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内容
编辑推荐

风行美国27年,长居《纽约时报》亲子类畅销书排行榜,20多种文字版本广泛传颂,全球父母亲子必读!中国大陆唯一授权中文简装本!

在这本历经时间和无数父母实践检验的经典著作里,身为美国成人与儿童交流沟通问题专家及孩子母亲的两位作者阿戴尔·费伯和伊莱恩·梅兹立希,忠实于前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海穆·吉诺特博士“不要再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伤害”的信念,详细列举诸多真实事例和生活场景,细心地为家长们揭示了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从“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等一系列亲子沟通中最基本的问题开始,一一讲解了与孩子顺畅交流,从而令孩子学会这种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宝贵“母语”的基本方法。

内容推荐

我们发现,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将他们养育成人是一个极富挑战性、极易让人筋疲力尽的过程,仅仅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情况下还需要我们充满智慧和耐力。什么才是跨越代沟、进入孩子心灵世界的钥匙,怎样才能与我们的孩子亲密无间的沟通?在这本历经时间和无数父母实践检验的经典著作里,身为美国成人与儿童交流沟通问题专家及孩子母亲的两位作者阿戴尔·费伯和伊莱恩·梅兹立希,忠实于前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海穆·吉诺特博士“不要再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伤害”的信念,详细列举诸多真实事例和生活场景,细心地为家长们揭示了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从“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等一系列亲子沟通中最基本的问题开始,一一讲解了与孩子顺畅交流,从而令孩子学会这种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宝贵“母语”的基本方法。

本书自1980年首次出版以来,便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迄今为止,已在美国畅销近三十年,并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被世界各地的父母们阅读和学习。无数家长热情反馈:书中的方法令他们和孩子受益良多,不仅仅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他们自身。

目录

给中国朋友的一封信

译者序

致谢

给读者的信

如何阅读及使用本书

第一章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

第二章 如何引导孩子与父母合作

第三章 如何用其他方法取代惩罚

第四章 如何鼓励孩子独立自主

第五章 如何夸奖孩子

第六章 把孩子从固定角色中解放出来

第七章 综合讨论

附录

试读章节

7.除了让孩子知道我们了解他的感受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来帮助孩子?我儿子对挫折的忍受能力非常有限。承认他的感受,说一些“那一定很令人失塑”之类的话,偶尔几次确实很管用,但当他感情特别冲动时,通常他什么都听不进去。

我们研讨班家长们的经验是:如果孩子极度伤心气恼,有时一些肢体活动可以帮助缓解一下这种痛苦的感情。我们听到了大量这方面的故事。捶枕头、砸旧纸盒、揉搓橡皮泥、像狮子一般吼叫,及投飞镖等活动都会使愤怒的孩子平静许多。有一样活动父母看着最放心并且孩子做起来效果也最好,那就是把他们的感受画出来。下面的两个例子是在一周之内先后发生的:

有一次我刚从家长研讨班回到家,发现三岁的儿子正躺在地上大哭大闹。我丈夫气呼呼地站在一边。他对我说:“好吧,儿童专家,看你有什么办法来对付他。”我觉得我必须面对这一挑战。我看了看地上仍在踢蹬喊叫的乔舒亚,随手从电话机边拿起了笔和记事本。我蹲下来,把笔和本递给了乔舒亚,对他说:“拿着,画给妈妈看看你有多生气,把你的感受画下来给妈妈看。”

乔舒亚立刻跳起来,开始画愤怒的圈圈。然后他拿给我看,对我说:“我有这么生气!”

我说:“你真的很生气”,然后又撕下一页纸说,“再画给妈妈看”。

他又在纸上愤怒地乱画起来。我叉说了一句:“啊,那么生气”,然后我又给了他一张纸。等到我递给他第四张纸时,他已经冷静多了。他盯着纸看了很久,然后说道:“现在我要表现一下我高兴的感觉。”他画了一个圆圈,两个眼睛,一张笑口。简直让人难以置信,两分钟之内,他从歇斯底里变为安静专注,只是因为我让他把他的感受展示给我看。事后我丈夫说:“那个家长研讨班你可要接着去呀。”

在下一次家长研讨班上,另一位母亲跟我们谈了她应用这一技巧的经历:

