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开国英雄的红色往事/新中国60周年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在8年时间里历尽艰辛,寻踪、采访了上百位为共和国的诞生出生入死的老红军、老八路、老新四军,力图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重现历史事件,以文学的方式弥补战争年代里新闻缺失的遗憾。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副教授刘永昶认为,作者是“在抢救一段即将逝去的历史,是在与一段即将逝去的历史赛跑”,“三十万言作品的字里行间不仅充溢着热情、智慧、艰辛,更充溢着鼓励记者同行们铁肩担道义、行笔书历史的职业勇气”。

内容推荐

200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她60岁的生日。

为了这个新生的共和国,许多英雄倒了下去,再也没有起来,还有一些英雄有幸活了下来,见证了共和国的发展壮大。

从2000午至今,本书作者寻踪、采访了上百位为共和国的建立出生入死的老红军、老八路、老新四军,他们上至共和国上将,下至散落在乡间的普通革命功臣,是名副其实的“开国英雄”。

本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传奇人物部分,讲述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奠基人向守志上将、“万岁军”政委刘西元中将、西路军妇女独立团团长王泉媛等传奇人物鲜为人知的人生传奇;第二部一争是“经典历史部分”,通过那些开国英雄们的回忆,再现中国革命史上那一个个波澜壮阔的经典历史瞬间。

目录

自序:敬礼,最后的开国英雄

第一部分 传奇人物

向守志: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奠基人

刘西元:受到毛主席称赞的“万岁军”政委

饶子健:从未吃过败仗的神奇中将

张显扬:“为人民服务”典范张思德的老班长

张力雄:死里逃生长征路

汪运祖:夹金山上“运着走”

王泉媛:九死一生女团长

陈芨:牛蹄伴我去远征

顾玉平:周总理警卫员

黄欣:长征路上拜干娘

刘泉宝:我把天堑变通途

彭胜昔:王震骂我是“逃兵”

苏力:8岁女童的长征

唐进新:雪山草地急先锋

危秀英:毛主席带我走长征

袁林:“毛主席”的称呼是这样叫响的

夏精才:“干人”的革命人生路

肖成佳:朱老总指挥我战斗

杨家华:遵义会议我站岗

钟明:长征始于我家乡

钟发镇:爬着“飞夺”泸定桥

叶冰:柔弱女兵背粮翻越夹金山

第二部分 经典历史

喋血大别山——老红军老将军追忆黄麻起义

中国革命新方向——纪念井冈山斗争80周年

共和国的摇篮——老红军记忆中的中央苏区

“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老红军追忆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

险象环生的伟大奇迹——中央苏区二、三、四次反“围剿”反思录

照抄硬搬,救不了中国——从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到长征出发

“断头今日意如何?”——由陈毅《梅岭三章》谈及南方3年游击战

打响新四军抗日第一枪——新四军老战士追忆韦岗战斗

全连苦战殉刘庄——新四军老战士追忆抗战中的“刘老庄连”

千古奇冤——新四军老战士追忆皖南事变

60万战胜80万——老战士追忆淮海战役

黄百韬自杀——老战士追忆淮海战役中歼灭黄百韬兵团

毛泽东意料之外的战略初战——老战士记忆中的苏中七战七捷

百万雄师过大江——老战士记忆中的渡江战役

“瓷器店里打老鼠!”——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

那一刻,蒋家王朝覆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开国授衔——老将军追忆佩戴将星那一刻

“那一仗,美军精锐加强步兵团全军覆灭!”——志愿军老战士追忆全歼美军“北极熊团”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向守志: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奠基人

人物小传:向守志,1917年11月出生,四川宣汉人。1934年参加中国工

农红军。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曾任红9军第76团副排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第10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独立第2旅旅长,晋冀鲁豫、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26旅旅长,第二野战军15军4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44师师长、15军参谋长、15军军长,炮兵技术学院院长,军委炮兵副司令员,第二炮兵首任、第4任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采写时间:2004年7月

与4年前一样,向老将军的身体还是那么好。

“首长,您好!还记得我吗?”“记得,你可没什么变化。”老人的声音仍然那么洪亮。在2000年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时,我们曾经采访过向老将军。

向老将军的寓所正在装修,我们的采访是在南京军区的一个招待所里进行的。

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打到了宣汉县境,读了3年私塾的贫农的儿子向守志开始了漫长的革命生涯。他先后任区少先队队长、区游击队队长。

