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华职业教育社在重庆(1937-1946)
内容
编辑推荐

重庆——这座见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前进的英雄城市,也成为中华职业教育社九十年光辉历程中的一座丰碑。在这里,记载着黄炎培先生和中华职业教育社先辈们创办平民教育的伟大业绩;在这里,长存着黄炎培先生和中华职业教育社先辈们“一份精神全为国,一寸光阴全为民”的博大情怀;在这里,铭刻着黄炎培先生和中华职业教育社先辈们坚忍不拔、追求光明的不朽精神。

内容推荐

1917年5月6日,我国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以“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为宗旨,大力倡导和推进职业教育,拉开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帷幕。

今天是昨天的继续,“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在庆祝中华职业教育社九十华诞之际,编者们特编辑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在重庆(1937—1946)》一书,以此寄托对曾生活于斯、战斗于斯、奉献于斯的先贤们的追思之情;并表达我们这些后来者薪火传承、与时俱进、光大中华职业教育社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之志。

目录

序言

职教之先声——黄炎培先生在渝发表的文章和讲演选编

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1938年)

一封公开的信(1939年)

吾师蔡孑民先生哀悼辞(1940年)

复刊词(1940年)

关于职业指导(1940年)

高中女生的升学问题(1941年)

敬介绍“学习一贯互进法”于国人(1941年)

从困勉中得来(1941年)

本刊创刊十周年告海内外青年书(1941年)

倡办贫儿职业教育建议(1942年)

与大后方青年学友恳谈(1942年)

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纲要(1943年)

四十年前在校求学之所得(1943年)

中华职业学校二十五周年纪念日给诸教师诸学友一封公开的信(1943年)

职业与事业(1943年)

今后中华民众教育的方针(1943年)

论陷区收复后的教育(1945年)

生活需求自由与职业介绍(1945年)

为平民的职教——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渝办学史料选编

中华职业学校(渝校)艰苦创业

中华职业学校(渝校)历年大事摘要

中华职业学校扩充专科建设募金启事

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渝概况¨-

重庆中华工商专科学校概况

重庆市教育局、中华职业教育社《合作推行职业补习教育办法大纲》

重庆市教育局、中华职业教育社《合作实施中小学升学及职业指导办法大纲草案》

中华职业教育社筹办工商专科学校请重庆市教育局备案的呈文

中华职业教育社附设重庆职业指导所之业务范围

中华职业教育社关于“总社迁沪,重庆办事处成立”请重庆市政府备案的呈文

《中华职教社总社重庆办事处工作计划大纲》

《重庆职业指导所职业介绍简约》

《重庆职业指导所章程》

《抗战建国时期中之职业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渝近况

重庆市政府关于教育局拟接收中华职业学校校址、校产、图书等的训令

《为呈报更替代理校长请准鉴核备案由》

永远的丰碑——新老社员的回忆与怀念文章选编

周恩来关怀中华职教社

周总理的四封“道歉”信

抗战时期张家花园星期讲座

黄炎培与民建的创立

黄炎培与民盟之成立

忆黄任老和中华职教社在重庆的日子

培养人立身报国的平民教育

黄炎培的北泉之游

救国老人黄炎培先生

爱国主义精神是黄任老推行职业教育的灵魂

浅析黄炎培平民职业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中华职教社在重庆

略谈中华职业教育社

记中华职业学校(渝校)二三事

江竹筠:中华职业学校(渝校)的优秀学员

想往事念恩师

重庆中华职业学校琐记

谒重庆白沙沱中华职业学校旧址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人生几个原则,吾人所时时以之自省者:

一、须得清清白白地有计划的做人;

二、须从远处看,从近处做;

三、我恃群以生,须减少个人一切打算,对群谋尽量的贡献。

(二)

人有知,乃求真。有为,乃求善。有感,乃求美。而其本在求生。孤生不能,生亦寡趣,乃求群。一切有求,皆从此数者而起。虽时有变态发现,语其常不外乎此。仰观日月诸星天体之无极,而悟我身之小。剖观人体包孕之繁且富,而悟我身之大。追思地球有史之远,而悟我身之暂。推究一切事物之原,而悟人类所知之浅。观万物生理构造、生活状态之相类,而悟物我之平等。观万物生命之同源,与空际电流之有感即应,而悟物我之一体。知大宇间整个生命之有在,而悟我生仅占其一部。我死,质则还之大地。灵则归人浑然元气之中。观有生无生一切物之变动不居,与人类求真、求善、求美之不已,而悟世界之日在进化与其进化之由来。观万物在天演界因优胜而生存,因劣败而灭亡之可幸与可悲,而觉悟而认识我人应有之努力。

