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苍洱之间
内容
编辑推荐

谢泳倾力作序!陈子善,李新宇,梅毅,陈远联袂推荐!

艰难曲折的巴蜀山道,挺拔秀美的苍山洱海,抗战中南迁的西南联大,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曲“未央歌”!

罗常培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苍洱之间》是罗常培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云南“登山临水,访古寻幽”的散文集。独具慧眼的作者,既陶醉于山水之间,更站在山水之外思索,独特的风土人情伴随着秀丽的自然景观在作者笔下流淌。

内容推荐

罗常培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的《苍洱之间》为一本非常有名的游记,包括《蜀道难》和《苍洱之间》两部分,都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罗常培先生的散文作品。如果不是十多年前辽宁教育出版社重印了此书,一般普通读者很难见到语言学家的散文集子。

目录

蜀道难

 谢序

 自序

 蜀道难

  一 缘起

  二 从昆明到重庆

  三 从重庆到泸州

  四 叙永的一周间

  五 十二天的沉闷生活

  六 闷热的板栗坳

  七 叙府的三日乡居

  八 民教轮上

  九 从竹根滩到嘉定

  十 峨眉四日游

  十一 观光川大

  十二 走上了艰难的蜀道

  十三 尝尝成都跑警报的滋味

  十四 可靠的邮车居然出了“拐”!

  十五 赶上了“疲劳的轰炸”!

  十六 歌乐山的几天喘息

  十七 在天空过了生日

苍洱之间

 杨序

 潘序

 从滇池到洱海

 苍洱之间

  一 大理的新年

  二 杨玉科祠和杜文秀府

  三 关于喜洲

  四 华中大学

  五 圣源寺和罗刹阁

  六 洱海之滨

  七 中央皇帝庙和三灵庙

  八 无为寺与下鸡邑

  九 “挂彩”归来

 清碧溪记游

 大理的几种民间传说

  一 观音降罗刹

  二 南诏始祖的感生影

  三 大理始祖的感生影

  四 猴儿换太子

  五 望夫云

  六 余论

 五华楼

 鸡足巡礼

  一 不肯低头便挂冠

  二 走马下山兴未阑

  三 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

  四 记宾居大王庙

  五 从乌龙坝到倒挂水

 记鸡山悉檀寺的木氏宦谱

中国人与中国文

 自序

 中国人与中国文

 中国文学的新陈代谢

 师范学院国文学系所应注意的几件事

 我的中学国文教学经验

 从文艺晚会说起

 误读字的分析

 国语运动的新方向

 中国语里的借字

 从昆曲到皮黄

 附录

  老舍在云南

  我与老舍

  昙花未现

编辑后记

试读章节

一 缘起

我这次虽然没经过夔门剑阁那样艰难的“蜀道”,却在坦途中饱尝了现代蜀道的艰难!

这次的旅程经过了东川西川和川中川南的大部分,行期延长到三个多月。所用的交通工具一共有九种:最进步的是飞机,最原始的是鸡公车,介乎两者之间的还有小汽车,木炭汽车,酒精卡车,轮船,柏木船,黄包车,滑竿等等。行期的大部分都耗费在等车,候船,汽车抛锚,山洪冲断公路……许多想不到的事情上面,真正花费在想到的地方,想作的事,想看的朋友,乃至于想游览的山水等等上的时间,却并没有多少。

我这次的旅伴有梅月涵郑毅生两先生。旅行的目的是为到重庆向教育部接洽西南联大的几件校务,到叙永视察分校,到李庄参观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和社会科学研究所,并且审查北大文科研究所三个毕业生的论文,到乐山峨眉成都各处参观武汉,四川,华西,齐鲁,金陵各大学,并且访问几位现在假期中的联大老教授劝他们返校,顺便还看看北大清华两校的毕业同学在各地服务的状况。自然,在公事方面他们两位是主角,我不过负着一小部分任务罢了。

二 从昆明到重庆

从五月初起就开始为定飞机票忙,连自己带朋友不知跑了多少趟中国航空公司,好容易才买到五月十六日的三张票。哪知道到了那一天下午在飞机场等到四点半钟,可是“南京号”飞到后,因为载重过量,驾驶员只准上两个客人,结果只有梅先生和军事委员会一位姓施的空身走成,连一件行李都没准带,毅生和我,都被“刷”下来了!

