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全面反思“牛顿理论”与现代文明的专著,国内首部真正触及现实且超具文明哲思的科幻巨制;“和慧杯”科幻小说大赛一等奖。
《达芬奇密码》姊妹篇,揭密《周易》与二进制的神秘联系,发掘微积分背后隐藏的真相,讲述牛顿与莱布尼茨天才之间的恩怨,解析楼兰古国与平行世界的内幕。
一本全面反思现代科技的人文作品,一篇跌宕起伏的硬派科幻,一起惊悚缜密的推理故事,一则创意独特的“哲学”传说,一部科幻大片的典范之作,一个忧国忧民的惊世预言。涉及数学、宗教、哲学,考古学、经济学、未来学、情报学……集科幻,悬疑,人文,历史于一身。
一本权威的《西方哲学史》,谈到一套密传哲学……一枚17世纪的德国古银币,牵扯出一个数百年的地下迷城……这个西方传说已久的“可能世界”,竟然隐藏在东方消逝已久的“楼兰古国”寝宫之下。300年来,这个世界为生存发展沿暗河迁徙数千公里。里面的人不说话,不争吵,不梦想,不烦恼,不哭泣,他们唯一做的事:就是计算!他们为什么要孤守桃源离群独处,为什么如此憎恨牛顿的理论,为什么把《周易》原本奉为圣经,为什么把古银币作为他们的图腾,为什么把计算作为唯一存在……345年后,他们回来了,他们想做什么……
咸阳位于中国八百里秦川腹地。
由于渭水穿南,宗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
它曾经是世界级的古都,大帝秦始皇在此建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多民族政权。
由于近年来全球环境恶化,特别是北部蒙古“沙尘暴”日益猖獗,这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繁华富阜的文化古都日见萧条,咸阳大部分地区已经黄沙弥漫。
这日益衰落的西部古都,本月却出现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中国的儒家典籍,六经中最“玄”的《周易》原本在咸阳出土。
《周易》出土流传着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说有一8岁垂髫小儿,一日贪玩误入墓陵深处,见一峨冠博带的老者,独自徘徊于古槐之下,隐约听到那长眉老人说“天像示警,圣人未出,情势危殆,出具天书,儆之……”民间疑是老祖宗周文王看子孙已入毁灭迷途,借小孩之口为苍生示警,更将“圣人则之”的“天人之学”——《周易》出示人间,希望人类从这神的手记里找到答案……为人类的生存赢得一点生机。
近年来环境恶化,科技像打开的潘多拉盒子,各种疾病与灾害频繁而至,台风、瘟疫、洪涝、基因变异……近来更是怪事迭出:由于全球气温太高,西伯利亚动物园里一黑熊无法正常冬眠,处于冬眠期的它半睡半醒,经常出来溜达。除了狗熊不再冬眠外,连候鸟也不南飞,往昔万里冰封的西伯利亚降雪量只有平常的十分之一,以至于在彼得堡举办的冬奥会不得不实施人工造雪和人工降雪。全球气温创下自1840年有气像资料以来历史同期的最高纪录,南极已经溶解掉了五分之一,而接近海面的几个大城市纽约、上海等岌岌可危。
第二个版本则与传得沸沸扬扬的“比翼星”这一神秘天体有关,说那个星球的智慧生命已驾船抵达地球,着陆于西部古楼兰一带时引发震动。地球文明本是他们散播的银河火种,这次远来找寻地球文明内核,翻出了万经之祖的《周易》原本。听说他们来去无踪,恍若幽灵,更有咸阳市民说曾在黄沙边缘见一小孩徘徊于月光之下,恍惚游离无所事事,民间猜想,可能是那个世界的生命体形不高,故被误认为是个小孩……
这两个月来地磁场连续三次被神秘磁场干挠,造成了7架客机失事,外星人入侵的消息一浪接着一浪,所以学院派对第二个版本较为偏爱。
第三个版本说《周易》的出土是因为中国西部的核爆,强烈的地底冲击波搅动了三尺黄土,由于西安的剥蚀山地层较为疏松,核变产生的巨大能量使得千年埋藏于地底的文物得以重见天日。但这个消息没有得到确凿的证实,联邦新闻发言人否认中国西部有过核爆。但很多市民的确在那个晚上感觉到地底的震动,并隐约听到沉闷的雷鸣。
地方报纸《华西金报》吹得神乎其神:《周易》原本出土前一个晚上,咸阳风大雨急、电闪雷鸣,整个城市在天地苍穹里颤抖。并有蚕妇村氓言之凿凿说看到九龙缠绕,凤鸣于天,整个夜晚远古神兽都盘旋于咸阳夜空。据西安气像台证实,那天晚上的确雩霓骤变,风雷涌动,电脑记载的数据表明那天晚上的确发生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异变”。
第二天博物馆长接到消息,说“文王陵”陪冢出土了一褚色古本,来历不详。馆长到场时,文王陵四周静穆安宁,一片“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的壮观景像,王陵干爽清静,滴水全无,毫无风雨雷霆的迹像!
