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月编著的《给孩子的第一本独立自主书》内容简介: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广大家长的殷切希望,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并为此不懈努力着,但又常常忽视了孩子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很多孩子养成了诸事依靠家长的习惯。我们不可能陪伴孩子走完一生,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也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独立自主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内涵,更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成功的一种必备条件。本书对家长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难题,教出优秀的孩子,具有很大的指导和帮助作用,是一本简明、有益的家教类力作。
《给孩子的第一本独立自主书》内容介绍:态度,更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获得成功的一种必备条件。
现在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独立自主性,事事都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应该学会放手,不要过多地“管教”孩子,更不要做孩子的拐杖。在孩子独立前,把人生和生活的经验告诉他,是每一位父母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梁秋月编著的《给孩子的第一本独立自主书》对家长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难题,教出优秀的孩子,具有很大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凡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儿童能够自己想到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也就是说,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自立的机会。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包办的现象却比比皆是。不知大家有没有见过,一个十一二岁的中学生,竟然不会自己系鞋带?不要怀疑,这的确是真实的一幕。
“爷爷,鞋带又松了,帮我系一下!”公交站台上,一个背着书包的初中男生边说边将脚抬起来,一旁的爷爷慢慢弯下腰,帮他将鞋带系上,这段时间,男孩一直和旁边的同学聊着天!
有好事的人等老人帮孙子系上鞋带后,就问:“大爷,您这是来接孙子放学吧?”老人点头回答:“是啊!我担心孙子放学在路上玩,就来接他放学。”“您孙子有十一二岁了吧?他自己不会系鞋带?”“嗯!我孙子从小就是我和我老伴带大的,小时候从来不给他穿系带子的鞋,上小学时,我们还会专门给他备一双不需要系鞋带的鞋,万一鞋带松了没办法系,就换一双鞋。现在尽管上初中了,可还是没学会系鞋带。”那人又问老人的孙子,这个大男孩一脸无辜:“从来都是爷爷奶奶帮我系鞋带的啊,这有什么啊?”那人摇了摇头,接下来就没再说什么……
一个十一二岁的中学生,竟然连自己的鞋带都不会系,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应该怪谁?不仅仅是系鞋带,生活中,有的孩子十几岁了,竟然连衣服也穿不好,这都该怪谁?怪孩子不去学?还是怪孩子学不会?遇到这样的事情,相信我们也该感到无奈了吧!
看看现在的孩子,吃饭需要大人一口一口地喂,绝对不肯自己吃;睡觉也要有人陪,否则就闹脾气不肯上床;早上起床不叠被子,吃完饭也不懂帮忙洗碗,就连书包文具也必须家长帮他收拾好,他自己绝对不会动一根手指头……
我们希望孩子照这个样子发展下去吗?一个从小被包办惯了的孩子,自理能力往往很差。这样的孩子遇事总是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由于懒惰,他们不愿自己动手做事,思维能力发展受到了限制。在性格上,他们又表现为意志软弱,胆小怕事,缺乏独立克服困难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上学后,他们也会缺乏竞争意识和刻苦钻研、努力进取的精神。这些,都不是父母们乐于看到的。
有人曾对某小学的学生做过调查:遇到困难怎么办?97%的小学生回答:找父母和老师。
留学海外的中国学生,其弱点暴露得更为明显。国内外的评论认为:中国学生考试成绩很优秀,可动手操作、实验能力则明显不足。“高分低能”是对这一现象的概括。
由此可知,中国孩子的致命弱点在于没有自主性、依赖性强。这种现象归根结底就在于父母的包办代替,让孩子缺乏自信,能力低下,使孩子丧失了自我实践的机会。
在西方国家,父母常常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孩子两岁半以后,上厕所都由孩子自己处理。尽管大人事后要检查,但十分注意让孩子自己去做该做的事情。由于他们从小就重视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因此,西方的儿童大多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
有一次,一个4岁的美国儿童在弯腰吃力地系鞋带时,一个路过这里的成年人提出要帮助他,却遭到了拒绝。
孩子问成年人:“你知道我多大了吗?”
“不知道,可我想你应该很小。”
“我已经不小了,我都4岁了。”
显而易见,孩子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系鞋带这样的小事应该由自己来做。
孩子的这种独立意识在美国是很普遍的。
当孩子还不能完全生活自理时,父母给予孩子生活上的照料,无可厚非,因为做父母的有这种责任和义务。但是,父母还应当明白,照料孩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孩子生活得舒适、幸福,更重要的是在照料的过程中要让孩子逐步学会生活自理,进而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如果做父母的只想让孩子生活舒适,把孩子的事情全都包办代替,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脚、动脑,那么父母就等于把孩子的手、脚、脑都束缚起来,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孩子什么事都不能做,也不会做。将来孩子长大离开家庭、父母,进入社会独立生活、工作,就没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这不但会给孩子今后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甚至有可能因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而葬送他们的美好前程。
我们都知道这句俗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我们现在不替孩子的未来多考虑,那么随着他一天天长大,未来他不能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这就像是一个因果循环,我们不能自作自受,更不能让孩子也自作自受。
因此,当你在照顾年幼的宝宝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这样才能让孩子彻底摆脱依赖的心理。一岁的孩子就有了独立意识,他们什么都要来一个“我自己”。自己拿小勺吃饭,自己跌跌撞撞地搬小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穿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上街买东西、自己洗碗。对于孩子正在增长的独立意识,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并支持、鼓励他们:“只要好好学,一定能做好!”千万不能泼冷水:“你还小,干不了!”P5-8
午睡后,幼儿园老师发给每位小朋友一个香蕉,阳阳却举着香蕉请老师帮忙剥开,老师问:“阳阳自己剥,好吗?”阳阳说:“每次都是姥姥剥好了给我吃,我不会……”无独有偶,3岁半的果果穿衣服也请老师代劳,他不知道怎么系扣子,即便偶尔扣上一个,却十有八九安错了地方,在家里,都是奶奶帮他穿脱衣服。
像阳阳、果果这样的孩子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他们习惯于在所有的事情上“动口不动手”。长此以往,孩子难以学会自理,将会后患无穷。据社会心理学家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那些从小习惯于依赖父母的孩子,日后自理能力和独立性都比较差,遇事总是指望父母一帮到底,随着子女的需求和父母的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孩子就会埋怨父母,引发亲子冲突。
其实,从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过程来看,孩子在一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萌动,就会表现出较强的自我独立愿望,如爱说“我能”“我来”等字眼。他们渴望独立做一些事情,可是父母们却剥夺了他们想独立做事的权利。为了让孩子能够生活得好,父母们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可以说几乎所有事情都是包办代替。结果,孩子从小就学会了依赖,而父母还浑然不觉。等到发现孩子已经独立不起来的时候,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
美国教育家罗伯特曾说过:“独立性是现代孩子教育的十大目标之一,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至关重要!”在人生路上,没有谁能够替代谁的一生。我们不可能陪伴孩子走完一生,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也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所以,如果我们真心爱自己的孩子,不想让他在未来没有自立于社会的能力,不想让他以后还依赖我们生活,那么,就一定要学会“放手”,要放开对孩子的保护,要创造机会锻炼孩子,要舍得让孩子去吃苦,要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要让他独自去做事,要让他直面人生中的困难与失败,要培养他独立自主的能力,等等。
相信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功,能够拥有美好的人生。可是,如果你不放手,孩子就不能独立,孩子不能独立,就没有机会成长。因此,要想让你的孩子生活得更好,就要学会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掌握独立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