五月二十二日下午五点,毅生和我又接到中航的通知,让我们当天夜里三点五十分以前到公司。我们匆匆忙忙的把行装收拾好,刚想睡一会儿觉,没想到晚上十点半毅生又接到公司的通知,把他一个人推延到二十八日。挨到夜里三点钟,我独自叫工友挑着行李,步行到宝善街。等到公司的职员慢慢的起来,把邮件和行李过完磅,天已经快亮了。五点钟到了飞机场,又候了四十五分,“南京号”才从腊戍飞来。那天照公司所排的座位表,我列在第一,可是,这一班的邮件因为积压了两次,已经有七百多基罗,飞机还没来,公司里的一个职员就在那儿说:“今天恐怕又只能走一两位,无论如何罗先生反正走成了”。我心里也在那么想。哪知道飞机到了以后,当真只许上两位客人,同行的里头有一位不大不小的官儿就站起来说:“我们的票是拿卢比买的,难道不让我们走吗?”于是就同他的秘书带着从仰光买来的大大小小十几包舶来品,气宇轩昂的大踏步走上了飞机!公司的人然不敢惹他,只好自己把自己所定的位次表根本推翻。当时我心里气愤非常,很想揪住他问一问:“你所花的卢比难道不是耗费的国帑?你既然从腊戍买的通票,到昆明就不该下来,既然要下来就得跟别的客人一律看待”。后来一想,他虽然是贵人多忘事,至少我在南京和北平也还跟他同过几次席,说起来总算是熟人。况且他采办了那么多来路货,万一奉有上命或阃令得克期赶回重庆去交差,若是错过一班,岂不耽误了他的要公?这样一想,只好忍气吞声的仍以礼让为本。横竖秀才遇见官,有理也含冤,他们既然不尊重社会秩序,你可有什么法子?这样一扫兴,我真想根本打消到四川的意思了。

五月二十八日下午两点我和毅生又到了中航公司,这一天有一架容二十七个座位的大型机“嘉定号”飞渝,昆明可以上十个客人,四点十五分我们居然走成了。同机的熟人只有高韵绣女士和林君文奎给我们介绍的一位彭碧生师长——据说他是在昆仑关立过战功的。六点四十分飞机在重庆南纪门外珊瑚坝降落,我们总算安安稳稳的到了陪都。

到重庆后住在黄家垭口中央饭店,当天晚上立刻给梅先生打电话,告诉我们的住址。他住在通远门里市民医院,离我们住的地方很近,第二天早晨他就来看我们。这两个礼拜里他要办的事已经办完,在这里等得很心焦,早就托付重庆清华中学傅任敢校长替我们定舱位,只要有船,立刻就到泸州转叙永。可是这一等又是一个礼拜。直到六月四日晚上十一点钟才算在朝天门外磨儿石民生公司第七囤船上了民文轮。

民文轮是民生公司前年新造的船,官舱很干净。不过这一次正赶上有一支从前方调下来的队伍,要到乐山去休息,甲板上横躺竖卧的都是武装同志,简直挤得连走道都没有了。舱里非常闷热,外面又没有回旋的余地,再加上“飞机”和“坦克”上下夹攻,这一宵压根儿没睡着。

