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黑格尔或基尔克郭尔
内容
编辑推荐

《黑格尔或基尔克郭尔》由京不特所著,基尔克郭尔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在欧洲风行一时的时候。黑格尔主义对西方现代哲学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黑格尔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然而,如果我们说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那么,基尔克郭尔所做的工作就是对黑格尔进行了颠覆性的清算,正因此,我们能够在黑格尔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淹没个人存在的历史发展潮流之外仍然看见一个单个的个体人,以个人的意志抵制着所谓的历史必然性,通过单个的人的选择来为自己的生命书写历史。基尔克郭尔所留下的哲学遗产不仅仅被萨特等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家继承下来,而且也影响了卡夫卡这样的文学家和阿多诺这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内容推荐

《黑格尔或基尔克郭尔》由京不特所著,本书是一部论述基尔克郭尔对于自我的存在解读的哲学著作。基尔克郭尔的人生哲学思想可以理解为是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对立面,因此,《黑格尔或基尔克郭尔》以黑格尔哲学作为对照来阐述基尔克郭尔的主要著作,使读者对基尔克郭尔人生哲学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了解。

目录

第一部分 哲学史上的辩证法思维方式和对意识主体的自我认识

概观康德之前的哲学思想历史背景

康德的尝试

康德和黑格尔之间时期的唯心主义

第二部分 黑格尔与《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中的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

黑格尔之后:意志在自我中所担任的角色

第三部分 基尔克郭尔的笔名著作

具体线索:在生命不同阶段之中的人物

抽象线索:对生活的存在主义理解作为抽象思辨的对立面

基尔克郭尔的“马赛克”式的自我历史或者生命阶段

第四部分 黑格尔和基尔克郭尔

“精神”这个现象

自由和必然

“个体人”的具体现实

黑格尔和基尔克郭尔之间立场的对比

结语

文献

试读章节

在波希多尼之后出现的另一个整体体系,是在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的理论中。普罗提诺把最高原则称为“太一”。我们的感官所能够感觉到的有限的现实世界对于普罗提诺来说不是根本意义上的真正现实。“太一”是完美的无差异的统一体,这统一体是复杂多样的个体事物在感性的非本质世界中的基础;它是非合成的,但是所有存在的东西都充实于之中,它超越了“在”和“非在”。这个“太一”是一个恒常的自相同一,——不可分、不变和永恒。从太一的存在充实之中向外的出离叫做“流溢(emanadon)”,而理性是它的第一个产物;理性已经包含了一种不完美,因为在理性之中具备多样性——“认识着的”和“被认识的”。理性的发射从理性之中出来形成灵魂(世界灵魂),而这灵魂在有生命的肉体中将自己分裂为个体的灵魂,比如说那处在“太一”和物质多样性之间的人。人的任务是追求与“太一”的重新合一,而这个追求过程就是自我认识过程。对于普罗提诺,上帝这个概念是一个超验的概念,而在最深刻的意义上,认识上帝就是认识自我。

与古希腊哲学相比,基督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从本原的意义上说二者是不相容的。

奥勒留·奥古斯丁是一个受到新柏拉图主义强烈影响的基督徒,他的努力就是为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这两种互不相容的思维建立一种综合。他也继承了柏拉图的“灵魂一肉体”二元论。对于奥古斯丁,信仰高于知识,人通过上帝给人的启示之光而得以启蒙。也正因此。他说,“我信仰,为了我能够理解(credo,ut intelligam)”。哲学对奥古斯丁和神学没有多大区别。奥古斯丁认为,只有当知识是在为信仰服务的时候,它才是正面有用的。纯粹的知识和纯粹的信仰都是有缺陷的,完美的人应当是为信而知并且为知而信。信仰的内容应当被提到知识性的高度而信仰本身则比知识包容覆盖更多。信仰是一种意志行为,也必然地与世俗有关联。奥古斯丁从柏拉图的理念学说中得到启发,他把上帝看成是真理的源泉和“那绝对的”。奥古斯丁把普罗提诺的“流溢”解读为上帝创造世界。生命的目的是幸福,而对于奥古斯丁,幸福就是永恒的神圣至福。