参军的头天晚上,母亲通宵达旦地赶做了一双粗布鞋。第二天,她对儿子说:“孩子,你放心地去吧,我们穷人要有活路,就得跟着共产党和红军闹革命。”

■向守志作为区游击队队长,又带来100多人,至少应当个排长

“队长,再考虑考虑吧?”一位队员紧张地说。

“形势不妙啊,队长,我们能不能再缓一缓?”一位队员接着说。

“队长,敌情这么复杂,我们这时去,合适吗?”另一位队员不安地说。

“队长,我们得为自己想想后路啊?!”还有一位队员抢着说……

“你们都别说了,我心意已决!如果有谁不愿意,我们发回家的路费,其他人,跟我走!”只有17岁的向守志斩钉截铁地说。1934年7月,在四川军阀刘湘发动对川陕苏区的“六路围攻”最紧张之时,四川省宣汉县区游击队队长向守志毅然带领100多名游击队员集体参加工农红军。

向老说:“当然,那次也有不坚定分子,有七八个人真的领了路费回家了。那时国民党的‘围剿’太疯狂了,一旦红军战士被抓住,就被杀头!”

向守志被编人红9军第76团第2营第4连。按照当时的政策,向守志作为区游击队队长,又带来100多人,至少应当个排长。当时的一位团领导也对向守志说:“我们打算让你先从排长干起,怎么样?”这大大出乎向守志的意料,急忙说:“首长,我年龄还小,还是让我先当兵吧!”

团领导想了想,点点头说:“也好,先锻炼锻炼,那么你想当什么兵呢?”

“我有1米73的个子,身体又结实,我想扛机枪。”向守志回答说。

“为什么想扛机枪?”团领导问。

“用机枪比步枪打死敌人多!”向守志头一抬,大声说。

“你这个小鬼!”团领导摸摸向守志的头,笑了笑。

就这样,向守志先在4连当战士,没几天,被调到团部当通信员,不久又被调到团机枪连当战士、班长,扛马克沁重机关枪。

这一扛,就是2年多,直到1936年8月,向守志离开机枪连,到红军大学学习,1937年8月,他毕业后,担任129师386旅771团特务营连长,后任营长。

■长征中,他用手中的竹棍救了多位战友的命

狂风卷着积雪,积雪裹着沙石,带着一股骇人的啸声吹打在向守志的脸上。

“副排长,我们能不能休息一会儿再走?这样的天气,实在没法走。”刚刚收容的伤员小瞿说。

“不行,出发之前先遣队的经验不是已经传达了吗?一休息很有可能会在此永远休息下去。”向守志一手拄着竹棍,一手扶着他说。

“我实在走不动了,要不,你把我留下吧?!”小瞿再次哀求。向守志放开小瞿,紧走几步,跑到前面,然后把手中的竹棍递给他,喘着粗气说:“抓紧!”小瞿犹豫了一会儿,然后伸出了冻得发抖的双手。

一步、两步、三步……

早已筋疲力尽的向守志艰难地前行。山越来越陡,雪越来越大,风也越来越凶猛。突然一个趔趄,他摔倒在地。

“副排长!”小瞿带着哭腔喊道。就在小瞿准备伸手扶他时,向守志已经吃力地爬了起来。他明白,如果稍一迟缓,就有可能永远爬不起来。

1936年2月的这次党岭山之行,一直如昨日般清晰地闪现在87岁高龄的向守志的脑海里。他说:“党岭山可比夹金山更高更大啊,当地有一首民谣,‘正二三,雪封山,鸟儿飞不过,神仙也不攀’,但英勇的红军却要征服它。”

党岭山海拔5000多米,藏民称之为“神山”!上山100里,下山100里,峰顶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以下。

长征中,向守志一直是连队收容队负责人之一。他说:“收容队成员不仅自己要与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还肩负着帮助体弱和有病人员长征的重任。这群人是长征中走得最辛苦的队伍之一。”此时的向守志,每迈出一步,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气。在他的帮带下,小瞿恢复了些体力,开始自己走了。

向老回忆说:“我们走在最后,沿途所见触目惊心:有的同志的腿被冰雪划破了,正在滴血;有的草鞋陷在雪里找不到,只好光着脚走;路旁到处是拱起的雪堆,一不小心便会被绊个跟头,里面是冻僵的尸体……”

“有人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倒在雪地里。他们倒下的地方,一会儿就隆起一个个‘雪堆’。”向守志回忆。

就在此时,向守志发现从山上滚下一个东西。眼看着就要滚下悬崖,被一块巨石挡住了。那是一位掉队的红军战士!