《周易》原本的出土本已奇异,更为骇人的是,《周易》出土之后,《华西金报》的总编做了一个梦,那个梦清晰真实,难以忘却,似乎在预示着什么:在梦中他看到咸阳城慢慢地从地面升起,浮在空中像海市蜃楼般,然后整个城市突然从空中土崩瓦解,满地的废墟上竟然堆满了著名的公式与定理……同时一阵飓风卷过,将所有的废墟分解成为二进制的0与1,那些疯狂的数字开始各自组合成似方似圆的古楼兰建筑,一个新的城市瞬间即被建立,石樨飞檐,亭台楼榭,方城巍然,圆城娇俏;甚至还能看到来自西方世界的壁画,历历在目的西斯庭教堂上的《创世纪》,遽然间还感觉到深不可测的大河从记忆里流过,然后看到草丛里有促织在低鸣,青苔上有蚰蜓在哧哧地叫,溪水里有蝠鲼在游动,小孩的脸上滴着露水……令他恐惧的是,他的妻子与儿子竟然也做了同一个梦,而且做过该梦的人能准确地描述出梦的细节。更让总编惊悚的是:做梦后的第二天,咸阳城一个小贩突然疯狂,他到处叫嚣着说这个城市快毁灭了,他看到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有促织在低鸣,有方方圆圆的建筑,有小孩的脸上滴着露水,有宽阔无比的黑河……
各类传言不绝于耳。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经中国古籍专家考证,从陵冢出土的古本系传说中的《周易》!这失传几千年的古本,其价值无可估量。
万物皆息,万籁俱静,一轮明月,皎洁清冷,笼罩着楚寻风与聂数数。
此时咸阳正值初冬,风沙过后的夜晚尤其瑟缩。
相比十二年前聂数数与父亲聂隆平到咸阳时,景象又萧条得多了。
十二年前,就是在这黄沙附近,聂数数捡到过一枚古银币,上面雕刻着一些难以辨识的文字…… 月色如洗,远处连绵的沙丘如起伏的波涛。二人静静沐浴在氤氲里,欣赏着万古不堕的“秦时明月汉时关”。
楚寻风双眉细长,尖尖的脸颊过于秀逸,举止温存近乎扭捏,让人想起婆婆妈妈的“酸秀才”。但当他睁开那双睡不醒的眼睛,嘴角抿成弧线时,又让人觉得异常坚强与冷酷,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
聂数数漆黑的秀发挽起,脸颊边随风飘扬的长发让她显得异常妩媚,蓝色的眼神里飘浮着一泓闪烁的碧波,修长纤细的手指宛若葱尖,这个晶莹滑润的白玉美人即使在微笑时,骨子里的高傲也让人觉得如世外仙姝一样难以接近。
二人此次来到中国、本来是回楚寻风家乡探亲的,而聂数数却中途致道非要到咸阳来看《周易》原本。突然改变行程让楚寻风极不满意,本想在回乡途中攻破爱神之门的计划全盘泡汤。他与聂数数相恋三年,但聂数数这个中德混血儿连接个吻也扭捏半天,比一千年前的“王昭君”还要含蓄,这在德国实属另类。看到许多留德学生夜夜春宵,楚寻风直叹自己命苦——他心中的女神谨遵东方的世俗约束,每天让他心急火燎,至今都没有破过“色戒”。
不过晚上的咸阳风物让他颇感兴趣,他虽留学于德国莱比锡大学古典西方哲学,其实对中国古籍与历史更有兴趣,尤其对《楚辞》情有独钟,时不时吹嘘自己乃“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晚上他强拉着聂数数到黄沙边缘领略“地道的中原文化”。
就在二人没浸在“软语呢喃”的温情中时,东南方向——连绵起伏的金黄色沙丘一侧,平坦的沙漠沙砾突陷,形成一个近乎黑洞的沙眼,一方形城堡从沙眼里缓缓冒出来,宛若从地下钻出的电梯,城堡门阖然打开,一人影从里面走了出来,他抬头看了一下方向,径直向西北方向走去,正是楚寻风与聂数数所在的位置,在城堡收缩回去的时候,又一人影也窜了出来,只是比前面那人影矮小得多,他游目四顾,像在寻找什么。
敏感的聂数数总觉得身后似乎有什么东西在盯着他们。只是每次回头,只见黄沙迢迢,人影全无,并无异状。
楚寻风看聂数数今天一副神不守舍的样子,全无平日的高傲与矜持,她挽起的云鬓让他血脉贲张,心中又在暗暗打着如何将她占为己有的“小九九”,想到得意处不禁双眼翻白,目光迷离。P2-5
联邦调查局高级警探李破静静地坐在那儿,这位来自新加坡,有着华人血统的警探一袭白衣,面目冷峻,清癯儒雅,带有鬓角的短发和修剪整齐的一字须非常打眼,这份装饰让人恍然记起20世纪上海“十里洋场”那些风云争霸的大亨。他深邃的双眸光芒熠熠,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桌上一枚古银币:银币正面是一威严的公爵图像,幽暗的瞳孔似乎在沉思什么;反面则刻画着一则创世故事——水面上笼罩着黑暗,顶部光芒四射……
这枚古银币来自失踪的科学狂人聂隆平教授的房间,挂在他书桌前的窗棂上。