上周当我听到乔舒亚的故事时,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我多希望我可以把这个方法用在我们家托德身上。托德也是三岁,但他患有麻痹症,其他孩子易如反掌的事对他而言却是巨大的挑战,如站立、抬起头等。他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他还是非常容易感到灰心丧气。每次他想做什么事却做不到时,他会连续几个小时大喊大叫。我根本没办法跟他说任何事情,最糟糕的是他踢我还想咬我。我猜他觉得他的困难都是我的错,而且我应该能够为他做些什么。大部分时间他都在跟我生气。

在从上周的家长研讨班回家的路上我在想,如果我在托德进入大哭大闹状态之前使用这个方法那会怎么样呢?那天下午他在玩他的新拼图玩具。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只有几块儿的大拼图,但最后一块他怎么也摆不进去。试了几次之后,他的脸上开始出现了那种表情。我一看大事不好,暴风雨要来了。于是我赶快跑过去,喊道:“停!……一切暂停!……别动!……我得去拿点儿东西。”他一脸惊愕。我在他的书架上乱翻一气,找到了一支大蜡笔和一张画纸。我和他一起坐在地上,我对他说:“托德,你是感到这么生气吗?”然后我在纸上上上下下地画了许多尖尖的折线。

“是的。”他一边说一边从我手中抢过了蜡笔,乱画了许多狂野的线条。然后他又在纸上乱扎一通,直到满纸都是窟窿。我把纸拿起来举到灯光下说:“你很生气。你简直气愤到了极点!”他把纸抢过去,边哭边把纸撕成碎片。等这些都做完了,他看着我说,“我爱你,妈咪。”这是他第一次说这样的话。

那次以后我叉试过几次,但并不是每次都管用。我想我大概需要再去为他寻找其他的宣泄方式,如拳击袋等。但是我开始认识到:最重要的是,在他扎、捶、乱画时,我在他身边,看着他,让他知道即使是他最愤怒的感情也会得到理解与接受。

8.如果我接受孩子的全部感情,他会不会觉得他做什么事都行呢?我不想当一个过分纵容的家长。

起初我们也曾担心过过分纵容这一问题,但渐渐地我们开始认识到这种方式只是容许所有的情感,只是在这种意义上的纵容。比如,“看得出来你很喜欢拿叉子在奶油块上画图案。”

但这并不等于行为上的纵容,并不意味着你要纵容孩子那些不能为你所接受的行为。你可以把奶油块拿走,同时让这位年轻的“艺术家”知道:“奶油不是用来玩儿的。如果你要设计一个模型的话,可以用橡皮泥来做。”

我们的经验是:当我们接受孩子的感受时,他们也会更好地接受我们为他们制定的行为界限。

9.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为什么不应该给他们提出劝告呢?

向孩子提出劝告或给孩子提供即刻的解决办法,等于剥夺了孩子在自己的难题中苦苦挣扎的宝贵经历。

那么,有适宜的时候可以对孩子加以劝告吗?当然有。关于何时及如何对孩子加以劝告,请见第4章中的“再谈给孩子提建议的问题”。

10.如果你事后认识到你未能给孩子做出有益的回答,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补救呢?昨天我女儿从学校回来时非常伤心,她想要告诉我在操场上有些小孩欺负了她。但我当时很累而且在想别的事,所以没理会她,告诉她不要哭了,这么点小事算什么。她看上去很不高兴,上楼回她的房间去了。我知道我做得很糟,现在我该怎么办呢?

每当家长对自己说,“我办得真糟。我为什么没想到说……”他就自动又得到了一次机会。与孩子在一起的生活是开放式的。几分钟后,几小时后,或几天后总会有机会对孩子说:“那天你告诉我其他小孩在操场上嘲笑你的事,现在我认识到了,那一定是很令人生气的。”

同情之心总是令人感激的,不管它是否姗姗来迟。

P32-35

序言

来美读完博士学位后才急忙当母亲,一连生了两个千金。孩子小时,我对孩子呵前护后,关爱备至,真是含在嘴里十白化了,捧在手上十白摔了。我对孩子的冷暖温饱照顾得非常周到,同时心中也充满了作为一个成功称职的母亲的自信与自豪。但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成人,随着孩子的世界日渐纷繁复杂,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在孩子的冷暖温饱之外,还有着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心世界,一个广袤无际的精神世界。我认识到:我们要培养的,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只有一个全面的人,才能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才能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于是,我感到了担心,感到了迷茫……

我担心,是因为我在乎,我在乎,是因为我爱。为人父母,还有什么比孩子的健康成长、幸福快乐更重要的呢?但怎样才能培养出独立自主、乐观自信的孩子呢?怎样才能引导孩子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呢?怎样才能帮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呢?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学会彼此尊重的沟通技巧呢?