向守志顾不了那么多,拼尽全力一个冲刺,来到那位战士上方不远的地方。向守志把手中的竹棍伸了下去。

那位血肉模糊的战士艰难地摇了摇头,说:“不要啊,同志!我会把你带下来的。”向守志吼道:“快点,这是我的职责!”那位战士痛苦地伸出了左手!向守志刚一用力拉,就被带下去一步。说时迟,那时陕,紧随其后的连长一把抓住了向守志单薄的衣服。在三四位收容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那位战士得救了。

就在那位战士刚被拉起的一刹那,“轰”的一声巨响,从天而降的巨大雪块把那块石头冲到了悬崖底。惊心动魄的雪崩发生了!

“首长,您在雪山中总共救了多少战友?”我们紧张得喘不过气来,插话道。“到底有多少,我也记不清了。至少有十几位吧!”老人摆摆手说。

过了夹金山的向守志身体冻僵了,一坐下就失去了知觉。“战友们点起篝火,慢慢地把我烤醒。”

然而,在老人的记忆里,竹棍救人最艰难的还是在草地中。

P3-5

序言

敬礼,最后的开国英雄

我们怎么也忘不了初见最年轻的开国中将之一刘西元的那一幕——

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的病床上,老人颤巍巍地向我们伸出曾经指挥过千军万马的手——那双手,已明显消瘦;那双手,已不再有力;那双手,令我们刻骨铭心!

不过,老将军苍老的脸却笑开了花!

老人的秘书说,老人已经有很长时间没这么高兴过了。老人的秘书还告诉我们,记者们已经忘记老首长许久了,见到你们,老首长仿佛又回到金戈铁马的革命年代,又回到充满激情与梦想的青年时光。

曾经,老人是记者们追逐的对象——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时,他年仅38岁;当他和军长梁兴初指挥38军在朝鲜战场上把敌人打得魂飞魄散时,彭德怀情不自禁地高呼:“38军万岁!”人民日报记者李庄写出新闻名篇《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从此,“万岁军”名扬天下……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人们似乎早已忘记了那些为共和国建立过卓越功勋的开国英雄们——许多人记住的,是那些首富们的奢华生活,是那些娱乐明星们的隐私、绯闻,是那些贪官们的腐败堕落。

那一刻,我们意识到,我们是在抢救一段即将逝去的历史,是在与一段即将逝去的历史赛跑。因为,那些曾经改变中国命运的开国英雄们,已进入他们人生的晚秋!

我们的采访是在2002年2月。一年多之后,老人驾鹤西去。

噩耗传来,我们潸然泪下!

此生,老将军接受了无数记者的采访,而我们,却是最后一批。这既幸运,又不幸!

开国英雄们的人生记忆,他们的那些生命史诗,不仅仅属于他们个人,更属于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同时也属于我们这个人类!

此后几年,我们马不停蹄地寻访、追踪着那些战功赫赫的开国英雄们——无论是在南京、上海、杭州、南昌、福州等大都市,还是在赣南闽西、鄂豫皖等地的乡村,都留下我们寻访的足迹。

截至目前,我们行程数万公里,寻访、追踪了100多位开国英雄。本书所讲述的,仅仅是他们的代表。他们中的许多人,生活于乡间,一直默默无闻,长期鲜为人知,是第一次接受记者的采访。由此,通过我们的笔,他们的事迹第一次被外人所知。

我们深知,无论我们如何加快脚步,无论我们如何快马加鞭,都无法追赶开国英雄们挂靴远行的脚步——毕竟,他们都太老了!