三 从重庆到泸州

六月五日上午九点十五分船开。太阳被乌云遮着,江上不时的吹来阵阵凉风,比在重庆那几天舒服多了。

下午四点半船到江津,稍停即开,八点半刚到白沙还没靠岸,在朦胧的月色下,忽然传来紧急警报的消息。事后推算,这正是重庆大隧道窒息案发生的时候。昨晚上船以前,舒舍予孙伏园约我们看川戏,假如船期晚一天,同时还有这个约会,说不定我们已经作了窒息鬼了。

在抗战以前凡是坐过民生轮船的,都知道它设备完全,招待周到,注意卫生,伙食适口;并且处处为旅客的方便设想,连寄信,打电报,到码头的接送全都照顾到。可是我们这两天在船上所感受的却和从前大不相同。头等舱也还设备着洗澡间和冲水马桶,不过洗澡盆变成统舱客人洗衣裳的工具,冲水马桶壅塞的涓滴不通,臭气薰天。假如你有点感冒,只要到厕所方便一下,管保不吃阿司匹灵就可以蒸的发汗,至于在这米珠薪桂的时候,伙食当然推板,那更用不着说。民文算是民生公司现在顶好的一只船,它尚且这样,其余的更可想而知了。自然,在这抗战的时候,船只缺乏,旅客拥挤,不能照太平年月那样,也是势所必至的,可是假使员司得人,管理得法,在可能的范围里也未尝不可整顿一下,好维持民生公司已往的令誉。现在听说卢作孚先生摆脱一切,仍旧整顿公司的业务,这一点很值得我们佩服。个对于他手创的事业,无论到什么时候都得像爱惜自己子女那样的亲切。自然卢君现在的地位和声望已经超出这个初创的事业以外,不过对于这个头生爱子总得要始终爱护的。

六日晨四点半船从白沙开,下午三点半到合江。这个地方出产荔枝,每斤索价三元。听本省人说,现在还不大熟,味酸不好吃,所以没敢尝试,回想起增城的挂绿和广州的糯米糍来,真不禁馋涎欲滴。五点半到泸州,靠馆驿嘴码头,叙永分校同事黄中孚来接。上岸后他押着行李找旅馆,我们先到中平远路峨岷体育社去等他。这个地方是杨子惠作永宁道尹的时候建筑的,里面茶社,酒家,宿舍,理发店,沐浴室,照相馆,体育场等,颇有小公园的规模。待一会儿中孚来了,一同到体育社对面的中央酒家吃晚饭。这家馆子的老板是绍兴人,堂倌是常州人,听着吴语的腔调,尝着下江的口味,真不禁有“忆江南”的感想。刚吃完饭,第七区张清源专员来看梅先生。张专员是河北定兴人,在北平的时候曾经和马伟青等合办平民中学,说起来也是同行。去分校成立时,承他帮忙不少。九点二十分,街上忽传有预行警报,店铺纷纷闭门,我们到峨岷社后面的上海快活林去喝茶,预备有空袭警报再一同到专员公署去躲避。在月色朦胧楠木高耸的露天茶座里品茗清谈,不由得想起古柏参天,朱甍碧瓦的北平中央公园来了。后来知道所传的警报是一场虚惊,我们便回到江边大来宾馆去休息。六月七日上午九点,中孚领着我们登中山去答拜张专员,谈了半点多钟,就从三岩脑渡江搬到蓝田坝中国旅行社。这里房间清洁,招待周到,定价低廉,比旁家旅馆好的多了。经理薛卓钧,南开出身,人很精明强干。十二点五十分有空袭警报,我们躲在房后山上一间茅屋旁边的楠木底下,没多大工夫就解除了。

六月八日中午纳溪泸州的清华同学会在旅行社公宴梅先生,约毅生和我作陪。饭后,梅先生报告西南联大的近况,并勉励清华同学努力作社会上的中级干部,不可想作大官。五点多才散会。承李忍涛先生答应借我们一辆小汽车,九日就可以到叙永了。