(二)

天赋我以知,更赋我以爱。有生而爱其身,爱其群,因生生相倚,而爱其家,爱其族,爱其国。知物我之平等于一体,而爱一切物。大哉生也,善哉爱也。而惨变伏其中。万物因生而有求,求之不得而有争,有争而有杀,则物质限之也。有所爱乃有所憎,爱之极,激成憎之极,因之而有杀,爱限之,而实知限之也。重以人事之纠纷,而一切惨变以起。此诚世界大不幸事。虽从另一面观之,此相争相杀,未始不足以促使自觉、自立、自卫。世界进化,或亦资其一助。然岂富有爱他心者之所忍见而忍闻耶!

欲减免世界一切惨变,使万物相安以生,将用何道乎?从客体言,在增进所以供给生活需求者之分量与效用;从本体言,在广其知以大其爱。二者之间,因果存焉,所求既给,则爱他心油然而生。

物我平等,物我一体,我知之矣。苟人人大其爱,使全球十九万万人间,有相爱,无相憎,无相杀;苟恃人类之知与能,大增其物质之供给,便各足所求,无所用争,无所用杀;苟由人类以推物类,使有生与有生间,无所争,无所杀,不亦善乎!生物学者以为不可能也,我求其可能而亦未得也。我为人类之一,退而求人与人间无所争,无所杀,此在达到某一境地时,或不可能,而今未见其为必不可能也。我人且试为之。

(四)

将免除全人类之惨变,惟有凝和全人类为一体。由小康而大同,先哲言之矣。然未具体言其致此之道。我深思之:全世界人类间,既形成若干固有结合,若欲尽散之而重使凝成一体,不可得也。则惟有就我固有结合,与他结合间,先从某局部、某事项构成生活上之联系,日扩大之,日加密之,使渐渐构成生活的整个联系。苟扩大、加密之不已,必有全体凝和之一日。此非全恃人为也,在人群不已演变中,此为自然进达之一境界。盖进化至某一阶段,个人或弱小团体,已无单独生存之可能。且欲与他结合间构成联系,而自身不先造成强固有力之个体,则亦不可得也。因此全球现时若干固有结合,即若干国家,各自负有对内、对外两重使命如上述。而对内使命之严重,尤为一般国家所确认。

欲求对内造成强固有力之个体,惟有尽量发挥并凝合一国间地力、物力、人力,以构成整个国力,舍此无他道也。所感为不幸者,世界尚不少凭藉此国力,以扩大其相争相杀,凭藉国际之联系,以构成分团的相争相杀,至今日而全世界尚留滞在不断地相争相杀之残酷过程中。  自人类日求真知,促成科学之发达,因而生人、杀人皆激增其分量与速度。人类方惴惴焉日求所以自存,或汹汹焉欲藉此灭亡人国以自扩大。汹汹与惴惴之极,所有旧制度、旧习惯,苟认为不适,不惜彻底推翻之,以觅取新途径。至二十世纪之初,此心理遂赫然表现于社会经济组织上与国家政治组织上。

世界之有国家,基于生活环境上种种要求与其演变。然其先天条件,凡以为民而已矣。故政治制度,有正轨焉。在民治、民有、民享三要义下,为适当之设定。对名实不合者,只有去伪以求真。其或废弃一切,采用独裁,此乃迫于某种特殊环境,求一时应付之便利而然。在政治史上只有认为某方面某时期的变态组织,而置之例外,且预料作用终了,自将步上正轨,而决不以此为永久经邦大法也。至于社会经济制度,亦惟有在社会与国家整个利益下,维护个人正当利益。其有凭藉特殊地位,谋独占或多占,形成不公平,皆所不取也。政治经种种演变,而提出民主制度;经济经种种演变,而提出社会主义,皆惟吾人信念所在。就国家立场言,无论政治或经济,其原则总在尊重维护民众的权与利而集中并增厚一切力量,献之国家,以完成其对内造成强固有力个体之使命。