聂隆平是与朴属锡齐名的联邦科学泰斗,是举世公认的科学天才与狂人,近期正在研究“封闭小宇宙如何存在”的课题,此课题涉及生命科学、哲学、数学等,对人类未来发展有重大的意义。然而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教授却失踪了。失踪前还发出疯癫的大笑。
教授失踪后留下了两条线索,一是在书桌上的《数学原理》里写下“牛顿的新装”5个字,第二就是挂在窗棂上的这枚古老银币。
经考证此银币出自17世纪德国的哲学家与数学家莱布尼茨之手,是1697年莱布尼茨设计的象征二进位制的纪念图章,莱布尼茨当时把它作为新年礼物献给他的保护人奥古斯特公爵,莱布尼茨设计此银币的目的是想以公爵来争取人们对他创立二进位制的关注。
这枚神秘的银币据说在莱布尼茨生前就已经离奇消失,现在大英博物馆里供世人瞻仰的只是它的复制品,为何事隔300多年后它再现于聂教授的书阁?
当李破沉迷于这枚银币里隐藏的奥秘时,调查局长哈比斯懒洋洋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路:“306全球应急室开会,太空总署接收到X星宇航员的SOS呼救。”
天性洁癖的他谨慎地将银币收起,打电话给现场警探:“把银币原样放回聂教授书房,这属于私人物品。”
他摩挲了一下自己的耳垂,想起安排在中国的警探发回的情报,双眸有波光在漪动:聂教授失踪了,他的女儿为什么还有闲情在成阳游山玩水?他眉头打了个结:“咸阳,《周易》不就是在那里出土的吗?”一种异样的感觉敲击着他敏锐的琴弦:这两者也许存在着某种联系?
“可能世界”真能颠覆牛顿世界?
长铗/文
几千年前,东方的第一个国王发明了易卦,他叫周文王(又说是伏羲)。
几百年前,东方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在研究西学,他是康熙。他迷上了加法器这种手柄驱动的计算装置,西方传教士们投其所好,将莱布尼茨的发明觐呈皇帝。作为交换,伏羲八卦图的改良型“邵雍六十四卦方圆图”传到了西方。
这是东西方智慧的一次灿烂碰撞,东方易经的玄思冥想与西方科学的逻辑推演就像是两个方向射出的箭,但箭头交汇的刹那却是灵光四射的光芒。莱布尼茨从邵雍六十四卦方圆图破译出二进制的奥妙,不要说这是一个巧合,今天在美国著名的贝尔研究所的大门上还赫然挂着以太极图为造型的所徽。
老子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显然,老子认为‘t三”是宇宙演化的原动力。莱布尼茨却认为零和一才是宇宙的本质。上帝使用零和一足以表达世界万物。他惊叹于宇宙的和谐与简洁,并因此亲自设计了一枚银币,铭文以纪念之:一切出自于“无”,一而足。
这就是这本书里谈到的“可能世界”,它以更完美的理论独立于牛顿世界,而且大哲间的积怨让他们时刻不忘颠覆牛顿世界。真的有比牛顿经典力学更完美的理论吗?
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科学家们将做一个测量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精密实验以证实他们的假设:重力加速度和物质对象有关系。正如牛顿和伽利略用著名的苹果和小球落地实验证实他们的理论一样,现代物理学家将用月球和地球相对太阳的加速度实验反证以前物理学家们的万有引力定律。也许有人会质疑这项实验的必要性,难道牛顿三大定幸会存在反例?我们教科书上白纸黑字的金科玉律会被证伪?的确,现在任何一个经受过高中教育的人都会感慨伽利略斜塔实验的简陋,好像那是无须证明的。我们似乎忘了每一条现在看似常识的物理定律的得出都经历过漫长的推导与检验。
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横空出世,牛顿力学三大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从卫星发射到导弹命中,从星辰运转到乒乓球运动,牛顿三大定律就像一根根无形之绳在主宰着万物的运动。人们已经习惯于让老师告知世界是怎样的而不是俯瞰万物;习惯于让新闻联播的片头曲告诉我们七点钟来了而不是仰望星空;习惯于让专家指导我们健康的知识与食谱而不相信自己的肠胃;习惯于让心理咨询专家指出我们的本质而不是求诸于心。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世界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或者,还有一个世界吗?