一方面,我生怕有哪一句话没说到,有哪一件事没做到。我担心的是无法为孩子提供充分的引导与教育。另一方面,我又时刻在反思自己对孩子说过的每一句话,做过的每一件事,生怕不适当的引导与教育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莫大的影响与伤害。于是,我踏上了一个新的征程——一个思考与探求亲子教育方法的征程。

千百次的寻寻觅觅之后,我在一位美国朋友家中看到了这本书,读后所受到的感动与震撼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述的。之后我才注意到,其实美国每家书店的亲子教育专柜中都有这本书。读了这本书之后和美国朋友谈起来,才知道有那么多的美国家长那么多次地读过这本书,那么多次地实践过书中的内容,那么高地评价这本书。虽然美国亲子教育方面的“新秀”层出不穷,但这本书雄居美国亲子教育书籍排行榜榜首长达二十多年之久,被《波士顿环球邮报》誉为“亲子教育的圣经”。

从这本书中你可以学到美国家长的教子经验,你可以了解到美国家长所面临的棘手难题,你会了解到造成亲子隔阂的原因,你会找到消除孩子反叛情绪的妙方,你会找到一个教子方面的知心朋友,你会听到美国教育专家的肺腑之言。更为可贵的是,这本书中有着大量幽默风趣的生活实例,并且还有为家长提供的简单具体的行动指南。读此书犹如与好友谈天;轻松愉快,趣味盎然,幽默睿智。两位作者的分析精辟独到,体察入微。在与孩子的沟通上,有时仅~字之差,却是两种说法,两种感觉,天壤之别。两位作者高瞻远瞩,胸怀广阔,令人感动,发人深思。

于是,我想到了中国,想到了中国千千万万个父母亲,千千万万个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是,我想到了中国的千千万万个孩子。于是,我开始联系本书的作者,联系作者的经纪人,查询本书的中文版权情况。同时,我开始联系中国的出版社。几经周折,历经两年多的时间,这本书的中文版权终于由中信出版社购下。而我也在两个孩子、一份早上6点开始的工作、一条狗之外完成了翻译任务。是我对这本书的信心及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动,支持着我完成了这一切。

我希望我在中国的亲朋好友们能有机会和我一样读到这本书。我希望中国的千千万万个父母亲及教育工作者们能有机会和我一样读到这本书。我希望他们能和我一样喜欢这本书,并终身受益于它。

最后,让我引用书中的几段话做为结束:

“我们的目的是触动孩子内心深处最宝贵的东西——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性、责任感、幽默感,以及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我们的目的是终结伤害孩子心灵的话语,寻找滋润孩子自信的甘

“我们的目的是创造一个激励孩子合作的情感世界。他们与我们的努力配合,发自他们对自己的关心,发自他们对我们的关心。  “我们的目的是倡导一种相互尊重的沟通方式。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学会用这种方式和我们交谈——不仅在现在,更在他们的青年时期,而最终在他们长大、成为我们的大朋友之后!”

高榕

2007年6月30日

书评(媒体评论)

“亲子教育的圣经。”

——《波士顿环球邮报》

“(本书)将父母带入孩子的世界,也让孩子自然地面对父母,而这种愉快的关系的确为家庭带来了温馨和谐。”

——《洛杉矶时报》

“非同凡响,适用于普遍意义上的人际关系。”

——《华盛顿邮报》

“(本书)不是简单的指南,所有父母都可以运用这些方法来增进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沃斯堡明星电讯报》

“费伯和梅兹立希为当今育儿领域所做的贡献不亚于斯波克博士。”

——美国权威亲子教育杂志Parents Magazine

“(本书)将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带来更多的合作而非叫嚷和恳求。”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阿戴尔·费伯//伊莱恩·梅兹立希
译者 (美)高榕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09539
开本 32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3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2
出版地 北京
209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京权图字01-2006-5731
版权提供者 Adele Faber and Elaine Mazlish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1: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