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儒学讲稿
内容
编辑推荐

儒学的特点是言行一致,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精神境界,包括道德情操,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不是只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的表面的东西,与自己心灵深处没有关系的东西。本书勾勒出了儒学的发展脉络,诠释了儒家关键词汇,在概念的解说中反思过去,在历史的梳理中展望未来。

内容推荐

本书勾勒出了儒学的发展脉络,诠释了儒家关键词汇,在概念的解说中反思过去,在历史的梳理中展望未来。全书共三编,十九讲,主要内容包括儒学历程简述、儒学关键词、懦学与当代社会等。相信本书对儒学研究者有一定的帮助。

目录

引言 儒学概况

上编 儒学历程简述

 第一讲 先秦儒家——孔子、孟子与苟子

一 孔子生平

二 孔子的贡献

三 孔子的影响

四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五 荀子的生平与思想

 第二讲 秦朝焚书坑儒

一 先秦儒家独立精神

二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三 焚书坑儒

 第三讲 汉朝独尊儒术

一 儒学创新,服务政治

二 从《史记》看汉朝的独尊儒术

三 从人才选用看汉朝的独尊儒术

 第四讲 汉唐经学

一 经学是独尊儒术的结果

二 五经简介

三 汉代经学

四 唐代经学

 第五讲 两宋理学

一 二程“天理”

二 朱熹理学

 第六讲 宋明心学

一 陆九渊心学

二 阳明学

 第七讲 传承革新与近代批判

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二 传承改革,综合创新

三 势非圣意,理在民心

四 旧儒新潮,五四运动

中编 儒学关键词

 第八讲 儒家谈孝

一 孝出于报答养育之恩

二 《孝经》的内容与孝的意义

三 对应原则与孝的误解

四 孝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五 现代的孝德分析评价

六 关于孝的两大争议

 第九讲 儒家谈仁

一 孔子论仁

二 孟子仁政

三 董仲舒说仁

四 对内德治

五 治世以大德

六 对外德治

 第十讲 儒家谈义

一 义与利

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三 讲义“功贤于耕织”

四 义者,宜也

 第十一讲 儒家谈中

一 中

二 中庸

三 中和

 第十二讲 儒家谈和

一 和而不同

二 团体内部:家和万事兴

三 国家内部:和谐

四 和为贵:和平共处

五 齐物我:人与自然的和谐

六 和谐与竞争

 第十三讲 儒家谈礼

一 礼与乐

二 礼治与刑政

 第十四讲 儒家谈德

一 重德轻才

二 唯才是举

三 无求备于一人

四 德才须分析

五 亲近来远

 第十五讲 儒家谈教化

一 教化为治国大务

二 太学为教化本原

三 人性是教化的根据

四 儒术是教化的原则

五 儒术的主要内容

六 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七 教师

下编 懦学与当代社会

 第十六讲 批判儒学以后的反思

一 儒学妨碍经济发展吗?

二 儒学妨碍科技进步吗?

三 儒学违背社会文明吗?

四 儒学是否过时了?

 第十七讲 儒学与中国社会思想

一 儒学对中国社会思想的持久影响

二 儒学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想

 第十八讲 儒学与人的和谐发展

一 经济上的调均思想

二 政治上的仁义原则

三 精神上的和谐观念

 第十九讲 儒学现代化

一 什么是现代化

二 儒学已经现代化

三 儒学需要继续现代化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孔子生平

《史记·孔子世家》详细记载了孔子生平。按《史记》人物体例,分本纪、世家、列传。以天子为本纪,如《五帝本纪》《秦始皇本纪》《孝文本纪》等,以诸侯为世家,如《齐太公世家》《晋世家》以及汉代的新封诸侯如《萧相国世家》《留侯世家》。孔子不是诸侯,却列人世家,是对孔子的特殊处理。

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孔防叔,其父是叔梁纥,其母颜氏。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孔子十五岁就立志学习文化,到十七岁,就由于“年少好礼”,被鲁大夫视为特别有发展前途的有为青年。他自称青少年时贫贱,因此学会很多生活与生产技能。开始做过一些小吏,认真负责。鲁君并与他一起乘车去周都。这时孔子可能已经五十多岁。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诉他:“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许多人以为只有儒家讲仁义,在这里,老子还自称“仁人”。有才能的人经常损害别人的利益,必遭危害,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意思。

后来孔子被提拔为司空。由于齐国的离间,他只好出走。鲁定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96年,孔子离开鲁国,先到齐国,受到排斥,到了宋国、卫国,曾被驱赶,到了陈国、蔡国,遭遇穷困。十四年后又回到鲁国。鲁国君王还是善待他。

