。这其实也就是苏轼所说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缘由之所在。

要临摹一幅画,由于临摹者用笔、质性、修养的不同,必然会产生神韵上的差异。如果真正深入下去临摹,便会觉得临摹十遍百遍的境界与临摹一遍大不一样。这也会给临摹者带来困惑和难度,因为临画要达到微妙的神韵毕竟也非常难,有许多临摹最终只能流于浅层次的形似,结果反把临摹的名声给败坏了。

当然,在临习过程之中,只要在临习者的笔墨之中已稍具“气性”,尽管这“气性”还较柔弱,在临习之中还远不能与原作的雄浑之气相较,但在原作态势格局的规范之下,原作的韵味也会有一鳞半爪的朦胧闪现,它会一步一步地引诱临习者去捕捉某种既来自原作、但又不同于原作而闪烁不定的新的境界,这也是学习传统笔墨的魅力之所在。不过对于临习者来说,最大的苦恼,还是难于从这朦胧闪烁的灵动变幻之中,去把那种最佳的效果明确捕捉住,并把它强化出来。对临画者来说,作画时或加或减的每一步,也很可能就会差之毫厘而谬以千里。有时局部看看已足,全局看看仍不足;等你再把画面加足,再看却又僵了。之所以无法使画面笔墨之气接近或达到最佳“火候”,根本的原因在于作画者笔墨功力的修炼尚未接近或达到最佳“火候”。这“火候”,既是指作画者指腕臂肌肉训练的功力,也是指作画者对于笔墨布设和收拾叠加的经验体会,那是要经过积年累月的训练,才有可能达到最佳的“火候”。

P3-5

序言

在2004年北京翰海的春拍会上,陆俨少《杜甫诗意册》百开以6930万元的“天价”成交,在艺术市场掀起了令人震撼的波澜。陆俨少这位山水画大师掀起的波澜,底蕴究竟有多深?可能会引起许多“陆迷”和不少画家的兴趣。

我在数年之前便认为:“近百年来,凡向西画或民间艺术借鉴得法的中国画家,都可获雅俗共赏的便宜,而专以深入传统笔墨精华企求变法的画家,能获成功的则甚少,能达雅俗共赏的则更少。近百年以来能出入传统而又形成自己突出风貌的山水画家,严格地说,我看大约就只有黄宾虹和陆俨少两位。”(见《陆俨少画语录图释》,西泠印社,1999年)近日,重读《山水画刍议》,我感到陆俨少说的中国画的韵味要“融液腴美”,与黄宾虹所崇尚的“浑厚华滋”,内涵是一致的,两位大师所追求的,都是中国画笔墨的内美。陆俨少在该书中还说:“山水画不能太干净,要松毛,要粗服乱头,要苍苍莽莽,要剥剥落落。”这种追求拙朴、拒绝甜俗的超凡旨趣,也正是多年来他与黄宾虹的艺术难于被常人所理解的缘由之所在。

陆俨少、黄宾虹乃至清代的石涛,他们早晚期风格的演变,都存在着一个由“细”到“粗”的演变。对修炼有素的中国画家来说,这其实也是笔墨气格发展的必然趋向。一般的读者,往往不理解写意画大家后期的笔墨境界已臻于炉火纯青之拙辣(实是大巧若拙),反倒会认为其晚年雄肆之作不如其早年婉秀之作,甚至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张大干早年临仿石涛,有人对其临仿之作的喜爱,竟超过对石涛原作;李可染和宋文治曾分别师从黄宾虹和陆俨少,但喜爱李和宋的人,竞也会多于喜爱他们的老师。对于这师与被师的差异,古人早已有“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的解释。其实,这也好比是醇酒与经勾兑的酒之间的差异。大功力、大手笔之作往往会有辣味,就好像醇度极高的酒,一般人品尝起来可能会觉太辣,未必能够咂出其中深蕴的意味;若将醇酒进行适度勾兑,一般人品尝起来就会觉得不太辣,很对口味。可是,醇酒与经勾兑的酒,内涵价值毕竟不可同日而语。若能真正品出“醇酒”的精义所在,无疑将有助于对酒艺的真正理解。

释读陆俨少的画论——他的专著《山水画刍议》,对于品味陆俨少这一艺术“醇酒”的奥妙所在,显然具有启示意义。该书写于“文革”刚结束不久。当时他应邀去北京颐和园藻鉴堂作画,便利用间隙时间写这部书,回到上海后为避开干扰,又躲到一学生家中继续写作。那时外界开始重新认识陆俨少,他非常珍惜这一抒写自己绘画体会的出版机会,执笔时全身心地投入,使他的深思妙悟在行文中续续生发,适如作者论作画章法生发之所云:“偶然得意,自觉官止神行,奇思壮采,合沓而来……”因而在这近六万字的论述中珠玑闪烁,卓识随处可见。由于缺乏整块的写作时间,成书仓促,该书采用随感笔记似的写作方式,这虽便于他畅抒己见,行文无所顾忌,但看来书的纲目结构仍略显紊乱,全书论述次序有些穿插跳跃,条理还显得不够集中。后来陆俨少在其他著述和题跋中,也对自己的相关见解作了不少补充。

陆俨少的画论,其实是由“法”而致“道”,他以论述技法为主,在所论之中却寓含着深刻的艺术哲理。本书拟以《山水画刍议》为主,亦适当辑入陆俨少在其他文章或题跋中的相关论述,按照“师承取法”、“写生晤法”、“修炼定法”和“创新变法”四个命题,分类汇集其相关的论述。我对其画论的理解及阐述,便循此四题而展开。

像陆俨少这样的山水画大师,由于其作品程式面貌过于强烈突出,如若光从外在形貌亦步亦趋去学他的画,很容易被他的面目一下套住,无法解脱(亦有人因而沦为造假“里手”,遂至令人不齿);如若从探究陆俨少的画论人手,师其心而不师其迹,则有颖悟的画家或许会因之而开启法门,得窥其玄机之所在。笔者在阐释之际,或许也难免一时兴会、姑妄之论,但我由衷希望拙论能使读者对一代山水画大师的艺术观产生一个新的理解。如果本书能为读者深入探究陆俨少的绘画思想和风格,提供一条通幽探胜之路,如果有哪位山水画家能由此而获得一些创作上的新启示,那我将为此而感到欣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山水画的变法/中国艺术院校研修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陆俨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51606
开本 24开
页数 1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5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2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12.05
丛书名
印张 4.8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10
181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0:5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