三百年前,就在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被科学界接纳为经典理论之时,却另有一个风度翩然的大哲在设想另一个“可能的世界”。思想家卡尔·波普尔划分过“三个世界”:物质世界是世界一,人的世界是世界二,艺术创造的世界是世界三。美国电视剧《迷失》中的“卢梭基因镜像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镜像存在于这个世界。而莱布尼茨“可能世界”的哲学狂想其疯狂程度较以上有过之无不及。
莱布尼茨一开始便作为牛顿的对立面而出现,他一生都在与牛顿争夺发明第一个发明微积分的荣誉。有趣的是,他自己也意识到这一可能世界的荒谬与不可自洽,而对这一哲学主张秘而不宣。直到二十世纪才由英国哲学家罗素挖掘出这一堪与柏拉图“理想国”相媲美的思维实验之结晶。莱布尼茨既是思想先驱,又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家。他独立发明的乘法器大大的鼓舞了他科学幻想的勇气与魄力,他设想,将来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来主宰一切:生命的诞生,乃至消亡,世界、宇宙的偶然形成和它的毁灭与创造都可以归为一个计算的过程。莱布尼茨认为“宇宙是一个由数学和逻辑原则所统率谐和的整体’。莱布尼茨的数理逻辑设想,是构建一种理想化的“通用语言”和“通用数学”,把所有的推理都化归为计算,让所有推理的错误都成为计算的错误,以至最后可以通过计算解决各种争论的问题。这一思想与现代物理学的观点如出一辙,在一个物理学家眼里,宇宙便是由标准化模型软件驱动,计算着量子场、化学物质、细菌生命、人类、恒星、星系的一切变化。莱氏生活的时代计算还不能脱离笔墨,而他关于“宇宙的本质是计算”的哲学命题却预测了一个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计算科学最重要的两项突破:计算装置与二进制算法都是他所发明。与莱布尼茨同时代的科学家、哲学家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两项突破的意义,正如他们对遥远东方的智慧茫然无知。
我们并不需要懂得这个莱布尼兹“可能世界”的奥妙,但重力场中芸芸众生的我们,临睡前摘下厚重眼镜卸下一身疲惫的同时,也许会闪出一个念头:是不是存一个平行于我们的可能世界呢?在那个世界里,《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将一文不值。在那片天空下,将不复存在巧舌如簧的政客,空谈无益的学术骗子,甚至连柏拉图、苏格拉底也要通通消失!因为天底下不再有值得一辩的疑难、悖论、佯谬。那片天空下,世界上所有的职业都会绝灭,两个人若是有争执,让我们像会计员一样坐下来算算吧!计算器会告诉我们全部真理。这是多么疯狂的设想啊。
“平行世界”是科幻小说里一个俗套的话题,但人们追寻“可能世界”、“理想国”、“镜像世界”、“乌托邦”、“桃花源”的热血却从未停止沸腾。作者十七进制便是这样一个从未停止过理想的追寻的文字客,说是“客”,那是因为即便是在他娴熟自如引以为傲的文字里也依然难寻一片宁静的“可能世界”。漂泊、追寻、放逐,这也许是许多网络写手的心灵写照。把复杂的哲学理论融入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之中,这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达·芬奇密码》一书因完美破译古老宗教的奥秘而大行于世,可里面的有关智力游戏的处理却远非神奇。把莱氏秘传哲学之精华演绎为一幻想世界,颠覆一个我们熟知并习惯着的牛顿世界,这一构思驱动我完成了《莱氏秘境》这一短篇科幻小说。可是我却没有把这一构思诉诸于长篇小说的勇气。
三年前十七进制与我第一次见面,两人彻日长谈,觉得我两万字的篇幅里斡旋太显逼仄仓促,决定在此基础上创作长篇小说。今终成16万字洋洋鸿篇,幸甚!在此书中,诸如“四劫循环”古老围棋艺术、“西西弗斯”现代智力游戏作者信手拈来,牛顿、莱布尼兹、图灵、费马等大儒如出席沙龙宴会,相携出场,约瑟夫环、Matrix、二进制、量子密码等科学经典如环扣相衔,层出不穷。你若是一个对科学理论有一定了解的人,相信读此书必有一见如故之亲切温馨。
2007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