二 孔子的贡献

孔子说自己的成长历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将上自唐虞下至秦缪的资料编排出来,作为教材,这就是《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是历史资料,也是史学教材。古诗有三千多篇,孔子选择了三百零五篇,分为《风》《小雅》《大雅》《颂》,这就是《诗》即《诗经》。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晚年对《周易》特别感兴趣。他读《周易》,由于反复翻阅,联编竹简的绳子多次断开,所谓“韦编三绝”。《论语·述而》有类似记载。这完全可以确定孔子与《周易》的密切关系。曾有人企图篡改这一事实,后来在出土文物中也发现孔子与弟子讨论《周易》的记载。流传本与地下文物可以互证,这应该是定论了。于是,《史记》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都是可信的。那么,《易大传》或称“十大传”是孔子的创作,这个传统的说法也应该是可信的。过去疑古时代,否定这一事实,根据是不足的。孔子对此前文化的整理,是有大贡献的,是集先圣之大成,故孔庙的主殿称为“大成殿”。他根据鲁国的史记“作《春秋》”,上自鲁隐公,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历史,将自己的政治见解贯穿在其中。孔子告诉弟子:“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可见,孔子认为《春秋》是自己的创作,也是代表作。他自称“述而不作”,《春秋》则是例外。

孔子作为最早的民间教师,将贵族文化(主要是礼)传播到民间,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传统,为中华文化的普及开了先例。这是一大创举,怎么评价都不会过分。“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齐、战、疾。”这里讲“诗书礼乐”是学习课程,“文、行、忠、信”是品德教育,“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思维方法的训练。慎重处理的事有三项:一是斋戒,二是战争,三是疾病。孔子的教育是成功的,经验是丰富的,理论是深刻的。他的启发式教学,至今还是很有意义的。有的人认为“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夫子修道以俟天下,来者不止,是以杂也……大者之旁,无所不容。”(刘向《说苑》卷十七《杂言》)这个“杂”说明儒家“有教无类”。追求纯粹,怎么可能大呢?孔子是倡导普及教育的,因此才有三千弟子,形成作为显学的儒家学派。成分复杂,思想复杂,兼收并蓄,有容乃大。

儒家学派是孔子创立的。他们的思想体系就称为儒学。孔子是怎么创立儒学的呢?孔子是宋国贵族的后代,他对贵族文化有所了解,再加上他好古敏求,好学深思,在游学中深入社会,了解实际,研究人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逐渐形成他的思想体系,就是儒学。他在指导弟子时,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互相启发,使儒学体系丰富发展,并逐渐完善起来。

三 孔子的影响

孔子死后,鲁哀公对他表示哀悼。弟子皆服丧三年,只有子贡在墓旁建庐住上六年。子贡还栽种了楷木,并用楷木雕刻孔子夫妇的像,保存至今。弟子与鲁国人到墓旁住的人有百余家,成为一个乡村,叫“孔里”。孔子墓地有一顷大,诸儒到那里讨论礼,举行乡饮或大射活动。故居开辟为庙,将孔子衣冠、琴、车、书都保存在里面。二百多年后,汉朝创立者刘邦经过鲁国,“以太牢祠焉”,用最高级的祭祀来祭祀孔子。诸侯卿相到这里来,经常先拜谒孔庙,然后赴任从政。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的最后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白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用许多君王反衬孔子,君王都是当世则荣,活着的时候很荣耀,死后也就消失了,被人遗忘了。而孔子只是一个教师,传十几代,还有那么大的影响,以至于天子王侯讨论“六艺”,还要以孔子的说法作为标准。司马迁首次使用“至圣”这个词,表明是最高的圣人,因此将他放在世家之列。而先秦时代有许多思想家如管仲、子产、老子、墨子、庄子等,都没有列入世家。这也说明孔子的至圣地位。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六月,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封孔子后代孔均为“褒成侯”,负责定时祭祀孔子。P14-16