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坎特伯雷的安瑟伦完成了他那著名的“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因为根据上帝的定义,上帝是最完美的,所以否定上帝存在是荒谬的,——既然“不存在”意味了比“存在”不完美,而上帝是最完美的;所以上帝存在。安瑟伦努力不依据于外在经验,而只是使用思维本身的语言纯粹地通过这样一个上帝概念,——“一种如此伟大的存在,以至于人无法想象比之更伟大的东西可能会存在”,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与他同时代的古尼罗(Gaunilo)和稍后的托马斯·阿奎那批驳了这种上帝证明。在之后的笛卡尔、莱布尼茨和黑格尔以变换的版本肯定这个本体论证明;而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里使用了一整个章节来显示,存在不是概念定义的逻辑结果。

P12-13

序言

本书原本是我2002年在南丹麦大学哲学系的读magister ardum学位(一个比硕士多一年比博士少两年的学位)时的论文,原标题是《自我的辩证法:——基尔克郭尔对自我的存在主义解读作为黑格尔思辨性的自我意识发展史的对立面》。学业结束后,我就开始翻译基尔克郭尔的著作。

我最初知道一点关于基尔克郭尔是在20世纪80年代。是在上海,那时我读到一段卡夫卡日记中文译文,在这日记中卡夫卡谈及他买下了基尔克郭尔的《非此即彼》,很兴奋。然后我又在一篇翻译的文章中读到对卡夫卡和基尔克郭尔的比较。那是卡夫卡一封信中的《海妖》和A在“间奏曲”中以“不幸的人……”来描写诗人的那一段。我几乎能够背出这一段文字,虽然我在之后忘记了基尔克郭尔是一个丹麦人,——因为卡夫卡的关系,我错把他记成一个德语国家的人。在我到了丹麦并且重新知道了他其实是一个丹麦人时,我一直有着想要深入阅读他的著作的愿望。首先我听说他是一个存在主义者,后来我又以为基尔克郭尔就是以《非此即彼》中“问奏曲”随想的方式来思考人生的人。再后来我知道了,他事实上在对生命的解读中把人生表述为处于各种不同的阶段。然后,我开始阅读他的著作。

在我开始了我的哲学课题之后,我注意到了基尔克郭尔针对黑格尔体系的立场。一开始,我把基尔克郭尔与黑格尔之间的区别看做是一种纯粹的方法论与认识论方面的区别,正如康德和黑格尔。但是,在通读了基尔克郭尔的所有笔名著作之后,我发现了基尔克郭尔对黑格尔哲学的清算其实是立足于一种与黑格尔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之上,——这里所涉及的其实是关于“怎样解读自我和人生”的问题。当然,在他们之间无疑是有着很大的方法论上的区别,但关键的分界在于:是“个体的自我应当被解读作世界发展史整体中的一个环节并因此被融合扬弃于普遍人性之中”,还是“个体自我应当与自己发生直接关系并且将自己与‘那普遍的’区分开以发现自己的本真存在”。

关于自我和意识的哲学问题并非始于黑格尔,也没有终结于基尔克郭尔。步入这个问题的出发点不一定就必然是关于自我,也会可能是关于其他;而这“其他”东西却迫使哲学家们不得不刨根溯源,以至于提出关于自我和意识的问题。

在笛卡尔之前,西方人总是设定“在大干世界的背后有着形而上学的秩序”并且探研这秩序;这时,对于人类,现象世界有着神学方面的意义。然后启蒙带着各种各样的科学来了;于是,世界的神学意义性就被免除了,剩下给人类的,就只是机械性的东西。于是人们就开始相信,人类通过自己所具备的理性能够达到一切。渐渐地,人类把自己看成为世界的依据和自身的基础。旧有的形而上学的秩序开始瓦解;作为思维主体的人类开始放眼世界,而不将自己看成世界秩序中的一部分,——他们成为认识改造者;这样,人们努力着在人文主义的基础上为世界创造出一种新秩序。然而,通过人类这样的努力,事实恰恰显示出:新的秩序并不能就此取代旧的形而上学。某些东西并不是这个由我们主观决定的世界所能够包容的。人类不得不认识到:在表象“现实”的背后存在有“某种东西”,并且它决定着表象世界。