如何尽量维护民众的权与利?最有效方法,莫如用启发方式,使人人明了其自身在应尽义务以外,应享权与利之质量与限度,而努力取求,而珍重行使。如何集中并增厚一切力量以献之国家?最有效方法,莫如浚发人人智力,运用科学,以开拓地力与物力。其扼要在从人人日常工作,即以其劳心或劳力换取生活所需求之定型动作上,用启发方式,使人人增益其智能,即知而即行之。并深明其意义,使知人生长日劳心劳力,不专为个人生活计,而在恪尽其直接对群、间接对国的神圣义务。于是地力物力,因从事开拓者知能之正确与纯熟而增厚,因人人对于靖献国家大义之普遍的明了而集中,而国家整个力量,因以强固。其间更将有二大贡献:人人对于其日常劳作,既确认为对群神圣义务,因善意之相感,亦使人人对劳作者还而敬厚有加,相争相杀之风渐化为相亲相爱,当不失为减少人类惨变之一种作用,一也。因其智能增益,重在即知即行,使思想与动作联系,悉其聪明才力,运用于日常工作,因求效率之增加,日从事于工作之改进,促成事物之新发明,从此有裨于文化之发展,藉以补吾国二千年来发明阙乏、文化落后之遗憾,二也。

基于如上之认识,乃各求所以致力之道。其道多端,而就吾人思之,所谓用启发方式,使人人明了其自身应尽之义务与应享权与利之质量与限度,而努力取求,而珍重行使,教育是也。所谓人人以其劳心或劳力换取生活需求之定型动作,职业是也。而用启发方式,使人人增益其智能,即知而即行之,并深明其意义,则职业教育是也。

教育、职业教育,经纬万端。而其对于国家主要贡献,不外乎此。一国家之建立,经纬万端。而其所以培养实力之基本条件,不外乎此。

吾人有所见及,立试为之。虽局一隅,必倾全力。小试而成,因以大行,则自我自人,初无所择。盖知而即行,成而不居,以之勉人,亦所以自勉也。至求工作效能之增进,则集合同志,组织必须健全,纪律必须严明,生活必须整饬,劳苦皆所弗辞,盖为信念所驱使而然也。

(五)

同人根据上述人生原则以及整个世界观念、人生观念,凭其彻上彻下的认识,辄敢慷慨负荷重大而艰巨如上之使命,以为对国家切要贡献,亦即对世界全人类初步之切要贡献。从事以来,亦有年矣。敬布腹心,以乞知我者之明教。

职业教育目的(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之年公订):

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1938年

(原载《抗战以来》,国讯书店,1946年版)P4-P7

序言

1917年5月6日,我国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以“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为宗旨,大力倡导和推进职业教育,拉开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帷幕。

抗日战争爆发后,黄炎培先生率中华职业教育社同仁,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将总社西迁重庆。在八年的烽火岁月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先辈们,不仅克服重重困难,不遗余力地践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探索开辟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更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和平民主运动,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实现了选择正确政治道路的历史性飞跃。

由此,重庆——这座见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前进的英雄城市,也成为中华职业教育社九十年光辉历程中的一座丰碑。在这里,记载着黄炎培先生和中华职业教育社先辈们创办平民教育的伟大业绩;在这里,长存着黄炎培先生和中华职业教育社先辈们“一份精神全为国,一寸光阴全为民”的博大情怀;在这里,铭刻着黄炎培先生和中华职业教育社先辈们坚忍不拔、追求光明的不朽精神。

今天是昨天的继续,“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在庆祝中华职业教育社九十华诞之际,我们特编辑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在重庆(1937—1946)》一书,以此寄托对曾生活于斯、战斗于斯、奉献于斯的先贤们的追思之情;并表达我们这些后来者薪火传承、与时俱进、光大中华职业教育社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之志。

后记

从1938年迁渝至1946年返沪,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志士仁人和中华职业学校(渝校)的师生,在重庆生活、工作、学习、战斗达八年之久。他们一边面向平民,力推职业教育;一边共赴国难,投身抗日潮流。中华职业教育社不仅在中华民族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书写了社史的光辉篇章,也为重庆这片热土留存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薪火传承,我辈责无旁贷。在庆祝中华职业教育社立社九十周年之际,重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同仁怀着对黄炎培等先辈们的无比怀念和崇敬之情,或去图书馆、档案馆查阅史料,或由新老校友回忆撰文,或向多方请求协助,收集整理成这本册子。其中所集史料编人本书一、二章,后人撰文编入第三章。希望我们这一工作能有存史之效,于读者亦有启迪之益。

有部分史料字迹已难以辨认,我们只得在字里行间以“口”表示,资料的选编也存在不足或错误,敬请读者原谅并指正。

重庆档案馆、重庆图书馆等单位对我们收集资料提供了方便,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对出版这本文集给予了热情支持,在此谨表示真诚的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华职业教育社在重庆(1937-1946)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贻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140054
开本 16开
页数 1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1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19.29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40
17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9: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