P7-12

序言

夕常培先生的《苍洱之间》要再版,编辑知我过去做过一点西南联大的研究,非要写几句话,我推辞不了,只好勉为其难。

记得过去在白化文先生一篇文章中,见过一个与罗常培先生相关的细节,说是有一次罗先生讲课,要坐着讲,说自己血压高,老朋友傅斯年也是这个病,刚在台湾去世了。白化文先生顺便还提及,罗先生讲课时,身后有一个学生为他板书,这个学生就是有名的语言学家王钧。我忽然想到这个细节,是因为王钧先生的哲嗣王旭前几天才来厦门大学,他现在澳大利亚,是一位画家,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感兴趣,想以此题材创作,来厦门大学和我交流一下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感想。闲谈中提及他父亲和罗常培先生的关系,我才知道他的身世,同时也还提到了许多他们家的邻居,都是现代语言学家,如周有光等人。罗先生和王钧先生一起编著过一本《普通语音学纲要》,可见关系是相当密切了。罗先生讲课,王钧板书,很让人想起当年章太炎讲课,钱玄同板书的历史掌故,老辈学者间的风采,令人神往。

罗常培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的《苍洱之间》为一本非常有名的游记,包括《蜀道难》和《苍洱之间》两部分,都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罗常培先生的散文作品。如果不是十多年前辽宁教育出版社重印了此书,一般普通读者很难见到语言学家的散文集子。

中国老辈学者虽然各有专业,但一般都是文章高手。西南联大时期,此类著述非常普遍,比如陈达《浪迹十年》、王力《龙虫并雕斋琐语》、费孝通《鸡足朝山记》等,这些集子都是散文佳作,不但文字好,更有知识、思想和当时的历史情景,我平时读书,最喜欢这一类的文章,尤其是专业学者偶然写就的散文小品,更保有一种单纯和自然天趣,因为他们自己有稳定的专业,文章纯粹是兴趣所致,读来别有一番兴味。我曾推荐过地质学家黄汲清早年一本类似的书《天山之麓》,真是极好的散文。有专业的人写散文和作家的散文有明显不同,作家的散文一般不如有专业而偶然为文的学者自然风趣,比较起来,我在散文中最喜欢读的不是作家的散文,而是有专业的人写的散文,比如学者、比如科学家。

《苍洱之间》肯定是一本名著,不但因为罗常培先生的文字美,更在于罗先生叙述的历史有趣味,还在于罗先生的书中有许多学术史的材料。罗先生此书恰好完成在四十年代,当时中国的学术重心还在西南,重要的研究机关和大学在罗先生的笔下均有记述,涉及的学者相当广泛,以后凡做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罗先生的这本游记一定是最好的参考资料,它的好处不在完整,而在细节,不在刻意保留史料,而在无意间叙述出了学者生活的情调。

我们一般做学术史研究,总是容易从大的方面着眼,无论梳理史料,还是判断学术脉络,向成型文献中找史料是基本习惯,但成型史料不如零散史料有趣,不如零史料鲜活,也不如零散史料奇妙,而这些零散史料的出处,除了日记之外,恐怕最常见的去处还就是如《苍洱之间》这一类学者的散文了。我十多年前研究西南联大时,一是不大知道有此类著述,后来知道了,也很难找到,那时见到这样的书真有欣喜若狂之感,因为它是对当时学术生活的真实叙述,当与成型文献对应阅读的时候,那种可以回到历史现场的感觉才慢慢呈现出来,细节、掌故丰富了历史叙述,也散发出了生活气息,多读这样的书,才能提升判断历史的能力。希望以后多出这样的书,最好成系统出版,慢慢积累成现代学术掌故丛书。

罗常培先生1926年曾在厦门大学教书,他在《蜀道难》的自序中曾回忆过当年和鲁迅先生谈天的情节,鲁迅发出了“创作和研究不能同时兼顾”的感慨。2007年,我也来到厦大中文系教书,八十多年后,在罗先生的书中读到与厦门大学有关的史料,遥想老辈学者当年的风采,真是别有一番感慨!