首先为理性的认识能力给出了限定的是康德。理性只能够认识作为有相的万物:世界对于我们的经验来说是现象世界、对于我们的意识主体来说是客体。我们的理性没有认识“物自身(das Ding am sich)”的能力。不仅仅是世界,就是我们的意识主体本身也一样:通过理性我们只能认识经验自我(就是说,那被当做了“意识主体的对象或者客体”的意识主体),而先验的自我则无法被当做认识的对象,并且作为本体自我只有在它的道德意志之中才表露出一些自身。主观认识内容与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物自身”之间的鸿沟,成为德国唯心主义所努力想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哲学家们做出各种各样的努力尝试,想达成两者间的调和。一直到黑格尔。

黑格尔建立了一种新的、思辨的哲学。通过这种思辨哲学,他将“那先验的”融化进主观(对于黑格尔,主观、自我、自我意识、精神和绝对知识这些名词都是对同一样东西的不同命名)。在黑格尔的体系中,世界史和自我意识史被化作一体,作为个人的个体主观只是“那绝对的”的一个环节;内在的必然性决定了发展方向。但是,纯粹从“客观科学”的角度看,这样的一个体系却是建立在思维的循环之上的;从主观的立场看,对人的解读毕竟不可等同于对物的解读,我们还要进一步考虑到意志、自由和人的内在行为。所以,在黑格尔之后,欧洲大陆哲学所关注的问题更多的是意志的问题。(“从唯心主义到‘唯心主义之后’的运动经常被理解为一种从‘作为意识的人的思考’的哲学到一种‘将意志提高到首位’的哲学转换。”/Arne Gron:Subjektivitet og Negativitet:Kierkegaard.S.218.)

对于基尔克郭尔,哲学道路又重新转向那人的认识不得不卑屈地作出自我限定的领域之内;但是反过来,主体自我则不仅仅是观察研究的对象,而且也是意志行为的存在中的进行者。他对黑格尔的“新逻辑”(一种试图取消矛盾律的“泛逻辑”)进行了清算,并且,他在认识的极限处导入了“依据于悖论”的信仰。(从某种角度看,基尔克郭尔可以算作是向康德的回归,比较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前言中所说:“我不得不放弃知识以便让信仰得到位置。”/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Vorrede.BXXX./S.30.)作为与黑格尔的“那内在的、思辨的”相对立的概念,“悖论”和“跳跃”具有超验的(transcendent:超越经验的)色彩。在问题牵涉到了存在的人生时,那么我们所立足的地方就应当是超越的所在,而不是内在的领域;这样,对自我的解读就不是自我的思辨性反思,而是自我的与自身直接发生关系(selvets forholden-sig-til-sig-selv)。

对自我意识的解读经过了一个从“对意识主体的客观认识”到“主观参与的意志解读与对主体所具的认识二者间的综合”的过程。在这里,我将进入基尔克郭尔通过将人本身作为核心而达到的关于主观性的解读,并且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自我意识观(特别是意识发展史观)和基尔克郭尔的存在主义自我观作出比较。两方面都有自己的辩证法,因此,我也努力对黑格尔之前的辩证法思维和自我意识解读的发展历史作一下概观;然后我们看一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自我意识发展史。在基尔克郭尔那里则有各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深人到基尔克郭尔的著作就难免触及知识和意志(自由)之间、主观思维和客观思维之间等等的关系;这样,我们就被导向一个关于基尔克郭尔对黑格尔的批判的解读,以及两种立场的相互关系。相对立于黑格尔的以世界的历史发展作为一种内在理性进程的乐观展望,我也将提一下当代哲学对理性的批判立场:我附上阿多诺和霍克海姆对《奥德修斯》的启蒙批判性的解读,这样我们就可以看见,那本来是为自由意志服务的知识,作为一种客观理性,到后来是怎样倒戈相向反过来对人类意志本身(自我主体)进行反噬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黑格尔或基尔克郭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丹)京不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505909
开本 16开
页数 3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16.35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Gold Wall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4:11:51