后记

我的职业就是教师,教的课程是中国哲学史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课程,如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秦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课题也是与此有关的,如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国传统科学。中国哲学史中主要内容就是儒学。退休以后,国学升温,儒学时髦,我就顺其自然,研究起儒学来。同时参加了国际儒学联合会工作,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又当了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以前还曾担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虽然身兼数职,好在都是兼职,没有太多的事,不是很忙。国际儒联与中国政法大学合作办了国际儒学院,我参预其中,由于是教师出身,我又兼了一职:负责教学的副院长。近年,校内事情少了,有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写了一些研究儒学的文章,以及一些学术随笔和针砭时弊、感悟人生的短文。中华书局的编辑祝安顺先生向我约稿,我将一本书稿给他,出版时的书名为《十五堂哲学课》。2006年8月出版,到2007年8月,已经重印四次,达到两万五千册。祝先生又向我约稿,我将近年撰写的一些文章,按儒学系统整理出一本书稿来,主要讲儒学的发展史与主要概念。许多内容有自己的心得,有创见。理论是深刻的,语言是通俗的。当然也可以说,本书的特点就是深入浅出。因为有生动的例子,比较有趣,又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对当今社会来说,有参考价值。简单地说,就是通俗、有趣、有用。这三项是我撰写各种著作都想要坚持的目标,也成为我的学术风格。

学术论文和著作,都可能有错误。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论著中没有错误。有错误可以改正,这不算什么问题。苛求一位学者,特别是出了名的学者,有一点错误,就夸大起来,视为“毒”,要他们来“解”。我以为,指出错误,给予批评纠正,是可以的,全盘否定是不公正的,偏颇的,“解毒”是没有必要的;另一方面,有些人写出一本书,怕别人批评,或者为了什么别的目的,拉一大批与学术无关的官员或名人,陈列书中,以壮声威,我也不赞成。文责自负,拉上大人物,错误的也不会因此变得正确。有人质问我:你不是主张“和而不同”吗?愿意解毒的,就让他们解毒;愿意拉大旗作虎皮的,就让他们去吓唬读者;你愿意干什么,就自己干去,别管那么多闲事。我认为这不是儒家和而不同的宗旨。和而不同,要批评不正之风,要支持正义行为。在学风正派的情况下,也是可以讨论交流的。和而不同,讲和谐,因为是不同之间的和谐,自然会有争议,有矛盾与斗争,需要协调,这是正常的状况。以为和谐,就没有不同,没有差异,没有矛盾与斗争,这是一种误解。按晏子讲和所说的意思,就是通过协调达到最佳状态。这个协调就包含矛盾与斗争。如果不需要协调,那就不是君子所持的和而不同,而是小人所持的“同而不和”了。

儒学的特点是言行一致,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精神境界,包括道德情操,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不是只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的表面的东西,与自己心灵深处没有关系的东西。有的人虽然没有文化,或者没读过儒家经典,在家能够孝顺父母,在外能够与别人和谐相处,品德高尚,有社会责任心,会做好职内事,就可以说他学到了儒家的真精神。有的人虽然读了一些书,甚至会写一些文章和著作,讲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好像博学的儒家。但在他自己的心中,根本不相信儒家思想,更不照着办。这种人不能算是儒家,只会儒家的话语,不领会儒家的真精神。我们也知道,儒家学者不是完人,都可能有某些缺点错误,对他们不能苛求,只要在基本精神方面坚持儒家仁义之道的,就是够格的。

司马迁说:对待古籍,要好学深思才能心知其意。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读起儒家典籍来,就更加困难了。因此,对待儒家典籍,就更需要好学深思,才能心知其意。读古籍,要看注解,要翻词典,否则就不容易读懂。读懂文字之后,还要深入思考,要结合古今中外的兴衰成败的事实,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深入分析,联系思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素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对于儒学,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实行它感到快乐。刻苦钻研的好学和苦苦思索的深思,都是苦的,只要有爱好,有兴趣,就不会感觉到痛苦,而会以苦为乐。也是孔子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人有远虑,志存高远,心怀天下,那么,对于眼前身边的琐事,就会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不至于斤斤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不争一时虚名,不求急功近利。在艰难寂寞的环境下,能够心无旁骛,始终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自己的目标。成功人士,总是乐此不疲。胸无大志,争名夺利,浪费时间作表面文章,消耗精力于弄虚作假,先以欺世开始,后以害己告终。有志者应以此为诫。人的境界不同,追求也不同,以何为乐,自然也会不同。以高尚为乐,自然高尚。

儒学时髦了,这是好现象,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先兆。在这大好时光中,想有所作为的人都不愿意虚度年华,浪费青春。1978年我入学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发给一份资料,其中有这样两句话:“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许半句空”。我对此记忆犹新。现在我愿以此与志于学者共勉。

初稿交中华书局,祝安顺同志认真编辑,国际儒学院的研究生王征、陈钢、寇纪元帮助校对部分内容,特此一并致谢!

周桂钿2007年6月1日

记于北京师范大学三枣红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儒学讲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桂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58925
开本 16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49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6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8:5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