后记

《苍洱之间》——西南联大的一段往事

大学时,修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罗常培的名字并不陌生,知道他是语言学专家,也读过他的《中国音韵学导论》和《汉魏六朝文研究》,看他能用文言说理叙事的严整精炼,音韵和美,便想他要写散文也会是很好读的,后来朋友送了本远景图书繁体版的《罗常培散文集》才知道,这位严谨认真的语言学大师真的可以写出一篇篇如此隽秀的散文来,于是便把他在20世纪40年代的三本小书找出来读,它们分别是《苍洱之间》、《蜀道难》和《中国人和中国文》,这三本书主要收录了罗常培在西南联大时的文章。

1937年,抗战开始,随着战事日紧,国民政府决定将北大、清华、南开南迁长沙组织临时联合大学,当时的蒋梦麟累电北大,要求“国文、经济两系需人,盼莘廉两兄即来”,足见罗常培当时在北大的学术地位。接电后,罗常培与郑天挺、罗庸、魏建功等人取道天津南下湖南。然而不久南京失守,联大不得不再迁往昆明,更将文法学院安排到了蒙自。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西南联大”。而《苍洱之间》、《蜀道难》便是这个时期,作者边撤退,边在大理进行白族语言田野调查,边写作的散文集。1945年开明出版的《中国人与中国文》,当时印量就很少,流传不广,1949年之后,大陆没有再版过,许多谈罗先生一生业绩的文章都没提过。这书是罗常培避地西南后的一些散文的合集,其中有几篇是他在西南联大时在电台做的学术演讲,是作者不愿“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之作。此外附录部分收入了罗常培写老友老舍的文章,现在看来也是颇有意味的。其中《昙花未现》一篇曾收入过台湾的国文教材。原来我们在背诵《荷塘月色》时,海峡的那边在读《昙花未现》。

你看学者就是学者,在战乱迂徙之时不忘做乡野调查,在避地西南之时不忘做普及文化的演讲,在颠沛流离之时不忘寄情山水。

读这本书你既能欣赏一位学者行走于山水间的才情,同时你也能看到罗常培先生学术研究的投影,而且,其中有很多对当时抗战大后方文化界、学术界许多人和事的记叙,如果想了解西南联大的状况,其中有不少难得的一手资料。

李知鱼

2009年4月15日

书评(媒体评论)

《苍洱之间》是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云南“登山临水,访古寻幽”的散文集。独具慧眼的作者,既陶醉于山水之间,更站在山水之外思索,独特的风土人情伴随着秀丽的自然景观在作者笔下流淌。贯穿全书的,是作者对边疆史、民族史、语言学、谱牒学等种种珍贵史料的细心爬梳。这部别具一格、引人入胜的游记展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陈子善

空袭警报中的学术演讲,炮声轰鸣下的论文评议,战时旅行的各种艰辛,这一切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它仍然吸引了我。白天游山而夜里考古,山路上调查方言,古庙中抄写古碑,展示着一个群体的特别生活风貌,诉说着一段不平常的历史。作者自谦不是文学,但尤其如此,没有追光也没有遮蔽,为我们留下了更为丰富和逼真的生活细节……

——南开大学教授、博导 李新宇

这不仅是学者寄情山水的文字,更是一段山河破碎、家国蒙难的大时代一群知识分子的辛酸历史。

——赫连勃勃大王 梅毅

罗常培这个名字,对于语言学界之外的人们,可能已经很陌生了。但是人们大多会知道在抗战期间弦歌不辍的两南联大,罗先生在两南联大的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其中的《蜀道难》,罗先生以大量丰盈的细节,让我们看到缓缓流动的西南联大历史,而其中关于学人之间的交往,又是研究现代学术史的绝佳一手材料。

——著名学者 陈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苍洱之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常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104713
开本 32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4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08
14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4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