随着岁月的渐渐流逝,这恐怕是最后一群开国英雄了。许多人如同刘西元那样,在接受我们采访之后不久,就惜别了这个世界。那些仍然健在的开国英雄们,许多人也已经躺在了病床上,正驶向人生的最后驿站……

本书所呈现的,是部分开国英雄们最后的人生记忆。

由于职业的关系,能为那些开国英雄们树碑立传,我们感到无上荣幸与骄傲。

令人感到深深忧虑的是,近年来,那些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革命功臣、开国英雄们却遇到所谓新英雄观、平民英雄观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有人在网络上质疑董存瑞炸碉堡的真实性、一些地区的新语文教材正式删除《狼牙山五壮士》一文……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我们不反对“超女”成为青年男女的偶像,也不反对刘德华、姚明等文体明星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更不反对普通农民工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但是,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英雄观的内涵发生多大的变化,这些新英雄、平民英雄永远代替不了刘西元等开国英雄们。

中国革命史是一部由董存瑞等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历史,是一部由刘西元等一位又一位开国英雄浴血拼搏的历史。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绝不应该忘记他们,应该在我们的心灵家园中给他们留有一席之地。记住他们,会更好地培养我们的感恩之心。

到如今,开国英雄们亲手缔造的那个崭新的共和国,已经风雨兼程了60年!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抗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60年前的1949年9月30日,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一天,伟人毛泽东为即将奠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撰写了这段碑文,让人民永远铭记那些逝去的英雄们。

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那些有幸活下来的开国英雄们,人们同样应该永远铭记!

无论是赫赫有名的开国将军,还是埋名乡村的普通的开国功臣,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传奇,都有一个共有的精神高地——他们必将被我们这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所敬仰,必将在人民中间世代流传,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道德资源;他们的精神,无论时间如何洗涤,岁月如何磨蚀,必将永远熠熠发光,必将具有跨越历史、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此书试图通过亲历者的传奇故事,告诉人们那个永恒!

谨以此书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60周年!

谨以此文代序!

作者写于2009年1月

后记

本书是我们8年多心血的结晶。

我们之所以决定将8年多的心血结集出版,源于一篇文章。

不久前,我们上网时,偶然看见我们在6年前写的一篇开国将军传奇《儒将刘西元》至今仍然被中共湖南省委机关刊物《新湘评论》转载。这篇文章最早于2002年3月刊载于目前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军事期刊《世界军事》。

其实,早在《儒将刘西元》在《世界军事》上刊发之后不久,文章就曾被国务院主管的《中国转业军官》等许多杂志转载。

后来,我们进而发现,我们前些年所写的一些开国英雄,如向守志、王泉媛等,也曾被多家报纸、杂志转载。就在我们动手写《开国英雄的红色往事》后记之时,又发现《黄百韬自杀一一老战士追忆淮海战役中歼灭黄百韬兵团》被《领导文萃》《扬子晚报》等转载。这些杂志、报纸在转载我们的文章时,并没有通知我们,以至于我们很长时间都不知道。

看来,开国英雄们鲜为人知的传奇人生故事,至今仍然能够引起读者的浓厚阅读兴趣。想到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60周年诞辰日,我们就有了把这些年所写的《传奇人物故事》和传奇人物记忆中的《经典历史》结集出版的想法。

书中的部分文章,曾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香港《文汇报》等媒体上刊登,还有一些文章被新华社播发了通稿。报纸和杂志的篇幅毕竟有限,比如有的开国英雄传,有的经典历史,我们写了一万多字,报纸和杂志只刊载了一两千字,还有大量故事和记忆珍藏在我们的电脑中。这次集结成书,我们保留了原貌。如果读者有兴趣拨冗翻阅本书,将能够品尝到许多此前从未公开发表过的珍贵的红色记忆。这些尘封已久的红色记忆曾无数次感动着我们。

当我们把30多万字的书稿《开国英雄的红色往事》发给新华出版社的编辑王婷时,她很快就给我们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新华出版社可以出版!”

本书的出版,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

寻访、追踪开国英雄们的这些年,我们品尝了太多的艰辛与不易。许多英雄生活在大山深处,而他们又鲜为人知,我们曾经在群山之间一次次扑空;当好不容易寻访到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开国英雄,他们的记忆又十分模糊,口齿也不清楚,交流起来十分艰难。

因此,我们便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如陪同我们采访的部队宣传干事、当地党史专家等。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向曾经审阅了书稿的开国英雄们表示感谢,向我们曾经参考过的一些书的作者表示感谢。主要参考书目已附上。

感谢新华社解放军分社领导贾永、曹国强、曹智等人;感谢本书部分篇章的合作者李大伟、徐壮志和郭洪忠干事等;感谢编辑王婷以及她所供职的新华出版社。

因学识水平有限,书中如有不妥之处,请读者多多批评,多多包涵。

作者于2009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开国英雄的红色往事/新中国60周年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梅世雄//黄庆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88055
开本 16开
页数 3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4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6 9:4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